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宮燈來了!皇后之印也來了!---分豪必現,記國博秦漢文明展)
集結了全國33家博物館的300件精品文物,一級文物約佔45%,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3個月之後歸來。重要展品包括人們熟知的長信宮燈、金縷玉衣、兵馬俑、「皇后之璽」玉印、紙地圖、「滇王之印」金印、青銅方斗、「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玉熊、雲紋玉高足杯、彩繪多枝陶燈、「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
以上簡單的幾句介紹,就決定了此次展覽的重要性。2017年9月17日上午11:00整,以「秦漢文明」為主題的文物展從開展之時起就開始發布限流措施:考慮到本次展覽參展文物極為珍貴,為確保文物安全和展廳內良好的參觀秩序,每天將按不同時段(上/下午)安排發放3000張門票(免費),觀眾需要在「秦漢文明」展廳入口處領票入場,每人每天限領一張。
展覽到底有多重量級,首先由展品說了算,首先來幾件明星文物一睹風采:
展覽入口之處的序廳首先展出了一組秦始皇兵馬俑,象徵秦國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建立秦王朝。展覽由此開序幕,引導觀眾進入展覽,遨遊秦漢時代。
陶跪射俑秦1977年出土秦始皇兵馬俑2號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館藏
此重裝步兵俑出土於2好坑弩兵方陣的中新。跪射重心穩,用力省,便於瞄準,同事目標小,是防守和設伏時比較理想的姿勢。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細,對錶情神態和髮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畫生動傳神,並且文物原本的彩繪保存狀況極好,真實表現了秦軍作戰的情景。
陶立射武士俑秦1974年出土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館藏
立射俑為秦朝的文物。立射俑是站立射箭姿勢的輕裝步兵俑。立射武士俑反映了秦代遠程部隊弓弩兵的作戰方式,與跪射武士俑相配合,生動描繪了遠射作戰的情況。
陶馬秦1974年出土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館藏
陶鎧甲武士俑秦1978年出土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館藏
長信宮燈,這或許是此次國博年度大展中的最明星文物,展覽開展當天上午,此宮燈前就立即擠滿了觀眾
長信宮燈西漢1968年出土河北省博物館藏
西漢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於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宮女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該宮燈還有「長信」字樣,為竇太后居所長信宮中使用,故名「長信宮燈」,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
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複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出土時,長信宮燈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頭部、燈盤、燈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後經專家們的修復才得以回復原本的容貌。銅燈燈體的一些部位,有九處刻有銘文,共計65個字。由銘文可以得知,該燈曾經幾次易主,最後由竇綰所有。
開展之後,長信宮燈立即被觀眾圍觀
如何解讀秦漢持續400多年深厚而燦爛的文明?可以說展覽的每一件文物都具有代表性。此次「秦漢文明」展覽的執行策展人單月英告訴雅昌藝術網:就像序廳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象徵著秦統一中國,也像展覽第一部分的伊始展示的幾件瓦當,看似不起眼的建築構件,擺在了最前面,卻是對整個展覽的支撐。西方所謂帝國的建立,之於我們來說是王朝的統一,出現了皇帝和皇權,而皇權體現在哪裡?當然首先要體現在建築之上,有建築意味著有了皇權,接下來才會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全國政令,才能把秦朝付諸實施。
幾枚小小的印章同樣極為重要,包括「皇后之璽」和「滇王之印」是為了向大眾展示秦漢對後代的影響,來呈現最高統治者的玉璽象徵著什麼。就如,皇帝最開始用的是三璽,到了西漢晚期就變成六璽,皇帝三璽、天子三璽,再到後期就是皇帝、天子合併形成六璽,而這六璽則為後世王朝一直承襲,直到比較晚的時候又增加了兩璽變成八璽印,所以秦漢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奠基性的。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秦漢不分開,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中國傳統社會體系的建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且是不同朝代延續的過程,例如秦朝滅亡了,漢朝的建立並非把秦朝所有政治經濟體系打破,而是沿著秦朝的體系在往下走,所謂秦漢不能分開,也就是這個原因。」單月英談及。
金縷玉衣西漢1968年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這一件金縷玉衣跟長信宮燈一樣,主人也是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玉衣由2160塊玉片組成,所用金絲重約700克。分為頭部、上衣、褲、手套和鞋五個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干彼此分離的部件構成。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西漢時,金縷玉衣的使用還未形成嚴格規定,東漢時則開始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金縷,諸侯、貴人則用銀縷。曹魏時期,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推出歷史舞台。
「皇后之璽」玉印西漢1968年陝西省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想必看過電視、了解歷史的觀眾都對劉邦皇后呂后記憶猶新,史評呂后:與劉邦共定天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呂雉的一生可謂石破天驚的傳奇。此皇后之璽則是呂后的璽印,據《漢官舊儀》上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如今看來,當年死在此印上的人應該是不計其數的。
「皇后之璽」玉印展示現場
了解完幾件明星展品之後,我們再來正式了解展覽的前因後果和秦漢文明為何聞名天下:
今年4月3日到7月16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秦漢文明》特展,該展覽是2017年全美國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展覽,展出了160多件文物精品,3個月期間吸引了35萬人次觀眾。大都會展覽結束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展覽在原來基礎上進行重新策劃與布置,根據中國觀眾的需求增加展品,最終推出博物館的年度大展——秦漢文明。
此次展覽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於2017年9月17日至11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7展廳展出。從全國33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過對文物的深入解讀和相關拓展內容的展示,全面展現秦漢時期中國的輝煌發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以赫赫雄師統一中國,創立「皇帝」稱號,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恢弘序幕。秦朝創建文官體系,推行郡縣制度,採取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以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漢朝繼承了秦朝創立的各項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對外交流等領域都有發展和創新,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同時,漢朝在文化上逐漸擺脫戰國至秦時期文化的影響,在武帝時期完成蛻變,形成自身獨特的面貌和豐富的內涵。
經過四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沉澱,秦漢時期的中國創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均居當時世界前列,秦漢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與思想體系不但為後世歷代王朝所取法借鑒,也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所有這些使秦漢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開創、變革與奠基時期,也成就其中國王朝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的美譽。這次展覽是圍繞秦漢時期「開創」「變革」「奠基」「繁榮」「多元」「開放」「厚重」的時代特點精心策劃的一場原創大展。
雖然整個展覽只用了一個展廳,但卻是博物館精品的大彙集,包括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大主題單元構成。序廳部分就是以上介紹過的五件秦陵兵馬俑。
展覽第一部分文治武功
展覽第一部分:文治武功,介紹秦漢時期集權的建立,呂后之印就展出於這一部分。
通過建築磚瓦、秦詔文物、錢幣、印章、封泥、兵器、漢兵馬俑、熹平石經、《儀禮》木簡等數十件文物展品,輔以文字圖表等內容,圍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制度的建設與完善,以及對邊疆地區的開拓,闡釋秦漢王朝對國家的經營與管理,重點突出秦皇漢武開創性的豐功偉績及為後世中國王朝歷史奠定的堅實基礎。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建「皇帝」之號,自稱「始皇帝」,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郡縣制,創建由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組成的複雜官僚體系,頒布「書同文」「車同軌」等法令,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築直道、馳道及放射狀分支道路將王朝全境聯繫起來。漢王朝承襲秦制,以郡國並行制代替郡縣制,尤其是在武帝統治時期,為鞏固統一國家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創新與改革:通過頒布「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法」徹底解決諸侯王國問題,使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實行察舉制度選任官員,完善文官制度和官僚體系;改革貨幣政策,取消郡國鑄錢權,行五銖錢幣,建立穩定的貨幣制度;實施鹽鐵官營、均輸法與平準法等新財政政策,實現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採納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北征匈奴,鑿空西域。經過前後多代的經營,漢王朝建立起堅實的皇朝體制,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達到鼎盛。
第一部分首先展出了象徵著皇權的瓦當
陶動物紋瓦當秦1993年陝西省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熹平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為書法家蔡邕用標準的八分隸書體寫成,故又被稱作是「一體石經」,原立於洛陽城南的開陽門外太學講堂前,開創了我國歷代石經的先河,其集漢隸之大成,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典範,對後世書法的發展影響深遠。
青銅馬及牽馬俑東漢1990年四川省出土綿陽博物館藏
青銅馬高135厘米,中空,壁很薄,僅2-4毫米,由頭、頸、腰、臂、尾、四肢九部分分別鑄造,拼接後用鉚釘固定而成,是我國現存最高的漢代青銅馬。
鎏金青銅鍾西漢2003年陝西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考古出土實物顯示,漢代形制相同的這種盛酒器有的自銘為「壺」,有的自銘為「鍾」,鍾和壺應該是同一類型的器物。
第三部分:事死如生,主要講述秦漢時期人們如何看待死亡,金縷玉衣是這一單元的代表文物。
主要展示滿城竇綰墓出土的金縷玉衣、鎏金鑲玉青銅枕、玉九竅塞、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出土的兵馬俑和彩繪陶家畜、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等文物,詮釋漢代人對死後命運的關注以及對待死者的「事死如事生」之態度。
正是這種態度孕育了漢代的厚葬之風,人們不僅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隨葬品方面也盡量做到應有盡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等,均納入墓中。而且製作大量的人俑隨葬,可以在死後世界繼續保衛或侍奉自己。尤其是王侯貴族對永生不朽的追求,導致了喪葬用玉的高度發達,由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斂屍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組成的喪葬用玉便成為漢代統治階層最具特色的喪葬習俗,貫穿兩漢四百餘年的時間。漢代特色鮮明而又內涵豐富的喪葬文化也是秦漢文明厚重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銅鼎西漢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漢代鼎的實用功能增加,祭祀禮儀功能明顯減弱,但王侯規則還會通過用鼎數量來標識身份。海昏侯墓共出土9件青銅鼎,從形制、裝飾紋樣來看,並不屬於成套的鼎。海昏侯墓主人劉賀是漢武帝之孫,在位27天被廢。
鎏金青銅當盧西漢1999年山東省出土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藏
當盧是馬具的一種,系在馬額中央作為裝飾之用。這一當盧呈葉形,上面的獸形來源於阿爾泰地區的巴澤雷克文化,體現了中國工匠對歐亞草原動物紋樣的吸收與借鑒。西漢時期,這類神獸紋樣廣泛傳布,多備用於裝飾馬具、薰爐、漆盒等。
「邪相劉」石柱東漢1896年山東省出土山東省博物館收藏
劉漢造石獅東漢山東博物館藏
東漢時期,柿子這種來自西域的動物並不多見,還只是飼養於皇家後院供玩賞之物。石獅子上有刻「洛陽中東門外劉漢所作獅子一雙」,石匠劉漢應該很難見到真的獅子形象,而應該是石雕工匠之間口口相傳或者坊間所用的圖像粉本。體現了漢代對外文化交流及當時各個區域之間石雕技藝、風格特徵之間相互影響。
本文文字來源雅昌藝術網,圖片為藏友何曉東現場拍攝,轉載請署名!
推薦閱讀:
※大清皇后(組圖)之二
※原創 | 長孫皇后:千古賢后,似是一縷溫柔春風潤澤入心
※雍正深愛純元好難懂,李世民難忘文德皇后有因可查
※孟憲實講唐史之長孫皇后
※皇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