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和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與預設教案 省第七屆小語優質課觀摩有感我和文本細讀

2009-10-05 08:40:25|分類: 術有專攻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我和文本細讀

葛湖學校:李敏芬

學習了沈大安老師的「文本細讀」這篇文章後,我仔細地回顧了自己平時的備課過程,發現自己花在解讀文本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在備課時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

1、過程倒置。即不是先解讀文本,而是先閱讀教參和教案,然後再解讀文本。

2、有人無己。備課時只顧閱讀教學相關資料,各種結論充塞自己的頭腦,沒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3、重心失當。熱衷於尋找所謂新的教學方法。

而每次欲上公開課,我就直奔電腦尋找名師教學實錄,借鑒優秀教案成了必備程序,設計汲取名師之長,自己認為很不錯,但效果卻不理想。現在我明白了人家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為什麼呢?這是別人的文本解讀,並非自己所得,而且也不一定適應自己所教的班級。因為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對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的,建立在自己對學生的了解的基礎上的。缺少對文本準確、深入、全方位的解讀,就會缺少對教材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無法讓自己的課堂發出光彩,更無法與學生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所以,文本細讀是備課時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文本細讀,首先是一種對待文本的態度,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在《談美》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他說人生是一道風景,我們要慢慢地欣賞,慢慢地品味,讀書更是一道風景,優秀作品值得我們細細讀,細細品味。然後才是文本細讀方法,葉聖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里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老告訴我們,細讀文本的時候,不要把一個字輕易地放過去——作者為什麼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要去細細地體會它的神韻所在。我認為,這叫深「犁」。

現在的教材絕大多數是白話文,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鑽研教材的時候「滑」過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樣「犁」過去。「滑」過去和「犁」過去,文本解讀收穫也肯定是不一樣的。而文本粗讀是「滑」過去的,滑字、滑詞、滑句,只是了解一下教材的大意。「犁」教材與「滑」教材是兩種功夫,兩種境界。「犁」過去是語文教師鑽研教材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語文教師最缺少的專業修鍊。沒有這個基本功,再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不可能轉換為教學能力。

前兩個星期,我們學校語文組開展教研活動,我認認真真地「犁」了《小熊住山洞》和《雪地里的小畫家》這兩篇課文,在教研會上進行交流,收穫還真不小。在組裡引起了共鳴,老師們都認為文本細讀確實很關鍵,很有效。

《小熊住山洞》一課的3-6自然段中,教學重點是四個結構相同的句子:「樹上長滿了綠葉,小熊捨不得砍。」「樹上開滿了花兒,小熊捨不得砍。」「樹上結滿了果子,小熊捨不得砍。」「樹上有許多鳥兒,小熊捨不得砍。」這四句話蘊含著教材的價值取向:使兒童懂得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是一種美德,讚揚了小熊一家高尚的情操。

這四句話每個句子之間是因果關係,因果之間留有空白。所謂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沒有寫出來或是沒有明確寫出來的、召喚讀者想像的未定性的意蘊空間。文本中的空白,等待著讀者去發現,去填補和闡釋。我用自己的聯想,填補空白,豐富文本的意蘊。如:樹上長滿了綠葉,砍了樹就沒有新鮮的空氣,會變成沙漠的,大家無法生存了,小熊捨不得砍;樹上開滿了花兒,砍了樹就沒有五顏六色的鮮花來美化環境,小熊捨不得砍;樹上結滿了果子,砍了樹就沒有可口的果子讓小動物們享用,動物會餓死,小熊就沒有夥伴,小熊捨不得砍;樹上有許多鳥兒,砍了樹小鳥就沒有了家,無處可去,多可憐,小熊捨不得砍。填補之後仔細讀文本就會發現,句子的意思側重後半句 ——「小熊捨不得砍」,不是前半句;教學重點不是欣賞景色的美麗,感受景色的美麗,而是感知樹砍之後,環境遭到了破壞,體會 「小熊捨不得砍」的「捨不得」中不僅有愛惜、憐惜,還有難過、傷心、痛心,更有小熊一家對其他動物的愛護之情。以上是我細讀文本,加工教材,二度開發教材,為讓學生體會小熊一家的行為之美,創生出的教學內容。

《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有四個重點句子「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這種不斷重複的語言表達,既有音韻之美,又是一年級學生學習語言完整表達的訓練點。

小雞、小鴨、小馬、小狗的「畫」法,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它們都用爪子在雪地畫畫是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呢?在雪地上,小狗小馬揚蹄撒歡,小雞小鴨撲騰翅膀,搖搖擺擺,每個小動物畫畫的神態、神情、動作各具特點。透過語言,可以看到不同的、動態的、有聲有色的畫畫場景。這就是語言的神采。

從小雞的畫中,可以看到翠色慾流的竹葉,還可以看到挺拔茁壯的竹子……從小鴨的畫中,可以看到片片火紅的楓葉,還可以看到烈焰似的楓樹林……從小狗的畫中,可以看到凌寒獨放的梅花,可以聞到梅花的幽香,甚至可以聯想描寫梅花的詩句……從小馬的畫中,可以看到滿天繁星的夜空,靜謐深邃……這樣讀著,這樣想著,就進入了美好的意境,產生美妙的感受,教學才能情景交融,朗讀才能有滋有味,才能引領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

《雪地里的小畫家》課文中有一個難點句子:「幾步就成一幅畫」。 這句話語言空白之處能生成豐富的想像。「一幅畫」到底是怎樣的一幅畫?教學中可激發學生想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課文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是啊,正像余永正老師說「備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思,當讀出了文章的妙處,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教師的文本解讀,只有投入於文本,情感才能油然而生;只有立足於語言,感悟才能準確深入;只有歸宿於教學,解讀才能系統一致!只有深深地「犁」,才能「犁」出自己的見解,「犁」出驚喜。


推薦閱讀:

轉載《筋柔百病消》文本(五)
移投路直播間:美國移民體檢、面談及綠卡赴美報到手續(講座錄音文本)
中批八字文本
蒙山施食文本
《收穫》文本|短篇:舞伴(王安憶)

TAG: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