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年輕人實現理想要有步驟
張頤武:年輕人實現理想要有步驟
導語:要培養年輕人的定力,能夠在一個環境下把一件事情艱苦地做成,應對各種挑戰的抗壓力、耐力,熬住的定力,這個最重要。
文|鳳凰都市記者張露萌
現在的社會,許多焦慮的中國青年們一方面嚮往著理想的生活、奮鬥的快感,一方面卻又患得患失地去選擇一份安穩的職業。社會給予他們的選擇空間似乎並不大。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社會上明星、富豪的「示範效應」使他們產生挫敗感和焦慮,他們有很高的夢想,與具體的生活之間又有很大的反差,這種矛盾導致他們情緒激進,行為保守。他建議從政策上,從社會保障、社會基礎建設,法治化的社會運行上都給年輕人更大的鼓勵,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個人的努力與社會環境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奮鬥來改變環境,同時去創造自己的未來,也是非常必要的。
《鳳凰都市》:80、90後曾被叫做「垮掉的一代」,您怎樣看待這種說法?這一代青年與他們的父輩們有什麼不同?
張頤武:80、90後身上有一些特點,是過去中國各個時代的人所不具備的。首先,他們身處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時期。他們沒有經歷過匱乏的時代,是將來會有遺產繼承的一代人;第二,80、90後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第三,他們生活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另外,他們的教養和國際視野程度也是過去不能比的,英文能力、音樂素質等修養比較好,又身處互聯網的大時代,這些都是前人所不具備的。
當然他們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因此,有關他們的議論來自於這些大背景,就出現「垮掉的一代」等等評論。
但是這樣說是不準確的,他們可以說有「特長」,也有「特短」。教養程度高、視野開闊是優點,另外靈活、機敏、善於學習、充滿活力等等都是優點,從事各種行業都有條件,提供了很新的職業機會選擇,想像力、創造力發揮的機會也大得多。
另一方面,他們的一些弱點值得高度關切。首先,過去的時代比較艱苦,挨過餓,子女多,生活在大家庭里,人際關係偏於複雜,就會養成堅韌的性格。而這一代人生活在父母的關愛之下,一旦進入社會,人際交往上就會有不足;第二是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比較弱,我們社會對孩子的教育是以鼓勵為主,這樣一旦真正受到挫折,往往就會出現問題;第三是集中注意力,持續處理事情的能力比較弱。他們遇到的誘惑更多,有很多的消遣,就不會專註在某件事上。長處是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短處是在深度挖掘上琢磨得不夠透徹。這些暴露出來的「特短」也值得社會關注。
《鳳凰都市》:為什麼很多人會趨向於穩定的人生選擇,如追求公務員、體制內、國企等「鐵飯碗」?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張頤武:這其中的矛盾是複雜的。一方面是求安穩,害怕風險。另一方面是衣食無憂造成的,奮鬥精神就難免有不足。此外,社會上的「示範效應」使他們看到,IT精英、演藝明星、富二代等等過於富裕,一般的青年會產生「在中產社會裡奮鬥一輩子也達不到他們的狀態」的心理,從而生出挫敗感,內心焦慮,認為「反正我就這樣了」:社會給自己的上升空間太少,心裡「憋火」。同時他們有很高的夢想,與具體的生活之間又有很大反差,這是一個矛盾,不一定是完全求安穩。而現在的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使得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並沒有一技之長,「既沒本事又有期望」,所以產生很多焦慮、不滿、困惑。
《鳳凰都市》:您認為當下的中國社會對年輕人是寬容的嗎?他們在面臨人生選擇時,是否有很多束縛?「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對他們的影響是怎樣的?
張頤武:在任何社會,年輕人如果不是從事一些特殊的職業,在普通的社會裡面要上升,起碼都會在大學畢業之後經歷10年到15年的奮鬥。這是全世界的通例,並不只有中國這樣。現在的青年在網路上得到一些信息,使得這15年非常難捱。另一方面社會上不公、腐敗等現象
也確實存在,使得他們產生不平:「我在這兒辛苦奮鬥,可是你們早就享受了」。這種不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地方。
一方面社會應該給他們多鼓勵,多關愛,另一方面,也要告訴他們:既要志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在全世界一步登天的難度都是很高的,應該在工作崗位上積累經驗,建立人際交往能力,有「一招鮮」。現在很多青年在一個行業做不透做不深,什麼都懂一點兒。我覺得還是要培養年輕人的定力,能夠在一個環境下把一件事情艱苦地做成,應對各種挑戰的抗壓力、耐力,熬住的定力,這個最重要。
當然我們的社會要進行一些努力,一是社會觀念要改變,並不是靠巨富來說明成功的,在你的社區、社會裡面有貢獻,大家認可你,這其實就是成功。所以我們在社區功能上可以加強,不要把自己的路變成只有一條,社會應該多鼓勵這些方面。另一方面,有一個公平的機制鼓勵年輕人的創造、創業,創造一個平等、透明的競爭起跑線,讓貧寒的青年也有更多的機會脫穎而出,這個我們社會也在做,比如讓農村青年也有好的高等教育機會。
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在制度上設計得更好,這都需要我們從政策上,從社會保障、社會基礎建設,法治化的社會運行上更大地鼓勵年輕人的發展,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當然個人的努力與社會環境是相輔相成的,個人的奮鬥來改變這個社會環境的同時去創造自己的未來,也是非常必要的。
《鳳凰都市》:當現實和理想背道而馳時,青年們應該怎樣做選擇?對於選擇「不走尋常路」的青年人,您會給他們提出怎樣的建議?
張頤武:有高遠的理想是好的,一定要鼓勵,但是要看到有沒有可實現的環節或步驟。如果沒有,就要把它具體化,降低一點,把具體的步驟甚至細化到每天的計劃。第一是可操作,可行,第二是懂得與人合作。得人緣也是一種技能,共同發展才能越走越好。
第一,生活方式多樣化是可以的,比如工作一段時間休息,週遊世界,參加NGO組織,這樣也有自己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人還是要為社會服務,從而得到社會認可,或增加收入。金錢也是一種認可的方式,我們不刻意追求金錢,但是它也可以肯定你對社會的貢獻:交了更多的稅,可以僱傭更多勞動力,讓很多人就業。第二條,年輕人的價值觀不能偏離社會主流太遠,選擇可以多種多樣,但是不能變成「反社會」,甚至有破壞性的信仰,比如極端主義,吸毒,這是不行的,瞬間的快感造成生命的淪落。還是要用正面的理想,正面的價值,來給自己的人生以支持。
推薦閱讀:
※實現白日夢,當然從好皮囊開始!
※基本法的初心是什麼?他說要實現港人「心的回歸」
※從事展現天賦的工作,實現個人的豐盛、喜悅和富足。
※軟體可實現人寵對話 專家:貓狗語言還尚未破譯
※乾貨:七大法則實現完美現場調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