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辛亥革命:我們對袁世凱的認識有誤讀嗎?
2013年05月13日 17:12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危兆蓋
分享到: | 更多 |
.cmt em{padding-right:3px;vertical-align:middle;}#cmtTitle em{padding-right:3px;vertical-align:middle;}
37人參與 2條評論
核心提示:在辛亥革命研究中,袁世凱是個邁不過的坎。但100年來,由於袁世凱辛亥後的作為,特別是其帝制自為,使先前許多問題都不太那麼容易理解了。其實,如果不是從後來反推先前,我們應該承認袁世凱重出江湖,其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可能並不是我們過去所理解的那樣齷齪那樣不堪。
文章摘自:《中華讀書報》2011年10月12日第05版,作者:危兆蓋,原題:《辛亥那一年 一問二問三四問》
辛亥前的中國:
山雨欲來風滿樓
讀書報:大家知道,在義和團運動之後,清政府走上了新政之路,對立憲也日漸認同,似欲以新政重樹權威,但結果卻是自掘墳墓,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對晚清新政的是是非非,你怎麼看?
馬勇:這確實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清廷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實施的政治改革會將自己給終結掉。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其實,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清廷在積極從事政治改革的時候,在從新政到預備立憲的時候,革命黨人就一直不看好,一直以為清廷的這套立憲把戲就是對人民的欺騙,就是糊弄人民,拖延時間,消弭革命。對於這個說法,我們過去有一段時間不太理解,以為清廷已經做的不少了,憲法大綱頒布了,准議會機構咨議局、資政院相繼開張了,國內的民主政治有聲有色,立憲黨人眉飛色舞,歡欣鼓舞。大家都忘了革命黨人的警告,以為中國從此走上君主立憲的軌道了。結果等到第一屆責任內閣宣布,誰也沒想到清廷將責任內閣變成了皇族內閣,13名內閣成員中竟然有9名皇室或皇族成員,這才使立憲黨人幡然醒悟,覺得清廷主導的政治改革說到底很難獲得成功,改革的局限性在這裡暴露無遺,統治者無法主動地向社會精英階層出讓權利,從改革到革命就這樣自然發生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末十年新政五年預備立憲雖有意義,但依靠既得利益階層進行改革,總是很難徹底。統治者如何把握政治變革的火候,怎樣才能讓既得利益階層明白權力分享、相互制衡的意義,可能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讀書報:在晚清新政時期,還有一個現象亦頗耐人尋味,那就是立憲派主導的立憲運動風風火火,大有與革命派的革命運動競爭雄長之勢。那麼,你對晚清的立憲風潮如何看?
郭世佑:立憲風潮的興起與清朝預備立憲的啟動固然同日俄戰爭的刺激有關,更與反清革命運動的逼迫有關。梁啟超等人的君主立憲主張與孫中山等人的民主共和綱領均以憲法為前提,都具有政治革命的意義,溫和的君憲派與激進的革命派都是傳統君主專制的敵人。
前些年有一種論點認為,是辛亥革命把事情搞亂了,如果讓清政府搞君主立憲就會成功,此論僅僅屬於豐富的想像。首先,五大臣出洋歸來後,論證搞立憲的三條好處時,其中「皇位永固」、「內亂可弭」兩條就是迫於革命的壓力,如果沒有這個壓力,清政府能否願意啟動預備立憲,恐怕還是未知數。其次,姑且不論滿漢矛盾的客觀存在,但不應忽視1906年預備仿行憲政上諭的宗旨「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所以,即使沒有反清革命運動,清朝統治者在9年之後的立憲能否讓人滿意,也是未知數。第三,武昌起義之後的清朝頒布的「罪己詔」與「十九信條」只是統治者困獸猶鬥的招術,不必過於當真,搞過度詮釋,紙上得來終覺淺。冷靜的旁觀者嚴復在給莫理循的長篇回函就分析得很清楚:「所有這些都太遲了,沒有明顯效果。」
|
1 2 3 4 |
|
推薦閱讀:
※千夫所指:袁世凱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
※袁世凱為何急於復辟?|今日值得花時間
※袁世凱的遺書
※「處事高手」袁世凱
※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病死,臨死前留下一道遺命,眾人看後敬佩不已_【今日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