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高興太早,有時被當作人才反而是一種禍
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似乎是因為好運而得到機會,卻因此遭受痛苦。多數情況下,他們表現優異,能夠快速學習,得到公司賞識。然而,進入快速晉陞通道往往未能如願讓他們迅速成長為組織領導者,反而促使他們離開公司,亦或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成長受到阻礙,敬業度和工作表現下降。
在這個公司爭搶人才的時代,對一些人來說,作為人才得到認可成為了一種詛咒。事實的確如此。有志成為領導者的人才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勤奮工作,最初令他們顯得出類拔萃並投身工作的特質漸漸湮沒。他們的行為與他人趨於一致,精力和抱負受到影響。他們可能會開始敷衍工作,甚至會選擇逃離。
人才詛咒的心理機制
組織給某員工提供培養平台,希望這位員工藉此得到合伙人地位、高管職位,亦或只是拓寬職業選擇。通常在這個時候,詛咒就開始了。當事人起初感到榮幸和感激,但最終會產生怨恨和焦慮。
研究證明,理想化和同一化這兩種心理機制相結合,對高潛力人才而言是毀滅性的。其他人將他們的才能理想化,對抗公司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高潛力人才認同這份才能,自己擔負起這種不確定性。人們讚美有才能者的潛力,有才能者感受到才能帶來的重荷,呈現出明顯的理想化和同一化。如果未來不如人意,就是有才能者的失敗。
高潛力人才的才能逐漸成為他們自身的定義,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未來同樣與組織休戚相關。他們一心想著自己應該做什麼才能確保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這種期望可能被放大了。他們努力要做盡善盡美的領導者,卻抑制了激情和個人特質等當初使自己出類拔萃的才能。
三個危險信號
有抱負的領導者不會不顧別人的期望。但如果沒有防護措施,應對機會和眾人期望最終會耗盡你的力氣。為了做好防護,須學習辨別和應對以下三個危險的信號。
一
從單純地運用才能變成了要證明才能
進入高潛力人才庫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得到認可的激動迅速冷卻,新的期望造成了壓力。這是常有的事。過去的成績得到認可,未來可能有新的機會,在這個當口,有抱負的領導者常常會把當下看作是證明自己的時候。為了確保發揮出自己的潛力,他們更加精心計算自己展現才能的時機和方式。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在其開創性研究中提出了成績導向和學習導向的區別。成績導向的人因失敗而難堪,學習導向的人則因失敗而受到激勵,更加努力。德維克發現,成年人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同樣。
德維克的研究預測,高潛力人才內心放大的期望正是誘發成績導向的典型因素。雖然他們並沒有放棄高難度任務,也沒有停止發展自己的能力,但他們的學習本身成了一種展現成績的行為,用於證明自己的才能。額外的試驗性項目和輔助項目,可以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技能,也會讓他們的缺點顯現,所以對他們來說就變成了無法承擔的風險。
二
渴望本真卻必須打造對外形象
一位最終選擇了離職的投資銀行家告訴我們,「我總是在聚光燈下,總是在表演,努力做好他們期望的領導者。」雖然他經過努力才得到那個顯赫的職位,然而進入快速晉陞通道後,他卻感到自己消失了。就好像公司強行把他和他的事業心捆綁在一起,用他的話說,「沒有人看到真正的我。」
在證明自身才能的壓力下,人才勢必會關注對外形象。在多數公司里,順從組織文化,即遵守公司高層設定的價值觀和願景的人才會升職。因此,雖然許多公司邀請員工在工作中「展現自我」,但成為重點培養對象的人才往往只會展現出被認可的「領導才能」,並感到自己失去了本真。
心理學家艾麗斯·米勒(Alice Miller)在其經典研究中提出了具有爭議性的「天才兒童的悲劇」。她說,聰明且求知慾旺盛的孩子往往學著隱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滿足溺愛他們的父母的期望。時間一長,他們就變得不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米勒記錄的這種空虛和疏離感,正與我們在高潛力管理者中發現的感受相似:才能得到認可,反而導致他們失去了才能,這似乎是個悖論。他們的才能依然存在,但卻不再屬於他們,而是屬於情感疏離的、苛刻的組織「父母」。
三
推遲有意義的工作
如果人才感到受困於組織期望,期待著忍受這種困境會得到豐厚的回報,「當下」對他們而言就失去了意義。他們開始將恢復和展現自我的希望放在未來,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自由地說出想說的話,與他人坦誠地建立聯繫,順應內心,按照自己的意願領導他人。
一些人只會等待這種麻木感消退。還有一部分人想像著離開這個環境之後要做什麼——他們只敢跟幾個信得過的朋友說,擔心那樣的美夢也被劫持。這種現象可以歸為榮格學派分析師赫爾頓·貝恩斯(H.G. Baynes)提出的「臨時生活症」(neurosis of the provisional life):如果成長中的領導者認為目前的工作是為將來的機會做準備,就會把未來的工作想像得更加有意義得多。「將來的自己」變得比「現在的自己」更加重要。「當下」失去了意義,所以他們不再竭盡全力。
一心記掛著未來,不再全力投入現在的工作,人才詛咒徹底降臨。這時候的高潛力人才顯得似乎在埋頭工作,但並沒有真正沉浸其中。如果人才繼續將眼前的工作視為虛無,就連離職也無濟於事。
打破人才詛咒
人才詛咒會阻礙高潛力人才的個人成長、敬業度和職業發展,但是可以破除。我們推薦以下三個步驟:
1掌握你的才能,不要被其掌控
一旦才能成了你的標識,對才能的挑戰就像是對自我的挑戰。一味迎合所有人(包括你自己)的期望並非良策,你只會盲目地去做自己認為別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忽視所有期望也不行,最輕微的後果是別人覺得你叛逆。我們建議,要留意你自己需要的和其他人想要的,但不要讓這兩者消耗你。
為了達到這種平衡,通常要學習接受幫助,不要獨自承擔,即使你覺得自己不需要幫助也要接受。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高管教練邁克爾·桑松(Michael Sanson)向客戶強調:「高潛力人才意識到,自己不是要比別人做到更多,而是要與別人一起做到更多,這時候就會發生關鍵的轉變。」他解釋說,有時候人們抵觸反饋和訓練,因為覺得這些東西承載著更多的期待。如果能將之視為提供支持的來源,而不是評判,他們就能更好地傾聽、更快地學習,繼而提升表現,成長為領導者。
2
在工作中展現全部的自我,不要只展示最好的部分
我們都願意表現自己閃光的部分,如果我們自己重視這些方面,別人也欣賞這些方面,那就更是如此。但我們最優秀的才能往往源自傷害和嘲諷,來自自身不那麼溫和順從的部分。決心往往源自不安,創意來自焦慮,復原力來自我們經歷過的不肯與人同道的挑戰。不要對抗這些較為負面的才能來源,要學著疏導。
3
重視當下
這是打破詛咒最重要的一步。問問自己:如果現在就是最重要的時刻呢?如果當下的工作不是墊腳石,而是目的,那會怎樣?你必須投入自己現在的工作,賦予其意義,才能從經驗中得到成長。
把你面對的期待、壓力和懷疑當作是所有領導者都會面對的東西。那些不是對領導力的檢驗,而是領導本身的特質。如果你證明了自己的才能,它們也不會消失,只會加劇。所以,現在就要收集你需要的資源,準備好長期應對它們。而且要接受,即使有了大量資源,領導也始終是需要勇氣的事情。某跨國公司前人才管理負責人梅特·斯圖爾(Mette Stuhr)曾為世界各地許多高潛力人才做過培訓,他說:「假如你想等待安全的時機才開口,那你是等不到的。」
組織應當盡到努力打破詛咒。別再把有才能的年輕管理者稱為「未來領導者」,因為這樣會促使他們循規蹈矩、規避風險,放棄自己的獨特性。不要再提出升職的承諾,給他們壓上太多責任。應當給他們留下空間,改變其他人對他們的單一印象。這樣會緩解年輕管理者感受到的必須證明自己才能的壓力,讓他們更好地發揮才能、投入工作,進而成長為更好的領導者。珍妮弗·派崔列(Jennifer Petriglieri),傑派羅·派崔列(Gianpiero Petriglieri) | 文 珍妮弗·派崔列是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組織行為學助理教授。傑派羅·派崔列是INSEAD組織行為學副教授。兩位作者同在INSEAD MBA項目執教,並指導管理加速項目,通過領導力發展研討會傳授經驗,為全球公司培養新的領導者。蔣薈蓉 | 譯 王晨 | 校 時青靖 | 編輯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
※什麼樣的男人才算是男人?
※什麼樣的女人才是精品?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什麼樣的人才是優秀的自媒體人?
※請不要斜杠後面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