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十年十人·公益 | 王振耀,質疑並沒讓慈善公信力下降

十周年特輯

《用人物記錄時代 十年十人》

於2016年2月26日上市

王振耀質疑並沒讓慈善公信力下降2016年1月14日下午,當《環球人物》記者如約趕到中國公益研究院時,王振耀正手持電話,滔滔不絕地講著。前一天凌晨,他剛從美國飛了13個小時在北京落地,下午就到了辦公室,參加學院理事會。而採訪這天,因為時差的關係,他早晨4點鐘就起來了,修改兩天後的講課稿,到上班時已幹了4個小時。2014年深圳慈展會期間,一個年輕下屬幫王振耀安排日程,一天下來,那個年輕人累垮了,王振耀反而一點事沒有。他說,一是自己身體底子比較好,更重要的是「有一點使命感」。這10年,王振耀從民政部官員到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再到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這其中有他對公益的思考、探索與架構。這10年,更是中國公益事業大發展的10年,從政府主導到民間崛起,捐款數額、公益組織數量飛躍式增長,公益項目深刻影響了人們生活,民眾的慈善理念有了新變化。

人物簡介:王振耀,1954年生,河南魯山縣人,1989開始在民政部任職,曾任救災救濟司司長、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圖為2016年1月14日,王振耀在中國公益研究院接受《環球人物》記者專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攝)

永遠不要對中國人的善意失去信心

10年前,王振耀提出一個概念「平民慈善」,「平民慈善是一座沒有被開發的金山,所以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才非常不理想。沒有平民,慈善事業做不大,全世界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 」

「咱們能不能人均捐50元,通過5年努力,能不能一年捐到500億?」王振耀這個想法一提出來,身邊同事幾乎眾口一詞,「王振耀這人說話太膽大」……大伙兒的想法不是沒道理,2006年,全國慈善捐款不到100億元;中華慈善總會接收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富人,10%來自普通民眾。

作為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還是把這個頗有些「大躍進」的提法作為階段性目標寫進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當時就覺得這是好事應該做。國務院把指標下到民政部,民政部下到救災救濟司,作為官員,你就得做呀。」

王振耀1989年到民政部,工作中接觸到的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老百姓的善良,給了他希望。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等遭遇特大洪水。8月16日抗洪賑災募捐晚會播出當晚,一個女人看了直播後深受感動,帶著孩子到了民政部。當時王振耀正在值班,女人是來捐贈的,放下幾千塊錢就要走,王振耀執意要她留下名字,拿上收據,不然被貪污了怎麼辦?最終,女人拿了一紙收據,但堅決不留姓名。這給王振耀留下的印象很深,「一個很普通的人,卻顯露出如此善良樸實的一面,你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很多人有捐贈的意願,為什麼卻沒化為實際行動?因為沒受到激勵、弘揚和保護。王振耀曾體驗了一次申請退稅的過程,他向中華慈善總會捐了500元,申請減稅的手續竟多達10道,整整辦了兩個月。對於企業同樣有這個問題。隨後,他提出「以善治促慈善」。2007年稅法改革,將企業的公益捐贈免稅額由3%提高至12%,個人捐贈免稅手續也簡便了許多。當年中國公眾、企業捐贈就達到了223億。

2008年汶川地震引發的全民捐助潮,更讓王振耀體會到了社會蘊藏的力量有多巨大。「汶川地震民間捐760億,一年下來捐1000多億,2009年也沒有大幅下降,2010年更是超過1000億,這幾年一直很穩定。」更重要的是,人們的參與熱情被激發出來了,令公益開始展現出平民色彩。「大家平時總說年輕人有各種缺點,但沒想到他們那麼有責任感,親赴災區,忍飢挨餓,奉獻自我、奉獻錢財——『平民慈善』『以善促善』等理念展現為具體化的行動了。」

但公益、慈善,在中國依然是「道阻且長」。2015年年底,美國慈善援助基金會公布了全球慷慨指數排名,中國在受調查國家中排倒數第二,僅有8%的人有慈善捐款行為,4%做過志願者。

「中國慷慨嗎?」這一話題引發了全民討論。

王振耀想起2013年在瑞典開會時,與一位以色列教授的對話。以色列教授問他:「全世界誰對以色列人最好?」「美國人?」「不是。」「歐洲人?」「更不是。」「難道是中國宋朝那件事情?」王振耀是河南人,又是歷史系畢業,對那段歷史並不陌生:19世紀有傳教士到河南開封,發現當地人很熟悉聖經故事,還有不少六角星——猶太人標誌。原來有一批猶太人曾在宋朝到達此地,有感於中國人的善良慷慨,最終這些有著強烈民族意識的猶太人被同化了。那位教授聽後笑著點頭,對他說:「王先生,永遠不要對中國人的善意失去信心。」

從政府到民間

2010年,王振耀火了。那年6月,他從民政部辭職,就任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此前,他在政府任職了22年。一紙辭呈,從官員到民間人士,從故宮邊上有警衛把守的北河沿大街147號,到了比鄰髮廊和大排檔的大帽衚衕一座小四合院。

做出辭職決定時,他沒想到會引起那麼大的關注,更沒料到他的這一個人轉變會被外界解讀為:公益慈善事業從政府主導到民間自覺。

回憶起6年前的這個選擇,王振耀向《環球人物》記者坦言,「很大程度還是因為民間乏力」。2008年9月,汶川地震後的第四個月,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成立,作為司長的王振耀提出對口支援,效果很好。「社會有很多散置資源,沒有得到很好開發。」而另一方面,他推動的很多改革,下了很多文件,開了很多會,落不實,並不是因為政府不落實,而是民間乏力。「民間做不了大項目,相互合作力量不強;和政府好像互不聯繫,有時還會因為一些誤解,叮叮咣咣產生矛盾。」

從那時起,王振耀給自己的理想定位就是「橋樑」,「給政府和民間搭一座橋樑,讓社會更有建設性,更有力,能讓民間和政府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

從政府到民間的轉變也讓王振耀有了不少改變,「過去我管救災救濟,手裡有錢,有資源當然受尊重。現在,慈善家既不找你要錢,也不找你要權,只是給,那憑什麼給你,就是看你的價值,看你設計的項目到底有多少價值,再來看你是不是值得信任。所以,儘管我60多歲了,還覺得每天都在成長。」

曾經,王振耀被民政部下屬評價為「特立獨行」,他也坦言,很多政策都是不按常理力爭來的。現在,他平和多了,因為「年齡越大,越看得開」。作為一名專職的公益人,王振耀也感受過被救助者的「麻木」態度,「我就是村子出來的,家裡很窮,我知道窮人的想法。感恩心是有的,不過不善於表達,還有點不好意思。我們要心胸開闊一些,你真心幫助了他,那個善的種子就在他心裡種下來了。」

工作的變化也帶來了生活上的改變,王振耀最大的遺憾就是很久沒法像從前那樣跑步了,家裡人對他的意見也挺大,因為他不著家。但家人更多是心疼他,就在北師大租了房子搬了過來,希望能讓王振耀少些奔波,多休息休息。

對於家庭,王振耀面對媒體時一向不願多談。一方面,他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影響到家人。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在工作之外,有普通人的心態。有時他乘地鐵被人認出來,他會和對方聊聊天,合個影。

搭一座橋樑

王振耀從2003年開始接觸兒童救助,辭職前他一直在推動孤兒最低養育標準在各地實施,散居孤兒每月600元,在兒童福利院的每月1000元。文件發下去,下面的人呆了:密密麻麻11頁附件,列了近300項福利機構兒童養育費用支出項目,從土豆、蘋果、豬肉,到內褲、拖鞋、橡皮,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每月在哪方面平均消費多少錢……為此,王振耀花了半年,請各地兒童專家、營養學專家、福利院院長等,論證幾輪才定下來,「這應該是中央行政部門第一個對群眾生活列得這麼詳細的單子。」

但這一令65.5萬名孤兒受益的保障制度也有無法涵蓋之處,例如有些孤兒因沒有戶籍無法享受。這些體制無法惠及的孤兒,一直是王振耀的隱痛。

2010年9月,辭職後的王振耀與同事奔赴四川涼山金陽縣調研。「在救災司的時候,我都沒去到那麼偏僻的地方。到村裡一看,我感受很深,要做的太多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給大涼山捐贈,捐贈啥?小凳子、小桌子。因為沒凳子,沒桌子,孩子們只能蹲在地上學習。」此後,他們又走了很多地方。為了解決兒童福利服務遞送的最後一公里,他們提出對策:在村裡設置兒童福利主任職位,建立村兒童之家。

這個中國兒童福利示範區項目由民政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公益研究院合作開展,涉及河南、山西、雲南、四川、新疆5省區12個縣120個村的近8萬名兒童,被王振耀稱為「兒童福利的基礎性工程」。「兒童福利主任每月補貼800元,1年只需1萬元左右;運營一個兒童之家,硬體設施在1萬元左右,一個村投入兩三萬元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扶貧不是簡單地給錢,而是應該將關愛變成一套機制,落實到村裡去,落實到孩子身邊。」

雲南瑞麗項目村有個叫倆麥的11歲小女孩,父親被強制戒毒、母親改嫁,她寄居在表叔家,常被別的孩子欺負。一次班上報名參加郊遊,福利主任陪伴她一起去,活動結束後她說:「我第一次被人牽著手走路,好溫暖,我好幸福!」「設立兒童福利主任」的創新做法後來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世界推廣。

在公益救助領域,民間組織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統計,近幾年政府層面累計救助近20萬大病兒童;而僅2013年,96家民間公益組織就救助了近10萬名大病兒童。但那個痼疾依然存在:民間組織各自為政,與政府也少有溝通。為推動兒童大病救治聯盟,王振耀奔走數年,每次都苦口婆心呼籲各方儘早聯合起來。最終,民政部、衛計委、財政部以及國內近10家兒童大病救助類民間組織一同坐下來,探討建立兒童大病救助聯盟。

王振耀這樣總結公益慈善大趨勢:2005到2007年是政府規定;2008到2011年已經看出民間力量;到2012、2013年,逐步進入到官民互動;再到2014、2015年,政府開始購買社會服務,反映出公益組織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與政府的良性關係基本形成。

現在看來,王振耀6年前那個「搭起一座橋樑」的理想已經實現了。「公益組織有時候做得不夠周到,政府能比較包容;政府有些政策不太妥呢,社會也沒有那種劍拔弩張的情緒。這是一個良性的、善的社會框架形式,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社會基礎。」

2012年8月,王振耀(左一)與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右一)、外交家吳建民(右二)、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交流意見。

建立新的思維方式

「做公益這些年,最大的困難是什麼?」記者問王振耀。他想了想回答說:「最大的挑戰在於很多固有的想法、理念,讓我們無法認識、解決問題。」新思想、新方法如何才能誕生,並為公益組織自身以及社會民眾所認識、接納、實踐?除了自覺之外,在某種程度上,出現問題—爭論質疑—形成共識……這個過程如同一條鞭子趕著中國公益往前走。

2005年11月,首屆中華慈善大會召開,通過與海內外上百家慈善機構的聯繫交流,王振耀深感慈善信息透明之重要。轉年10月,在王振耀的支持和指導下,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正式成立,力圖通過促進信息公開和行業自律,推動公益事業發展。

信息公開、制度建設對於公益組織是個老問題。到了2011年,民眾對公益組織公開透明的質疑達到頂峰。那年6月,20歲的郭美美在微博上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身份炫富。彼時的紅會財務不透明、諸多救災表現欠佳,又深陷「萬元接待費事件」,郭美美成為壓垮紅會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民政部工作時,王振耀和紅會打過不少交道,「對於紅會的體制、優勢、苦衷、矛盾,我都了解。」出事後有媒體採訪他,他說:「2008年之後,公益飛速發展,整個格局變了,紅會一家獨大不存在了。因此,大家重新審視紅會,發現這套體制不行,有很多爭論,最後導致意見總爆發的就是郭美美事件。我覺得,大家逐漸會明白,其實中國慈善現在主要的問題不是醜聞,是沒放開,就像當年市場經濟剛放開一樣。」

當年年底,紅會公布「郭美美事件」調查結果:郭美美炫耀的財富與紅會無關,但質疑之聲依舊。直到2014年郭美美因賭球被捕,她承認與紅會毫無關係並道歉,事件才最終平息。

也是因為涉及紅會和郭美美事件,2013年,王振耀也成為被質疑的一方。當年,紅會改革成立社監委,王振耀是委員之一。在反對重啟郭美美事件調查後,幾位委員們遭遇爆料,針對王振耀的則是:紅會挪用2000萬元捐款建設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對此,王振耀除了否認並沒有多說什麼,研究院的同事們很不平,甚至想要起訴。最終,壹基金髮聲明澄清,2000萬資金來自上海壹基金與萬達、泛海、老牛基金會的定向捐贈協議。如今再回憶起這件事,王振耀笑著釋懷了:「後來想想就算了,要包容。包容就是人家攻擊你了,你才包容;如果都不攻擊你,都說你好,你包容啥?」

在公益慈善發展的道路上,質疑之聲從來沒有斷過,從汶川地震時王石的「十元捐款」,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壹基金3億元被貪污、嫣然天使基金被私吞;從管理費之爭,到志願者的待遇問題,再到善款能否通過投資實現保值增值的爭論。王振耀認為,質疑並沒有令慈善界的公信力下降,「我們需要時間建立新的公益慈善思維方式。最近五六年,我感受特別深,我們這個民族在成長,社會在進步,這是個集體學習過程。比如在透明領域,開始大家對很多問題不理解、質疑,這個衝動本身是好的,但有時候質疑得過度。透明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對誰透明,通過什麼方式來透明,這需要大家學習和思考。」

「相對於加強監管,建立行業支撐系統更有利於慈善事業的發展。」王振耀直言,他已經等得很著急了——11年前,他就開始推動《慈善法》立法。「我們起草的這個稿子,包括大慈善、慈善服務、政策優惠、公開透明的規範化等等。」就在記者成稿之時,2016年1月底,《慈善法(草案)》第二輪公開徵求意見結束。這個支撐慈善行業的大框架終於要建起來了。

慈善是為社會問題、民眾福祉尋求解決之道

2015年,王振耀又多了一個身份: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這是中國首家培養慈善專業高級管理人才的機構。

5年前,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在北京舉辦慈善晚宴,邀請了多位中國企業家出席。那時的中國企業家大多還處在聽巴比講故事的階段,但現在,更多人行動起來。「目前中國慈善捐款的60%來自企業,其中60%來自民營企業。」過去很多人關注「看得見的苦難」,把錢捐出去就可以了;現在他們關注社會問題,很多成立了基金會。從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老牛基金會,到第一家以股票創辦的河仁基金會,再到馬雲捐贈價值124億元股權成立慈善信託基金。

民眾對於富人做慈善有各種看法,王振耀則表現得很樂觀,「大部分企業家是真心地關注貧窮,關注社會進步。中國社會長期對慈善家有過高的道德標準,我們這個民族轉向現代慈善時,應該過好現代道德關,才能理解慈善人。」

由於工作的關係,王振耀和很多企業家有交往,「大概到目前為止,把企業賣掉、帶領全家全力做慈善,牛根生恐怕是亞洲第一人了。2004年,他把自己所持股份全部捐給了基金會。他把錢看得很淡,有很強的使命感,常說覺得50歲以前掙了不少錢,50歲以後就是散財,讓社會受益。」截至2014年底,老牛基金會已與國內外129家組織合作,在各領域開展了153個公益慈善項目,遍及全國29個省及美國、加拿大、法國、非洲等部分地區,累計公益支出8億多元,在中國非公募基金會支出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熱衷公益事業的企業家牛根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慈善已不僅僅是傳統觀念中的捐錢、救助了,而是要和產業結合,為社會問題、民眾福祉尋求解決之道。這幾年,王振耀提出「善經濟」的理念,「在『善經濟』時代,社會價值開始引領經濟價值了。可能前些年,創造就業機會就盡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但現在,企業沒有社會價值,會被人瞧不起了。大量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使命的社會組織,成為新的生產力。在國外,很多慈善基金會投資建企業,宜家就是瑞典一個基金會投資的。有一次我們去英國訪問,和一個養老集團打交道,它就是個地道的基金會,辦了80家養老院。」

質疑、討論、改進、發展、交流、合作……慈善公益事業一直在向前。如今61歲的王振耀也是如此,只有時間表,沒有退休表。「你還有很多想法、建議,可以跟很多朋友合作,最後得到實行,還可以幫助一些人……有時,雖然累,但是很有動力。」

採訪結束拍照時,王振耀又開始接電話,還有會在等著他。為了配合記者的要求,他依舊微笑著擺出姿勢。10年前,有記者採訪他後寫道:「他幾乎都是一副眉宇緊鎖的表情……像一個步履沉重而堅實的獨行挑夫。」而今他仍舊像一個挑夫,只是沒了眉宇緊鎖,也不再孤獨了。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李雪

原創稿件,轉載務經授權,否則維權到底。

關於「《環球人物》十周年專輯」更多精彩內容,請戳下方「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姚晨,在全民娛樂的盛宴中從容

點擊圖片閱讀 | 賈平凹,文學的地盤越來越小

點擊圖片閱讀 | 潘石屹,走過地產「黃金10年」

點擊圖片閱讀 | 楊天石,從象牙塔走向聚光燈

點擊圖片閱讀 | 樊綱,我們離現代市場經濟還很遠

點擊圖片閱讀 | 羅援,人生轉折遇上軍隊變革

點擊圖片閱讀 | 庫恩,講述中國政壇10年變遷

點擊圖片閱讀 | 重磅!《環球人物》十周年特輯終於來了!!

視頻 | 《環球人物》10周年特別製作——《見證十年》

推薦閱讀:

慈禧為什麼沒有成為孝庄太后第二?
有哪個橋段會讓你覺得某個你很喜歡的人物髒了,或者說被毀了,再也喜歡不起來了?
高露在《外科風雲》中飾演什麼?
為什麼說世道變壞是從取笑文藝青年開始的
如何評價這篇文章 「安娜:嫁給劉燁,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決定」?

TAG:人物 | 公益 | 慈善 | 公信力 | 十年 | 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