人類永恆的精神財富(原創)

人類永恆的精神財富

圖/網路 文/武當書苑 編輯/武當書苑

精神的蘇醒對人來說是最可貴的東西,而且是生存的目的所在。

——[黎巴嫩]紀伯倫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缺失了精神,迷失了方向,喪失了自我,選擇了荒謬。過去如此,現在還是。

在中國,儒、釋、道三教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儒教自孔子至今有2400多年,佛教自東漢初年由印度傳入中土有2000多年,道教的思想源於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經》,其形成至今也有1800年。此「三教」之思想乃人類永恆的精神財富,猶如三朵奇葩,鑲嵌在絢麗多彩的天空;亦如三座燈塔,照亮了喧囂塵世中的靈魂。

浩瀚的宇宙世界,滾滾的歷史長河,存在許多定律,但最有影響的莫過於競爭定律、因果定律、平衡定律。這三大定律正蘊含在儒、釋、道三教的精髓之中。

一、從儒教中看競爭定律。

競爭定律是指萬事萬物的發展都離不開競爭,學會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競爭發展乃硬道理,是大勢所趨。200年前,西方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首次提出「進化論」,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倡導競爭。而在2000多年前,東方儒教就宣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學「孔孟之道」、謀「經世濟民」、取「功名利祿」,也處處閃耀出競爭的光芒。可見,儒家講的是「入世」哲學,重生活、苦追尋、求發展、建功業,人們體味到的是世間的酸甜苦辣及喜怒哀樂。

競爭是殘酷的,為避免無序惡性競爭,儒家提出治國安民必須遵循「仁、義、禮、智、信」,施行「仁愛仁政」、「克己復禮」的思想。封建時代,儒家雖張揚了人性,卻又施行了愚性和奴性,制定了「三綱五常」,儒教因有利於統治階級利益,故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高、時間最長、作用最大、影響最久。儒家思想曾一度立為欽定「正統思想」,還被奉為「顯學」。孔子及儒教倡導的積極進取、勇於競爭、自強不息、禮儀仁愛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從佛教中悟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是指世間萬物因果相連,愛恨相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事出必有原因,善惡終有報應。今天的結果決定於過去的想法及做法,同樣,今天的想法、行為也影響和決定未來的結果。

佛教講因果輪迴報應,超度苦難,普渡眾生至極樂世界。因此,佛教信奉「出世」哲學。體現為禪宗、頓悟、佛法。講求養善心、行善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秉持善念善行,終有善果。提倡慈愛眾生,慈悲為懷。「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認為「一粒沙可見三千大世界」。注重「心相」轉換,正所謂「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有心無相,相隨心生」。因果定律揭示了世界存在與發展的內在聯繫。

三、從道教中尋平衡定律。

平衡定律是指事物運動的規律總是從不平衡狀態指向平衡狀態。不平衡是一種異態,走向平衡是一種常態。現代科學揭示的物質守恆定律也體現了宇宙的平衡。物質雖然在不同形態之間轉換,但物質的能量是不變的。物質變精神,精神亦能變物質。一種物質或平衡被打破了,一定會有另一種物質或平衡來取代。失去了平衡便意味著死亡和毀滅。

道家的思想和道教體現了最古老的平衡哲學和智慧。「道」是萬物之「母」或「本源」,「德」乃萬物所呈現出來的「道」的特性。萬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指 「太極」,「二」 為「陰陽」,「三」是「天、地、人」。萬物因保持平衡和不斷變化,由此形成五彩斑斕的繽紛世界。

「一陰一陽謂之道」。故天地之道,由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世間萬物有陰陽之分、男女之別、好壞之異、得失之差、成敗之果……莫不與平衡之道相關,若失去平衡,地球將出現災難,動植物將出現疾病,秩序將出現混亂,必然導致風不調、雨不順、善惡不分、功過不明。

道家的決勝之道 「天人合一」、「虛靜無為」、「無為而治」、「以柔克剛」的思想,處處閃爍著辯證的真理、平衡的光芒。因此,道家始終追求一種崇尚自然、遠離塵世,尋求超然脫俗、道骨仙風般的逍遙生活。

儒、釋、道三大家思想的閃光之處還在於:儒家重在確立人生的目標。要求追尋夢想、建功立業、敢於擔當、勇於負責。道家重在處世方法。講究陰陽平衡、發展變化、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佛家重在行事態度。倡導慈悲為懷、捨得放下、多行善事、尋求善果。

以上正是成就大事的三個重要因素——目標、方法、心態。此三點,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互相依存,互為補充。也就是說要跟儒家學目標,隨道家學方法,向佛家學心態。如三者有機結合,融會貫通,則海闊天空,無往不勝。這也正是儒、釋、道三教之所以能長期共存於中華大地、宇宙之中的原因吧。

縱觀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與宇宙三大定律之間有很強的關聯,都是探索與弘揚宇宙存在與變化之道。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分別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事物發展與變化的規律。三家在處世原則和態度上也存在不同之處,其主要表現在:

儒教、道教講求今生,佛教講求來世。儒教追求發展,道教尋求自保,佛教宣揚普渡。儒教求功名,道教求永生,佛教求寂滅。儒教展示人事的苦樂,道教顯示天人的和諧,佛教揭示死生的輪迴。儒教講「改變」,以入世態度行入世之事;道教講「超越」,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事,追求飄無定所、雲遊四方、超然脫俗、得道升仙的境界;佛教講「離開」,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教化人們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儒教追尋與時俱進的執著人生,道教信奉「道法自然」的自然人生,佛教宣揚因果報應的善惡人生。儒教重 「精神」,道教講 「虛無」,佛教求 「氣相」。儒家講「事在人為」,道家講「自然無為」,佛家講「因果輪迴」;儒家講如何「做的更好」,道家講如何「活的更好」,佛家講怎樣做「死後更好」。儒、道兩教重在「生前的苦樂」,佛教則注重「死後的極樂」。勤奮努力,勇於爭先是儒家的「作為」。遊山玩水、回歸自然是道家的「作風」,忍辱負重、積善行德是佛家的「作法」……

有道是:人在少年的時候想「逃家」,顯示了年少時的童真、天性和輕狂,體現了道家的自在和逍遙。青年的時候想「成家」,是儒家的「齊家」願望。成年的時候想「離家」,要麼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抑或是道家的「雲遊四海」,或者是佛家的「遁入空門」。老年的時候想「回家」,也許是儒家的功成身退、淡出江湖,或者是道家的落葉歸根、回歸自然,或是佛家的因果輪迴、投胎轉世。

學習「儒、釋、道」三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們的思想及所揭示的宇宙三大定律,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將指引人們的生活、涵養人們的情操、提升人們的品性、凈化人們的心靈。

「儒、釋、道」之思想和精髓不愧為是人類永恆的智慧追求和共同的精神財富。

後記:幸福來自於精神財富,而非物質財富。施予愛便會得到愛,愛能導致成功。只有對生活滿懷感激的人,才會把苦難變成財富。

特別推薦:成功從改變開始(原創)

特別推薦: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原創)特別推薦:從「三」開始讀懂人生特別推薦:經營自己最重要(原創)特別推薦:成就一生的大智慧(原創) 特別推薦:企業經營發展要訣 創業培訓成功法則(原創)


推薦閱讀:

原創 古詩詞範文及其寫作技巧
為官從政須尚德(原創首發)
(原創)易經八卦符號是宇宙語?(上)
伊拉克,新時代的「周扒皮」(原創首發)
[轉載]【原創】金口訣縱橫論

TAG:人類 | 精神 | 財富 | 原創 | 永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