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大清國第一個外交使團
左為蒲安臣,右為美國駐中國全權大臣印章有了主使,使團其他成員的挑選就容易多了。為了照顧英、法兩國的感受,清政府聘請了英國駐華使館翻譯柏卓安(John McLeavy Brown)和法籍海關稅務司德善(E. de Champs),並專門為了這兩人創立了新的官職,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左、右協理」,暗寓蒲安臣幫辦之意,當時英文譯成秘書。中方的首席代表是志剛和孫家榖。兩人均由司員考取總理衙門章京,為了「壯觀瞻」,獲賞賜加二品頂戴,職務與蒲安臣同。在出使過程中,他們只是扮演蒲安臣與總理衙門的中間人角色,直到蒲安臣在俄國去世。蒲安臣在介紹使團成員的時候,突出自己的領導地位。同去的還有同文館的英文學生德明、鳳儀(曾隨斌椿去遊歷過);俄文學生塔克什訥、桂榮;法文學生聯芳、廷俊。另有書手亢廷鏞、王綸秀、嚴士琦、庄椿齡,弁兵數名。出行費用從「總稅務司赫德處支用,覆實開銷」。
從左至右依次為:庄椿齡、桂榮、聯芳、鳳儀、德善、孫家榖、蒲安臣、志剛、柏卓安、德明、塔克什訥、廷俊、亢廷鏞。使團計劃「由陸路到上海上火輪船,經日本過大東洋到米利堅;由米利堅渡大西洋到英吉利,過海到法闌西;往北順路到比里時、荷闌、丹麻爾、瑞典、俄羅斯;往南迴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經法闌西到西班牙、義大利;由地中海經大南洋,順廣東、福建、江浙中國海面,自天津回京」。到達新大陸當時,香港是中國與世界海上交通的樞紐。去美國有兩條路:一是向西,經過馬六甲海峽、開普敦,橫渡大西洋到達美國東海岸;二是經日本橫濱,橫渡太平洋,到達金山(澳大利亞金礦發現後才在淘金者口中變成舊金山)。使團選擇的是第二條路線,由於上海沒有直達舊金山的郵輪,只得去橫濱換船。出於商業和軍事的雙重目的,美國國會撥款成立了太平洋郵輪公司(the Pacific Mail Steamship Company),開闢太平洋航線。1867年1月1日,該公司開通舊金山—橫濱—香港航線,航程30天左右,每月一班。1872年因需求太大改為半月一班。使團1868年2月25日從上海出發,到橫濱換乘「中國」號,經過30多天的航行,在愚人節這一天抵達舊金山。此時還沒有今天著名的金門大橋,只能「合船歌舞」慶祝。很多人在碼頭迎接使團,華僑六大會館的司事前來拜見,蒲安臣擔心美國民眾反對他代表中國的情形也沒有發生。在舊金山期間,使團參觀了造船廠、織氈作、鑄洋錢局、農場、水銀礦等處,還參加了兩場宴會。4月26日,赴廣東新會華僑建立的岡州會館宴會。只見堂中懸掛對聯兩副。一副為:聖天子修禮睦鄰,化外蠻夷,渾若赤子;賢使臣宣威布德,天涯桑梓,視同一家。另一副寫的是:沐清化以食德天朝,作客多年,漫雲戴月披星,無關聖澤;捧丹書而停驂旅館,相逢異國,怎不薦芹獻酒,共敘鄉情。宴會中,華僑首領抱怨了當地政府對華人的各種歧視,希望使臣能夠保護他們。這些訴求後來反映在「蒲安臣條約」。兩天後,加州州長舉行盛大的歡迎晚宴。州長致辭中有一句頗有意思:「我們的客人,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的兒子,代表最古老的政府。」
現在的岡州會館在舊金山逗留了一個月後,使團再度登船,沿著加州海岸,經巴拿馬(運河尚未修),過加勒比海,看到了在古巴種煙葉的粵省「豬仔」,於5月23日抵達紐約。當時的紐約「街市喧闐,樓宇高整。家有安居樂業之風,人無遊手好閒之俗」。稍事停留,使團便乘火車抵達華盛頓,入住邦街的「梅豆伯歐力田」客店(即賓夕法尼亞大道的Metropolitan Hotel)。先拜會美國國務卿華爾特(William H. Seward),後到白宮向美國總統朱文遜(Andrew Johnson)呈遞國書,行執手禮。因為當時外國使臣覲見大清國皇帝的禮儀尚未確定,所以出使前志剛和孫家榖已經得到指令,不主動覲見出訪國君主,以免外人要求在覲見時使用相同的禮儀。在進行外交事務之餘,使團像今天的中國人那樣參觀了國會大廈,乘船到弗吉尼亞弗農山莊(Mount Vernon)拜謁了美國國父華盛頓墓。當時很多士大夫都讀過徐繼畲的《瀛環志略》,對華盛頓建國後將權力交出仰慕不已,此後他在中國的形象越來越完美。此外,使團還抽空去了趟紐約赴工商界晚宴。
紐約工商界宴請使團請柬經蒲安臣連日往美國國務院商議,擬成《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蒲安臣條約」)。蒲安臣與華爾特商量出條約的英文部分,由柏卓安口譯出不通順的漢文,再由志剛譯成漢文部分。7月25日,雙方畫押、蓋印。該條約共八條,內容為:中國保留領海權、自行管理內地貿易、向美國派駐領事、雙方民眾在對方國內信仰自由、自由遷徙、可互派留學生和設學堂、不得干預中國內政。第三、四、六條是基於舊金山華僑的請求,保護他們的利益,其他各條皆有所指。從條文和當時的歷史情境來看,這份條約尚屬公允。至此,美國之行的主要任務完成,使團返回紐約,準備前往英國。由於聽聞英國君主前往瑞士養病,蒲安臣決定先回家省親,此時已經是陽曆八月。他們首先訪問了在奧本(Auburn)家中休假的華爾特,參觀了當地的監獄、孤兒院、農具、自來水設備。接著向西北行460餘里,參觀尼亞加拉瀑布。這一觀光項目至今仍是華人新英格蘭旅行的不二選擇。參觀完尼亞加拉瀑布後,使團沿路返回,抵達蒲安臣在波士頓的家。他本非波士頓人,哈佛法學院畢業後與人合夥在此開了家律師事務所。據說蒲安臣請人做了一面大黃旗,鑲藍邊,中繪一條長三尺、寬二尺的龍,出門時,以為前驅。使團參觀了海口炮台、天文台、織布作、造船廠。蒲安臣花費15500美元的巨資購買了一處位於哈佛和麻省理工之間的房產。順便透露下,蒲安臣還是旗昌輪船公司的股東。在美國停留了四個多月後,1868年9月9日,使團在紐約海口登船,往英吉利國進發。英倫之行經過十天的航行,使團抵達利物浦,旋即乘火車到達倫敦。由於英國當時正在大選,各大政黨忙於選舉。加上剛剛發生了揚州教案,各大報紙大肆報道,各政黨人士自然避免與使團接觸。交涉無門,困居霧都客棧,「如小說中魯智深在趙員外家住,真箇悶煞洒家」。於是,使團只好寄情參觀和社交。萬獸園、泰晤士河隧道、蠟像堂均讓他們大開眼界,尤其在蠟像堂見到林則徐,「惜覿面不能共語,以問安邊之方」。另外,還有些外人來訪,或談開礦,或談洋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清政府亦知開礦能得大利,反對開礦實際上並不是迷信風水,而是顧慮到遊民易聚難散,影響統治。李鴻章的「老朋友」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也來訪,他正在指揮工程兵建造要塞加強泰晤士河的防禦。直到11月20日,使團才在溫莎宮拜見了維多利亞女王,距離使團到倫敦差不多過了兩個月。而實質的外交活動直到1869年1月1日新政府上台個把月後才開始。好不容易等到新政府上台,使團於是向新外相柯勒拉得恩(The Earl of Clarendon)交涉。因為揚州教案時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W. H. Medhurst)採用炮艦政策,調軍艦脅迫地方官,所以使團希望英國政府能夠約束這種行為,將來發生交涉只准派軍艦保護,不得擅調兵船與地方官爭執。但英國外交部選擇避而不答,只是文字上表明對中國的友好態度,使團在英國等於義務吸霾一季度。羈留歐陸見與英國無事可商,使團便在1869年的第二天離開倫敦,從多佛乘船望法國進發。1月13日到達巴黎後,使團入住位於香舍麗榭大街的旅館。此時的巴黎已是比較乾淨的城市,還安裝了煤氣燈,當然使團是看不到埃菲爾鐵塔的。雖然由於土耳其和希臘發生衝突略微耽擱幾天,但是使團很快在24日就向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大帝的侄子)遞交了國書。僅止於此,法國政府並不打算給使團什麼政績,只見志剛的日記不斷地出現「幾月初一日,在法都巴里司客寓」的記載。除了與傳教士辯難,旁觀馬車、聚跳、觀象台、教場操兵、反對選舉不公騷亂、電報、照相、熱氣球,聽義大利婦女彈洋琴,見了一位中國基督徒茶商,使團就這麼在巴黎待了近八個月。據孫家榖追憶,是蒲安臣「欣羨法邦繁華」,可見使團行動的主導權所在。
志剛在巴黎留影不知何故,中秋節後第二天使團即往瑞典進發,而不是按原定計劃先訪問比利時、荷蘭、丹麥。一路跋山涉水,一周後使團便到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很快就向瑞典國王遞交了國書,旋即掉頭南下,先後訪問了丹麥、荷蘭。使團在這三國停留的時間都很短,無非是見君主、遞國書、參加外交宴會。因比利時國君在倫敦,於是改道北行,先訪問普魯士和俄羅斯。11月20日,使團抵達柏林。跟法國一樣,普魯士君主很快接見了使團。在接下來的40多天里,使團赴宮中8次,或贈照像,或會宗親,或贈票觀劇。直到1月4日才見到「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志剛對他的印象是「其人身長語慢,好深沉之思」。忙於準備對法作戰的俾斯麥顯然不打算與大清國的使團做多少深入交涉,只是說些願兩國和睦的外交套話。同治九年正月初一日(1870年1月31日),使團按例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恭賀元旦。是日傍晚就從柏林出發,乘火車去俄羅斯。兩天即到達俄都聖彼得堡。此時的聖彼得堡正值天寒地凍,在向沙皇遞交了國書的第二天,蒲安臣即得肺炎,因醫治無效於2月23日身故。為了表彰蒲安臣「遠涉重洋,不辭勞瘁」,清廷賞給他一品銜並銀一萬兩。蒲安臣去世後,使團事務由志剛負責。曾與俄方商議設電報線、黑龍江居民售米、恰克圖商貿、阿古柏事件,但雙方未能達成任何一致意見,只是將商議情行寫入備忘錄。4月20日,使團離開聖彼得堡,往西歐而行。此後四個月,使團先後訪問了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無非是訪外部、遞國書等例行公事。其間,使團參觀了龐貝古城、解釋天津教案,親歷了普法戰爭。鑒於普法戰爭的進行,使團急忙購得船票,於9月4日從馬賽港出發,踏上了回家之旅。1870年11月18日,使團回到北京。大清國第一個外交使團在近三年的時間裡,水陸行程12.6萬餘里,訪問11國。與第二年出發的日本岩倉使團相比,蒲安臣使團取得的成績是微不足道的。面對各國的例行公事,使團沒有將重心轉到細心考察上,只是一般性質的遊歷,未能造就中國的「明治維新」。雖然如此,蒲安臣使團畢竟開始了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培養了幾位外交人員,為接下來派出使臣做了必要的準備。*特別感謝美國國會圖書館提供蒲安臣檔案的便利借閱。延伸閱讀《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中華書局,2008。丹涅特:《美國人在東亞》,姚曾廙譯,商務印書館,1959。三谷博:《黑船來航:日本開國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即將出版。志剛:《初使泰西記》,光緒丁丑林華齋書坊本。志剛:《初使泰西記》,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嶽麓書社,1985。Anson Burlingame and Edward L. Burlingame Family Papers, Washington D. C.: Manuscript Division and Photograp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Claudia Wolski, Amerikanische Politik in China, 1861-1870: Anson Burlingame und die erste chinesische Gesandschaft in den Westen, unter Berucksichtigung ihres Aufenthalts in Berlin (German Edition). Brockmeyer, 1994.Frederick Wells Williams, 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ese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 1912.Samuel Soonki Kim, Anson Burlingame: A Study in Personal Diplomacy.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66.Xu Guoqi, Chinese and Americans: A Shared Hist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推薦閱讀:
※不說出馬:死後世界(下):十殿閻羅、18層地獄、奈何橋、孟婆湯
※【恐怖大拼盤】世界20大禁片(上)
※上海母親24年照護自閉症兒 夢想牽手共游世界
※英國頂級攝影師鏡頭下的動物世界
※成功寶典: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