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英國炸機嫌犯老窩:倫敦斯坦涌動著不安
06-20
沃森斯托是英國倫敦東區的一個小鎮,美國一位學者將它稱為「倫敦斯坦」,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穆斯林國家。幾天來,全球媒體都在密切關注著那裡的風吹草動。8月10日破獲的連環炸機陰謀案震驚了世界,11日,英國媒體刊出了19名恐怖嫌犯的姓名、年齡和居住地。(chinesenewsnet.com)他們都是穆斯林,年齡從17到37歲,其中有14個人來自倫敦東區,大半來自沃森斯托鎮。那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記者從「倫敦橋」車站出發,乘坐公共汽車前往距離市中心大約11公里的沃森斯托。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彷彿從一個世界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市中心高大挺拔的金融大樓,時尚明麗的精品店,古老恢弘的教堂逐漸退卻,代之以樣式平板的舊式閣樓,擁塞局促的零售店、炸雞店、中餐外賣店以及風格多樣的小教堂和清真寺。(chinesenewsnet.com)根據公布的材料,倫敦炸機陰謀的嫌犯中,有兩人住在沃森斯托鎮的阿爾伯特街上。從9日深夜逮捕嫌犯後,警方對他們的住所進行了嚴密封鎖。來到阿爾伯特街,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兩所嫌犯的住宅,因為每所住宅前都停著一輛警方的麵包車,裡面坐著五六名倫敦警察。警察會詢問一下前來拍照的記者們,但並不嚴格。其中一位告訴記者,他已經值了8小時的班。街上行人很少,偶爾看到一兩個穆斯林打扮的人提著食物,低頭匆匆而過。(chinesenewsnet.com)在其中一家嫌犯住宅旁邊,記者看到有一個住戶豎起一塊「房屋出售」的牌子。鄰居布萊恩先生是個30歲左右的黑人男子,他說自己從一出生就住在這兒。「穆斯林太多了,」他對記者嘟囔道,「我不願意再住這兒了。」據他說,最近一段時間,這裡賣房子的人不少。(chinesenewsnet.com)在號稱全歐洲最長的街市──沃森斯托市場,記者聽到一群印度人在扎堆議論「那些穆斯林」,而帶著白帽、蒙著面紗前來購物的顧客們,則顯得面色陰沉。當地媒體報道說,附近的清真寺暫時拒絕採訪。鎮中心廣場上正在舉辦「沃森斯托的千幅面孔」展覽:1000名各個族裔、各種年齡的當地居民肖像組成一幅密集的畫卷,舉辦者介紹說,這次展覽是為了體現出社區居民的多元性。(chinesenewsnet.com)把沃森斯托稱為「倫敦斯坦」也許是學者誇張的比喻,其實沃森斯托所在的沃森森林區是一個典型的多元化社區,超級球星貝克漢姆就在這兒長大,穆斯林人口佔到社區總人口的15%左右。在沃森斯托市場,記者切身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chinesenewsnet.com)450個攤位和300多家店鋪從鎮中心廣場綿延1公里,一眼望不到頭。商品從蔬菜瓜果到金銀首飾,風格從中國、印度到非洲、南美,應有盡有。空氣中混雜著喧鬧的中東音樂、印度音樂、非洲音樂,以及英國小販響亮的叫賣聲。白天永遠人流涌動,白人、穆斯林、錫克人、非洲人……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大家都在用蹩腳的英語交流,也會有土耳其或者埃及小販冷不丁用中文沖你來一句「你好」。也許是想用它來體現新倫敦的活力與包容性,倫敦市將沃森森林區定為2012年奧運會5個承辦區之一。(chinesenewsnet.com)沃森斯托是外倫敦的一個縮影。不少人強調這裡經濟滯後、族群複雜、治安不佳。也有人喜歡這裡的多元文化、充沛的活力以及豐富而低廉的商品。隨著倫敦中心地價的不斷飛升,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也選擇落戶外倫敦。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位老師對記者說,這裡是真正的聯合國,「你能吃到各國的美食,學會和各種文化相處」。(chinesenewsnet.com)無論是去年的「七七」爆炸,還是今天的炸機陰謀,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嫌疑犯幾乎都是在英國生活的穆斯林。恐怖分子的「近距離化」讓很多英國人感到恐慌。他們不再是躲在阿富汗山洞裡仇恨著西方社會的極端分子,而很可能就是鄰居家的男孩、昨天送過比薩餅的店員、彬彬有禮的大學生、給過你幫助的計程車司機……他們生長在這個社區,過著和別人相同的生活,愛好和普通英國青年一樣,了解甚至實踐著許多西方價值觀。「太可怕了,你也許根本不了解住在你隔壁的人。」不少英國人發出這樣的感慨。(chinesenewsnet.com)那位毫不忌諱地表達對穆斯林厭惡情緒的布萊恩先生,也承認他的鄰居看上去「挺不錯」。另一位嫌犯的鄰居則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說,被搜查的那家人很容易相處,如果她本人需要幫助,她一定會求助於他們。由於警方的問訊還沒有結束,尚不知這些青年是怎樣涉入恐怖陰謀的,但這兩天英國媒體披露的故事,給人總的印象是,誰都難以理解他們怎麼會是恐怖分子。(chinesenewsnet.com)在BBC和《獨立報》的報道中,這次公布的23歲的嫌犯瓦西德·扎曼是這樣一個人:就讀於倫敦城市大學,是該校伊斯蘭協會的主席;非常善於與人交往,開放而不保守;是利物浦俱樂部的球迷,也喜歡打板球──儘管水平一般;立志要當醫生,樂於借給同學筆記、科幻小說和幽默書;愛看電視和電影,愛吃漢堡包和薯條──警方出動幾十人來逮捕他的夜裡,他正在和家人看電視,而且剛給朋友發簡訊,約定明天到外面吃飯。熟悉的人聽到他被捕,第一反應竟全是不相信。老人們認為這孩子的唯一「過錯」是每周去清真寺做禮拜。(chinesenewsnet.com)《鏡報》則連續幾天報道了20歲的唐納德·斯蒂華─懷特──這位剛剛與一位摩洛哥姑娘結婚的小夥子,出身於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同父異母的姐姐是一位超級名模、法國網球明星諾亞的前妻。唐納德離開學校後曾當過一段美髮師和廚師。據他的前任女友說,他雖有些反叛,但非常浪漫、友善,喜歡玫瑰花和寫詩。他一輩子最讓人驚訝的事情,大概就是6個月前改信伊斯蘭教,並改名阿卜杜勒·瓦西德,為的是「過一種純粹的生活」。此後他戒煙戒酒,朋友圈子也換了。在這次反恐行動中,他和另兩個朋友一起被捕。(chinesenewsnet.com)一向傾向自由主義立場的英國《衛報》12日發表評論,呼籲給予穆斯林嫌犯公正的審判以及人權,要平等地對待少數族裔。應該說,主張消除族群偏見、堅持平等主義的聲音,在英國社會仍然是主流。不過,從底層社區的角度看,一再出現恐怖分子就躲在身邊的事情,的確難以消除對穆斯林社會的一種恐懼。記者最近與英國朋友聊天,發現其他少數族裔對穆斯林表達出很大歧見。這可能是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多元文化政策正在面對的難題。(chinesenewsnet.com)為什麼這些生長在倫敦等大城市、相對他們的父輩更能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第二、第三代移民,會憎恨他們自己成長的社會?更讓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大多數被公布出來的恐怖嫌疑犯都來自中產家庭。他們為何甘願為「恐怖事業」獻身?這兩天,英國媒體做了很多反思。BBC記者在沃森斯托發現,雖然在當地,貧困、失業及教育等都是問題,但真正讓穆斯林青年感到憤憤不平的,卻是英國的對外政策。由於移民眾多,沃森森林區長期以來是工黨及自由黨的地盤,而在最近的一次地方選舉中,勢單力薄的左翼小黨「尊重黨」卻贏得不少選票。該黨最主要的綱領就是反對伊拉克戰爭。(chinesenewsnet.com)一位年輕人態度和緩地對BBC記者說:「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那就請自問為什麼英國人在穆斯林的土地上打仗。」在他看來,父輩們往往擔心被逮捕或驅逐,不敢說出真心話,「但我們是英國人,這是養育我的國家,該是我們把話說出來的時候了」。(chinesenewsnet.com)12日,英國議會三名穆斯林下院議員、三名上院議員與38個社團,共同致函首相布萊爾,呼籲儘快改變英國外交政策。他們認為英國在伊拉克及中東的行為,不但給那裡的人民帶來危險,也給極端分子以口實。下院議員薩迪克·汗指出,英國對外政策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公正、非正義」的,這一點正在被極端分子利用。但這封公開信立即遭到外交國務大臣豪厄爾斯等政要的反駁。(chinesenewsnet.com)新的恐怖主義活動更能折射出西方社會許多棘手的社會問題,而關於這些問題的思考,短時間內不會有定論。就像在沃森斯托鎮中心廣場,「千幅面孔」所拼貼出的那種和諧與親密,仍然是人們美好的嚮往,幾天來涌動在倫敦東區的情緒,實際上更多是緊張與不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開票丨大Boss肖像的背面--英國編舞大師馬修·伯恩二三事
※跟著帕丁熊游倫敦
※領導互稱同志,英國記者問鄧穎超為何叫周恩來為總理,給予這個回
※這員大將是威廉二世左膀右臂,一夜之間讓英國海軍噩夢連連!
※英式幽默里的英國王室·杭州日報
TAG: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