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物異彩紛呈,漢魏歷史盡收眼底

□記者 李燕鋒 實習生 夏子晴/文 張曉理/圖

北魏-彩繪騎馬俑(1965年元邵墓出土)

北魏-彩繪陶牛車(1965年元邵墓出土)

漢-彩繪陶伎樂俑(1995年吉利區出土)班超出使西域,洛陽太學名震東西,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在洛陽留下華彩篇章;龍門石窟開始開鑿,永寧寺在洛陽修建……提起漢魏時期的洛陽城,許多洛陽人都能憶起一段輝煌的歷史。這一時期的洛陽,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對外交流頻繁。如果有一條時空隧道,能讓你重溫這段輝煌的歷史,估計多數人都不會拒絕。瞧,洛陽博物館新館布展的基本陳展廳漢魏部分,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呢!負責此項工作的博物館陳列部王軍花老師告訴我們,800多平方米的展示區里將展出600件漢魏時期的代表性文物,將漢魏五百年的歷史盡收眼底。▲▲ 步入「時空隧道」,領略漢魏輝煌漢闕是唯一遺存在地面的漢代建築形制,它被設計人員選做整個漢魏展區入口的形制;加之漢闕與展廳頂部的巧妙結合,形成特色鮮明的空間風格,讓人有種「步入此門,如穿時空」的感覺。進門後,首先是一個電子沙盤。在這個沙盤上,將用三種顏色的光電影像疊加,顯示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洛陽城布局。在這裡,您可通過控制按鈕了解不同朝代洛陽城的布局,通過相互對比認知這五百年間洛陽城的發展概況。在具體展示上,東漢時期將重點展示東漢洛陽城、漢代皇陵、東漢莊園經濟、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東漢科教文化等。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東漢莊園經濟這一單元的大量文物如陶器、銅器、玉器等展示,告訴參觀者東漢時期洛陽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同時,在東漢科技文化板塊,將蔡倫像與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以及造紙術對外傳播示意圖結合,直觀生動地反映漢代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意義;通過班固畫像和各種版本的《漢書》,展示班固之漢書在我國史學、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圖文並茂,重溫魏晉華彩篇章魏晉時期,社會動蕩,貴族生活奢靡,人民生活困頓。不過,僅是一尊曹魏正始八年墓里出土的白玉杯便可以「震」到你。這件白玉杯於1956年在洛陽出土,高11.7厘米,以名貴的純白和田玉琢成,玉質瑩潤細膩,線條流暢,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玉雕藝術品。該杯沒有任何裝飾,卻給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這與魏文帝曹丕極力推行簡樸的社會風氣極為吻合,同時也反映了玉器由濃重的政治等級化向世俗化轉變。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王軍花老師介紹說,魏晉時期人們普遍崇尚老莊,蔑視禮法,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為後世文人景仰和效仿;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均在洛陽寫下華彩篇章;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指南車被譽為「天下之名巧」;西晉末年戰亂不止,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漢人不斷南遷,成為今天東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區客家人的前身……這些內容都將通過實物、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很好地展示出來。▲▲ 胡人臉、漢人衣,陶俑展示民族融合北魏是洛陽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在這一篇章,設計人員將通過北魏洛陽城、北魏皇陵、北魏貴族墓葬和北魏漢化改制與民族融合以及北魏崇佛之風與龍門石窟的開鑿等單元,向參觀者全面展示北魏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狀況。首先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對北魏洛陽城的介紹。在這裡,我們將看到復原後的北魏洛陽城圖片、北魏洛陽城裡坊復原圖以及閶闔門遺址的發掘情況。在這裡,除了許多出土的建築材料外,值得關注的是一種獸面紋瓦當。這種瓦當直徑14.2厘米,瓦當面主體紋飾為獸首圖案,兩眼突出,鬍髭倒豎,面目猙獰;外飾乳釘紋、弦紋各一圈,邊輪寬平,是漢魏故城遺址出土瓦當中頗具特色的一種。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對北魏貴族墓葬的展示。據介紹,北魏貴族墓葬主要分布在洛陽孟津、偃師境內的邙山一帶,洛陽已發現有明確紀年的北魏染華墓、侯掌墓、元睿墓等十餘座,在這裡都將得到展示。而在這些貴族墓葬中,有一大批極具代表性的陶俑,這些陶俑大致可分為鎮墓俑、出行儀仗和家內奴僕、庖廚操作俑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陶俑的模樣多數是「胡人臉,漢人衣」,既有對漢文化的繼承,又融入了自己民族的特點,使廣大參觀者能更直接地領會當時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制度、各民族大融合的情況。
推薦閱讀: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67)原創
怎麼理解先秦法家的思想?
黃埔軍校對後來抗戰勝利有什麼影響?
擊破關羽 ,大敗劉備的東吳名將陸遜功高震主,最後被孫權逼死

TAG:歷史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