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4步溝通法,減少90﹪的爭吵

小測試:

你有沒有類似這樣的體驗?

1.寫一個報告,被要求改了無數回,快要吐了!不禁念叨:「這個老闆,有強迫症吧?!老摳這些細節,還讓不讓人活了!」

2.有一天你說「老公,你就不能對我好一點嗎?」然後滿足地看他拋給你一個乖巧的眼神。但是後來,你還是覺得他像個木頭疙瘩,有時候又氣又惱恨不得咬他幾口。

3.在家收拾房間,累到趴,可是轉眼熊孩子就把書都亂七八糟給你堆到了床上,玩具槍扔滿地,氣得你吹鬍子瞪眼大罵「臭小子,是不是專門和我對著干?!」

4.和爸爸談論一件事,談著談著就起了分歧,越講覺得自己越有理,這時候他老人家說:「你這孩子,翅膀硬了,我還管不了你了,是吧?!」談話戛然而止,硬生生把你憋成內傷。

如果上述4種場景,你有過任何一種類似的體驗,那麼接下來要講述的內容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爭吵和溝通不愉快,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學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發明了一種溝通方式,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減少爭吵,被稱為非暴力溝通。他利用這個方法給戰鬥中的美國黑幫做調停,他作為一個美國人居然去難民營給憤怒的巴勒斯坦人做非暴力溝通的講座。他用這種方式幫助了很多人,讓決裂的夫妻破鏡重圓,讓心痛的母子冰釋前嫌,甚至有一個女孩在歹徒劫了她企圖施暴的瞬間使用了這個方法,成功地脫險……無數人踐行了這個方法,並從中獲得了幸福,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盧森堡博士在書中指出是暴力溝通蒙蔽了人與人之間的愛,暴力的根源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

一 道德評判: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就會被看做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惡的。

實際上這些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需要的話,很可能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難以得到滿足。尤其是對於不太熟悉的人,我們更是如此。

例如:老闆太在乎細節,和我們不一致,我們就會指責他有強迫症。還有老師布置作業太多,就有人罵太多分了。有人開車太快,就會被罵混蛋。

二 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爭吵的時候,我們常常是想方設法去證明自己才是對的。

例如:為什麼打孩子,那是因為他不聽話。

三 進行比較:因為和他人比較,就讓自己顯得更悲慘。

例如:大人對孩子說:「你看看人家,學習成績那麼好,鋼琴過了十級……」

四 迴避責任:人們經常用「不得不」來試圖迴避責任。

自我想像、上級的命令、同伴的壓力等等,都可以成為說「不得不」的理由。

例如:有個媽媽每天早上很早起來做早飯,她很累,於是當孩子吃得不好的時候,就會很不耐煩地沖孩子喊:「我一大清早起來這麼辛苦給你做的飯……」

五 強人所難:如果不配合,他人就會受到懲罰,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例如:父母之於孩子,老師之於學生,常常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實際上就算真的懲罰了別人,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們。

根據以上五點,就會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暴力溝通,這些阻礙了我們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發展。

緊接著盧森堡博士給我們提出了一個4步溝通法的標準公式,非暴力溝通的關鍵要素:

第一步:觀察事實

第二步:體會感受

第三步:理解需要

第四步:提出請求

第一步:觀察事實,重點的技巧是要區分事實和觀點。

仔細觀察,然後說出事實,避免說觀點和評論。

例如,下面的內容,來感受一下怎麼區分事實和觀點

「你總是不關心我!」(這就是觀點,帶著自己的評論),

「我住院一周了,你沒有來看我一眼,也沒有給我打過電話」(這就是事實,是觀察到的現象)

為什麼區分事實和觀點這麼重要?那是因為如果把事實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更容易聽到批評的那一部分,從到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我們在對話時要仔細觀察,多講事實,少講觀點。因為只要論據客觀充分,聽者自然有邏輯判斷。

第二步:體會感受,重點的技巧是要區分感受和想法。

這一點比較困難,感受才是後面需求的基礎,但想法不是。為了便於區分,作者列舉了一些常用的辭彙表。

常見標識想法的詞語:被拋棄、被欺負、無人賞識、被利用……

常見表示感受的詞語:得到滿足時,用高興、興奮、感動、振奮、自信、甜蜜、幸福、滿足、欣慰、喜出望外……沒有得到滿足時,用害怕、擔心、焦慮、害羞、緊張、沮喪、凄涼、震驚、失望、鬱悶、孤獨、麻木、尷尬、慚愧、遺憾、嫉妒……

例如:「我覺得我被誤解了」就是想法,如果轉換成:「你沒有理解我的心意,我有些沮喪。「那就是在說感受。

所以,我們要建立辭彙庫,才能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

第三步:理解需要,重點的技巧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有什麼需要和期待。

有了上面的第二步,明白了感受來源於自身,我們就不會輕易將錯誤歸咎於他人。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4種選擇。

當別人說「我從沒見過你這樣的人!」

第1種,認為自己犯了錯。

---自責「我沒有考慮別人,太自私了」

第2種,指責對方。

--「你沒有權利這樣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第3種,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很傷心,我們看中彼此的信任和接納

第4種,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她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了解我們的需要和期待,才能承認感受來源於自身。

正確表達感受的公式:「我(感到)……因為我……」

例如:

「你天天就知道加班,還要不要這個家了?!」這就是一種批判,老公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者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他就更容易做出積極的回應。「老公,這一周你有5個晚上都是11點多才回家,我知道你工作很忙,但是我和孩子都希望你能儘快調整好,早一些回家。」這樣溝通就會好很多。

第四步:提出請求,重點的技巧是要具體說出希望別人做什麼並且請求反饋。

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要學會請求他人的幫助。要重視下面兩個很關鍵的小技巧,才能讓溝通更高效。

1.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

注意,如果請求別人不要做什麼,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而且這樣的請求還會讓人反感。更好的做法是,直接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對方做什麼具體的內容。

例如,你對老公說:「你能不能別對我這麼冷淡」,結果他不一定能有多少變化,因為對方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才算是關心你了,不如說:「我今天太累了,想要先躺下休息一會兒,你去把碗刷了吧,順便把酸奶遞給我」這樣效果就會好多了!

2.記得要明確請求反饋。

由於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候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饋,確保對方確實明白我們的意思。

例如:「兒子,趕快把房間收拾利索」,兒子說:「好」,等你回來一看,發現玩具和書都從地上擺到了床上,可能就會很生氣。如果當時問一句:「你知道收拾什麼嗎?」。兒子可能會說:「玩具和書不能放在地上」,如果有這個反饋,你就會明白兒子並沒有理解清楚,此時再詳細講一下,「把書放回書櫃,把玩具整理到玩具架」,那麼就避免了發生剛才那種生氣的場面。

所以,在提出請求時,要注意具體並且一定要明確反饋。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曾說:「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麼,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怎麼說。」

盧森堡博士在這本書里給我們提供的4步溝通法,總結起來就是:

1.觀察後說出事實(不時說評論)

2.體會後說出感受(不是說想法)

3.理解後說出需要(不要歸咎他人)

4.說出請求並爭取反饋(請求要具體)

人和人之間相處,會說話的人總是能少起衝突,少有爭吵,總是能有好人緣,辦起事來也更高效。跟會說話的人在一起,就是覺得舒服自在。我讀完《非暴力溝通》,才發現原來過去的一些理所當然其實都是溝通的誤區,學習了這些技巧就好像打通了一些說話的關卡。當我親身去實踐用這種標準化的方式去溝通,果然是非常奏效。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衝動往往會沖昏了頭腦,把這些工具和方法拋諸腦後。既然是工具,當然需要可以去使用和訓練。

(本文僅節選了一部分內容,原書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值得去細看。包括盧森堡博士本人的偉大故事,有他多年來總結的辭彙表和表達法,還有關於如何傾聽的技巧等等。有很多人學習完這本書之後自主組織了社團,定期聚會和分享,這本書也成為了很多人隨時放在包里的溝通寶典。)

推薦閱讀:

共享:和客戶溝通的基本技巧
家庭教育——孩子青春叛逆時期的表現與溝通
如何保持有效的交流,溝通
《非暴力溝通》:你說的話,正在降低你的人生高度

TAG:溝通 | 爭吵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