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廟號和謚號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經常說的: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清高宗············這些其實是他們是謚號或是廟號來的不是名稱,廟號和謚號是什麼來的呢,是不是他們一出生就有的了呢?其實不然 廟號是皇帝的尊稱,在皇帝沒死的時候,是沒有尊稱蓋棺定論,例如漢武帝死了,廟號就是武帝,生前是沒有漢武帝這樣講的。謚號和廟號是對先帝的評價。皇帝還活著的時候你叫他廟號就等於詛咒他,這可是誅九族的大罪啊,呵呵 開個玩笑,現在很多古裝劇里皇帝還活著就叫他廟號或謚號的還真不少,你們說好不好笑啊。

謚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謚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謚號才恢復過來。謚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後,據其生前業跡評定的 帶有褒貶色彩的稱號。鄭玄注云:"謚者,行之跡也"。 《五經通義》:"有德則謚善,無德則謚惡,故雖君臣可同。" 上古有號無謚,周初始制謚法,至秦廢。漢復其舊,歷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依據生平業績,根據 謚法擬定謚號,奏請欽定。

一,先說「廟號」,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宣統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廟號是什麼意思?辭海里廟號有一個解釋,它這麼說:「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始於殷代,其後歷代封建帝王,都有廟號。」就是說廟號起源於殷代,一直到清朝,廟號的特點是皇帝死了之後才有,皇帝死之後他要進太廟,或者家廟,奉先殿。廟裡頭有一個神主,一個木牌位來祭祀他,這裡頭要給他一個稱號,叫做廟號。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廟號「太宗」,第三個皇帝順治廟號「世祖」,第四個皇帝康熙廟號「聖祖」,第五個皇帝雍正廟號「世宗」,第六個皇帝乾隆廟號「高宗」,第七個皇帝嘉慶廟號「仁宗」,第八個皇帝道光廟號「宣宗」,第九個皇帝咸豐廟號「文宗」,第十個皇帝,同治廟號「穆宗」,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廟號「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廟號說錯了,那是要犯彌天大罪。譬如說努爾哈赤他廟號是太祖,如果說錯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統因為他退位之後是民國了,所以他就沒有廟號,這是一。

二,謚號。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宣統,每一個皇帝都有一個謚號,什麼叫謚號?辭海對謚號有一個解釋,說:「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迹給予的稱號。」就是皇帝死了之後要給他一個評價,給他一個稱號,叫做謚號。謚號是有嚴格規定的,太祖努爾哈赤謚號先叫「武皇帝」,後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極謚號「文皇帝」,第三,順治謚號「章皇帝」,第四,康熙謚號「仁皇帝」,第五,雍正謚號「憲皇帝」,第六,乾隆謚號「純皇帝」,第七,嘉慶謚號「睿皇帝」,第八,道光謚號「成皇帝」,第九,咸豐謚號「顯皇帝」,第十,同治謚號「毅皇帝」,第十一,光緒謚號「景皇帝」,十二,宣統沒有謚號,這個謚號在當時稱謂上是不能錯的,必須嚴格規定,我說這都是簡稱,全稱很長的。你譬如說清太祖努爾哈赤,他的全稱29個字,全稱是這樣的,是「太祖承天廣運,神功聖德,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二十九個字,這二十九個字在當時來說,寫他的冊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廟上祭祀的時候,書寫一個字不能錯,如果錯了,官員或者受到懲罰或者革職,甚至於論斬,這二十九個字是清朝所有皇帝裡頭字數最多的,其他有的二十七個字等等。那這二十九個字不好記,努爾哈赤最關鍵是五個字,就是「太祖高皇帝」,實際上屬於他的就是三個字因為「皇帝」那兩個字每人都有,單獨屬於努爾哈赤的「太祖高」,就是他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高」,這是他區別於其他任何一個皇帝的特點,這個「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說她是高皇帝的皇后,這是皇帝的謚號。

文人可以有謚號,但不能有廟號。謚號就是一個皇帝 死後世人給予的封號,予以褒貶。但多是溢美之詞。如漢朝劉徹謚為「武」,劉啟為「景」,還有東漢的「獻」帝,都是好辭。也有例外,如隋「煬」帝,陳後主也被謚為「煬」
推薦閱讀:

命犯天煞孤星怎麼辦
寶寶嗆奶怎麼辦?預防&急救大揭秘!
又是一年父親節: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
後背僵硬酸痛,我該怎麼辦?
久咳不愈怎麼辦?(親親健康的回答,170贊)

TAG:古代 | 皇帝 | 謚號 | 怎麼 | 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