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書法作品評析及鑒賞
唐代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
-----------------------------------------------------
唐 李世民 我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便是以行書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不僅把我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而且身體力行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他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不惜重金搜購大王墨跡三千六百紙。他每得二王帖,就叫諸王子臨摹數百遍,對《蘭亭序》更是著了魔似的朝夕揣摩,甚至攜歸昭陵……。「上有所好,下必甚矣焉」。唐太宋的崇王,雖有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但由於他的喜好,使初唐書風無不納入王羲之的翼下。加上他以書取仕,使書法廣為普及,所以客觀上,他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繁榮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李世民「以書師虞世南」(宣和書譜),常與虞世南論書,並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這反映了唐太宗的書法觀,亦是相當開放的。
唐 李世民 《晉祠銘》行書 現在山西太原晉祠內<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行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行書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藏山西太原晉祠。晉祠為祭祀唐叔虞之祠,唐太宗起兵時曾禱於此。天下統一後,太宗於貞觀二十年(646)重蒞此祠,為報神之恩,親自撰文作銘並書之。銘為行書,以行書寫碑,過去很少見到。此碑書法遒勁,風神灑落,頗有韻致。是李世民的代表作之一。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清錢大昕云:「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先河。>
唐 李世民 《屏風碑》唐 李世民 《溫泉銘》撰並書 行書<《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此碑立於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00年發現於敦煌石窟,現藏於法國巴黎圖書館。《溫泉銘》書風激躍跌宕,字勢多奇拗。俞復在貼後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對其評價極高。此碑書法不同於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於王獻之。然而,出於帝王的威嚴,他對王獻之卻極為不恭,曾云:「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他譏諷小王之動機,後被宋米芾窺破,米芾《書史》中說得很清楚:「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唐太宗揚大王抑小王,曾影響了初唐的書壇,直至孫過庭《書譜》亦據此論。這一過錯,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厲、奔放一路的書風暫時隱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氣平和的大王書風逐漸抹上了宮庭色彩,而漸失光輝。>
唐 李 冶 (628-683)即唐高宗,書法家。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在位三十四年(650-683)。喜書法,北宋朱長文《墨池編》稱其雅善真草隸飛白。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云:「龍朔二年四月上自為書與遼東諸將,謂許敬宗日:『許圉師嘗自愛書,可於朝堂開示。』圉師見,甚驚喜,私謂朝官日:『圉師見古迹多矣,魏晉以後,惟稱二王;然逸少多力而丑,子敬妍而少力。今觀聖跡,兼絕二王。」不免溢美。傳世書跡見《淳化閣帖》。
唐 李 冶 《聖教序記》唐 李 冶 《萬年宮碑》唐 李 冶 《周護碑》
唐 李隆基 (685-762),陝西成紀(今甘肅)人。即唐玄宗,書法家,名隆基。睿宗第三子,少英武有權略,多才多藝,善騎射,並通曉音律曆象之學。在位四十四年(713-756)。工書,各體皆備,且各立門戶開宗創派,盛況空前。尤擅隸書,豐茂淳正。唐竇臮《述書賦》云:「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鳳,筆為海而吞鯨。」他從小就喜歡隸書和草書。始封楚王,後徙封臨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年)睿宗禪位於李隆基,即皇帝位,廟號玄宗。他當政初期,勵精政事,經濟、文化得到高度發展,開創「開元盛世」。《舊唐書·本紀》說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玄宗提倡隸書、章草、有他的用意,他大概有感於「二王」書風靡當時,形成「翰苑書體,狃於世習」。他銳意改革,因此以隸書來糾楷書,以章草來糾草書,這不一定是復古。傳世刻石有隸書《紀泰山銘》、碑刻有:《王仁皎碑》、《涼國長公主碑》、《鄖國長公主碑》、《賜益州畏史張敬忠敕》、《慶唐觀記塑銘》、《石台孝經》。
唐 李隆基 《賜益州畏史張敬忠敕》唐 李隆基 《鶺鴒頌》行書<墨跡紙本,疑雙勾本。縱26厘米,橫192厘米。共40行337字,行7~8字,字大如古錢。鈐有「宣和」、「內府圖書之印」、「部曲將印」、「晉府圖書」、「吳廷」、「石渠寶笈、「嘉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印。曾經宋宣和內府、明晉王府、吳廷、清內府等收藏。藏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館。此帖書法蕭散灑落,外柔內剛,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運筆多用側鋒。筆畫之間的過渡常用連筆,虛入虛出;字與字之間很少牽連,但相向點畫顧盼俯仰,筆斷意連。一挑一趑,剛柔相濟。宋黃山谷《山谷題跋》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清河書畫舫》認為此帖「結構精謹,筆法縱橫」。吳其貞說:「書法雄秀,結體豐麗,絕有山野氣」。此帖書法,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緻。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唐 李隆基 《紀泰山銘》<開元十三年,唐玄宗為宣揚國力,挑選各種顏色的馬各一千匹,組織了浩浩蕩蕩的隊伍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在大觀峰下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稱「唐摩崖」。碑文《紀泰山銘》,由玄宗親自撰寫,用隋唐風行的八分字體鑿就於石崖之上,其書渾厚蒼勁,「若鸞鳳翔於雲煙之表」,碑銘典雅,遒逸婉潤。整個石碑布局勻稱,結構謹嚴,氣勢雄偉。全文邊題目整整一千字,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所撰書,記述了封禪告祭之始末,申明封禪的目的是為蒼生祈福,銘贊高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績,表明自己寶行三德(慈、儉、謙)之諾言。其中最後兩句:「道在觀正,名非從欲」。唐摩崖在玉皇頂盤路東側,大觀峰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現存1008字(包括題"紀泰山銘"和"御撰御書"等字)。除"御撰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字大25厘米,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2行4字,字大45×56厘米。唐摩崖"紀泰山銘"刻石,形制端正,氣勢雄偉。後人題"天下大觀"四字於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稱大觀峰。唐摩崖書法遒勁婉潤,端嚴渾厚。因長期遭受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銘文現已殘26字,不可辯認的6字。周圍還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處。>
唐 李隆基 《金仙長公主碑》唐 李隆基 《涼國長公主碑》唐 李隆基 《慶唐觀記塑銘》唐 李隆基 《石台孝經》 隸書<《孝經》為一巨碑,內容為《孝經》並附註。隸書,天寶四年(745)刻,18行,行55字。藏西安碑林。此為一巨碑,內容為《孝經》並附註。碑文隸書追漢隸風規又小變其法,豐腴爽利,頗有盛唐氣概。碑石堅細,至今光瑩如漆。人們通常稱石台孝經碑為西安碑林第一碑。這不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於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經》;唐玄宗以隸書抄寫;由唐肅宗題寫碑額。另外造型也富特色:碑頭,三層捲雲壯華冠,高貴典雅;碑身,四青石相合而成,華麗大方;碑座,三層石階上刻蔓草、瑞獸,呈虎踞龍蟠之勢,稱得上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氣派的一方頂天立地碑。公元713年,臨淄王李隆基以兩次兵變,殺伯母韋皇后,誅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後又皇袍加身,史稱唐玄宗。為避名不正言難順之諱,以確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而《孝經》是儒家經典。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玄宗詔令天下家藏《孝經》一部,讓子弟精讀勤學,廣加傳授,並於第二年,親自書寫《孝經》,刻碑以示天下。這就是石台孝經碑的來歷。有趣的是,據說當年,李隆基愛上親兒子壽王的王妃楊玉環,以至日思夜想,茶飯不思。高力士靈機一動,勸李隆基令各位王子研讀《孝經》,以啟發壽王以孝道為重,獻出玉環。李隆基欣然採納,並對諸王子解釋說:"孝之精義乃在於順,順者,以父母之願為己願,以父母之想為己想。"希望壽王有所感悟。同時,高力士進一步謀劃,令楊玉環自薦為道士。免去壽王妃的身分。天寶四年,玄宗立孝經碑後,詔玉環還俗,冊封貴妃。觀石台孝經碑,端莊的隸書,雍容舒朗,優美流暢。此碑一出,天寶年間無數文人、墨客爭相以此為範本,習練隸書。而碑最後一面左上方還有玄宗以行書作的跋,字呈狂放之態,頗具氣勢。這方碑也成了我們研究風流帝王李隆基的珍貴資料。據歷史記載,石台孝經碑刻成,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今西安碑林區文藝路一帶),唐末,朱溫脅迫昭宗東遷洛陽。長安留守韓建為便於防守,毀長安,縮城至宮城內,為保護此碑,移其人文廟內(今西安西大街社會路),公元1087年,宋漕運呂大忠又移碑至府學北邊,即今日之地,妥加保護。石台孝經碑立於現在位置已有906年的歷史了。>
唐 李隆基 《王仁皎碑》<公元719年己未,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七年十月,立《王仁皎碑》,張說撰文,唐玄宗李隆基隸書。> 唐 李隆基 《楊珣碑》<楊珣便是宰相楊國忠(楊玉環楊貴妃之父)的父親。死後多年的楊珣,被唐玄宗李隆基追贈為郡太守、兵部尚書;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刻石立碑。楊珣碑碑身為一整塊高3.18米,寬2.19米的大理石雕鑿而成,為同時期石碑中絕無僅有。螭首,方座;圭額為太子李亨篆書「弘農先賢積慶之碑」八個大字。碑文為玄宗皇帝御書,26行,行57字;玄宗皇帝書寫此碑時68歲,書法境界已達到爐火純青,碑文用隋唐風行的八分字體書寫,記載了楊珣門閥家世及生平德行。玄宗皇帝的書法渾厚蒼勁,氣勢奪人,為歷代書法家所鍾愛。自唐以來,無數追捧者為獲得楊珣碑碑文拓片而對楊珣碑進行無節制的捶拓,造成碑文字跡漫漶,捶闕達三分之一。1957年楊珣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為了保護此碑,曾準備將楊珣碑搬遷到西安碑林作為鎮館之寶,終因碑體龐大和限於當時的設備不足而未能成行。>
唐 李隆基 《鄖國長公主碑》
-------------------------------------------------------
宋代的宋高宗、宋徽宗、宋孝宗
--------------------------------------------------------
宋 宋高宗趙構 (1107-1187)即宋高宗,書法家。宋徽宗趙佶之子。工正、行、草書,少即喜攬筆作字。筆法端雅淳厚、涵泳雋秀,蓋以得力於智永為多,又嘗深究本朝黃庭堅書,亦頗能得其神髓。自謂:自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傳本《顧愷之女史箴圖題字》、《褚遂良倪寬贊》 等亦有指為構所書者。
宋 宋高宗趙構 《賜染汝嘉敕》宋 宋高宗趙構 《賜岳飛批札》行書<趙構《賜岳飛批札》,行書。是趙構給岳飛親筆信,後署「付岳飛」3字,上鈐御前之寶,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體介於行楷之間,氣韻清和,顯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力。>
宋 宋高宗趙構 《賜岳飛書》行書<趙構《賜岳飛書》,行書,紙本。縱36.7厘米,橫61.5厘米。凡11行,每行字數不一,共99字。後署「付岳飛」3字,上鈐御前之寶,下有高宗御押二印。>
宋 宋高宗趙構 《樂毅論》宋 宋高宗趙構 《臨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楷草<趙構《臨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上海博物館藏。此卷是臨虞世南真草二體千字文,得虞世南之圓潤而略乏筆力。>
宋 宋高宗趙構 《洛神賦卷》 草書<趙構《草書洛神賦卷》,草書,絹本,縱27.3厘米,橫277.8厘米,藏遼寧省博物館。洛神賦為曹植的一篇名作。《洛神賦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壽殿書」款,鈐「德壽殿御書寶」朱文印,可知是趙構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此卷草法出規入矩,運筆沉著渾厚,飛動流暢, 雖是草書,但字字獨立,字與字變化很多,字法熟練生動,提按轉折無不如意,雖字與字之間無引帶,仍然呈現了一氣呵成、流暢自如,顯示其深的書法造詣。趙構《草書洛神賦卷》,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
宋 宋高宗趙構 《七言律詩》行楷<《七言律詩》,冊 絹本,行楷書,27.1 x 48.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幅墨跡是宋高宗以楷書書寫杜甫的七言律詩(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詩帖》。此一詩帖以中鋒書寫,通幅看來章法疏朗,字體勻稱、圓潤,墨色統一,令人看來賞心悅目。杜甫這首七律的意境如畫,高宗筆墨洗鏈,二者可說是相得益彰。詩後原來還有元代趙孟頫為此詩作的圖,可惜已被人裁去。高宗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晚年時退休,這段時期所作的楷書,多典雅圓融,端正停勻,有一種飄逸瀟洒的趣味。這幅作品不僅接近這樣的風格,因詩幅後還有高宗在位時的用印(御書之寶),因此推測它書寫的時間應距退休時間不遠。>
宋 宋高宗趙構 《千字文》行書宋 宋高宗趙構 《石經》宋 宋高宗趙構 《書蘇軾地黃詩》宋 宋高宗趙構 《養生論》
宋 宋徽宗趙佶 玉京曾憶舊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樹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管,吹徹梅花!——這是宋徽宗(趙佶)寫的一首亡國蒙塵詞。和南唐李煜一樣,這位亡國皇帝在藝術上是有作為的,他對於宋代畫院的建設和院體畫的發展,對於書畫藝術的提倡和創作,以及對於古代藝術的整理與保存,是有突出貢獻的。他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
宋 宋徽宗趙佶 《草書千字文》草書<《草書千字文》是宋徽宗趙佶傳世的狂草作品。作於是1112年,縱31.5厘米,橫11.72厘米,寫在一張整幅描金雲龍箋上。是趙佶四十歲時的精意作品,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頗為壯觀。是繼張旭、懷素之後的傑作。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宋 宋徽宗趙佶 《草書紈扇》<趙佶草書紈扇,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團扇書法作品,上海博物館藏。這件作品線條細瘦剛勁,同其「瘦金體」楷書一脈相承,但比其用筆更為爽快、洒脫,筆勢圓轉流暢,打破了楷書那種勻稱整齊的單字排列組合方式,從而越發顯得活潑。釋文:「掠水燕翎寒自縛,隨泥花片濕相重」。>
宋 宋徽宗趙佶 《閏中秋月詩帖》宋 宋徽宗趙佶 《芙蓉錦雞圖題詩》宋 宋徽宗趙佶 《牡丹詩冊》行書瘦金文宋 宋徽宗趙佶 《穠芳詩帖》楷書<《穠芳詩帖》,大字楷書,每行二字,共20行。書法結體瀟洒,筆致勁健,為趙佶「瘦金書」代表作。清代陳邦彥曾跋趙枯瘦金書《穠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全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
宋 宋徽宗趙佶 《瘦金書千字文》<此為趙佶二十三歲時所書,原件藏上海博物館。>
宋 宋徽宗趙佶 《夏日詩帖》宋 宋徽宗趙佶 《小楷千字文》小楷<《小楷千字文》為趙佶二十三歲時用獨創的瘦金體所書,原件藏上海博物館。間架開闊,筆劃勁利,清逸潤朗,別具一格。>
宋 宋徽宗趙佶 《欲借風霜二詩帖》楷書瘦金文<《欲借風霜二詩帖》,紙本,楷書,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由兩首七言與五言律詩合併而成,也名為「欲借、風霜二詩」帖。過去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歲(1110)時所作。>
宋 宋徽宗趙佶 《趙佶詩翰》宋 宋徽宗趙佶 《真書千字文》楷書宋 宋太宗 《敕蔡行》
宋 宋孝宗趙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養子,原來是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後繼者。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孝宗登基後,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複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並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於太子,太子即位後,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為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於臨安重華殿。孝宗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前任:養父宋高宗 中國大宋皇帝(南宋)1162—1189 繼任:三子宋光宗 宋 宋孝宗 《賜曾觀》
-------------------------------------------------------
清代的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
-------------------------------------------------------
清 清聖祖 康熙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世祖三子。1661一1722年在位,是歷史山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八歲即位,年號康熙。親政後,智捕鰲拜,永停圈地,出旗為民,發展生產,加強皇權,平定三藩,平噶爾丹,驅逐沙俄,鞏固一統。精於儒學,對算學、水利、測量亦多造詣。設館纂修《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等。清 清聖祖康熙 《行書七言絕句扇面》草書<紙本 草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清世宗 雍正皇帝,即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聖祖四子,清代皇帝,1722一1735年在位。康熙未,得隆科多、年羹堯之助奪得帝位,即處死、監禁參與爭位的諸兄弟,借故殺隆科多、年羹堯。削弱下五旗,嚴禁僚屬朋黨,大興文字獄,設軍機處,奪內閣與五大臣重權,設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清 清世宗雍正 《行書七言絕句扇面》草書<紙本 草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清高宗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1711一1799),愛新覺羅·弘曆,世宗四子。清代皇帝,1735一1795年在位。繼位後,先後討平西北、西南,抗擊廓爾喀入侵,拒絕英使馬戛爾尼的無理要求,鼓勵墾荒,頒布禁書令,迭興文字獄,開四庫全書館,編纂《續三通》、《皇朝三通》等。晚年,自號十全老人,陶醉於文治武功,聽任和砷專權,日益腐敗。乾隆一生酷愛書法,歷經數年,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御覽、御批、欽定多部傳世藏帖,集我國歷代書法藝術之大成。大學士梁詩正等贊曰:「皇上性契義爻,學貫倉史,每於萬機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寶翰所垂,雲章霞采,鳳翥龍騰。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復品鑒精嚴,研究周悉,於諸家工拙真贗,如明鏡之照,纖毫莫遁其形。仰識聖天子好古勤求,嘉惠來學,甄陶萬世之心,有加無已。」清 清高宗乾隆 《行書五言律詩》
推薦閱讀:
※鑒賞詩歌的鍊字藝術
※唐詩鑒賞辭典 送別 王維
※散曲鑒賞100例(50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鑒賞
※詩詞鑒賞常用術語及分類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