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要相信佛經,靈媒的話聽不得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04-10 09:49:30關鍵字:靈媒,出家人,邪命利養,利養,修行環境,海清,精進,念經不如念咒
【 點擊數:302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254集 2013年4月8日講於香港

靈媒的話不要相信,要以經教為標準

  我從前年清明,把《華嚴經》放下了,專講、專修、專弘《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做一個好樣子給大家看看,希望大家對這個經再不要懷疑了,懷疑我們自己的虧吃太大了。依照這一部經,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決定成佛。這還得了嘛!錯過這個機緣,輪迴太苦啊!李老師說得好,機會錯過了,在輪迴要過不知道多少劫,你才能再遇到。

  要相信佛經,不能相信傳言。靈媒所傳的話不要相信,姑妄聽聽,不要放在心上,一切要以經教為標準,這就對了!靈媒的話聽不得,再靈驗,它是會有些小的靈驗,都不能上當。我們這一生當中親眼看到的,出家人,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倓虛法師所見到的修無法師,都是老老實實的念佛人;在家念佛的,將軍鄉的老太太是典型、是榜樣,站著走的。我早年在美國舊金山,甘老居士,他有個同參道友,也是一個念佛的老太太,在舊金山往生,也是在家修行最好的樣子。老太太是從台灣到美國的,兒子在美國讀書,畢業之後成家了,生了個小孩,把母親接到美國幫忙做家事,照顧小孩。在美國住了五六年,小孩長大了,上幼稚園了,兒子、媳婦都上班,家事就是這老太太一個人料理。往生沒有告訴任何人,她寫的有遺囑,走的時候晚上走的,不知道什麼時候。第二天早晨,兒子、媳婦都起來了,發現母親沒有起來,母親燒早飯,早飯今天沒有準備,就推開門看看,老太太衣服穿得很整齊,穿著海青,手上拿著念珠,盤腿坐在床上,喊她不答應,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看看床邊上擺的,有孝服,一看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都做好了,至少有三個月之前,她才準備這麼多事情啊,詳詳細細寫了遺囑放在床邊上,這時候家人才知道老太太走了,趕緊通知念佛的朋友,甘老太太都是他們好朋友,大家都來看她,來念佛送她,她這不是助念。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代人、現代事,她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你看她天天跟兒子、媳婦、孫子在一起,她「離欲」了,那個「正念」真叫深,沒有親情。既然有緣成為一家人,好好做個同參道友。這一走了,全家人就相信了,念佛真這麼自在,沒生病,沒有一點痛苦,說走就走了,沒有找人助念。這都是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型。

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修行、成就,不必挑這裡挑那裡

  修行,什麼地方都可以修行,什麼地方都可以成就,不必挑這裡挑那裡。只要你不攀緣,只要你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是清凈的,清凈心就生凈土,真正的條件經上講的很清楚,「心凈則佛土凈」。

  八聖道第二個:

  「正思惟,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

  這是正思惟。那麼這個正思惟,是真正觀察到因果,你看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這兩個法師,出家人;兩個居士,都是女居士,都是老太太,祖父輩的。兩位老太太,正念思惟,萬緣放下了,一心念佛,求生凈土。這個世界不管它怎麼變,與我不相干,不放在心上,這一種想法、看法堅定了自己的信心、願心,這叫「正思惟」。

  第三個:

  「正語,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是為正語。」

  念佛的人「正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最好什麼都不說。別人問你的事情,回答就是「阿彌陀佛」,好像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不會說話,他什麼也不懂,他到世間上來就是表演念「阿彌陀佛」的,真正念佛人!萬緣真正放得下了,徹底放下,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別人讚歎我、毀謗我,我統統是「阿彌陀佛」,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放在口上。

第四個:

  「正業,謂,人以無漏智慧」,「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放下一切雜念、煩惱,這叫「無漏智慧。」

  「修攝其心」,攝心就是收心,心不向外攀緣,外面事情統統離了,這就對了。

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號

  「住於清凈正業。」

  「業」就是事業。我們的事業是什麼?就是念佛求生凈土。每一天念佛、拜佛、聽經,這是我們的事業。經要不要聽呢?對於兩土,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還有疑惑,信心、願心還不堅定,要聽經,要讀經;如果信心、願心堅定了,不要聽經了,一向專念。古大德有所謂「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號」,一個比一個殊勝,為什麼?越簡單越好。蓮池大師教別的念佛人,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他: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我念阿彌陀佛。那有什麼差別呢?六個字多,四個字又少了三分之一了,越少越好。為什麼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別人他沒有求往生的念頭,加個「南無」好,「南無」是「恭敬」的意思,是「禮拜」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所以加上這個好。自己真正要求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客氣話,「南無」是客氣話,可以不加,聲聲全是「阿彌陀佛」,因為經上講「受持名號」,那個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南無」不是名號。這叫「正業」!「斷除一切邪妄之行」,專念佛,其他都別幹了。

  我們要真想著阿彌陀佛,真盼著阿彌陀佛,瑩珂念了三天,他就來接引了。我念了三十天,佛為什麼還不來?佛很清楚,你心不是真的,他要真的一來了,「佛,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你再等幾年好吧!」。所以從這些地方看,我們的心不真、不誠,假的,所以佛不來,來就把你嚇到了。來了,「這要死了!」,那還有好多事情沒有料理,怎麼辦啊?真正下定決心,沒事,一切事情自有別人料理,隨他去吧,根本不聞不問了,這就對了。也無需要交代,真正想交代,寫一份遺囑,然後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才行!將軍鄉的老太太連遺囑都沒有,一句話都沒有,走得乾淨利落。所以我們的「正業」,就是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彌陀弟子的「正業」。

  第五:

  「正命」,是說出家人,「謂,出家之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為正命。」

  這佛陀在世的時候。這個「命」是滋養生命,人活在世間,要保持這個生命,必須有飲食、衣服、卧具,生病的時候有醫藥,還要有遮蔽風雨的房屋,這是基本的條件,不能再少了。那麼佛陀在世居住的地方沒有,晚上是樹下一宿,這飯怎麼解決?是出去托缽。每天早晨的功課就是去托缽,到鄉村、小鎮或者是城市。道場建立的所在,在古時候距離乞食的地方,能夠乞食的地方不超過三里路,往返就是六里路,它便於乞食;太遠了,走路太遠,太累了。而且不是托缽的時候隨托隨食,不是的!要端回來吃,大家在一起吃。那麼有人托的飯菜好,有的飯菜不好,怎麼辦呢,回來之後,大家把這個所託的飯菜混合在一起,吃多少再從裡面拿,真正是「一缽千家飯」。出家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佛陀,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那麼我們能想像到,除了這些出家眾之外,臨時到道場來看釋迦牟尼佛、聽經、向他請教的人,我相信這些來自各方的人,人數不會少於常隨眾,在我們想像他這個團體應該是三千人左右。四面八方托缽也是排成隊,整整齊齊,一點都不亂。

  那麼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些制度在中國就行不通了。中國號稱「禮儀之邦,文明古國」,尤其「孝親尊師」,佛菩薩是老師,怎麼可以讓老師到外面乞食,老師晚上住在樹下,這怎麼可以。所以要為老師建宮殿,要供養老師的飲食。在過去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他們來策劃這些事情,所以出家人就不需要托缽了,最早的道場國家建立的。以後佛常住在中國了,法師到中國來之後回去的很少,多半一生都在中國,往生之後也葬在中國。

  ……

佛說「出家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

 中國是溫帶,四季氣候很清楚,三衣是決定不能保暖的。那麼印度佛游化地,現在看看地圖,圖在熱帶,所以他那個三衣可以用,在中國不行,所以在中國一定要用中國的服裝,海青是漢朝時候的普通的衣服,多數人穿的。那個時候,士、農、工、商分得很清楚,穿的衣服不一樣。海青長袍大袖子,這都是不做勞力的事情,讀書人穿的,所以,出家人也穿這個禮服。

  那麼在家人禮服上繡的有花紋,顏色不一樣,有紫色的、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那都分的有級別,繡的花紋那是他的階級,利於行禮,身份地位低的要向高的,先行禮,衣服不能穿錯了。那麼在家庭裡面,普通有工作服,有長禮服,普通的,有大禮服,在什麼樣場合,什麼樣禮節裡頭,該穿什麼服裝都有規定。

  那麼到以後出家人自己建立小廟,佛這個「正命」是為他們說的。「出家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這五種利養不可以有的。「常以乞食,自活其命」,這叫「正命」。所以現在在南洋,小乘國家還有托缽,大乘沒有了,在中國就是帝王供養。

  這五種,第一個「詐現異象」。這個「詐」就不誠實,現得與眾不同,為的是什麼?是為利養,這個用心錯誤的。第二個,「自說功德」。也就是今天講的自贊,還毀他。「自說功德」是自贊,這個在戒律裡頭也是重戒。第三種,是「占相吉凶」。有,替人算卦,替人看相,占卜吉凶,為人看病、看相、算命,以這種方式;還有看風水,在中國很多人看風水,取這的供養,這也是佛不許可的。為什麼?這都走向邪道、偏道了。第四種,「高聲顯威」。也是「詐現異象」裡頭的一種,在大庭廣眾當中,讓別人對他特別注意,他要製造一些動作,讓大家能夠重視他,是這個意思。第五個,「說所得利,以動人心」。說某人對我供養多少多少、那個又供養多少,意思就是你也該,該到你了。

  佛說這五種心態,是邪命,是不正常,是錯誤的,一定要遠離。

  第六:

  「正精進,不雜名精,無間名進。」

  這「精進」兩個意思,「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歇,是名正精進」。佛對一般人,勸人斷惡修善,以「十善業道」為標準,「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以這個十條為標準。修十善業不雜名聞利養,這叫「精」,天天不間斷,這叫「進」,這有進步。所以,勸人修戒、定、慧,持戒,心地清凈。

推薦閱讀:

臨喜臨怒看涵養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凈戒法師《溈山警策文》講記——第19講
【解惑】七月初一 大安法師現場答疑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五十八)下
釋智諭法師 師父的話

TAG:佛經 | 凈空法師 | 相信 | 法師 | 靈媒 | 凈空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