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舉 : 送老人進養老院是不孝嗎?
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在微博上寫了這樣一段話:「聽說錢理群夫婦要去養老院了。雖然知道他們早在醞釀,現在真要去了,未免有些失落與感慨。今天與錢老通電話,證實此事。從電話中感到老同學興緻還不錯,說總要走這一步。據說養老院條件還好,他把很多書都搬去,在那邊繼續寫作。」據悉,錢理群教授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其夫人罹病後,無法再長期照料二人生活。
養老院話題,在當下中國社會,經常成為熱議話題。前不久,山東養老院失火,燒死三十多個老人,就引起了社會對養老院這種養老方式的議論。在當下中國,大多數人對養老院養老持負面看法。他們認為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是冷漠的,不負責的。這種觀點並自有其道理。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反哺父母,從來都是親力親為,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這是傳統。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通常也需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帶孩子,當孩子長大,祖輩逐漸老去,結果卻進了養老院,這在感情上的確是難以接受的。
但是,隨著快速的、充滿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進程,70後、80後面對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客觀的看,養老院養老,並不能一概而論視為冷漠與不孝。?
判斷養老院養老到底該不該,可以先看看居家養老到底面臨著什麼困難。身體健康,能動、能旅遊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並不需要子女照顧。這些老人居家養老,不僅不是負擔,甚至能幫助子女照顧孫輩。居家養老真正的困難在於,年紀更大的或患病的老人,他們需要有人照顧,甚至已完全不能自理,片刻不能離人。
對於這些老人,最理想化的情況,買一個大房子,請一個保姆照料,再購買家庭醫療服務,子女白天上班,晚上在家,一家人其樂融融。如果沒有錢請保姆,子女就得在家照料,不去上班,實際成本不僅僅是當下的收入,事業必然也會受到影響,代價非常之大。更差一些的情況,父母在農村,子女在城市,在高昂的房價壓力下,無法讓父母隨自己居住,只能讓老人在老家,或請保姆照顧,或委託親戚經常上門照看,甚至,裝作他們完全可以照料好自己。對於最後這一種情況,把父母留在家裡,與把父母接到城裡來,送到養老院,自己隨時去看望,到底哪一個更不孝,答案顯而易見。前段時間養老院火災,裡面多是失能老人,費用要1000多一個月,雖然說,孝與花錢並不等同,但願意支付1000多一個月,在一個小縣城,已經不能絕對的說是不孝。
在2011年一項針對上海市居家養老的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學章曉懿教授發現,對25.2萬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上海老人而言,首要的需求就是助醫需求與助潔服務。但在這方面,居家養老模式並不能讓老人滿意。老人不滿意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他們負擔不起單獨的、分散的、上門的助醫服務與助潔服務,而養老院的優勢正在於,理論上,養老院可以通過集中式的、專業化的運營,通過規模效應,在相同的預算下,提供更好的醫療與護理服務。
從更高層面來看,集約化的養老,也符合中國的經濟與人口形勢。國家當然在養老上有責任,在這方面,國家做得並不好,但國家的責任,也有不可超越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養老的經濟實質:養老的問題,最終是年輕人的勞動力數量問題,是人口結構問題。年輕人的比例越來越小,年輕人的勞動就會越來越貴,這就使得一方面,子女照顧老人在經濟上不划算,甚至不可行,另一方面,保姆的費用會越來越高,而機器人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這個矛盾的存在,就會使養老趨向於集約化,專業化,通過規模效應提高效率,用更少的年輕人,照顧更多的老人,換言之,用更低的成本來達到更高的效果。
奇怪的是,在觀念上人們認為養老院代表著子女不孝的時候,在現實生活中,養老院是一種求而不得的奢侈品,稍微好一點的養老院,不但價格昂貴,更是一床難求。顯然,人們花更多的錢,擠破頭去爭,當然有減輕自己體力負擔的原因,但肯定也是為了老人能獲得某方面的改善。這背後的事實就是,實際上,當下很多居家養老,在醫療、護理水平達不到的情況下,其實犧牲了老人的生活質量與壽命。不過,當這一切,沒有以顯著的方式表露出來的時候,人們就理性地忽略掉它。
當然,集中養老的必然性與好處,更多的只是從醫療、護理、起居,社會發展趨勢這些客觀條件上著眼,在現實中,養老院有著各種局限,比如硬體不足、人員不專業、管理不完善,但這些問題,隨著養老市場的發育成熟,國家的支持幫扶,都是可以克服的。養老院唯一不可克服的問題在於,在老人的心理感受上,有不可彌補的缺陷。
不過,遺憾的是,心理方面的感受,雖然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但仍然需要相應的客觀條件來支持,從中國養老問題的整體上看,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今天中國老人,即使身處沿海富裕地區,其養老需求首先仍然是基本的醫療護理需求,而不是老有所樂的精神需求。
其實,人口結構形勢、經濟形勢等不僅僅影響了集約養老的趨勢,它們作為經濟基礎的變化,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觀點,減輕養老院對老人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些作為經濟基礎的變化,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觀點,減輕養老院對老人產生的負面影響。
個體有情感需求,但新一代的老人更加獨立。80後的父母,特別是城市居民,比起他們的父輩,也就是80後的爺爺奶奶這一輩,獨立性已經強很多了,他們有自己現代社會中的社交圈子,有自己的生活與愛好。比如廣場舞,就是中老年人的社交圈子與愛好。如果說,80後父母這一代,獨立性還是一種朦朧的發展的話,80後的獨立性就已經是一種自覺了,他們對子女的看法是,「我有我的生活,將來,孩子長大了,也將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我不僅僅為孩子存在,而孩子將來也不必以我為中心」,而這正是中國傳統孝道的核心。這種獨立性,將極大地降低精神上的依賴與索取,當精神上的依賴與索取降低的時候,住在一起的必要性就降低了,反過來說,集中的養老院式養老也會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集中養老是趨勢,也會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但在當下,不僅對老人而言,整體社會觀念也難以轉變,落後於這個趨勢,但終究,得適應這個趨勢。雖然,這種說法顯得有些冷酷。但人畢竟生活在現實之中。當然,好消息是,這種「冷酷」是針對整體狀況的,對個體而言,老人居家養老,有良好的醫療與照顧,一家人樂享天倫,其樂融融,是可以達到的,當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錢。
推薦閱讀:
※上海市民政局發布《關於本市公建養老服務設施委託社會力量運營的指導意見(試行)》
※移民的代價:他本想接父親來美國盡孝,最後卻只能送去養老院
※北京品牌高端養老院—遠洋·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
※別讓你的大腦提前進了養老院,延緩大腦早衰記住10種方法
※去養老院?不想去!原因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