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親密關係
06-20
?引導過無數人的親密關係「聖經」,教你識破愛的錯覺,認識愛的真諦。本書關鍵詞親密關係 愛情 愛的真諦專業解讀人貝加。生物學博士,心理學碩士,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治療師。你將獲得● 是什麼讓我們對愛情產生錯覺?● 我們心中的理想情人究竟存在不存在?● 當對愛情感到幻滅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書中金句●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當人們開始爭吵時,地獄便敞開了歡迎之門。● 我們寧願吵架也不願意麵對傷口,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種下想法,就得到行動;種下行動,就得到習慣;種下習慣,就得到人格;種下人格,就得到命運。● 我們本該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傷痛,卻往往怪罪伴侶傷害我們。● 你對待伴侶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精華筆記愛,常常讓我們充滿期待與喜悅,但是,也時常帶給我們失望與沮喪。我們希望與伴侶親近,又害怕受傷害。親密關係中一出現問題,很多人總愛從伴侶身上找原因。他們會覺得,他不理解我,他從不知道我想要什麼,他不懂我,甚至,他不愛我了。《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的作者克里斯托福·孟卻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他們自己。孟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對親密關係和對伴侶失望,根源並不在於我們的伴侶,而在於我們過去的經歷。我們從小就會追求一種歸屬感,會需要確定自己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會想要被父母愛,想要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分子。如果這些願望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感到沮喪和痛苦。隨著我們長大,這種需求,以及這份沮喪和痛苦,都會深埋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在親密關係中,它會時不時冒出來,引發我們對伴侶的失望、讓我們和他爭吵、冷戰,甚至導致關係破裂。由此,克里斯托福·孟按照關係進程把人們的親密關係分成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四個階段。讓我們從淺入深重新審視親密關係。一、月暈階段。月暈就是月亮周圍的光圈,作者用它來指代絢麗但不實的光彩。它會使我們迷惑,反而有點兒看不清月亮本身了。在月暈階段,親密關係剛剛開始,男女相互吸引,對方在自己的眼中,是自帶光芒的,吸引著我們飛蛾撲火般地投向愛情。也正因為這種盲目,讓我們看不清愛人真正的模樣。在這個階段,我們小時候對歸屬感和重要性的追求,會讓我們把伴侶想像成理想的情人,對他抱有過高的期待。小時候,我們想被父母愛,被他們重視,而要想被父母愛,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的價值,讓自己在他們的心中無可替代。長大了,我們就會想找到一個人,他非常希望和我在一起, 在他的眼中,我是如此的特別,以致於他「沒有我就活不下去」。即便我錯了,即便我有缺點,他也離不開我。就這樣,我們帶著被愛的需要,把自己的伴侶,想像成了一個可以為了自己拋棄全世界,永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但理想的情人其實是不存在的。當我們發現伴侶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幻滅就開始了。二、幻滅階段。當你覺得自己愛錯了人,感到失望、憤怒、絕望,甚至感覺到背叛的時候,幻滅就開始了。但在這裡,幻滅的不是愛情,而是你對愛情的錯覺。在幻滅階段,有四種偏差行為特別值得警惕。1.引起注意當我們害怕自己不重要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引起注意」來解決。如何引起注意呢?很多人會通過耍伎倆,來誘使伴侶主動滿足自己,比如裝可愛、裝親切,或者裝作有耐心、有深度等等。2.權力鬥爭多數人會選擇用蠻力或恐嚇的方式來強迫伴侶改掉他的生活習慣、說話風格或者穿衣方式。雙方權力鬥爭就開始了,大家都希望獲得親密關係的主控權。除了大吵大鬧、互砸東西、拳腳相向,人們還會採取其他權力鬥爭的方法,比如冷戰、避而不見、冷嘲熱諷或互給白眼。此時伴侶雙方把對方看成敵人,一切都走向了愛的反面。3.報復如果伴侶的話或者做法,已經讓你受到刺激、背叛或侮辱,那你們之間的權力鬥爭,很可能已經完全轉化為了報復。這時候,雙方都會通過刻意傷害對方,來減輕自己的痛苦。4.自我放逐當人們就會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讓伴侶來滿足自己,這時候為了讓自己不心碎,他們就會選擇疏遠伴侶。發生這些的原因是什麼?1.舊時的傷痛愛會讓我們的潛意識覺得,我們可以喚醒過去的傷痛,把它修復了。可是我們並不願意真正地面對傷口,所以我們寧願爭吵和生氣,因為這比直面傷痛要簡單得多。2.局限性信念當一個孩子的歸屬感與重要性得不到確認,覺得自己不被愛、不重要的時候,就會對生活中很多事情產生負面想法,久而久之,這些想法就會成為伴隨我們的局限性信念。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親密關係。怎麼解決幻滅階段的問題?1.避免輕易建立因果關係因果關係讓我們誤以為,都是對方的錯,只要對方稍微妥協一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妥協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問題本就不出在對方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即便對方退讓了,你還是會覺得不滿意。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問題沒有得到處理。這會讓我們更加憤怒。如果你能學習不輕易建立因果關係,不把怒氣強加在對方身上,你就會發現,生氣是為了逃避自己過去的傷痛。2.愛意處在權力鬥爭中的男女,他們仍舊會希望做到最好,渴望解決問題,這就是「愛意」的表現。 愛可以讓我們剋制衝動,用負責任的態度處理心中的不快,然後發現自己的傷痛與需求,用理解和體諒代替責怪和指責,這樣我們就成長了。愛意會讓我們靜下心來溝通。溝通的時候,要留意一些問題:比如,我想要什麼?再或者,有沒有誤會要先澄清?再或者,我的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而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三、內省階段。如果說幻滅階段,讓我們發現「我有問題」;內省就是讓我們發現「我有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影響現在」 。內省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看清楚自己。而要看清楚自己,非常重要的一點,就要先看清楚「受害者監牢」。顧名思義,受害者監牢指的就是,遇到問題總是把自己當作受害者來處理,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受害者」信念。受害者監牢有四種常見陷阱:第一個陷阱是左右為難。這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喜歡藝術創作,又怕沒有穩定的收入,坐辦公室工作,雖然有穩定收入,但是又不快樂;想創業怕失敗,想穩定怕收入低;不知道該留在丈夫身邊繼續不愉快的感情生活,還是選擇讓自己精神和肉體都滿足的情人。你得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在兩個選擇中的任選一個,或者你也可以兩個都不選。第二個陷阱是對家庭死忠。為了在家庭中獲得一席之地,獲得歸屬感,我們會遵從我們的家人遵從的清規戒律,模仿他們處理事物的方式。如果你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天賦,如果你做的事沒有創意,或者如果你從不思考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那麼,你就要留心自己是不是在對家庭死忠了。家人做事的方式,可能根本不適合我們。這個發現,能幫我們改變一些習慣。第三個陷阱是犧牲。我們會認為,我們有責任讓親密關係成功,我們必須做讓家人高興的事。判斷自己是不是在犧牲,只需要從「好」和「不好」這兩個詞的感覺出發就行了,別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說「不」的時候有罪惡感,說「好」的時候又不覺得快樂,那麼,你就是在犧牲。犧牲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行為。也就是說,犧牲者的角色是自己選擇的,我們只有了解到這點,才能選擇為伴侶付出什麼,如何付出,從而擺脫犧牲者的角色。第四個陷阱是依附。依附往往是人們自我犧牲的動機。我們會希望改變自己,來贏得他人的關愛和接納。要打破對他人的依附,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做回自己。受害者監牢是我們自己創建的,我們可以通過增進對彼此問題的了解,突破這堵無形的牆。比如,你可以多問問自己:如果我能百分百對自己負責,我會怎麼做?這些問題是不是似曾相識?它們喚醒了我哪些熟悉的感覺?我是否願意百分百感受這些感覺?如果我愛自己,現在該做什麼?四、啟示階段。心理學有句話,「看見即解決」,意思就是說,當問題真正被我們看見、被我們認識到的時候,就已經解決了一大半。當我們發現爭吵、憤怒等諸多問題的背後是我們對愛的需要。對我們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原來一直都是愛,這就是我們從問題中得到的最大啟示。承受蛻變的痛苦之後,我們往往會更相信生命的力量。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經歷了月暈的不實、幻滅的痛苦,內省的掙扎,正是這一系列挫折讓我們擺脫了對愛的錯覺,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見真正的自己,和自己對愛的真實的需要。看見愛,會讓我們更加懂得學習無條件的愛。而無條件的愛,會讓我們和伴侶更加惺惺相惜,靈魂相伴。策劃編輯 | 李雪清音頻編輯 | 陳子夫播音 | 沐澤本期話題「在愛情中,你能識破愛的錯覺,看見真正的自己嗎?」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聊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將親密關係的衝突,化為機會?
※離婚,後是什麼感受?
※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
※戀愛不是「佔有」對方:親密關係中,你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關係中的依戀 | 約翰·鮑爾比與依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