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雲溥:戰火延綿中華亂 幸有故宮遠流傳(南方都市報 2010-1-10)

戰火延綿中華亂 幸有故宮遠流傳類別:人文歷史 作者:武雲溥原創 瀏覽量:106  發布時間:2010-01-10 手機看新聞 版次:RB12 版名:2009文化年鑒 稿源:南方都市報

這兩岸故宮本是一家,八年抗戰時期為避戰火,一批珍貴文物被裝箱起運,一路漂泊向南,經上海、南京、貴州、四川等地,最終落定台灣島陽明山腳下,就成了台北故宮。

有資料雲,台北故宮藏寶65萬件,九成以上來自北京、瀋陽和原來的熱河行宮。遷台寶物之珍貴价值自不待言,寶物也確實得到了妥善保護,台灣同胞為此費心費力,可謂中華民族之幸。

周功鑫北上、雍正大展、九項共識,一一落定。「我們都是中國人」這七個字,不僅要說,也須兩岸放開胸襟去做。

(文/武雲溥)

博物館乃是一國文明傳承之重要載體,呈現歷史細節與本來面目。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過去與現在,都要從博物館開始,只有在這裡,才達致現在與過去的跨時空對話。而世界上的博物館不可勝計,只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既一卵雙生,又藕斷絲連。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3年後,北京故宮改建為博物院,於當年雙十節開展。人們爭先目睹紫禁城之景況,可謂萬人空巷。黃郛致辭時曾說:「今日開院,為雙十節,此後是日為國家與博物院之兩層紀念,如有破壞博物院者,即為破壞民國之佳節,吾人宜共保衛之。」故宮建成500年來,這是首次向全民開放。帝制時代一姓一家之宅院,如今為平民萬眾之樂園。民國政府建立故宮博物院,自然意義非凡。當年故宮博物院董事有于右任、張學良、黃郛、梁士詒諸人,皆為一時之選。

「九一八」之後,國府下令,逐步將故宮文物南遷。第一批文物在1933年春天到達上海,此後數年,先後挑選運送故宮、頤和園、國子監等機構的文物約六千箱,並在1936年底全部運至南京。次年1月,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成立。淞滬戰事一起,又急忙將文物分批運至長沙。

此後,故宮文物命運多舛,分批次到達貴州安順、四川巴縣、樂山等地。但約有一半文物仍留在南京和北平。

抗戰勝利還都南京之時,這些珍貴古物也隨之到達南京。1948年,因國共內戰,國府將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圖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外交部檔案開始運往台灣,成立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運抵基隆港。國府下令還在北平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挑選北平文物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以至於後來一箱也未運走。這部分留在北平的文物,就成為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主體。

蔣介石帶文物去台灣,可謂用心良苦。因為文物是國之重器,是名分之本,正統的延續不僅需要各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各種政府機構,也需要博物館這樣的文化機構,更需要代表中華文明的各類典籍文物。

1965年11月12日,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院址落成時,正是孫中山先生的百年誕辰,遂將新館館舍定名為「中山博物院」,隨後,「行政院」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臨時組織規程》,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改直屬於「行政院」。其中的文物主體則為當時運往台灣的2972箱文物,占原南遷文物箱件數的22%。像「肉形石」、「翠玉白菜」、「院本清明上河圖」均為鎮館之寶。以前人們常說,「北京故宮有宮無寶,台北故宮有寶無宮」。其實此言頗有偏頗,兩岸故宮文物,各擅勝場,不能簡單較之。

自1965年冬對外開放以來,台北故宮已成為亞洲最著名的博物院之一,並且如今陳列的已不單純是故宮南遷文物,更包括台灣本土文物和一些東亞國家的文物,雖說最近幾年設立「台灣館」、「東亞館」,這固然是一部分政壇人士有意「去中國化」的表現,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才是博物館「博物」的本意。不管如何「去中國化」,台北故宮博物院仍然是以中國文物為主體,以傳承中華文明為己任,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

國共內戰造成的兩岸長期分治,使得許多機構都有「大陸版」和「台灣版」。故宮博物院就是一個顯例,使得兩岸故宮的文物也長期分離。

舉例言之,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被運到台灣,但是乾隆時期修建的文淵閣卻在北京,裝四庫全書的柜子也在北京。院本《清明上河圖》在台北,原本《清明上河圖》卻在北京。台北故宮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與北京故宮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合到一起,才能湊成乾隆皇帝的「三希」。

在這種狀況下,兩岸故宮的交流與合作就變得迫切起來。過去的幾十年里,兩岸雞犬之聲相聞,卻毫無往來。雖說兩岸的經貿交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但真正的政治層面、文化層面的溝通,卻要從最近幾年算起。故宮作為兩岸頗受矚目的文化機構,當然不能甘居人後。

其實說起來,兩岸故宮的交流從1992年就已開始,比汪辜會談還要早。例如兩岸故宮專家合作編著,在香港出版的《國寶薈萃》等。不過除此以外,合作寥寥。2000年以後,兩岸故宮開始接受對方在學刊上發表文章。這種熱度一直持續到2009年初兩岸故宮互訪,並於今年達成九項合作共識。其間的互訪頻率和高度都標誌著兩岸故宮交流進入新階段。

正在籌備的上海世博會,就曾有這樣一個堪稱史無前例的巨大規劃:將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收藏的清明上河圖在世博會上做聯展。但是最近這一計劃已被台北故宮拒絕。本來是件好事兒,但許多原則問題卻談不攏,令兩岸許多文物學家痛心不已。

究其原因,一則是因為大陸還沒有「司法免扣押法」,另一個仍然是糾纏不清的名號問題。由於大陸沒有「司法免扣押法」,台北方面擔心上海方面有借無還,即便是上海博物館願意以其他文物作為抵押也不可以。而所謂「第三方借展」模式,無疑又讓兩岸故宮聯手合璧的意義大打折扣。這好比未開放探親之時,分居兩岸的夫妻在香港見面一樣。

無論如何,故宮學如今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兩岸之間更加開放也是必然趨勢。兩岸聯手,則中國近古史研究當可重辟蹊徑。故宮文物曾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兩岸故宮人對於故宮的殷殷之情可謂肝膽相照。為中華文化守護國寶,是兩岸故宮的共同使命,亦為兩岸之共識。故宮不僅為中國人心魂所系,也承載兩岸未來共識。不管現今有幾多障礙,這一未來仍須期待。

□賈葭(資深媒體人)

漫畫北京翾羽傳媒

http://gcontent.nddaily.com/f/8a/f8a3af8403dce22b/Blog/628/297eea.html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10-01/10/node_525.htm
推薦閱讀:

四方四神之南方祝融[轉帖]
光大證券「烏龍指」內幕 ~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之秋八字南方運程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觸樂夜話:北京今日無雪

TAG:南方 | 中華 | 故宮 | 都市 | 南方都市報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