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酷論書法界可倡導書寫簡化字

可惜沒有找到此作者的簡體書法作品,小編注。

作者介紹:何滿宗,中共黨員,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歷史學碩士學位,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書法創作之餘研究哲學、詩詞,出版《身邊哲學》、《詩詞意境》,並提出哲學、詩詞、書法是當代文人的基本學養。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省紅十字會副會長。湖南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湖南省人民政府記一等功、德藝雙馨藝術家。(來自百度百科)

書法,是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標準漢字的藝術。中國是一個崇尚文明的歷史古國。書法是世世代代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標誌,也是全世界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書法,是代替中國文化的存在;書法,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國形象;書法,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驕傲。

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事實上就是中國漢字的書寫歷史。它伴隨著漢字的變革而變革,發展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是中國書法發展最繁榮的時期。中國書法走到了今天,迎來了輝煌燦爛的復興時代。中國書法浪漫豪放的藝術之夢,也就是偉大中國復興之夢的組成部分。為使中國書法發展得更完善,鄭重而大聲疾呼:

在書法界倡導書寫簡化字!

一,為什麼倡導書寫簡化字。

提出倡導書寫簡化字,這要從文字改革說起。

大家知道,我國在解放後進行過二次大的文字改革。第一次是1956年,第二次是1977年。小範圍的文字改革較多,如1964年公布的《簡化漢字總表》,1988年3月25日公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等等。

第一次文字改革,最先是1954年10月,周恩來總理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旨意,提議設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並指示:拼音方案可以採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標出四聲。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教育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1956年,毛澤東又提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同年2月1日,第一批230個簡化字在《人民日報》予以公布,正式在全國推行。

第二次文字改革,是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向社會公布,共收入簡體字848個。最終因一些專家的強烈反對而流產。

今天,隨著計算機及新一代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現有的漢字中的一些繁鎖的寫法明顯制約著人們的快速書寫。任何改革都要由繁至簡,以老百姓方便為目的。

回顧中國的現代新文化建設,從1919年算起,剛好經歷了三個30年:這三個30年,漢字問題都是中國新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第一個30年,l919至1949年,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在這一時期,漢字面臨著命運的抉擇。當時的漢字改革還只是一種理想。為了教育的普及和大眾文化的振興,許多提倡新文化激進的知識分子,為漢字走出復古和壟斷的歧途而呼籲,而奮鬥;但是,他們尚處在摸索中,對漢字改革的可行性還不明了,行動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個30年,l949至1979年,從建國到改革開放。漢字改革綜合了前30年的經驗,匯聚了多方面的隊伍,落實了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推行簡化漢字的三大政策。這30年,漢字整理與規範成為有組織的國家行為,對新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個是30多年了,l979至現在,改革開放到今天。從l979年開始,中國改革開放,世界同時經歷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在全球展開的信息和信息技術革命導致了信息社會在全球的實現。在這個全球性的大變革中,漢字進入了計算機,成為傳播漢語信息的最有效的載體,漢字的命運由歷史、文化和科技聯合做出了結論——它在信息社會的存在已毋庸置疑。

漢字作為信息的載體,如果沒有規範,各自為政,對整個社會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應當說,信息時代是漢字規範的必要性更加突顯的時代。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們中國政府的政策仍然是,以拼音輔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拼音與漢字並存發展,將會有相當一段時間。

我們的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的,五四運動時期提倡改為從左到右橫行書寫,但是只在少數科技書刊應用。1956年推廣橫行書寫,用於一切報章,雜誌和書籍,只有翻印古書等特殊場合仍用直行書寫。推廣共同語,改用白話文 漢字和漢語拼音字母,都是書寫漢語的符號,推廣共用語是文字改革的中心工作。在方言複雜的漢民族中間,需要一種大家通用的民族共同語。明清時代,最需要共同語的主要是官吏,因此共同語稱為「官話」。老百姓大都在本鄉本土,不感覺共同語的需要。到了清末,國家意識抬頭了。在日本的影響下,把「官話」改稱「國語」,是國家規範統一的共同語。

1955年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把「國語」改稱「普通話」,給它下了定義: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漢民族共同語(後來又加: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時候強調各民族語言應當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不用「國語」的說法,避免以漢語強加於少數民族的誤會。經過20多年,各民族間的往來頻繁了,大家感覺需要一種全國通用的共同語。1982年新憲法規定: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漢族人口佔全國的極大多數。以主體民族共同語作為全國通用的共同語,是國際慣例。推廣普通話不是廢除方言,也不是強制少數民族學習共同語,而是在母親語以外自願學習一種應用更廣的共同語。

1958年歸納文字改革為 3項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些任務,有的已經部分完成,有的是長期工作。

我國的台灣省不談文字改革,但是由於實際需要,也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推行「國語」(台灣不叫普通話),已經基本成功。學校都用「國語」為教學語言。我們的鄰國如越南、朝鮮和日本原來都是用漢字,因此有跟漢族相似的文字改革問題。

越南在公元之前,漢字就傳入越南。14世紀仿照漢字創造越南形聲字(也有會意、假借),稱為「字喃」。用越南語書寫文學作品。字喃跟漢字長期並用,始終未能排除漢字的統治地位。後來逐漸經過修改成為今天的越南新文字。

朝鮮使用漢字約有一千七八百年的歷史。起初用漢字文言。八世紀時,用漢字的音寫朝鮮語,稱為「鄉歌」或「鄉札」。又用漢字寫成朝漢混合文字。日本學習漢字漢文大約開始於三世紀。後來,把漢字當成記音字母,記錄日本語,寫成詩歌;或者跟表意的漢字混用,記載歷史。日本「國語審議會」擬定的「當用漢字表」有1850個漢字,1946年由內閣公布。後來在1981年改為"常用漢字表",共有1945個漢字。今天日本的正式文字是漢字假名的混合體。

漢字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代表,毛主席非常重視祖國的傳統文化。在建國初期,1949年1月,那時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剛剛結束,全國還有不少省市尚未解放,黨中央毛主席戎馬倥傯,日理萬機,竟然在軍事、經濟各方面任務最艱巨的形勢下,關注到革命文化工作,首先從戲劇開始,1949年6月26日,周恩來同志根據毛主席授意,在中南海西花廳舉行了各解放區舊劇改革的黨員領導幹部座談會,周揚和田漢同志在座。會議由周恩來同志主持,他談了中國戲曲的美學價值和它在廣大群眾中的重大影響,也談到了舊社會戲曲藝術的衰落情況,應該大力挽救。29日深夜,周恩來同志約了周揚、田漢同志,一起到香山雙清別墅去見毛主席。毛主席聽了周恩來同志的彙報,當時毛主席邊聽邊點頭,表示非常滿意。在7月18日,又宣布了中央關於成立中華全國戲曲改革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以歐陽予倩為主任、馬少波為秘書長的決定。當時,國家文聯主席郭沫若,副主席沈雁冰、周揚都以發起人的名義參加了戲曲改革委員會的工作。中華全國戲曲改革委員會於1949年10月2日,開國大典的第二天,正式成立,設立了曲藝處,王尊三任處長,趙樹理任副處長。

毛主席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貢獻很大,毛主席自己非常喜歡讀書,他一生以書為伴,這裡有個小故事,1976年9月,即毛主席去世的前一天,那天主席躺在病床上一覺醒來,向守候在旁的醫務人員說什麼。醫務人員半天都沒有聽出來,就馬上跑到值班室找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當時周福明聞訊趕到,主席從喉嚨里發出微弱的聲音,幾乎聽不清。周福明連忙從床邊抓起紙和筆,把筆塞到主席手中。主席艱難地握著鉛筆,在周福明舉著的紙上費了很大的氣力,半天才划了三個道,就再也寫不動了。過了一會兒,他又用握著鉛筆的手慢慢地抬起,非常吃力地在木床頭上點了三下。憑著17年的默契,周福明立刻反應到,主席說得話是和「三木」有關。「主席,您是不是要看有關三木的消息。」周福明輕聲地問。主席默默地點點頭。三木就是三木武夫,當時日本自由民主黨總裁、內閣總理大臣。他正在日本進行大選。此時病重的主席仍關切地注視著三木在日本大選中的情況。在場的工作人員急忙從《參考消息》、《參考資料》等報刊雜誌上尋找有關三木的報道,一讀題目,主席的臉上就露出輕鬆的表情。讀完這一篇,又讀另一篇有關美國當時競選總統的報道,主席也靜靜地聽著。過一會,他就安詳地睡著了。時隔幾個小時之後,毛主席心臟就停止了跳動,可以說這是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後的一次閱讀。

二,藝術家怎樣在書法創作中帶頭書寫簡化字。

帶頭書寫簡化字是我們每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曾有人問我,初學書法者,是不是必須從楷書入門,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認為,練習書法可以從行書開始,對於初學者而言先學習今人的書法,就是當代人的書法,當然直接學習古人的更好,畢竟最後都要回歸到古人的書法中去!這是必須的,因為今人的書法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超過古人的。我有句口頭禪,先照著寫,再接著寫,這就是傳承。無論是哪一種書體都有著它自己的法則,這是一定要掌握的,沒有了法則就不能說是書法了。學行書,可直接臨摹《蘭亭序》。因為是行書的經典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我還建議把新古典主義,即主張繁體字書寫和新時代主義,即主張簡體字書寫結合起來。所謂新古典主義,就是我們要主動地去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學碩果累累,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去學習、去再創作、去發揚光大;在這個再創作的過程中,我們就要體現新時代主義,你看古代的書法藝術,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書法風格,先秦的篆書、漢隸,魏晉以後的楷書、行書、草書等,都自成一代書風,呈現出了不同的特色。當歷史進入更開明、更開放的現代社會,我們的書法家也更有空間去發揮、去表達自我,把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痕迹和特質融入到書法中去。

所謂的「時代的特質」,其中就包括歷經數次改革後的漢字書寫標準。書法一定不能脫離漢字,書法的改革必須要與文字的改革步調一致。書法家在創作過程中,也一定要寫對字,要讓後世認識並承認你的藝術作品。書法家書寫規範化的標準漢字,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的簡化字,又稱簡體字。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台灣當局認為繁體字的稱謂有所謂矮化及貶低含義,加上自視正統的政治因素,島內部分人士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是以國務院歷次公布的簡化字表為範本的國家標準。

隨著智能化應用在生活中的普及,文字作為溝通載體的功能性漸漸弱化,反而是它在藝術範疇內的欣賞價值越來越受到大眾重視。書法的藝術性已經排在了第一,實用性放在第二了。當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分工也越來越細,在一個單位內部也越來越強調專業化,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多個部門和員工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規範漢字,倡導書寫簡化字,也是個系統工程,也需要各個部門的共同配合。

現在社會上濫用繁體字,亂造簡化字,隨便寫錯別字,使用不規範的異體字等等,用字比較混亂的現象太普遍了,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說的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並由國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簡化字和未被整理簡化的傳承字。而「不規範漢字」則包括已被簡化的繁體字、已經被廢除的異體字、已經被廢棄的二簡字,和亂造的不規範的簡體字和錯別字。

2000年1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同時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並進一步明確了「國家機關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使用的漢語文教材,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和標準」,「公共服務行業以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等等。這是我們文字工作者應該遵循的法則。社會上不規範用字的例子太多了,我見過有一個餐館標示為「陳記粵菜」,這是不合規範的,因為凡是在《簡化字總表》中已經被簡化的繁體字,應該用簡化字而不用繁體字,「陳」應改為「陳」,「記」應改為「記」,所以其招牌應該改為「陳記粵菜」。在這個餐館的飯菜樣式介紹中,有一種樣式標示為「咖厘飯」,使用了錯別字,「厘」應為「喱」,所以應為「咖喱飯」。

現在由於網路的興起,各種形態各異的新興熱詞也大規模流行,衝擊著傳統語言的規範。現在網上很多話都讓人看不懂了,如「有沒有」說成「有木有」,等等。這給小孩子在學習和使用漢語的時候造成困擾,也是對我們的母語漢語的嚴重打擊。在國外,很多國家都有明確規定,不管在什麼地方使用,母語必須要大於其他語種。我們國家暫時還沒有類似的明文規定。用好祖國規範的語言文字,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2013年1月18日,國家教育部專門印發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文件,該文件著重強調了中小學生書法課和書法用字規範等問題。

有一個朋友對我說,他看到一幅非常好的書法作品,那縱橫起伏、流轉跌宕的筆畫,那內蘊深沉,筆力厚重,氣韻高遠的格調,彷佛是從書法家的血管里奔流出來的,體現著書法家對藝術的追求和理解。可惜作品中有許多繁體字我無法認識,不能完美的進入作者創作的意境,給我留下小小的遺憾。有人說,我們的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文房四寶為表現工具;以歷代書法經典為表現依據,這是有道理的。但我們文藝的目的是什麼,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什麼我們有的書法家寫出的作品,廣大人民群眾看不懂呢?為什麼我們有的書法家對現代簡化字書法不太認同呢?這算不算達到了我們文藝創作的目的。

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書法競賽的啟事,那「評審原則和標準」中有這麼一條規定:文意不宜、文法不當、文學知識錯誤或明顯錯字的作品不得入選,明顯的繁簡同篇作品不得入選。這樣的規定就是一個導向,難怪當前書法界,真正用簡體字創作書法作品的人不多。而且到目前也沒有那位入選國展的選手是用簡體字作品投稿的,也沒有見到一件簡化字的書法作品在大展上亮相。這就等於簡體書法還沒有破土生長,還不能登大雅之堂。雖熱沒有明文禁止,但也沒有積極提倡。

有關簡體字書法的問題儘管經常在報紙、雜誌上時有討論,但仍然顯得很沉寂。我知道啟功先生是支持簡化字書法的,他在《論書隨筆》第三章瑣談五則中明明白白談到了他對繁簡書法的觀點,他說:「常聽到有人談論簡化漢字的書法問題,所議論甚至是所爭論的內容,大約不出兩個方面。一是好寫不好寫。我個人覺得,從《說文解字》到《康熙字典》所載被認為是「正字」的字,已經是陸續簡化或變形的結果,例如「雷」字,在古代金文中,下邊是四個「田」字作四角地重疊著,寫成一個田字時豈非簡掉了四分之三?二是怎麼寫法。他說,簡體字的點劃筆法都是現成的,不待新創造,它的偏旁拼配,只要找和它相類的字,研究它們近似部分的安排方法,也就行了。他還說:「我自己給人寫字時有個原則,凡作裝飾用的書法作品,不但可以寫繁體字即使寫甲骨、金文,等於畫個圖案,並不見得便算「有違功令」,若屬正式的文件、教材,或廣泛的宣傳品,不但應該用規範字,也不宜應簡的不簡。啟老身體力行寫簡化字的實例很多,他題的「中國書畫報」即是。

回顧漢字的發展史,可以肯定地說,漢字只能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簡化,絕不會越來越繁雜,所以把字寫簡化是歷史的要求。新中國頒布的這套簡化字發展應用到現在,已經深入人心,也絕不可能再恢復以前的繁體字了。啟功老師說的好:「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簡化字是國務院頒布的法令,我來應用它、遵守它而已。」正因為簡化字是國務院頒布的法令,每個公民都有遵守和應用的義務,我們當代這些人,從一上學就學用簡化字,為什麼還非要抱著繁體字寫個不停呢?整個社會都在應用簡體字,只有我們一些書法家們出手就是繁體字,似乎有些不妥。

毛主席讓我們「藝術為人民群眾服務」,搞到最後人民群眾不知道你服的是什麼務,我認為用簡體字書寫,一定要比用繁體字書寫要好識的多。特別是現在電腦時代的年輕人,對漢字的應用多半是鍵盤,提筆寫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你再讓他去看你的繁體書法藝術,他們一定會是敬而遠之。懂書法、賞書法的人便會越來越少,書法藝術成了書法家自己的孤芳自賞的藝術。

書法內容的可識、可讀,有利於傳播思想和藝術。我認為書法家群體的精英化,要和書法藝術的大眾化結合起來,才能繁華目前的書法市場。有人認為繁體字書法藝術性,比簡體字書法藝術性強,依我看這只是個「審美慣性」,因為我們在習字時,面對的法帖都是古代的繁體字,在臨帖的過程中,古人的審美意識自然影響到我們,久而久之就讓我們覺得繁體字比簡化字看得舒服,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們反過來,經常使用簡化字,讓大家看習慣了,也會產生這個「審美慣性」。

以啟功為代表一些大書法家,大多都有用簡體字書寫毛澤東詩詞作品的經歷。書聖王羲之也有寫「簡體」的字例。如在他的法帖中「東」、「樂」、「書」等字已經出現。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成的《張遷碑中》就有「命」、「年」「無」「於」的簡體寫法了。更有說服力的是草書,那些字形符號,比現代的簡化字還要「簡」的多。現在的日本人、韓國人用日文和韓文寫書法,比我國的簡化字還簡。所以我說,只要我們堅持多寫簡體字就可能感覺出它的美來。這裡可能也有個「入帖」「出帖」的問題。我們要從古帖中走出來,寫出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點來,

從殷商的甲骨文迄今,漢字已走過三千多年的歷程。從文字發展史來看,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特別是隨著人們脫繁就簡、提高對文字的使用速度和效率的要求的不斷增強,漢字的演化越來越趨於「簡化」。時代倡導「簡化字」,社會通行「簡化字」,廣大民眾需要學習「簡化字」。作為書法藝術,應該習慣使用「簡化字」。「簡化字」是當代需要創新的內容。寫好「簡化字」本身就是創新。我們書法家有較高的文字方面的知識,有較好的審美能力,有專門的理論修養,有豐富的書寫實踐經驗。「簡化字」的書寫需要書法家們的參與和推動,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已成為事實,我們應該承認這一事實,這是時代發展進步的表現。我們更應該緊跟時代,大力倡導書寫簡體字。形成新的簡體字書寫規範和流派風格,書法當隨時代前進,使書法界形成新的繁榮局面,為未來書法藝術發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開創書法藝術的新局面,意義十分重大。

書畫酷,以高昂的姿態,為你推薦一篇值得一讀的文藝作品


推薦閱讀:

一筆禪意,歷代20位高僧的書法作品賞析
白居易的書法手跡見過嗎?
感悟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觀
夫人興起,應景而作
提按,提高書法藝術的不二法門

TAG:書法 | 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