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科學價值及為將之道

[《孫子兵法》的科學價值及為將之道]

《孫子兵法》可謂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本千古奇書。一是奇在跨越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時空,仍然富有生命力,被一代又一代人青睞。二是奇在不到六千字的篇幅,卻能夠蘊含方方面面的謀略智慧,指導一代又一代的兵家戰將導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戰爭話劇,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三是奇在兩千多年來,不僅軍人奉之為「兵家寶典」,認真研讀,而且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甚至體育運動的教練員,開拓市場的營銷員,都將其視為「智慧寶庫」,從中尋求制勝的啟迪。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也將《孫子兵法》當作天下第一神靈頂禮膜拜,日本企業家供奉孫子的像就像中國人供奉關老爺的像一樣,從智慧和發財的角度講,把它擺在了天皇的地位之上。這本神奇的小冊子究竟是怎樣一本兵書?有什麼科學價值?我們怎樣學習它?著重從重中學些什麼有用的東西?一、關於《孫子兵法》的三個疑問學習和研究《孫子兵法》首先要弄清一些基本問題,諸如它的作者、性質和特點等。但是,長期以來,不少人對《孫子兵法》的這些基本問題還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甚至疑問。《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 ?從表面上看起來,這似乎不是個問題。眾所周知,《孫子兵法》的作者不就是孫子嗎?可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兩位著名的軍事家都叫「孫子」。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476年是春秋,公元前475年-221年是戰國)中國軍事歷史上出了兩個有名望的大人物,一位是春秋末期在吳國當將軍的孫武,一位是戰國中期在齊國當將軍的孫臏。兩人的生活時間相差160年左右。那麼,些《孫子兵法》的這位「孫子」究竟就是孫武,還是孫臏呢?這個問題不僅今天以有些人弄不清楚,而且再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爭議。可是,東漢以後《孫臏兵法》就是失傳了,只有《孫子兵法》流傳於世。這樣一來,人們雖然知道有兩個大軍事家都叫「孫子」,卻只能見到一部姓「孫」的兵書。於是爭論就來了。大體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既然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記載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那麼《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孫武,而孫臏另有兵書,就是《孫臏兵法》這是主流意見。第二種意見認為,《左傳》中根本就沒有記載孫武這個名字,因此歷史上沒有這個人,孫武和孫臏其實是一個人,武是其名,而臏是其綽號,那麼《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其實就是同一本兵書。第三種意見來了個折中,認為《孫子兵法》最初由孫臏撰寫,最終完成於孫臏。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更為合理呢?千百年來,人們圍繞這一問題長期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又誰都說服不了誰,一直僵持著、爭論者。直到1972年,這個千年疑問才一下子迎刃而解了。1972年中國大地上曾經有一個考古大發現。這年4月10日,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挖掘出了一座漢武帝時期的古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簡。考古人員經過種種去污處理很快就辨認了大多數竹簡文字,發現竹簡上撰寫的內容大多數是兵法戰略,其中大量竹簡竟然分別清清楚楚地寫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並且一部分竹簡上記載了孫臏與戰國中期齊威王的對話內容。2.《孫子兵法》究竟是講陰謀詭計還是科學思維的兵書 ?有人曾在網上發表文章,主題是「孫子兵法可休矣」,認為我們現在進入法治時代,要提倡人們守法紀、守規則,孫子兵法講奇謀詭道,與時代要求不符,所以不宜傳播。還有人提出,不要給領導人將《孫子兵法》,否則他們學會了孫子的奇謀詭道,在領導工作中耍心眼,玩權術,而不能依法辦事,以人為本。應該說,這些說法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是,它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孫子兵法》究竟是一本什麼養的兵書,他們都沒有弄明白。如果認真讀一讀就會發現,《孫子兵法》所講得奇謀詭道,並不是損人利己的陰謀詭計,而是治國治軍,打天下、坐天下的大謀略、大智慧、大思路。它重在揭示人類競爭活動的基本規律和重要原則。例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做任何決策之際,要想辦法把敵我雙方的情況搞清楚,建立可靠的決策基礎,從而保證決策的正確性。這不僅是戰爭決策的鐵定法則,也是任何競爭領域必須遵循的法則。再比如,「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指出古往以來,凡是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總是功夫下在戰爭打響之前,做好充分的物質和精神準備,同時等待敵人出現各種失誤,敵人的失誤就是可以被我戰勝的機會。《孫子兵法》的主體就是這樣的大謀略、大智慧、大思路,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當然的那樣,盡講歪門邪道,雕蟲小技。它是世界觀、方法論,是智慧學、戰略學,講的是觀察處理問題的智慧與方法。正因為這本兵書中飽含大謀略、大智慧、大思路,所以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傳,也才有廣泛的適用性,被當代政治、外交、經濟、體育競賽等各個競爭領域的人士廣為應用。3.《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不是同一本兵書 ?經常遇到有些朋友問我這個問題。也經常看到有些人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混為一談,張冠李戴。比如,有人問「美人計」是《孫子兵法》那一篇中的計謀?「知彼知己」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從時間上看,《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的作品,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三十六計」一詞雖然早在隋朝末年就已出現,但作為兵書《三十六計》只是明末清初的作品,距今也就四五百年的歷史。從作者上看,《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是一位武將,從帶兵打仗的實踐中探索戰爭的規律,總結戰爭藝術,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相當緊密。《三十六計》的作者沒有確切記載,但根據書中引用大量文史材料和詩詞典故,以及工巧對稱的文章風格來看,作者應當是一位對文史頗有研究的老夫子,而非經歷實戰的軍人。從內容上看,《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專講戰略思想的軍事著作。孫子構思兵法十三篇之時,正值春秋爭霸戰爭之際,這使得他總著眼於天下大勢,站在全局的高度,為吳王爭霸天下提供思路。所謂戰略,就是謀劃戰爭全局的方略。《孫子兵法》中主體內容就是這種策劃這種方略的思路。《三十六計》是一本側重於講戰術的兵書,其中「瞞天過海」、「借刀殺人」、「隔岸觀火」、「上屋抽梯」等計謀,大多適用於具體情況下運用。二、《孫子兵法》的科學價值世界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網上書店在它的網站的首頁上有這麼一則廣告:「如果一個人一生只讀一本書的話,我建議他讀《孫子兵法》。」產生於2500多年前的一部古老的兵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於這部兵法蘊含著極高的永恆的科學價值。就像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一樣,《孫子兵法》堪稱兵法之經典。1.《孫子兵法》揭示了人類戰爭活動最一般的規律一種思想、一種理論或者一種學說,如果真正揭示了普遍規律和基本原理,它的科學價值就會在實踐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顯現出來,不斷被人們作出新的理解、賦予新的內涵,不斷地被運用和發展,從而長久不衰,具有無限的生命力。規律是有層次的,可分為:普遍規律:普遍規律能夠超越時空限制,持久地發揮作用。特殊規律:特殊規律往往與特殊的歷史條件相聯繫,歷史條件變化了,它的作用就會受到了限制,就不再起作用了。儘管戰爭形態的發展,有冷兵器戰爭,經過熱兵器戰爭,經過機械化戰爭,演進到了高科技戰爭、信息化戰爭,戰場環境、戰爭樣式和戰爭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孫子所揭示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些反映戰爭普遍規律的思想,仍然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制勝法則。在孫子那個年代,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信息化時代的戰爭更是如此。我們常說「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什麼是信息化戰爭?所謂信息化戰爭,就是大量使用信息化技術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戰爭形態;建設信息化部隊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前提和基礎。機械化戰爭崇尚「以大吃小」,而信息化戰爭則注重在獲取「信息優勢」的前提下「以快吃慢」、「以巧制拙」。形象地說,就是要解決「眼睛」、「耳朵」和「神經」問題,只有「看」得遠,「聽」得清,「想」得快,才能「打」得准。冷兵器戰爭比拼肌肉和體能,機械化戰爭比拼鋼鐵和化學能,信息化戰爭比拼矽片和「信息能」。近幾場局部戰爭實踐表明,如何保持和獲取信息優勢,已經成為信息化戰爭的核心和關鍵。一旦獲取了信息優勢,就擁有了「撥開戰爭迷霧」的能力,戰場就有可能變得「單向透明」,信息化戰爭勝負的天平就已經失去平衡,大幅度地傾斜了。科索沃戰爭期間,南聯盟的空軍司令親自駕機升空,率領六架米格—29飛機與北約飛機展開搏鬥。雖然米格—29飛機性能並不差,但升空不久即被一一擊落。原來南聯盟的指揮通訊系統、雷達探測系統,在戰爭開始之際就被全部摧毀了,所以,南聯盟的飛機升空後,就像聾子、瞎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聽不見,而他們自己卻完全暴露在北約戰機面前,成為一個個活靶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蘊含著古往今來的戰爭制勝規律。這是接近於哲學層次的規律,按照這一規律辦事,就容易取得勝利,違背了這一規律,則必敗無疑。在社會競爭的各個領域,同樣必須遵循「知彼知己」的規律。決策之前要做深入調查,要了解競爭領域的整體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競爭對手的特點,搞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後才能做出科學、正確的決策。我軍的戰爭史就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對手的歷史,靠什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謀略。例如,四渡赤水,小米加步槍戰勝飛機加大炮就是明顯的例子。2.《孫子兵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開放性和謀略藝術的靈活性孫子是一位樸素的唯物論者,又是辯證法大師,他在軍事領域開創了突破常規、打破僵化、隨機應變的先河。他注重透過紛繁複雜、千變萬化的戰爭現象,從軍事哲學的高度把握攻與守、全與破、虛與實、奇與正、剛與柔、陰與陽、眾與寡、迂與直等矛盾雙方的運動規律,提煉出鮮活的謀略智慧,指導人們靈活地駕馭戰爭。「以正合,以奇勝」,「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樣經典的名言比比皆是。這些名言蘊藏著活的靈魂,具有旺盛的活力,在當代戰爭舞台上靈活運用這些謀略,仍然可以導演出非常精彩的戰爭話劇。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的軍事實力遠遠強於伊拉克,他們的較量簡直就是巨人跟侏儒的較量。經過幾十天的空中打擊,最後發動地面攻勢時,美軍完全可以從伊科邊境大舉進攻,輕而易舉地踏破薩達姆精心構築的防線。美軍為了減少傷亡,為了以最小的代價贏得勝利,採用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謀略。進攻發起前,在伊科邊境部署重兵,頻繁進行陸海空聯合作戰演習。組織海上佯動,把伊軍的注意力吸引帶科威特沿海;組織陸上佯動,使伊軍確信美軍將在科威特南部實施主要進攻。通過這些措施,把伊拉克的共和國衛隊全部吸引過來,以至於在伊拉克與沙特漫長的邊境上只留了一個師,猶如大門洞開。美軍發起了名為「沙漠軍刀」的地面進攻,以第七軍和第十八空降軍快速向西機動,從伊沙邊境殺進去,大大出乎薩達姆的意料,致使數十萬伊拉克被圍,17.5萬人被俘。而多國部隊僅陣亡126人,其中美軍79人。人們稱「左勾拳戰術」。其實,這就是孫子解釋的「避實擊虛」這一戰爭指導規律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靈活運用。3.《孫子兵法》體現了人類社會所有競爭領域的根本特點和共同要求競爭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動力。戰場搏殺、商場競爭、賽場競技、外交談判、政治較量,都具有競爭性、對抗性特點,都需要運用智慧去駕馭和贏得競爭。《孫子兵法》就是對這種特殊的競爭活動的科學總結,《孫子兵法》中豐富的謀略思想,體現了各種競爭活動的本質特點和共同要求,從而使它能夠超越歷史、國家、階級、行業等界限,成為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不僅是古代軍事家追求的軍事鬥爭的最高境界,也是當今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所尊奉的制勝法寶。西方國家許多企業家欣賞《孫子兵法》,最為看中的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他們認為這是「和平競爭」的法寶。他們往往通過各種和平手段,不動聲色地佔領對方的市場、收編對方的企業、控制度對方的命脈,最終達到做大做強、獲取最大效益的目的。在經濟競爭和外交博弈中,有關各方溫文爾雅,但用計用謀的複雜程度、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戰場上的搏殺。用謀略制勝不動搶不動炮,搞個協議,簽個合同,就把你的公司吞併了,人馬收編了,財富收走了。所以說,在這種競爭活動中,《孫子兵法》大有用武之地。《孫子兵法》強調:「夫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勝,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這就是出奇制勝的道理。「奇」在什麼地方?就是要打破常規。當然,謀略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實力包括軟實力和硬實力。從本質上看,謀略也是實力之一,只有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贏得競爭。三、把握《孫子兵法》科學價值的基本方法《孫子兵法》產生於中國,但現在它已不是中國人的專利。早在唐朝,他就走出國門,飄洋過海,傳遍世界。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享的智慧寶庫。英國漢學家賈爾斯在英文版《孫子兵法》中說:「希望《孫子兵法》成為自由世界裡所有的現役官兵,所有的政治家和政府工作人員,所有的高中和大學學生的必讀材料。如果我成為總司令、總統或總理,我還要前進一步:我要用法律的形式規定,對全體將軍,每年進行兩次《孫子兵法》十三篇的考試,一次口試,一次筆試,及格分數是95分。任何一位將軍如果考試不及格,立即自動免職,並不許上訴,其他軍官一律降職使用。我強烈地認為,《孫子兵法》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它能提供我們搜索所需要的保護,看著我們的孩子和平茁壯地成長。永遠記住,從古時起,人們就知道:戰爭的真正目的是和平。」這段妙語,幽默之中不乏嚴肅,風趣之中不乏認真。外國文人尚且如此看重《孫子兵法》,如此強烈地呼籲人們學習《孫子兵法》,活用其思想精髓,作為當代中國人,更沒有理由忽略祖先留給我們的這個智慧寶典。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與我國外交部長李肇星會見時,最希望得到的禮物,就是一本《孫子兵法》我們國防大學防務學院,每年招收許多外國高級軍官學員,他們大多數最喜歡的課題,是《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我到國外訪問時發現,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其它國家都有《孫子兵法》課,特別是美國,許多書店都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孫子兵法》2003年我到美國訪問時,美國國防大學有些學員還向我們代表團宣讀了他們撰寫的關於《孫子兵法》的論文。由此可見,他們在學習《孫子兵法》方面下的功夫是很大的,語言的不通沒有成為他們學習研究《孫子兵法》的障礙。對此,我們不能妄自尊大,掉以輕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在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經濟、體育、文教等方面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國外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企業家、教練員都在運用《孫子兵法》的謀略思想進行競爭,而我們作為《孫子兵法》的正宗傳人,更要學會靈活運用孫子的智慧應對挑戰。總結多年的體會,我認為,學習《孫子兵法》應該在「悟、融、用」三方面下功夫,才能得其神韻、取其精華,真正掌握、繼承和發展《孫子兵法》的科學價值。(一).「悟」——領悟孫子思想精髓指人們通過長期的體味和思索而達到對某一事物的深刻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與西方古代軍事文化的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在於,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偏重於哲學思辨和直覺漸悟,而西方古代軍事文化偏重於邏輯推理和求實索真。《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傑出代表,最為典型地體現出哲學思辨的特點。孫子撰寫十三篇的基本方法是「舍事而言理」,每一篇集中闡述幾個辯證的觀點,甚至每一句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逐字逐句地咀嚼,反反覆復地思索,方能把握其精髓,悟得其真諦。《計篇》主要論述重戰、慎戰的觀點。「道、天、地、將、法」五個字闡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其中「道」表示什麼含義?為什麼將之列為第一要素?「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孫子將「道」列為第一位。懂得這一點,我們才能從國家大局的高度思考戰爭問題,避免單純軍事觀點。如果我們學而不思,就可能忽略孫子的這一重要理論貢獻。簡而言之,孫子所說的「道」,基本上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政治,是治國治軍治理企業的頭等大事,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第一要素。「全」字在這裡表示什麼意思?在全篇乃至全書有什麼作用?只有弄清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把握孫子的大戰略思想,增強運用武力和非武力等多種手段解決爭端的意識。「虛」是不是僅僅只虛弱的敵人?怎樣才能迫使敵人由實變虛?聯繫「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等上下文,我們便可發現,在孫子看來,敵人「必趨」、「必救」的司令部、網路樞紐、後勤基地之類要害之處也可通過信息欺騙、佯動誤導、假象迷惑等手段使之由實變虛,成為易破之敵。學習《孫子兵法》尤其需要認真思考,用心去「悟」。滿足於字面的了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是學不好的。毛澤東主席在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孫子兵法》的精髓要義我悟來悟去,悟出了四條:一是辯證觀。什麼事情都要辯證地看,不要孤立地看;要發展地看,不要僵化地看。在《孫子兵法》不足6000字的著作中,提出的「奇正、虛實、眾寡、強弱」等具有哲學意義的對立和矛盾的範疇,就有260對,可以說,《孫子兵法》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辯證法。二是系統觀。孫子看問題,總在全局上看,系統地看。戰爭制勝的要素「道、天、地、將、法」;將領才能包括「智、信、仁、勇、嚴」。每一個思想都有一系列相互聯繫的觀點作支撐。整個兵法十三篇,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就像孫子所說的,具有「率然之勢」。「率然」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這種蛇的特點是:「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其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十三篇就是這樣,思想觀點前呼後應,渾然一體。三是創新觀。《孫子兵法》強調「戰勝不復」,「以奇制勝」,經常根據變化的天文地理,提一些奇招妙招,並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四是效益觀。強調「兵不鈍而利可全」運用各種奇謀妙算,以最小的代價求得最大的勝利。孫子強調一定要妙算,算算代價有多少,反對打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仗,更反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仗。不惜一切代價的提法是不科學的。(二).「融」——融會孫子思想體系「融」——融會貫通,全面理解。有人認為,只要記住孫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就掌握了《孫子兵法》。殊不知,《孫子兵法》是一座完整的軍事藝術寶庫,各篇之間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只有全面了解孫子的思想體系,才堪稱讀懂了《孫子兵法》。從全書結構上來看,從《計篇》到《田間篇》;依次論述了戰略運籌、作戰指揮、戰術變化、軍事地理、特殊戰法。層層遞進,縱向揭示出戰爭各個主要階段的基本理論。從文字表述上來看可看,某些重要觀點不僅在某一篇中集中闡述,而且在其他篇中加以豐富和完善。「知勝」思想,孫子首先在《始計篇》中以「廟算」之說強調「先知而後行」的觀點,然後在《謀攻篇》又寫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名言,接著又在《地形篇》進一步闡發「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的觀點。在《用田篇》中再次重申「先知」思想,並特彆強調,對敵情的預先了解不能依靠鬼神暗示或巫師猜度,只能依靠各種間諜,即能夠掌握第一手情報的人。「慎戰」思想,孫子開篇《孫子·計篇》即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精闢地闡明了慎重對待戰爭問題的思想。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孫子·火攻篇》我們思維指揮軍隊作戰和組織企業經營,都需要系統地用計謀,而不能單向思維。企業蘊釀某一個重大決策過程中,必定要想辦法做到知彼知己,把各方面情況搞清楚;要先備而後動,不打無把握之仗;要力求避實擊虛,選准突破方向和目標;要爭取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在對手意想不到的市場、領域、項目上先發制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系統掌握《孫子兵法》的謀略思想體系,方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連環運用。(三).「用」——活用孫子謀略原則靈魂運用。學的目的在於用,用的原則在於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實」——不能把理論當教條,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變」——不能把理論僵化,要因時而變、因事而變。「新」——根據時空變化,不斷豐富發展,「苟日新,日日新」。「奇」——奇妙無窮、以奇制勝。兵學不是刻板的理論,而是使用止血。兵法原則只有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才具有價值,才有活力。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兵法的內涵,並加以進一步發展。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戰國時期趙括,儘管熟讀兵書,滿腹韜略,但脫離戰爭實際,只會紙上談兵,一旦帶兵打仗就手足無措,亂了分寸。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目前,我國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學者之眾多,文章專著之浩繁,世界各國都沒有辦法比,但是在靈活運用《孫子兵法》指導現代競爭方面,卻做得不是太有成效。因此,我們既要提倡認真學習《孫子兵法》,更提倡靈活運用《孫子兵法》。一是把《孫子兵法》的謀略思想由理論分析向實踐應用擴展。今天,我們注意到,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和新形勢下信息化戰爭的新要求,我軍越來越多的部隊指揮員對《孫子兵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孫子兵法》的思想精髓靈活地運用于軍事訓練和士兵演練之中。外軍也高度重視活學活用《孫子兵法》。2003年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實施的「震懾」行動,其理論創始人厄爾曼上校就明確聲稱,他的震懾理論直接取自於中國《孫子兵法》中的經典名言「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孫子兵法》的謀略思想從軍隊範圍向社會各界擴展。《孫子兵法》不僅是指揮打仗的兵書,而且是指導競爭的法寶。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地方的學者、企業家,甚至政府機關,都高度重視學習和運用蘊含在《孫子兵法》中的競爭智慧,並注重將《孫子兵法》中的思想精髓運用於企業經營、政務管理、外交談判等領域之中,甚至運用於體育競爭的派兵布陣之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三).關於「仁」「仁」——仁愛、仁義、仁慈。孫子強調的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不經過大軍交戰,不用殘酷的殺戮,就能取得戰爭勝利,這是對國家對人民最大的仁,最大的愛。在孫子關於具體作戰的論述中,也有一些關於愛護老百姓、愛護士兵、善待俘虜的論述。比如,「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等等,處處體現了仁愛的思想。孫子強調要以情帶兵。「一將成名萬骨枯」。作為將領,必須要用情去凝聚軍心。要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領導者努力工作並不是為了尋求個人的名利,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要逃避責任,要一心想著為民眾和國家謀利益。這樣的領導者才是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擁有大仁大愛之心的人。周總理曾說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能經得起是適合歷史的檢驗。老實做人,誠懇待人,樂於助人,絕不整人。與人相處要坦坦蕩蕩、磊落透明,不能城府太深、世故圓滑,更不要耍心眼、玩手腕、搞小動作。說話辦事要實實在在、誠實可信,不能虛頭八腦、哄人騙人。批評同志要實事求是、有根有據,不能捕風捉影、添油加醋,更不能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對領導、對同事有意見,要擺在桌面、講在當面,不能在背後亂嘀咕、亂鼓搗。(四).關於「勇」其一,士氣是軍隊的靈魂,沒有時期的軍隊,即使武裝到牙齒也不堪一擊;其二,指揮員的氣質和性格決定部隊的士氣,而部隊的士氣決定著部隊的作為;其三,敢於「亮劍」是最重要的,勇敢是指揮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倒在對手的劍下不丟人,不敢亮劍才丟人。指揮員的素質是由多種素質集合而成的,其中勇敢是知識、智能和體能不能代替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勇敢這種素質有「一票否決權」。如果一個指揮員心理素質不健全,平時開可以行使職權,甚至能把部隊帶的井井有條,但是一旦投入戰場就會立見分曉。什捷緬科說過:指揮這一行不是任何人都幹得了的。戰爭造就了許多人才,也淘汰了一些和平時期的「統帥」。不僅包括統帥,而且包括一些戰時雖然儘力,但總也指揮不好的指揮員。這些人之所以「指揮不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理素質不能適應戰爭環境的要求。戰爭中,指揮員處在特殊的工作環境和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他的指揮活動不僅是在個人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承受著千軍萬馬生死攸關的重大責任。他的指揮活動不僅是在個人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承受著千軍萬馬生死攸關的重大責任。重大的決策產生的過程,是一個高度緊張而痛苦的過程。1944年6月,美英盟軍經過將近一年的精心準備,準備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這時,艾森豪威爾作為最高指揮官,因為氣象等方面原因,為確定登陸時間煞費苦心,承擔著沉重的精神壓力。登陸成功,他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雄,登陸失敗,他將會成為「千古罪人」。因為這一仗將付出幾十萬將士的生命。「我們在瑟堡——勒阿佛爾地區的登陸失利,我已將部隊撤回。陸軍、空軍、海軍都將恪守職守,變現出極為勇敢的獻身精神。如譴責此次行動或追究責任應由我一人承擔。下達諾曼底登陸命令式艾森豪威爾一生中最重大的決定。下達命令後,艾森豪威爾顯得十分疲憊,肩上的四顆星,每一顆似乎都有一噸重。對於一個從沒有過制定重大決策經驗的人來說,下決心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當一個人不負有實際責任的時候,批評一個方案或提出一個方案都是很容易的。但是,同樣一個人,如果把下決心的權利交給他,而且他必須對其決心負責,他很快就會意識到這個任務是多麼艱巨!平時,人們對權力是趨之若鶩,但是,當危難到來的時候,人們對權力是避之唯恐不及。非常時期的任何決定,都跟重大的責任聯繫在一起。決策的困難,不在於決策本身,而在於決策的後果,在於巨大的風險。將軍的勇敢和普通士兵的勇敢有所不同。士兵的勇敢主要體現在干預浴血戰場,衝鋒陷陣。而將軍的勇敢主要表現在敢於決斷,敢於負責,敢於承擔風險。將軍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大智大勇。這種勇敢不僅變現在不拍犧牲上,更重要地變現在敢於決斷、敢於負責上。這種負責精神,就一個局部來講,表現為對作戰的成敗和部屬生命的高度負責;就全局來講,反映著對國家、對民族、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高度的使命感。有了臨危不懼、敢於負責的精神,才能在擔負重大指揮任務是把個人的安危得失置之度外,保持超常的思維能力,而且越是環境艱苦、情況危急、條件複雜,意志越堅定,頭腦月敏銳,思維越靈活,決策越合理。勇——堅定,堅韌,堅強,堅毅,果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一種把個人私利置之度外、把國家和民族利益頂在頭頂的行為。戰爭實踐一再證明,勇敢往往會在競爭的關鍵時刻決定成敗,因為當一方的膽量超過對方的時候,其膽量就會因為對方的怯懦而發揮作用;有膽量的人每當遇到怯懦的人,就會增加勝算。因為怯懦的人在困難面前失去針對鎮靜,其能力就不能正常發揮。狹路相逢勇者勝。有些時候,最後的勝負,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勇氣和膽略。指揮員的勇敢對部隊的軍心士氣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跟我上!給我上!一個跟字,一個給字,勇怯立判,效果截然不同。一頭雄獅可以率領一群綿羊去作戰,而一隻綿羊卻絕不能率領一群雄獅去作戰。勇敢並不等於魯莽,也不是感情用事,一時衝動。勇敢是理智的勇敢,是建立在對形勢的縝密分析和正確判斷上。1950年,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解放軍轉戰南北,打了多年的仗,非常疲憊。此時美國侵入朝鮮,直接威脅中國的安全,我們是出兵還是不出兵?政府高層許多人不同意出兵,毛澤東面臨眾多反對意見,反覆掂量,晝夜思考。1946年和國民黨決裂。1950年出兵朝鮮。毛澤東主席反覆論證:「讓我寫不出兵的理由,有百條千條,但都敵不過「不能置之不理」六個字。「根據之一決策,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連續實施5次戰役,把美國侵略者從鴨綠江邊趕過了三八線,打出了軍威、國威。打破了美國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戰場上需要「勇」字當先,其他競爭領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創業都需要有勇敢精神,因為它要打破常規,突破框框,承擔風險。首先要像鄧小平講的那樣,敢試敢闖,要有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氣。(五)關於「嚴」「嚴」,應當包含嚴於律己、嚴謹、嚴明、威嚴這幾方面的含義。最主要的兩個方面是:一個是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嚴於律己有一個威嚴的形象;一個是對部隊要嚴格管理嚴格要求,是一種管理理念和領導藝術。為將之嚴,首先嚴己。古代隊將帥的威嚴有很多規矩,包括登壇拜將,布兵擺陣,行軍宿營等等。都有一系列的嚴格要求,將帥的形象在士兵眼裡就是一面旗幟,就像《論語》里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就是身正。你們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你們的言談舉止,甚至於穿衣走路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推薦閱讀:

愛情新兵法
《孫子兵法》爲武經七書至上,但內容多主張詭詐間諜屠殺的行爲,與儒家道德不相容,宜否併入中學教學大綱?
三十六計 | 兵法
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戰爭兵法

TAG:科學 | 價值 | 兵法 | 孫子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