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1)——感 冒

【按語】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病。以冬、春季尤為多見。在氣候變化,寒暖失常,身體虛弱,或過度勞累,腠理疏鬆,衛氣不固,風邪乘虛而入致病。輕者稱「傷風」,重者稱「重傷風」。若感非時之邪,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且具有傳染性的,現代醫學稱「病毒性流感」。本病中醫分為兩大類,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本病以頭痛、鼻塞、流涕、噴嚏、惡寒發熱為主要癥狀。偏寒者:鼻流清涕,咽癢、全身酸痛,惡寒無汗,舌苔薄白,脈緊;偏熱者:發熱咳嗽,咽痛,舌苔薄黃,脈浮數。1、【風寒感冒膏】貼臍法:【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稀色白,肢體酸痛,舌苔薄白,無汗,脈浮數。【配方】紫蘇葉、杏仁、白芷各15克;蔥白(連須)5根生薑2片;蜂蜜、白蘿蔔汁各1小盅。 【製法】先將紫蘇葉搗爛如泥,再將杏仁、白芷研為細面,加入紫蘇葉泥中調勻,再取蜂蜜、蘿蔔汁調成膏狀。 【用法】取藥膏如蠶豆大,搓成藥丸,將藥丸納入臍中(神闕),外用醫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貼葯後囑患者蓋被而卧,令發微汗,汗後即奏效。 2、【風熱感冒餅】敷臍法:【主治】風熱感冒,頭痛發熱、惡風咳嗽、咽痛口渴、汗自出。舌苔薄黃,脈浮數。 【藥物】板蘭根、生石膏、連翹、薄荷、淡豆豉各10~15克;蔥白、蜂蜜、雞蛋清各適量。【製法】將前五味共研細末,取葯末適量與蔥白共搗如泥,再取雞蛋清加入蜂蜜調成膏狀,製成葯餅。 【用法】將葯餅烘熱,趁熱填入臍中,用指按平,用膠布貼緊。每天換藥1次。貼葯後令患者喝熱粥或薑湯助汗,汗出病癒。【案例】劉某,男,12歲。87年夏天,放學回家途中被雨淋,回家後倦卧不起,當晚8時許,頭痛如劈,高燒39.1度,痰黃,咳嗽頻作,口渴引飲。旋即赴診,診見患兒身熱灼手,自出汗,煩躁不安,口渴咽干,頻頻飲水,咳嗽不止,苔薄黃少津,脈浮數。余診之為外感風熱症。採用【風熱感冒餅】敷臍,每天換藥2次,貼後囑其喝熱姜蔥湯1小碗,靜卧1小時後,汗出身涼,高熱已退,僅用藥貼臍2次即愈。 3、【流感散】貼臍法:【主治】流行性感冒 。 【配方】淡豆豉30克;連翹15克;薄荷10克;蔥白(連須)10根。 【製法】將前三味葯研為細末,過篩備用。 【用法】取葯末15~20克加入蔥白適量搗爛如膏,納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貼葯後蓋被靜卧,取微汗。每天換藥1~2次,若1次末愈,再貼1~2次。 【附註】貼葯後若喝熱蔥姜半碗,以助藥力,其效尤佳。 4、【流感膏】貼臍法: 【主治】流感。 【配方】板蘭根、生石膏、馬勃、淡豆豉各15克;連翹、薄荷各10克;蔥白(連須)5根;鮮姜3片;蜂蜜適量。 【製法】前六味共研細末,過篩儲瓶備用。 【用法】取葯末15克,加蔥白、生薑搗爛再加入蜂蜜適量,搗成膏狀。取藥膏填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2次。 【附註】貼葯後吃熱湯,助葯發汗,效果更佳。5、【蛋清退熱糊】貼臍法: 【主治】感冒高熱不退。 【配方】雄黃、硃砂各10克;玄明粉30克;蔥白(連須)、生薑各適量;青皮鴨蛋清適量。 【製法】將前三味共研細面,裝瓶備用。 【用法】取葯末適量,將蔥白、生薑搗爛絞汁,入葯末拌勻,再加鴨蛋清適量調糊。將葯糊敷於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病癒為度。 【附註】貼葯後靜卧調養,通常貼後2小時左右高熱下降,神志漸醒。療效顯著。6、【經期感冒餅】貼臍法: 【主治】婦女經期間感冒,寒熱往來,胸脅滿悶,噁心嘔吐,頭痛發熱,腰痛難忍。 【配方】柴胡10克;當歸、川芎各6克;白芍9克;桂枝5克;蔥白適量。(若寒凝血淤,下腹脹痛者,加桃仁9克。 【製法】除蔥白外,余葯混合共研細極細末,過篩裝瓶備用。 【用法】取葯末15克,與蔥白適量共搗如泥,製成葯餅,敷於臍上,紗布敷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病癒為止。 默 語書館
推薦閱讀:

中華名硯-----端硯[50P]
陳家溝 傳揚中華神功的太極小鎮
醒風流 - 中華傳統文庫 - Powered by phpwind
中華禮儀:君子風範大全(二)

TAG:中醫 | 中藥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