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開放三孩,家長如何贏在起跑線上?

1、我從哪裡來?原生家庭的經驗對我們的影響;

2、我自己心裡的內在小孩;

3、自我整合,包括情緒、認知、想法、價值觀,以及所謂的行為反應。

當我們從單身到結婚,角色多了媽媽或是爸爸,太太、先生等等。在帶小寶貝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些不知所措,不知是對是錯的問題,到底怎麼樣做才是好的方法呢?這時候我們就會內心很著急,我們會想尋求所謂的專家的意見。

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老實說,這背後那個深沉的愛和擔心焦慮,讓我們好像想要做點什麼才能降低緩解那份焦慮。

我想這份愛的傳遞到底我們可以怎麼樣傳給孩子才比較適當呢?

而到底這份擔心焦慮它是怎麼來的?

他是我們從那裡學來的?

我們原生家庭經驗是怎麼樣影響到我們對孩子的教養的?

這是一個蠻值得我們去探索的話題與主題。

譬如有位媽媽就說:我好擔心,我剛生了那個小baby的時候,三個小時就要餵奶一次,我覺得我晚一分鐘都不行。怕睡過頭,怕小baby沒喝到奶,所以你想她怎麼可能好好睡覺?

甚至有的媽媽會說,怎麼孩子今天喝奶的量跟昨天不太一樣了?那他今天怎麼了?是不是他…,你知道她的腦袋又閃過了好多令人擔憂的畫面。那你們當然可以猜猜看那些畫面可能有什麼。

同樣,因為是這份緊張擔心,爸爸媽媽們可能會有怎麼樣的行為呢?那當然就是上網查微信群、問專家意見、找老師、找各式各樣的答案,請求大家給他意見了。但是這些答案這麼多,媽媽們反而可能會產生混亂,就想說那怎麼辦呢?我做不到。還是說你們說的都好有道理,但是問題是我怎麼用都不管用啊,那怎麼好像我們家的孩子狀況跟你們說的不太一樣,那是不是我哪裡沒有做好?還是說這個專家其實根本不夠專家,那我再去找答案好了。

你要知道,這樣子會是無止境的,在這種惡性的循環中,自己的情緒狀態反而受到更大的影響,但是自己沒有覺察到。所以今天我想說除了你們在尋求兒童心理專家,包括聽我這個課以外,我想讓大家換一種方式,就是我邀請你們回來看看你們自己,多認識一下你自己,你自己這一路從小到大走來到現在,你自己的變化狀態如何,然後你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是怎麼影響你的?

所以第一個我們就來談談聊聊原生家庭。我見過有些爸爸媽媽,當他們在敘說著他們現在對孩子教養的煩惱苦惱的時候,他說著說著就掉下眼淚了,因為當他們在小小孩的時候,其實也沒有好好被對待過,他們還真的不太懂什麼叫做愛,因為在他們小小孩的時候,他們所學來的方式就有缺失。

另外有一種爸爸媽媽是說,我知道我一定不要像我爸爸媽媽,爺爺姥姥一樣,用長輩們對待我的方式對寶寶,因為我知道那個感覺太不舒服了,甚至是太生氣了,甚至在小小孩時還有一點點我們說叫做「恨」的感覺,可是當時是不可以說,不能說,也不敢說的。所以那個小小孩的時候就發誓說:我長大一定要當一個跟我爸爸媽媽,爺爺姥姥那些長輩們完全不一樣的媽媽或是爸爸。

結果你們知道很奇妙的是,怎麼過著過著自己彷彿好像在重演一個很熟悉的人生劇本?怎麼變成好像是以前自己不想要成為的媽媽或爸爸的樣子了。如果這個在有意識的層面那還好,許多人說我意識到了,我想要改變。其實比較讓人有些憂心的往往都是在很潛意識裡,無意識,那時的狀態下,自己不是故意的,不是有意的,但是自己卻無法控制的在重複著原來家族裡的那些令人生傷痛的劇本。

所以你知道當我們如果有一個空間時間可以好好來整理一下這些家庭規則嗎?或者是家庭規範嗎?家庭規條里有那些是很明顯的,或者是很隱晦的,然後不知不覺在影響著我們自己現在開始在對待我們小寶貝的一些方式的,到底有哪些?所以我會邀請你如果可以的話在課程結束之後花一點時間寫下你覺得從小到大在你心中好像有一些,那些所謂的應該、必須、我一定得,就是那種遵守,照著規矩做,不然可能就會遭殃的一些準則,比如說女孩子就是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男人就是一定要扛起肩膀,去扛責任,然後不可以哭,男兒有淚是不能輕彈的,類似像這樣的一些明顯的隱性的規則,然後它對你的影響是什麼?你可以花點時間慢慢把它寫下來,然後看看對你現在正在照顧的小寶貝有沒有相同的影響。

第二個我們要來看看的是內在小孩。有人說真的我們心中有什麼叫做住著一個內在小孩,真的有這一回事兒嗎?

這樣好了,我換個方式說,我邀請你回想看看你自己的童年過的如何,你可以好好的玩耍嗎?你可以好好的這樣子在那個經驗,3歲、5歲、7、8歲的小孩,可以跟你們鄰家的小朋友、同學、玩兒伴、小夥伴們一起玩那些過家家的嗎?

我記得我在帶領心理劇的團體時,我很喜歡用一種活動方式來幫助大家去體驗兒時的一種感覺,在心理劇你可以稱他說叫做社會劇也好,叫即興劇也好,就是我都讓我這些成員們,其實他們都大人了,有些2、30歲,有些甚至4、50歲了,我還帶過5、60歲的夥伴們。那我就會請他們扮演成3到5歲的小朋友們,然後我們要來玩那個叫做過家家的遊戲,然後你們選擇一個你想玩什麼遊戲,選擇一個角色,在這個角色裡面你就去扮演,然後我當然就會催化,幫助他們回到,就彷彿他現在此刻當下就是這個3歲的小朋友,5歲的小朋友。

甚至我還曾經有過一個活動,讓他們全都扮演是1歲以下的小寶貝,小嬰兒,甚至是他們都沒辦法說話,只能用動作語言。因為你們知道嗎?在大概2歲以前的孩子,小寶貝小嬰兒們,他們的語言還沒有發展成熟的時候,他們是用身體感官在認識這個世界,覺察這個世界的,所以我就會透過一些這樣的方式去幫助他們彷彿回到那個小小小小孩的經驗里,那個感官感覺,五感,聽覺、嗅覺、味覺、視覺還有一個叫觸覺,怎麼去感知這個社會這個狀態,這個環境是不是安全危險。

所以你知道我在帶他們玩的時候,玩那個過家家,其實我就沒有什麼指導語,我就是鼓勵引導他們盡情的玩,結果你知道嗎他們玩的好快樂,不能說好瘋狂,可是真的就是內在小小孩出來了。然後好有創意,自發互動,然後告訴你我要哭,因為我就是要吃,我不管,我就是要,我想要被媽媽聽見,我想要被看見,我想要被注意,我就是餓了想要吃。

你知道在他們所有的角色扮演里,我讓他們去體驗什麼叫內在小孩,到底那些內在小孩里想要什麼?我想要佔有,我只想爸爸媽媽愛我,就愛我一個人。你知道那真的是孩子發展的狀態,然後當他們可能在孩童的時候,小小孩的時候沒有真正好好地去體驗過這些感覺,可能突然間被要求要長大成為大小孩,要懂事,要聽話,要有禮貌,這些不可以說,你看人家,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會這樣。

所以,這些你知道他們內在所謂的有一些可以盡情玩耍撒野的方式嗎?在那個2、3歲的時候,3、4歲的時候是不能被允許,在外在場合是會被所謂的教條規範給壓抑下來的。而這些就是孩童們當時他內在想要渴望,他的經驗,他的需求,但是沒有被滿足。所以心理劇我在活動里,我就要設計一個安全的環境,但是我有一個規則,不可以真的去打到人,因為我們還是要保護成員的安全。所以還是有一些規則,大的方向,不可以傷人,不可以傷己這個大方向的。

所以我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里可以由機會去體驗隨性的表達,即興演出的重點是到底這個內在小孩需要什麼,所以回過頭來在這堂課里,也許我就可以邀請你等到這節課結束之後,你給自己一點空間時間,去體驗一下你內在的那個小小孩渴望要什麼。什麼是你在當時以前沒有機會好好去探索了解的,是否有壓抑下來很多的生氣嗎?還是挫折感,然後讓你覺得好像自己是不重要的,沒有價值的,所以這個部分的活動就邀請你在課後給自己一點時間空間,去整理一下自己你的內在小孩到底他想要什麼。

第三部分那我們就回來到,好,我們現在都是成人了嘛。那成人裡面到底我的自我內在整合這個部分是否可以包含有三大部分是可以自我了解的,就是我們說可以取得平衡或者說良好的自我的整合的,就是情緒、認知與行為,這是我們心理學在看的三大塊。

而認知的部分簡單來說就是你的想法是什麼,價值觀是什麼?那行為就是你外在看到這些孩子所做出來的這些展現、呈現的方式,而情緒比較是他內在里的一種狀態,他有時候會用他的行為去展現,那這個跟他的想法是緊緊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在看的是這三大塊是否能夠平衡整合了解。

一樣我就會邀請你,可以的話你也可以想想看,然後在課後你可以拿一張紙來寫這個活動,就是你寫下你現在你主要的角色有哪些,譬如說有媽媽、女兒、太太、媳婦、職場工作者、爸爸、兒子,這一類的角色,因為在心理劇的創始人莫雷諾他認為,人的自我是從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所浮現出來的。也就是說我會怎麼形容我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媽媽,然後我有一個形容詞,很有耐心的媽媽,還是很擔心焦慮的媽媽。再來我是一個怎樣的太太,是個溫柔的太太,是一個想要有掌控,知道所有狀況的太太還是怎麼樣。

所以以角色理論來講,我們會認為說這個角色其實是一個形容詞再加上名詞的,所以你可以在課後的時候,你可以慢慢寫下你現在有哪些角色,然後這些角色前面你的形容詞是什麼,而這所有寫下來的其實都是你。

換句話說,在剛才我們所談的原生家庭經驗,內在小孩部分,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一個很渴望被好好疼愛,被看見,被擁抱的小孩,接著我就會鼓勵你在此刻你慢慢的往你的內在溫柔的去感受一下此刻的自己。

現在你的心情如何?你對你自己的了解有多少呢?然後深深的吸一口氣,慢慢的感受一下當這些角色都浮現上來的時候有什麼感覺浮現上來?有沒有什麼念頭想法也跑出來了?還是說有哪些畫面浮現?

好消息是在心理劇里我們強調的角色理論,每個人在學習一些新事物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三大階段,第一個是角色的取得,比如說你現在剛當了新手媽媽,新手爸爸,角色扮演也就是比如說我現在正在練習什麼叫做媽媽,什麼叫做爸爸,然後到最後你會慢慢的熟悉之後,我們稱第三個階段叫角色的創造。也就是說人都是需要透過學習才會慢慢對一個新的角色比較可以掌握,比較有自發創造力的。

所以剛剛我邀請你做的那幾個活動你可以在課後的時候去整理一下,看看自己從哪裡來的,怎麼長出來成為現在這個樣子。那我想要當一個怎麼樣的媽媽或爸爸,去整合自己的情緒、想法、價值觀、行為,以及更深層的內在。我們說那個叫做驅動力,動機,對這個多探索,我覺得這個還是蠻值得的。你們在這堂課結束之後花一點點時間,拿一張白色A4的紙好好的寫下來,整理完之後當然你也可以跟你的小夥伴們去討論的。

我想最後要結束課程的時候,真正想跟你們分享的是,我會鼓勵你這時候可以先溫柔的對自己說,我心裡其實也住著一個小小孩,所以我可以先好好的安撫撫慰我自己內在的這個小小孩,慢慢來沒關係,我已經真的儘力了,我來先看看我自己內在擁有的力量,正向之源,正向力量,我有的那些特質是什麼。

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面常常希望我們可以犧牲奉獻,對孩子有幫助,然後會覺得先看自己先愛自己是很自私的,其實我很想說的是,我要學會愛人之前還真的要先學會怎麼愛自己開始,這真的不是自私,因為當你可以懂得怎麼接收愛,怎麼把自己先照顧好,怎麼先知道自己內在的情緒、想法、行為、狀態,整合好自己的時候,你給出去的愛才會是比較健康的溫柔的適當的,不會是傷人的。

所以最後我們現在社會好像有流行一種話是說,我是為你好啊,我是為你好啊!我真的想說,愛他真的不是用一種「我是為你好」的糖衣來包裹著的,因為那個內在,我是為你好的內在擁有一股很深的,其實是很害怕跟焦慮恐懼,越想要控制,控制別人。所以我們可以回來好好的問自己,我是這樣子嗎?那我想怎麼樣呢?

在Selfie自我課中,藝術是一種療育手段,幫助我們覺察指引與撫慰。我是莫麗文老師,一位心理治療師,諮詢師,也是一位心理劇導演與訓練師,今天很高興可以與大家在空中相遇。


推薦閱讀:

15款開放式客廳設計 打造舒適居家生活
梁朝偉和劉嘉玲就是傳說中的開放式婚姻吧
其他明陵到底開不開放?
【品文化】唐朝服飾:「含蓄」與「開放」的碰撞 (上篇)
北京居士從緬甸請回巨量舍利,自建珍藏館免費開放

TAG: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