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

第一篇:論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意義我們的祖先穿鑿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在深感自豪的同時更應繼承使之發揚光大,以成為未來世界文化的中堅。但因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煙海,它涵蓋了自然、社會、人體自身、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興嘆。中國文化發展有個顯著的特點,即社會發生急劇變革。或者受到其他文化衝擊之後,便會產生一次自我調整,進而產生一個巨大的飛躍。這已為幾千年文化史所證實。在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與擠壓的今天,它必然如同經歷涅盤的火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彰顯出更強大,更頑強,更富有生命力的新生命,煥發出更加絢麗的色彩,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注入先的活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文明的重新輝煌,將在我們手中變成現實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來集合了我們眾多先賢們前輩們的智慧結晶。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發展、完善起來的。包括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它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現如今我們還不斷學習、不斷研究、這是中華民族真正的瑰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中國千年文化的主流,作為一個先秦一個學派,雖然為孔子所創立,但是它內在的文化精神和內在底蘊卻上繼三代、下承周公,直接繼承了我過古代文化的傳統。儒家文化有時候也稱東方文化,這是因為它兩千年間影響到整個東亞文化圈並進而對世界文化都有所影響。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如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的核心在於「仁」。「仁」一字包羅萬象,一字概括了儒學的精髓所在,在我所認知中可理解為心善,仁心。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與人相處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自我認知上面的一種是升華,也是自我精神狀態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當今人人內心都存在「仁」,以「仁」為內心道德底線,社會會變得更好,人類終將走向大同社會。對此中國傳統傳統的文化價值在於對於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至今現代社會發生作業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在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中還有其本身的特定含義,那就是主張每個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期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感,對自己家庭其本身的責任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的奔身,而不是過分看重於結果所獲得的「利」。雖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語道破了人與人相處的核心目的是「利」。但是就是這種思想恰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並不是都是為「利」而來。而著重於過程中的自我價值體現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升華,在如此的文化熏陶下,人們暫時克服困難。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就人生價值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突出的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當生命和道義不可兼得的時候,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正氣」塑造出了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繫這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這種「正氣」正是當前社會所缺少的,當今社會的人民為了明哲保身,老人摔倒無人問津,這正是體現了人們的冷漠,這與我國所傳承的傳統文化精髓背道而馳,這對我國社會良性發展存在著極大的隱患。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也是一個文化強國,對此,我們不能只關注或者說是僅發展經濟文明建設,應該也需要把我們精神文明建設也應該著重發展,塑造高素質的民族。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對現在社會建設的價值是無限的,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與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當今社會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與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的建設都具有積極的、巨大的促進作用。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他是有鮮活的生命力的,並且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相信在以後的社會建設中,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魂魄將會被演繹的更加絢麗,更加燦爛,更加輝煌。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對傳統文化具有更深的了解,社會需要發展,我們需要進步,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對此,我想目前社會最當務之急的是注重於思想道德文明建設,在傳統的道德思想上,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使我們的精神文明,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姿態,人類只有在精神文明中前進才能取得在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綜上所說,我們離不開傳統文化,更離不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蘊,我們需要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推從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時代需要傳統文化,它對於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發展具有忽視的重要作用。康德說過有兩種事物,我們愈是沉思,愈感到它們的崇高與神聖,愈是增加虔敬與信仰,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可是當這星空濛上灰垢煙塵不再璀璨,道德還有依舊被膜拜的理由嗎?每個人都有心中的道德底線與道德信仰,所以我想說的是道德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建立設和現代社會的心的道德體系,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做過巨大的貢獻,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道德內涵積澱極為豐富。每一個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心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傳統文化遺產。與其說中國現代社會發展是社會在發展,還不如說是中國人民在追求自身修養自我完善的發展,以人為本,只有我們民族人民思想上發展了,社會發展那是必然的。中國現代化社會發展必須要借鑒傳統儒家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了解和調查研究,根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發展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生活德國詩人海涅講過這樣一句話:「每一時代都有它的重大課題,解決了它就把人類社會向前推進一步。」那麼當前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和我們世界所面臨的最大的課題是什麼呢?有人說主要是「發展」問題,其實不然,當代人類面臨的問題,表面上是發展問題,實際上是人們的生活問題。生活看似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它卻引發我們一系列的思考,這就不能不提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我們當代社會生活的關係。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它的精華,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而且在當代也已經和正在受到亞洲乃至全世界範圍內日益眾多的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它更在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首先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但是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播離不開當代社會生活,而當代社會生活固然也受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無一不受著傳統文化的影響。先是勞動,勞動是生活方式的第一內容。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守望相助;田園牧歌等,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勞動的看法。古代人並沒有把勞動僅僅看作是謀取生活資料的手段,他們還希望在勞動過程中獲取某種歡樂,他們把勞動等同於消遣。然而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100多年的歷史,在勞動問題上,中國基本上實行西方化。勞動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謀取生活資料,組織勞動的過程就是謀為了取最大的效益。這就產生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勞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的目的是否僅僅為了創造物質生活資料?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的一些思想值得我們重視。馬克思提出勞動對人類主要的意義就在於,勞動能滿足人的三大需求:生存、發展和享受。在勞動過程當中,人得到實現,獲得幸福。但是人們往往拚命從消費領域尋找滿足,而不知道人的幸福感跟快樂感主要是來自於勞動過程。勞動的過程同時也是享受快樂的過程。再來談談消費。中國傳統文化的消費觀是,夠了就行,知足常樂,同時還要節儉而且不吝惜。現在,消費主義在中國開始流行。東西越多越好,越奇越好。目前全人類都在消費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消費不是出於我們內心實際需要,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人跟商品的關係完全顛倒了。不是商品的製造和存在是為人服務的,而是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消費商品。這樣,現代人在成為勞動的機器的同時,又成為一個消費的機器。因此,我們要創建一種新文明,就要從改變我們消費方式開始。最後說的是休閑。中國傳統文化對休閑有很多論述,它跟做詩、畫畫、音樂、旅遊、學習、打太極拳聯繫在一起,是具有文化含量的。現在中國人是有著休閑時間和休閑的可能性。但是很可惜,他們沒有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而是反文化,迎合人的一種劣根性。休閑有三個環節,旅遊、學習和藝術活動。旅遊是具有文化涵養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的。沒有文化涵養的人,沒有美感的人,旅遊充其量是體育鍛煉。學習也是這個問題。學習不僅是謀生手段,終身學習也有一種快樂人生的感受。所以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休閑的關鍵是要培養美感,闡發人的新感性。總之傳統文化決定人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決定人類的情感,所以說最終影響社會發展方向和決定人類命運的根本性因素就是文化。這個文化體系就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基本命脈所在。要想改變人類生存的現狀、改變人類未來的命運,最根本的途徑是改變人類的思想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將永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一、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間上:5000年文明;空間上:中國傳統文化不同於古希臘、地中海文化;發展上: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同時不斷自我更新、自我修復;內容上:儒釋道是主幹,核心是儒家文化,此外還有墨法陰陽家等文化,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約等於儒家文化。地域上:燕趙文化、巴蜀文化、閩晉文化、紅山文化、齊魯文化等等,非常多。特點上,關注生命,注重當下,性質上是小農文化。中國文化是非常複雜立體多元的體系,而非單一的面。也可以從歷史、文化等層面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國學是中國文化中精華的東西。正如文化與文明的關係一樣。二、國人對民族文化的思考1840年後,20世紀90年代以前主要是批判質疑否定,90年以後主要是重新思考、價值重估。(一)90年代以前:批判質疑否定鴉片戰爭期間,太平天國起義,用基督教文化批判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摧毀,燒書、毀廟,顛覆中國傳統文化,把千百年來中國文化顛覆,失去民心;54時期,反傳統,帶來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這一時期,李大釗、毛澤東等引進德賽先生,早期中國把傳統文化認為是中國進步的絆腳石,袁世凱、吳佩孚等主張尊孔獨今,復辟帝制。對峙,儒家思想遭到嚴厲批判。建國後,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對峙的思想成為共產黨的主要思想,60年代馮友蘭給山東孔廟孔子鞠躬被認為是非常反動的事情。文革時,孔子完全成為政治工具,一無是處的孔子。毛澤東71年後對孔子的態度發生變化,判孔子死刑,74年批林批孔。78年西方價值觀傳進,泥沙俱下。《河殤》中國式黃土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地中海文明,要全身心擁抱西方文明。100多年間,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不理性思考,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質疑,甚至顛覆。(從古至今,中國所有宣傳、所有導向全部為政治服務。)青歌賽,一個軍隊學員看三面國旗,把紐西蘭國旗說成是中國國旗。網民要開除其國籍,學員只好在網上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二)90年代後:理性思考、價值重估以往國人心裡現在基本上傳統就是封建、不好的東西。但是100多年的傳統沒有被完全批判否定掉,依然深入國人骨髓、毛髮中,有涓涓細流逐漸匯成江河湖海,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孩子學《弟子規》。90年代,黨開始以心平氣和的心態來看待傳統文化,國學熱是相對於以往的冰點而言的,非熱而是溫。建議中央電視台開傳統文化頻道,不要熱,變成常態東西就可以,否則老闆們學完之後,只學會用周易算卦。《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決定》價值認同階段、尊重的階段。 1.表現為:民間:兒童誦讀經典工程;學界成立國學院、儒學院、學術討論會、研討會等等、高校理工科學校進來後先學儒家典籍,答辯前先背一些儒家文章;官方:祭祀活動,標誌性事件是04年9月28日全球祭孔;孔子學院是5年內建100所學院,但是2009年底超過500所。現在有272所孔子學院、272所孔子教室,最早是韓國,最多是美國。孔子學院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沒有道德方面的東西,目前我們還無法傳播這些道的方面的東西,因為去的教師主要是大學生志願者,主要講一些文字、詩歌等。2.對節日:國人對中西節日的態度表現出對傳統節日的忽視、實際上是對傳統節日內涵的忽視。三大節日納入法定節日:清明、端午、中秋母親節(5月第二個周日):改革開放後,深圳等地引入的,是美國的,世界各地都有各自自己的母親節,法國是5月最後一個周日。中國最早對母親進行歌頌的在《詩經》,「哀哀父母……預報之恩,昊天罔極。」應由中國自己的母親節。教師節可以設定為9月28日。3.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有四項:內蒙的、新疆的、古琴、崑曲,中國佔26項(共70多項),文化遺產日:6月第二個周六,中國文物流失最嚴重,中國流傳出去的超過1700萬項。國學大講堂、百家講壇。4.文化復興過程中遇到一些現象,迷信化、娛樂化、排外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現象都出現了,掙曹操、西門慶、二喬、李白等(四川成都、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等掙李白)——功利化;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接中國傳統文化的的地氣,不能浮在現實層面上,否則無法接,也不是中國自己的東西,長期以來厚此薄彼了,而且把二者對立起來了,對立的時間大概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二者並非完全對立的關係,否則如何化到中國,而這一定有相通相容的東西。但是又帶來一個困境,究竟以誰為體的呢?學界觀點對立:正統派、異議派和取代派,各自觀點分別為馬體中用、中體馬用和馬克思主義到中國這是鳩佔鵲巢。二者相通相容的地方表現為:(1)對人和自然的關係上。傳統:《周易》(2)人類對未來理想的追求:傳統:荀子人有義、理性、道德;詩經,儒家:大同世界「四海之內皆兄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老有所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郭沫若小品文《馬克思來到中國》6.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16、18世紀通過傳教士傳到西方,200多年對西方影響非常大,如伏爾泰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進法國人權宣言1861-1885年把中國的儒家思想翻譯為英文,那時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李約瑟認為辯證唯物主義來源於中國。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的指導思想,非常不可思議,但是要知道二者實際上非常契合,所以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我們接收起來非常容易,因為那就是中國自己的東西。中特理論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土耳其是個自我撕裂的國家,滅其國家先滅其文化7.傳統文化在人的道德良知缺失的情況下能否發揮作用: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實用主義泛濫、山寨文化流行、誠信缺失等,經濟發展了,幸福感下降,廣州上海北京人幸福感最差。管仲幫齊桓公奪天下之後,立刻道德教育;商鞅變法恰恰相反,法治天下,秦俗日敗,秦朝15年而亡。一個國家單純強調GDP不可以。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道德良知和利益之間的關係上,儒家也有合理的論述。人應在道德之上合理追求自己的利益,道德價值優先,如僅僅追求物質利益,荀子「飽珠玉者殃必其身」。老子認為一切禍患的根源在於對物質的貪慾。
推薦閱讀:

諸子百家,雄辯的迴響 ——從原著讀懂先知中國
詩畫中國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95)
中國塔(083)浦江兩岸數寶塔
中國史上六大盜墓狂人,最後一位差點還成為皇帝

TAG:社會 | 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現代社會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