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腳氣中醫外治法

  足癬——老百姓俗稱「腳氣」,是由真菌感染足底及腳趾縫表皮所致的一種常見皮膚病。因為真菌喜溫喜濕,所以,悶熱潮濕的夏季,也是足癬的高發時期。

  古代醫家對此病早有認識,稱足癬為「腳濕氣」或「濕腳氣」,在清代名醫吳謙編修的《醫宗金鑒》中,有其形象的描述:「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解,必搓至皮爛,津腥臭水潰瘍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雖然,足癬看似小病,但是,由於其瘙癢不止,纏綿難愈,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隨著患者用手抓撓,可傳播於身體其他部位,導致其他部位感染真菌。

  中醫將足癬分為干、濕兩種類型進行治療。干型足癬常表現為病變皮膚增生變厚,或者變得粗糙,有紅斑、丘疹,伴有瘙癢感。濕型足癬常表現為足部病變部位可見成群的或者散在的小水皰,水皰位置較深,不易穿破,伴有嚴重的瘙癢感,嚴重者可見患處皮膚糜爛,基底部暴露出紅斑。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足癬,都與體內濕熱較盛,或者外界濕熱較盛,濕熱之邪下注,侵襲足部肌膚有關。治療上多採用一些可清熱、燥濕、殺蟲的中藥,煎水泡腳,或者製成藥液塗抹於患處,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

  干型足癬

  方一蛇床子、土茯苓各20克,蒼朮15克,用米醋250毫升,浸泡15日。之後每次取少許,用消毒棉簽蘸葯汁塗抹於患處,每日3~5次,自然風乾,無需清洗。

  方二地丁、萆蘚、苦參各3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濃縮至500毫升時,取葯汁倒入盆中,待葯汁溫度接近皮膚溫度時泡腳,每次15分鐘,每日1次(每劑葯的煎液可用2日,第2日將藥液煮沸後待溫度適宜時使用)。

  方三取烏梅10克,百部、銀花各15克,加水浸泡30分鐘,大火煮開,文火煎30分鐘,去渣,取葯汁倒入密封瓶中。每次用消毒棉簽蘸葯汁塗搽患處,每日5次。

  濕型足癬

  方一取白及15克,紫草10克,研成細末,裝瓶備用。每次取少許,用適量香油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15分鐘之後去掉,擦乾皮膚,每日2次。

  方二苦參、五倍子各15克,防風10克,杏仁5克。將以上藥物粉碎成末,倒入適量香油,沒過藥物即可。之後,上面覆蓋保鮮膜,置於陰涼通風處,7日後即可使用。每次取少許,用棉簽蘸藥油塗抹於患處皮膚,每日3~5次。

  由於足癬容易接觸感染,因此,足癬患者必須做到「一人一盆一巾」專用,不亂穿別人的拖鞋,不用手指摳腳,不水。每天勤洗腳,平時保持病變部位皮膚的乾燥,勤換襪子,最好兩雙鞋交替穿著,保持鞋內乾燥透氣。飲食方面要忌食辣椒、花椒、胡椒、生蔥、生蒜、芥末等辛辣之品,戒煙禁酒,這對病情的康復都十分有益。(唐偉中)

來源: 2013-07-31 廣東老人報


推薦閱讀:

中醫能治什麼病之七:癌症
探《內經》奧密,尋中醫之根系列(四)
60歲老中醫:腳趾甲長進肉里鑽心的疼,咋辦?一招就能解決
你可能坐了個假月子 · 之生化湯
中醫黑神邏輯

TAG:中醫 | 腳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