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賞析】傅抱石山水畫欣賞(三)
傅抱石山水畫欣賞(三)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鏡心 1965年作
井岡山 鏡心 1960年作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黨和政府要求藝術家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進行描繪和表達的情況下,和毛主席詩意山水具有同樣意義的革命聖地山水成為很多畫家創新中國畫的新題材,革命聖地山水也由此誕生。傅抱石的《井岡山》以俯視的角度,開闊的視野,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山地風貌。作品中筆墨沉穩,厚重蒼茫,群山無語,雲水奔流,似乎見證了當年革命的艱苦卓絕。
井岡山 紙本設色 1964年1月 南京博物院藏
江西井岡山,以茨坪為中心,有大小上、中、下五井,故名。其峰丘環拱,地勢險要,進出僅有黃洋界、硃砂沖等哨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1927年,毛澤東率部在此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49年後,井岡山成為中國人民心中的革命聖地。1963年10月,傅抱石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視察江西,11月抵達井岡山地區寫生,返回南京後創作了數幅井岡山題材的作品。此幅《井岡山》就是其中之一。此圖採用側勢構圖,山勢陡峭,峰險谷深,山頂平緩,雲罩霧繞,近景則杉樹密林參差有致,再現了井岡山的地貌特徵。此圖儼然脫盡舊式山水的畫法和格式,無論構圖、畫山、畫樹,都從自然中來。為了增強圖幅的精神內涵,傅抱石特意抄錄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一詞,突出了其題材本身的政治意義。
海天落照圖 設色紙本 (543.2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海天落照
款識:海天落照圖。傅抱石重慶西郊制。鈐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後、抱石得心之作、蹤跡大化
畫中描繪的是「水中天際一時紅」的自然景觀,畫面蒼茫渾莽而又壯麗輝煌。畫家在《海天落照圖》中所要表現的正是人與造化的這種關係:造化的偉大因人而存在,對造化的歌頌即是對人的歌頌。傅抱石在他後期的創作中曾多次畫過落日的題材(如在毛澤東詩意畫中),而此幀《海天落照圖》應該是傅氏這類題材的作品中的第一幅。
從繪畫技法上說,此畫已和古人拉開了距離。傅氏用大筆散鋒,將畫面上的海水與山巒作整體處理。傳統山水畫的先勾勒再皴擦最後進行渲染的程序被打破了。傅氏一氣呵成地畫成山巒,不但有體積和質感,而且有氣勢與動感。局部地看,畫家行筆極為潑辣而隨意,其行筆方式難以覺察。但整體看去,則骨法用筆與氣韻生動盡在其中了。這就是傅抱石對中國畫的開拓性貢獻。為了襯托海面的亮,加重渲染了近處的山巒,並用大塊重墨點染在山頭與山下的河邊。僅在山的一側染上赭紅色以與落日相呼應。海面近處用散鋒大筆皴出海水的波紋。傅氏所擅長的此種筆法,不僅有自然生動的效果,而且與海水未加皴紋的部份有越來越遠之勢。《海天落照圖》是一幅手法新穎、構圖大膽、境界開闊的成功之作,也是畫家用畫筆歌頌「千古夕陽紅」的永恆魅力。
蒼山如海 設色紙本 1958年作 (781萬元,2006年12月北京華辰)
題識: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敬寫毛主席婁山關詞意。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傅、抱石私印、蹤跡大化
寫毛澤東詩意是傅抱石後期繪畫創作極為重要的部分,毛澤東公開發表的三十餘首詩詞作品,均有詩意圖問世。尤以《江山如此多嬌》享譽最隆,寫毛澤東婁山關詞意。本幅作於1958年,時值「大躍進」之期,畫筆亦分外激昂壯闊。畫面不作險絕之勢,而以極蒼渾之筆寫前後兩山峭然聳立、勢摩雲天。多次渲染使得畫面渾然一氣,高大雄厚。山頭星星點點的紅旗及遠處雲海殘曙,則為畫中點睛之筆,雖著筆不多,既與詞意頗為妥帖,又得畫理刪繁就減之精髓,中間雲氣流蕩,打破畫面沉悶之勢,而益顯山川之高華。此時傅抱石的山水畫創作,時時激蕩時代脈博,以「入古為新」為務,與其「金剛坡」下所作相較,又拓展一雄闊境界。
毛主席《泌園春長沙》詞意 1965年作
毛主席《泌園春長沙》詞意 1965年作
款識:長沙。一九六五年一月敬擬寫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詞意於南京,傅抱石。鈐印:傅(朱文)、抱石齋作(朱文)
這件《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作於「1965年1月」,題材直接取自於毛澤東主席作於1925年的《沁園春-長沙》一詞,詞中展示的是青年毛澤東「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壯志豪情,而傅抱石的作品則取「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詞意立鏡,以破筆散鋒在皮紙上寫、塗、抹、推、拉、壓、簇、轉、掃,毫無禁忌,大膽落筆,意氣風發之處正和詞義。再加上局部的小心收拾和色彩渲染,使得作品大處氣勢奔放,小處又精細耐看。近景行舟之人,為畫作的點睛之筆,起到了收攏視點,全幅皆活藝術效果。
《浪淘沙北戴河》詞意 紙本 1965年作
款識: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一九六五年五月,敬擬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詞意,為世珍同志惠賞。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抱石畫記、乙巳
《浪淘沙 北戴河》詞意,抱石先生始畫於1964年,至1965年春夏間,又畫過若干幅,或橫或豎,畫筆略有差異,風貌則大體一致。此後四個月,先生便與世長辭了,這些應該說是他最後階段的作品了。該圖為直幅,1965年5月所寫。圖中前景為礁石和暗紅的秋枝霜葉,後景是片片點點的漁帆和朦朧的島嶼。起伏的波濤由近及遠,由近礁而遠島,漸遠漸淡地聯繫在一起。風挾著雨潑灑而下,搖打著秋枝霜葉和滾滾波濤,有動感,有聲響,有節律……
《浪淘沙北戴河》詞意 鏡心 1965年作
題識: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一九六五年六月,敬擬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詞意,奉國光同志賞正,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傅、不及萬一
此幅《北戴河》作於1965年,是其絢爛藝術生命的終年之作,擬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詞意而作。作品中,濃、淡、干、枯的筆墨從左面的山岩披下,輔以重墨濕染;波紋動勢如急雨驟風,亂而有法,仿若紙間水霧撲面直襲;漸行於天際的翩翩千帆錯落有致,將整作以點睛,令詩詞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之情,躍然紙上。東坡居士評王維,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語,而抱石先生的這幅作品,正是體現了這一詩情畫意的境界。
傅抱石之所以擅長將毛主席詩詞付諸丹青,是因為毛澤東詩詞既有磅礴之氣度,又富浪漫之情懷,於唐詩中神似李白,在宋詞中類比蘇軾,這與傅抱石的畫風與精神追求一致。傅抱石在表現毛澤東詩詞意境時候,往往從大處著眼,雖畫尺幅近小品,卻氣通萬里,直抒詩詞精髓之意。
塔景鐘聲 鏡心 1960年作 (1960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題識:塔景掛清漢,鐘聲扣白雲。此明萬曆戊午二月邑人蕭如熏詠延安句也,碑存今延安招待所。余於一九六零年九月廿九日來瞻仰革命聖地獲教至多,一山一水將永志弗忘,亦將永留拙筆為聖地寫照。籍廣宣傅此幀乃從高閣北望延安大橋,惜未能將聖地人民光榮之革命傳統,獻身祖國之幹勁作萬一之描繪,斯足慚悚耳!十月十一日,傅抱石西安並記。鈐印:抱石私印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是傅抱石山水畫創作的鼎盛時期。1960年9月,傅抱石率江蘇省國畫院的畫家進行旅行寫生,傅抱石在寫生過程中將歷代山水皴法與地質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不斷嘗試新的筆法,畫風更加自由奔放,筆墨更加瀟洒雄健。此圖集寫實的場景與富有想像力的筆墨與一體,預示著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其山水畫面貌將為之一變。
此圖構圖規整,右側群山巍峨,左側較為開闊,寶塔山的位置靠左靠後,似乎不是畫面主體,但山後一片空曠,山下行人車馬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渺小如同螞蟻,愈發將寶塔山襯托出來。寶塔山是延安的標誌性建築,在所有關於延安的作品中,寶塔山是不可或缺的,傅抱石在此圖中以不同的角度和空間的設置來重新詮釋延安,既包含全景,亦凸顯了體現革命聖地意義的景觀。
從傅抱石山水畫創作之筆法的變化來看,此作中新的筆法已經出現了。由過去的急烈而變得瀟洒自如、不緊不慢,隨意中蘊含著秩序,秩序中隱含著變化,理性的控制與激情的奔涌均出現的畫面上。於是既看到清晰的山體輪廓,亦看到以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結構的「抱石皴」,自由散漫,磅礴多姿。畫家在此圖中先以不太濕的筆在調色盤中把筆揉開,再在紙上揮灑,用一些細碎皴筆和彎曲的線條描繪山體,似有法而無法。然後再以色渲染,淡淡的赭石和綠色表現群山,與石綠染成的柳樹幾乎混融在一起,整體色彩較為淡雅,但是並不單調,愈加凸顯出筆法的健利飄逸,乃預示著傅抱石山水畫創作鼎盛時期到來的一件佳作。
延安曙色 鏡心 1960年作 (575萬元,2011年6月北京九歌)
款識:塔影掛霄漢,鐘聲扣白雲。抱石延安旅中紀游之制也。鈐印:抱石畫記,一九六零
此圖作於1960年,當是他在初訪延安的過程中,為新鮮的激情驅使,即興揮寫而成的。他的表現技法已經產生了變化,這一變化體現在:大筆的掃與小筆的鉤劃、點擦相結合,既有徐青藤淋漓豪肆的痛快和氣勢,又具咫尺千里、氣象萬千的壯闊與蒼茫。這一風神可以說正開始了傅氏第二個變革的階段。大片施墨,略敷赭色的用色方法,出自黃公望的「淺絳」,又有了創造。他只將色用於關鍵部位,且有敷染、點、深淺的區別,既顯示了黃土高坡的地方特色,又象徵著朝陽與曙光的明麗。該作在抱石先生藝途中佔有顯著的位置,是先生追求新變革的痛快的愜意佳作。
韶山 立軸 甲辰(1964年)作 (246.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題識:韶山。一九六四年五月,抱石寫。鈐印:傅(朱)、甲辰所作(朱)
此幅《韶山》是根據《龍蟠虎踞今勝昔》為基礎,而再度創作而成的。1956年6月,傅抱石曾應邀赴韶山寫生,作畫十餘幅,並出版《韶山》畫冊。此幅則作於1964年。
即使是畫主題性強烈如斯的題材,傅抱石也從不會將自己的畫局艱於特定的山峰或故居,而總是將主題納入自己層層疊疊、山重水狡的山水體系,納入自然界原本的遼闊之中,畫韶山如此,畫中山陵亦如此。此畫取俯視式構圖,將韶峰與故居盡收眼底,山腳蒸騰而起的雲霧,將平緩的山勢襯托得如名山大川。畫家縱筆以剪影般的方法寫出近處蒼松、遠處翠柏的大意,然後鉤皴出山形。近景與坡腳,以淡赭墨瀉染,再以青綠點染山田與遠山,令這畫中的世界愈發鬱鬱蔥蔥,故居便掩映在這一片蒼翠之中。
韶峰聳翠 鏡心 1960年作
款識:韶峰聳翠。一九六〇年六月十二日,寫於西頤賓館,傅抱石並記。鈐印:抱石私印
一九五九年六月,抱石先生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請去韶山寫生,畫出了《慈悅晚鐘》、《石壁流泉》、《頓石成門》、《毛震公祠》、《關公橋》、《毛主席故居》、《韶峰聳翠》、《韶山全景》等作品,完成了韶山組畫的創作任務。畫面上只見近處山坡上迭著幾塊大石,坡下滿布松樹,右上方畫面的主要部分是聳起的韶峰,雖不怎麼高,但因有近處大石和山腰山腳間比例很小的松樹以及左邊又低又淡的遠山的襯托,峰左側的結構又只用一條長線斜下,這些,都使韶峰雖不很高卻有一種直衝雲霄的高聳之勢。近處幾塊大石的皴法圓渾凝重,與韶峰的峭撥矗立形成了強烈對照。先生並沒有著意刻畫韶峰的皴法結構,而是調動了一切對比、襯托的手段,強調和突出了韶峰的「聳」勢,成功地表現了畫中的主題和意境。
(未完 待續)
推薦閱讀:
※【國畫欣賞】——清代名家62幅精品山水畫
※一段小文告訴你,山水畫發展演變
※陸儼少-----別樣的「陸氏山水」
※山水詩專題講座(2)
※藝術家曹天龍的國畫山水作品賞析:綠林通幽處、烹茶待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