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發掘成果!我國北朝考古一項重大發現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忻州人」關注。
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位於忻州市忻府區蘭村鄉下社村東北約600米,是忻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九原崗墓群中被盜較為嚴重的一座。2013年6月下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忻州市文物管理處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至今已進行了近六個月的考古工作。共清理壁畫二百餘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俑殘片及數十件鐵質棺釘,另外還出土有少量的陶器、瓷器殘片。在墓葬清理過程中還對壁畫進行了初步的加固與現場保護。
訓鷹圖
該墓為帶斜坡墓道的單室磚墓,坐北朝南。由封土、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封土現存平面為不規則狀,東西16米、南北26米、高約7米。封土堆由淺黃色土夯築而成,下半部分夯土質量較好,質地堅硬,夯層厚0.1~0.2米,上半部分夯土質量較差,夯層最厚處達0.6米。封土堆西側有一現代盜洞直通墓室,對墓葬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仙人
墓道平面呈長方形,開口距現地表0.5~0.7米,長30.5米,墓道上口寬於底部,上口寬3.4米、底寬2.45米、北端深6.55米。墓道兩壁呈階梯狀,由上至下分為四層,每層向內漸收約0.25米。從盜洞斷面觀察,墓道修築方法為先開挖長方形土框,再在東西兩壁用土坯壘砌以增加墓道牆體強度,然後在土坯牆上抹一層厚1~2厘米的草拌泥,最後抹白灰進行壁面繪畫。墓道東壁中部有一豎直的長方形盜洞,盜洞挖至墓道底部後沿墓道東壁第四層進入墓室,東壁第四層壁畫幾乎全部被毀。
甬道位於墓道與墓室之間,平面呈長方形,拱形券頂。甬道長3米、寬1.95米、高3.3米。南端原砌築有石門,現僅殘存石質門楣,厚0.24米。北端近墓室處有磚砌封門牆,殘高0.7米、厚0.45米。甬道兩壁及頂部均繪有壁畫,惜破壞嚴重,現僅殘存頂部小面積壁畫。
墓室砌築於方形土壙內,平面為弧邊方形,穹隆頂。東西5.9米、南北5.75米、高8.8米。四壁牆體原均有壁畫,現大部已無存,僅頂部保留有星象圖。墓室內部盜擾情況非常嚴重,地面零亂堆積有殘磚、棺木以及盜墓者遺留的毛毯、礦泉水瓶、酒瓶等日常用品。從墓室填土中出土的壁畫殘片數量來看,墓室四壁壁畫已被大面積盜揭。
壁畫主要分布於墓道東、西、北三壁,甬道及墓室僅殘存較少。墓道東、西兩壁壁畫自上而下各分為四層,第一層主體繪仙人、畏獸、神鳥等形象,四周以流雲、忍冬補白。其中有《山海經》中記載的「駁」(一種食虎豹的馬)和「疆良」(一種食蛇的怪獸)。東西兩壁第二層北段壁畫內容均為狩獵場景,所繪人物、動物形象生動,狩獵內容豐富。南段均為幕僚和侍者。在西壁的狩獵場景中,有一頭戴將軍帽者騎在馬背上正準備彎弓射箭,其前方為奔跑的鹿群,其身後一人手拿令旗,似在指揮整個狩獵隊伍。東西兩壁第三層均為出行隊列,所繪人物為站立的武士形象,所有武士均佩戴弓箭。西壁南端為一騎馬的少年人物形象,其前方為一隻獵狗和一隻雄鷹正在捕殺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揮捕殺活動。東壁第四層因開挖盜洞已全部被毀,西壁第四層為出行隊列,全部為站立的武士形象。墓道北壁繪一座規模宏大的廡殿頂木結構建築,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屋檐下繪有侍女形象6人。甬道東西兩壁壁畫已破壞殆盡,僅殘存頂部一畏獸形象。墓室四壁壁畫大部分被盜,頂部保存較好,為星象圖,其中東壁上方還殘存有三足烏。
該墓因多次被盜,記載墓主生平事迹的墓誌也已被盜,而出土的人體骨骼數量也較少,且保存狀況很差。據當地村民介紹,墓誌在十幾年前被盜賣,志文中有「大將軍」幾個字,結合墓葬規模推測,墓主人應該位高權重,是高氏集團的核心人物。從壁畫中人物形象和表現手法來看,該墓與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婁睿墓有許多相似之處,初步推斷其年代為北朝晚期。從壁畫內容及規模來看,該墓無論是對空幻世界的想像還是對現實生活的描繪都比同時期其他壁畫墓的內容更加豐富,狩獵場面也更加逼真。墓道北壁壁畫中的木結構建築在同時期墓葬中是首次發現,第一次用繪畫的形式展現了北朝建築的風采。該墓葬的發掘不僅可以填補忻州地區沒有北朝墓葬的空白,而且可以使山西北部區域北朝墓葬的分布情況更加清晰,對研究北朝社會生活、繪畫藝術以及我國古代建築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大多古墓為何考古專家找不到,而盜墓賊一找一個準?不是不專業
※國內考古界有哪些重大事故,導致怎樣的損失?
※能否不依靠挖掘,看清地下遺址的形態?
※如果真的穿越回古代需要儲備哪些知識才能和人正常交流?
※讀思筆記二十八:讀李峰《西周的滅亡》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