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彼國菩薩,功德莊嚴

彼國菩薩,功德莊嚴

選自蘇樹華著《佛說無量壽經釋義》(該書準備出版,歡迎同仁贊助。)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原文】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

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章旨】

觀音念佛,念佛觀音。如是而念,如是而觀。即可速證,自心實相。即可速得,智慧通達。

【譯文】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諸菩薩眾,皆得一生,究竟成佛,除其本願,現眾生相,隨眾生行,度諸有緣,以是弘願,而自莊嚴。

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其身光明,照一由旬,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二位菩薩,是何名號?」

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二位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命終之時,生彼佛國。

阿難!一切眾生,生彼國者,悉皆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圓滿,通達諸法,應緣無住,神通無礙,六根清凈,妙用無窮。其鈍根者,成就音響、柔順二忍。其利根者,成就無生法忍。彼國菩薩,神通自在,宿命通達,直至成佛,不墮惡道,除非乘願,化生他方,示現同類,教化有緣,現身惡世,如我釋迦,今日所現。」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承佛神力,頃刻之間,遍及十方,恭敬供養,無量諸佛。一切供具,香花伎樂,繒蓋幢幡,無量供具,應念而至,珍妙殊特,超諸世間。以此供具,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聲聞大眾,所散之具,於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晃耀,香氣普熏。華蓋周圍,四百餘里,如是輾轉,如是倍增,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次第化現,次第化沒。諸菩薩眾,皆大歡喜,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讚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頃刻之間,還至本處。」

【釋義】

見性之人,即見自己,本來是佛,然而,習氣之故,不能安住無為。故常須供養,十方諸佛。供養事畢,一食之頃,還至本國。供養十方諸佛,亦非閑來無事,到處走走,而是本位不移,起應萬機。一食之頃,還至本國,亦非回國速度,極快極速,而是即事而理,即用而體。

登地菩薩,已證佛體,外現眾生相,內契自性佛,猶如維摩大士,外現有妻室,內契無上覺,外現世俗相,內行諸佛行。

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光明,只因業障,障諸光明,故有光明大小之說,「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業障重者,喻以光明小。業障輕者,喻以光明大。

光明大小,是個比喻,切不可當作實際。若作實際大小去考證,那麼,一尋有多大?百由旬有多大?即使考察得準確,那也不佛教文化,而是物理科學。

有二菩薩,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普度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

阿難問曰:「彼二菩薩,其號云何?」

佛告阿難:「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觀世音菩薩,表觀音法門。大勢至菩薩,表念佛法門。兩位菩薩所表法門,即是念佛觀音,念音念佛。亦即自己念佛,自己觀音。如是念佛,如是觀音,速得念佛三昧,速開般若智慧,速成無上佛道。

徹悟大師云:「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凈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凈土法門,而種種般若凈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徹悟禪師語錄》卷下。《卍續藏》第六十一冊,第三四三頁上。)又云:「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徹悟禪師語錄》卷下。《卍續藏》第六十二冊,地三三八頁上。)

無量壽佛,不是他人,正是諸人自性。觀音菩薩,亦非他人,正是這觀音的人。這觀音的是誰?勢至菩薩,亦非他人,正是這念佛的人。這念佛的是誰?自己念佛,自己觀音。念佛觀音,唯是自己,而非他人。

莫向心外覓佛,莫向心外覓菩薩,莫向心外覓凈土,自心本自具足。延壽大師云:「若見自法,何法非自?或凡或聖,若是若非,凡有指陳,皆不出自心之際。如是信者,方到法原。」(《宗鏡錄》卷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四七四頁中。)

蕅益大師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剎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是故四種凈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二九〇頁下。)

既然西方不在心外,無量壽佛,豈能離心而有?觀音勢至,豈能離心而有?諸大菩薩,凈土莊嚴,豈能離心而有?佛是我妙體,菩薩聲聞,人天大眾,皆是我妙用。凈土莊嚴,無量萬相,皆是我相。體用不二,理事融通,是我真相,亦名自心實相。


推薦閱讀: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七
略論清代凈土信仰與普賢菩薩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4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