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燈具的實用藝術與造型藝術
遠古時代,人類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發現了火。隨著固定火源的工具或器具不斷更新發展,出現了專用的器具用來照明—燈具。燈具使人們走向了光明的文明時代。從古到今不斷發展的燈具也就成了人類文明的載體。燈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和材質的多樣化令世人矚目。
燈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照明承載物,從戰國就已經發現燈的使用,到現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傳統燈具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退出了今天的生活。因為它們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獨特的審美風格,燈具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照明用具,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一、古代燈具的起源
了解燈具首先要從火開始。人類對於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人類約距今79萬年前就懂得用火,人類開始使用天然火到懂得怎樣鑽木取火、用火石、火鐮、火絨取火等。火的使用使人類進一步地征服自然。人類掌握的人工取火的技術,為燈具的產生製作和使用奠定了基礎。目前最早的燈具為陶制的,類似於盛食物的陶豆,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確立了中國燈的基本造型。已知考古發現的真正的燈具,為河北平山戰國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十五連枝燈和銀首人形燈,但從其優美的造型,精巧的結構,功能完善的程度看,顯然不是最初的燈具,而是已經相當成熟的燈具了。
古代燈具的發展演變
古代燈具發展幾千年來,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燈具,它們造型奇特、功能完備、使用方便,在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新的希望。
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燈具產生和發展的起步時期。當時陶燈已經成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工具。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戰國時期的燈具對之前燈具起到了繼承發展的作用,又對其後漢代燈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代燈具出土的實物不多,文獻中也有一些記載,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入葬,以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在出土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陝西省咸陽塔兒坡出土的兩件相同的雁足燈,還有1974年在甘肅平涼廟庄7號墓中出土的一件銅鼎形燈。
兩漢時期的燈具進入繁榮發展的時代。當時盛行喪葬觀念:「事死如生、事之如存」把作為日常使用的燈具當做隨葬品。陶制燈具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銅質燈具也繼續盛行。其中著名的「長信宮燈」就是當時的代表作。漢代的銅燈做到了科學性與藝術性和諧統一,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這一時期冶鐵技術成熟,產生了鐵質燈具。在原有的燈座外,又出現了行燈和吊燈。行燈可以手持,方便攜帶,吊燈可懸掛在高處,增加一定的照明範圍。
魏晉南北朝時期,燈具逐漸成為祭祀和喜慶等活動不可缺少的必備用品。這一時期陶瓷燈具已成為燈具中的主體,另外鐵質、玉質燈具和木質燭台也有發現。這一時期燈具在造型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盞座分離,盞中無燭仟已成為燈具最基本的形制。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十分繁榮昌盛的時代,它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據,政治、文化和經濟上都有了大的進步。在燈具方面則以大量實用性燈具為主。我國的燈具開始沿著實用燈具和宮廷燈具並行的路線開始發展。陶瓷燈具為主,還有石燈、木燈、金屬燈具。這一時期,燈具已經趨向世俗化發展。
宋元時期燈具是普遍的隨葬品之一,在一些磚室墓中,也常發現在墓室壁上砌出燈擎,較隋唐瓷燈來看,燈具外觀新穎精緻,形制多樣,釉色豐富多彩,實用而含有寓意。宋代還出現了省油的燈,這種燈也稱為夾瓷燈或清涼盞。在陸遊《齋居記事》中「書燈勿用銅盞,唯瓷盎最省。蜀有夾瓷盞,注水與盞唇竊中,可省油之半。」從燈碗的夾層邊注入冷水,上層注油,在燃燒時水可降低溫度,減少油耗。這一時期,燈具已經趨向世俗化發展。在唐宋兩代繪畫,特別是壁畫中,常見有侍女捧燭台或燭台點燃蠟燭的場面。
明朝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到了清代社會經濟更加繁榮昌盛。這兩個時期是中國古代燈具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最突出的表現是燈具和燭台的材質和種類更加豐富多彩。在材質上除原有的金屬、陶瓷、玉石燈具和燭台外,又出現了玻璃和琺琅等材料的燈具。明清時期宮燈的發展相當興盛,種類繁多和花樣不斷翻新的宮燈的興起,更開闢了我國燈具史上的新天地。常見的宮燈造型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大下小,很像建築中的亭子。宮燈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至今日仍有使用。
燈具的造型藝術特徵
中國古代燈具的發展演變,直接反映了各時期社會的藝術、文化、經濟,它的造型變化也隨著各時期人們對生活的不同需求而出現變化,這也是社會形態逐漸進步的表現。下面就我國古代燈具在各個歷史階段的藝術造型特點作一介紹。
戰國處於中國古代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崛起的時代,新舊交替,萬象更新。文學、藝術都出現了比較活躍的局面。這時審美觀念反映在燈具上,很明顯是追求精細、繁縟、充滿了生機的造型。青銅燈具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用具。最有代表的是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十五連枝燈和銀首人俑燈。如圖(一)它的造型是將燈架巧妙地設計成有規律的分層對稱而伸出的枝條,樹枝上有猿猴數只,有的攀援嬉戲,有的蹲坐於樹枝,十分生動,下端燈座上鑄有上身裸露的人正在向樹上拋食物,和上端探身倒掛伸臂接食的猴子相呼應,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
圖 一
人物形燈也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燈具的主體部分為人物造型。如圖(二):該器由人俑座、蟠離桿和燈盤組成為三盤九鍾燈。在獸紋方座上立一青年男子,身著雲紋右袵袖錦袍,腰間系帶並掛有帶鉤,頭部銀制。精緻的頭髮,黑寶石鑲嵌的眼睛,十分傳神。兩支手臂平伸,左手握一蛇尾,蛇頭上挺,吻頂一燈盤,下一燈盤內沿環盤一蛇,吻頂上一蛇之中腰,使之穩定。右手持一蛇吻頂燈柱,燈柱上有變龍戲猴。燈燃後上下通明,光照俑目,寶石閃閃發光,呈現出雜技藝人玩蛇耍猴的景象。該燈把人、燈和燈座進行了巧妙的設計。此燈造型奇特,充分體現了戰國時期工藝技術的高超水平。
圖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秦朝的燈具出土的實物不多,但從一些文獻記載中也可見其大貌,梁吳均的《西京雜記》云:「高祖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鐙,高七尺五寸,作蟠螭,從口銜鐙,鐙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寶焉」。這說明秦代的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陝西省咸陽塔兒坡出土的兩件相同的雁足燈。如圖(三):
通高40厘米。它的形製為一大雁之腿,雁足股部托環形燭盤,盤呈槽狀,以盛蠟淚。槽底面有三個距離相等的小柱釘,用以固定蠟燭,雁足下踏桃形拖板,腿膝部羽毛向上翻卷,懸趾彎而下垂,造型非常形象,俗稱雁足燈。
圖三
由於兩漢時期盛行厚葬,並且具有信巫的迷信風尚,因此,多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形態被應用在燈具設計上,反映了人們不僅在於祈求吉祥,還冀望升天成仙的願望。
古代工匠很合理地把人物和動物的造型引入到燈具的設計中,使之功能與造型結合的更加完美。在製作動物型燈時往往選擇吉祥動物為造型對象,穩重大方。動物燈的原型主要有雁魚、鳳鳥、朱雀、龜、羊、牛等。這些動物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同時又有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神獸,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與精神信仰。1985年在山西朔縣出土的一件西漢晚期的雁魚燈(圖四),燈長34.6厘米,高52.6厘米,該燈的特點是按雁作回首銜魚佇立狀塑造。形象瞬間的捕捉和燈具功能的合理設計,都構思巧妙,將燈與雁完美地組合在一起。雁的造型十分講究,雁眼睛圓睜,表示銜魚的用心狀,其形態刻畫栩栩如生。雁嘴張開銜一魚,魚身短肥,下接燈罩蓋。該器通體裝飾華麗,魚鱗和雁翅均鑄出紋理之後而以紅、綠、藍、白等色進行描繪,惟妙惟肖。
圖四
人物形燈在漢代燈具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其造型均作人物持燈狀。最著名的就是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設計十分合理。「長信宮燈」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也見證了中國古人的環保意識,僅燈具的煙管設計就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長信宮燈造型既實用、又美觀。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
圖五
中國古代燈具發展到後來,由於燃料的改變使蠟燭的普遍使用,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燈具因此出現了大批量的燭台。因此燈具造型上也發生了較大改變。如圖六,此燈高17.7厘米,整體為人騎於獸背,雙手握獸角,頭戴網紋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燭。騎獸人高鼻圓眼,頜下有須;獸則伏卧,齜牙瞋目。人、獸之身都戳印圓形紋,獸面篦劃須紋,長尾下垂。通體施青黃色釉。此器是西晉瓷塑製品的典範,形象生動,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圖六
唐代是一個漢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時代,少數民族和外國文化的交流,民族大融合的形式表現出來。中國古代點燈方式的變化,大約就是出現在唐代。西域傳入中原的「淺唇搭炷式」點燈方式,改變了自戰國到唐以前的「淺中立炷式」點燈方式,1959年新疆巴楚曾出土過一盞唐代壺形銅燈就是一實例(圖七)。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淺盤式燈完全不同,為八角形燈座,此燈的高度僅有7.1厘米,外形如同一把沒有蓋的長嘴小壺,銅燈由燈盞和燈座兩部分組成,壺嘴中應是放入軟燈芯,這件銅燈的造型被認為摹仿自羅馬燈具,甚至可能就是一盞羅馬銅燈,是通過絲綢之路由羅馬輾轉傳來的。
這種西方燈具的傳入,對中國燈具的造型改進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唐代以前,中國油燈使用的燈芯大多是在淺台盤中央直立的硬質纖維,唐代以後,受到西方燈具軟質燈芯的影響,逐漸盛行用軟質纖維搭在唇沿上的燈具,這種變化與壺形燈在我國的流行是一致的。
圖七
宋元時期,繪畫藝術發展到高峰時期,多表現自然景物的山水畫和花鳥畫,燈具的主要紋樣是花鳥紋。這也是宋代以後燈具裝飾多為花鳥紋有關。如圖八的龍鳥形瓷燈,外觀小巧別緻,造型獨特高雅,燈形體取壺型,用鳥、龍裝飾燈嘴和把手。圓形的壺身給人飽滿、充實、穩重的感覺。
圖八
明清兩代的燈具裝飾由寫實與裝飾有機結合。題材豐富,產生了宮廷與民間不同風格的裝飾,有著強烈的階級性。應該說此時的燈具達到了中國古代燈具歷史上的一個新高峰。
圖 九
圖九的燈是故宮中保留下來的一件銅胎琺琅燭台,器胎為全銅鍍金,呈雙盤連座式,燭台與燈座均作六瓣葵花形,燈柱也相應為六稜體,全身錘以勾蓮紋,填淺藍色琺琅,花芯以紅珊瑚嵌成,座與中盤、柱與燈盞銜接處都加了過渡造型體,線腳嚴謹,各部分比例恰當,其內部為素金,外面金地上飾以琺琅紋飾,素雅相間,匠心獨運。整個燭台透露出高貴典雅、富麗堂皇的神氣。
中國古代燈具藝術從它的風貌和特點來看,都以它特有的造型的多元化傳達出中國文化傳統,中國古代燈具的造型不僅是實用性、科學性、藝術性的緊密結合,而且其材料、結構、功能、技法、裝飾等都有一定的文化蘊藏。
綜觀中國古代各式各樣的燈的發明和創造,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才能,它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特別是伴隨著冶金鑄造、陶瓷燒制、木作、編織等技術與工藝的發展而進步的。統治階級對享受的追求,一定意義上也刺激了制燈工藝的發展。(文中圖片源自網路)
(作者簡介:李軍霞,河南省許昌市博物館文博館員)
推薦閱讀:
※木片畫教程 | 拿出我的看家本領,它們是這樣畫出來的?
※盤點丨那些你熟知卻並不了解的畫中畫
※簡簡單單的線條手繪,真的很美
※漢簡--書法藝術(一)
※收藏投資古玩藝術品:「十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