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蘇東坡
06-20
前些天翻閱雜誌時,看到作者引用《蘇東坡傳》(林語堂著)中的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幸福都是一種秘密。」蘇東坡這個與貶謫、流放、迫害相關聯的名字何來幸福?帶著疑問,捧起了《蘇東坡傳》。 宋仁宗景佑三年,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眉縣的一個小康之家。他自幼聰明靈活,七歲即能寫詩,二十歲中進士。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喜則為蘇東坡的才學,汗則為蘇東坡的秉性:剛正不阿,為民請命。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變法。蘇東坡連上三書,力陳青苗法之惡,隨後他就被貶向杭州。他揮筆寫就了為數眾多的抗暴詩,其中《吳中婦嘆》曰:「買牛納稅拆屋炊,膚淺不及明年飢。」用蘇東坡自己的話說:「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一次安然無事,可當蘇東坡「吐」到一百次的時候,他就被人抓住了,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從此,蘇東坡就與「貶謫」、「流放」結下了不解之緣。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幸福都是一種心境,是一種個人體驗。在貶謫、流放中,蘇東坡攜家十多口人,住在寺廟、驛亭或自搭的陋室里,每天只有幾文錢的花費。為了克服飢餓,他竟發明了「陽光吞食法」,即模仿動物吞食陽光的動作,飢餓之感就會消失。他沒錢買酒,就自己釀酒,並創製了桂酒的釀造法;當地沒有醫生,他自看醫書,上山採藥,發明了用蕁麻治風濕的辦法。沒有好墨,他就自己試製,還險些燒了自己的房子。蘇東坡完全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官居三品的翰林學士制誥到衣食不足的貧民,蘇東坡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不亂方寸、不忘根本,對任何事情持一種通達、明智的態度。他以一顆「平常心」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幸福。 無論何時何地,蘇東坡都不忘心繫百姓、為百姓謀利益,並把百姓的幸福視為自己最大的幸福。熙寧九年,蘇東坡到徐州,黃河水也到了徐州。他幾十天不回家過夜,住在城牆上的棚子里,臨陣指揮,直到洪水退卻。蘇東坡在杭州,建立公立醫院,疏通河道,建設水利工程,並築就了今天西湖的蘇堤。紹聖三年正月元旦,一場博羅大火,使全城付之一炬。蘇東坡大為震驚,他怕官府積習難改,在重建此城時,又要乘機剝削人民,他建議官府禁止徵集民間物資,徵用民工,否則「害民又甚於火災」。蘇東坡就是這樣的為政於民,請命於民。蘇東坡是快樂的,在朝廷,在民間,他都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忠實佈道者。為民請命、為民吶喊,蘇東坡以一個政治家的風範向人們道出了幸福的真諦。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與飄逸曠達的胸懷,洗鍊了蘇東坡的思想與詞風,任時光斗轉星移,任歲月滄海桑田,可他仍是經風沐雨,披霜掛雪,不動不搖,無所畏懼。他過得坦蕩,過得幸福。幸福的確是一種秘密,愈體味愈覺得其妙無窮。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