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之美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唐代詩人張若虛這首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被喻為「孤篇橫絕全唐」。而詩中所描述的如夢似幻的意境,皆體現了漢字之美。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瑪雅文字)之一,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從大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 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多種多樣的字體,無不體現了中國文字之美。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中國漢字講究一字傳神,一個漢字就像一首詩,人們無限思緒往往通過一字或短短的三五字就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例如,「春光明媚」中的春字,從甲骨文看,它左邊的上、下兩部分都是草,中間是「日」,代表了旭日東升,綠草萌發,大地回春。同樣一個「春」字在唐代詩人李群玉的「春情不可狀,艷艷令人醉」的詩中,則表現出春日的情景難以形容,嬌艷的景色令人心醉,充滿了詩情畫意。
除了文字本身具有意境外,古人的詩歌更有一語雙關的境界,亦如南宋詩人林升《題林安邸》中的「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其中「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當時淫靡之風。而「遊人」則並非一般遊客,而是特指忘記國恨家仇,苟且偷安的南宋統治階級。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表現出詩人的真實情感。
由此可見,每一個漢字都閃爍著詩意的光芒,散發著生命的氣息,蘊藏著奧秘和玄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境。
古人通過聲、韻、調的和諧組合創造出了富於音律美的漢字。漢字的發音變幻莫測,極富音樂性,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使文字錯落有致、音韻和美。
韻律主要體現在古詩詞中。韻,即均,是指和諧的聲音。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評論家劉勰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聲韻的和諧組合猶如一曲動人的樂曲,我們在吟誦一首古詩時猶如在欣賞一首經典名曲。從漢字誕生以來,古人就能利用聲韻音律美的這一特點寫出千古絕唱的名篇。無論是先秦詩歌、漢賦、駢文還是唐詩、宋詞、元曲都是音律美的典範。
此外,古典詩詞還非常注重字調的旋律美,字調平仄規律使用,詩詞誦讀起來便具有了抑揚迴環的旋律感。陰平平緩穩重,陽平歡快輕揚,上聲婉曲上舉,去聲低沉利落,四聲的循環往複使文章宛如名家彈奏的變奏曲。
漢字是一種極具獨特魅力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美。它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由象形到篆、到隸,再到楷、行、草諸體,通過對用筆、結體、造型等的不斷衍生和美化,構成了漢字的形式美——甲骨文充滿神秘之美,鐘鼎文、大小篆書古樸端莊,隸書端莊典雅,楷書雋永秀美,行書飄逸洒脫,草書筆走龍蛇爭奇鬥豔。
漢字線條流暢、形態對稱,靈動中充滿沉穩和諧,「橫豎撇捺折點」中蘊含著變化萬千的空間,每一個漢字都顯露著「骨」,散發著本源之「氣」。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美,像暗夜裡的珍珠,閃爍著幽幽的光芒,只有熱愛它的人,才會在書頁里摸爬滾打,一點點去體會它帶給我們的驚喜和陶醉。
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微信公眾號【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推薦閱讀:
※關於西方文字起源的一種猜想及其它
※很美的文字,讀到心醉。 - Qzone日誌
※裘錫圭、沈培:二十世紀的漢語文字學(古文字篇)【4】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五一集(文字版)
※在圖片上加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