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玄隱廬詩》前言(下) 劉夢芙

昔賢教人學詩,必先從古體入手,使氣格高渾、筆力健舉,然後再學近體,可免纖弱卑靡之病。潘先生走的是正宗之路,《玄隱廬詩》存詩共1099首,筆者統計,五七言乃至雜言古體詩共305首,多為數百字至千言長篇,這在現當代詩人別集中,頗為罕見。青年時代作品即以五七古為主,諸如《贈孔才》、《戲贈稚鶴》、《排悶》、《紀夢》、《中秋與峙南遊中央公園子夜始歸》、《同學諸公及餘七人共攝一影作歌題之》、《賀孔才鑄印歌》等篇善學太白,豪情逸氣充溢於字裡行間,不可遏抑;《白紵詞》、《晨起獨往萬泉河冰嬉觀沿岸木稼》以跳舞、滑冰之新題材入詩,思致奇幻,琢語瑰麗;《秋懷》、《枕琴軒詩》、《賦鼓吹曲名三首》、《讀陶詩》等五古融合漢樂府與陶、阮詩風,蒼涼高古中有英風壯采;《女挽車行》、《讀阮將軍家傳為友人作》、《妻弟何理之於余被逮之次夕追至瀋陽一見而別感賦》、《被囚雜詩》、《六先生詩》、《拾煤核》諸篇神似老杜,沈鬱悲慨,皆可見詩人思想與詩學工力之早熟,風格之多姿多彩。卷一、卷二中詩為1919年至1932年春間作品,潘先生年齡從16歲到29歲,而對歷史與現實感喟之深,則儼若飽閱滄桑之老人聲口,篇章字句亦錘鍊完美,無懈可擊,這種高度只有天才與學識兩臻其勝的詩人才能達到。壯年時的潘先生避日寇之禍,奔走流離,閱歷愈豐,古體詩的題材隨之愈廣,精品力作層出不窮,勢難遍舉。而這種寫古體大篇的創作力一直保持到臨終之前(卷十二的《黃生愛馬行》、《墜馬行》、《江蘇嘉定縣古銀杏歌》諸篇可證),未見一般老詩人的頹唐衰颯。與早期作品有所不同者,五十年代以後詩多寄寓深刻的哲理,容下文專作論述。先生古近體詩的語言特色為典雅高華,但也有清朗曉暢、無勞作鄭箋者,如七言歌行《聽劉寶全鼓詞作歌》,描寫民間老藝人說唱鼓書,極為生動傳神,堪與白樂天《琵琶行》媲美。此詩開篇以抗戰期間隱居索寞的環境略作烘托,中間寫劉寶全表演時的形象、神態,寫歌聲與情感的悲歡喜怒出於肺腑,寫鼓與弦索樂器伴奏的緊密配合、渾融一體,皆不用任何典故,筆下如生龍活虎。結數句抒發感慨,不離亂離生活的背景,倍覺情境蒼涼。同樣純用白描的如《諸兒喧嘩作劇》,篇幅不長,為免讀者查索之勞,不妨一引:鐸男九歲日跳踉,遲睡懶起揮拳狂。慣將書冊擲滿房,紙裁小燕迎風翔。弟弟頑劣不可當,貪饞好哭溺一床。往往攀登書桌子,滾地潑叫污衣裳。小妹乖巧四歲強,勸爺莫怒來爺旁,為爺歌唱聲琅琅。惟有痴騃小珠子,雙拖鼻涕三尺長。讀書似以水沃石,潛走出門奔鹿獐。溫依文褓最小女,舉體渾圓肥且香。吁嗟汝長亦溷我,何以解憂惟杜康。詩中寫家裡幾個男女小孩,性格或頑劣或乖巧或痴騃,筆調風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表現了詩人兼為小說家刻畫人物的長技。結句有慨於兒女眾多,不堪煩劇,無可奈何之際惟有以酒解憂,而全篇充溢父親的慈愛,詩味醰醰,化工之筆也。清人葉燮《原詩》論杜甫詩,「乃合漢、魏、六朝並後代千百年之詩而陶鑄之者」;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其端,可謂極盛」;而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而適於其意之所欲出,此韓愈後之一大變也,而盛極矣。」又謂「杜甫之詩,獨冠今古。此外上下千餘年,作者代有,惟韓愈、蘇軾,其才力能與甫抗衡,鼎力而三。韓詩無一字猶人,如太華削成,不可攀躋。……蘇軾包羅萬象,鄙諺小說,無不可用,譬之銅鐵鉛錫,一經其陶鑄,皆成精金」。但筆者以為,老杜五七言古體與律詩誠能凌跨千古,昌黎與東坡之古體詩繼老杜之軌,且有新創,律詩則遠遠不及。專就古體而言,老杜之前有太白,詩風神化莫測,葉燮置之勿論,大約是因李詩想落天外,不易為後人學步。潘先生之師吳北江作古體詩即重點學杜、韓、蘇三家,運以桐城古文之法,挽硬碟空,奇句疊出,而潘先生取徑更廣,早年詩頗有太白的凌雲仙氣與絢爛的藻采。復觀吾友徐君晉如評《玄隱廬詩》云:「鳧公才氣、句法均近東坡,早歲七古,置入眉山集中,不辨楮葉。復以遭際之酷,遠過長公,所作尤能搖蕩性情。若《女挽車行》之紀底層女車夫,《拾煤核》之紀貧兒慘境,悲天世,紙上如有喑嗚之聲。中年頗參庄、釋,心事漸歸平淡,而世變愈亟,輒發以幽回要眇之詩。……詩境晚益蒼,《過梅村橋是故人喬大壯自沉處》云云,思深情摯,含有餘不盡之意,集中扛鼎之作也」(《二十世紀詩人征略》,未刊稿)。從題材之豐富、境界之弘闊、無事無意不可入詩這一角度來看,潘先生詩確如東坡之「萬斛源泉,不擇地而出」,然東坡每有粗率之句,步驟流利而乏頓挫;潘詩則百鍊精金,古體大篇無一懈筆,七律更在東坡之上。與昌黎相較,縋幽鑿險、戛戛獨造之巨力似有不及,但無昌黎詩之槎枒怪異。蓋潘先生取精用宏,不限於杜、韓、蘇,復能結合身世遭遇以發抒情志,自成面目,絕非一家之體格所能概括。故潘受先生稱其「上繼風、騷、漢、魏以來古典現實主義傳統,轉益多師而發揚之。非唐非宋,亦唐亦宋,不求與杜、韓、蘇、陸合而自合,不求與杜、韓、蘇、陸異而自異」,是確切的評價。「合」,是人文精神、君子品格千古相通,也指詩作某些風格特點相似;「異」,是指時移世易之後,詩人面對現實產生的情感必然與古人不同,藝術個性也必然有其獨創之處,這也是傳統詩詞生命力之所在。潘先生七律,有老杜之沉雄、義山之婉麗、山谷之峭拔、劍南之清逸,而思力之深,每能新辟境界,警句珠聯。前文論潘先生思想品格時已引七律多首,可見一斑。再引數章:萬慮人間總謬悠,此身惟合喻虛舟。枯禪淵默初澄慧,靈雨飄蕭更洗秋。坐覺文殊來丈室,欲呼明月共高樓。無心底用安心法,檐角銀河自在流。(《萬慮》)蟻足盤盤轉不周,妍姿霸略彀中游。蛾眉盡道生前好,馬革惟當塞上留。一擲春紅輸霢霂,萬星磷碧見沉浮。輪台近接華嚴界,卻奈劉郎不掉頭。(《蟻足》)三載纏疾江海濱,山茶長憶高出群。霧迷丘垤滿寒谷,力撐星斗輝孤春。絳葩掩映大屋側,蒼皮想望喬松鄰。雲霄正直通寤寐,嗟豈初願逃斧斤。(《夢畲山茶花》)《萬慮》為早期作品,時先生被誣系獄,處之坦然。詩境一片空靈,大有禪意,通篇如行雲流水,舒捲自如。較之東坡因烏台詩案在獄中寄子由之作,境界高出甚多。《蟻足》作於五十年代初,慨嘆人類社會爭鬥殺伐,如螻蟻遊走於旋轉不休之輪盤,同歸劫運,不知醒悟。「一擲」、「萬星」一聯融鑄事理與情景,極為精警(「霢霂」,原意為小雨,此喻劫難),詩人以超越之眼光俯觀塵世,情極悲憫,得聖人與佛祖之心。《夢畲山茶花》作於卧病之晚年,通篇托物寓志,描繪茶花兀傲不群,即詩人品格氣節之寫照。八句皆用少陵、山谷之拗體,古音落落,更能表達沉雄悲壯的情感。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云:「律詩謀篇,貴一氣相生,詞意渾成,精光熊熊,聲調響亮。用筆則貴有抑揚頓挫,開闔縱擒之奇。造語鍊句,則貴生辣警拔,力厚思沉,又須無斧鑿痕迹,雖煉而不傷氣格,乃為上乘」,潘先生七律中精品即如此。佳聯警句極多,略舉若干:「艱危愈痛輕謀國,烽火安能廢讀書」、「更覺天寒憐翠袖,剩緣風急念神州」、「苦為鴻毛窺藪澤,真從蟻穴視侯王」、「亂里眼須江水洗,春來心待故人溫」、「落落昌詩猶數子,沉沉觀變賴雙眸」、「兵塵六合誰蠻觸,風雨重陽自古今」、「樽前窈窕人如畫,樓外凄迷夜未央」、「讀史漸能忘蜀魄,論心歘欲看吳鉤」、「沉魄猶疑翻月旦,素心自古立風標」、「方策番番吳越史,滄波渺渺鳳麟洲」、「鵬天鯤海連宵夢,漢武秦皇六月蠅」、「頗疑穢史涵良史,未覺塵心損道心」、「愚忠但欲誅驕虜,至隱誰能意聖人」、「不須撫髀傷馳馬,久已垂胡樂應牛」、「醉憶楊妃花露潤,老知歐冶劍芒寒」、「化鶴城鄉非夙昔,猶龍身世自迷離」、「無語祗疑相見怯,長顰宛為再離添」……諸聯之最大特點,是有出句後對句之靈變莫測,將看似毫無聯繫之古今人事、景物節候在兩句中對舉,剛柔互補,虛柔交融,詩中有此一聯,則神采頓出,玉照玲瓏。蓋自唐代律詩定型以來,千載詩人無不在此體著力,詩集中五七律所佔篇數最多。七律八句五十六字,看似易為,俗手亦搖筆可就,實則極難精妙。其章法、句式、對仗、用字都須講究,尤注重藻采、聲韻與情境之和諧配合,寫作時有種種禁忌,老杜以下,七律聖手並不多見。《玄隱廬詩》中七律共367首,大多數為精品,若干應酬之作亦工穩雅切,頌禱得體,無一草率,創作態度之嚴謹,勝於歷代諸多名家。至其五律與絕句,總體成就較古體與七律稍遜,然亦不乏佳章,俯拾皆是。五絕如《題何學愚〈蒼回閣圖〉,其師馮君木所命名也》:山翠如嵐合,煙嵐深復深。劫灰埋不盡,惟有讀書心。詩作於亂世,短篇中寄託遙深,感愴不盡。人類求知向上,不能不讀書,此即追尋真善美之心,惡勢力豈能毀滅乎!類似的感慨如七絕《晨聞鄰家兒讀書》:廣樂鈞天夢久遙,成連一去孰重招。荒煙凄霧彌秋宙,徹耳母音破寂寥。二十八字中境界深廣。兒童為人之始,童心純樸,讀書之母音衝破彌天煙霧,詩人對未來寄以希望,言外有無窮之意。諷喻之作如下引數篇:翠羽寒柯怪石邊,深秋依倚老蒼煙。卻疑輸與能言鴨,縮項嚴風盡默然。(《稚柳以其墨畫山水花鳥等裝為一卷,為題數首》)堤上茅亭牛轉盤,堤邊龍骨不曾干。姚黃魏紫都仙品,未抵田家黑牡丹。(《即目》之五)花鴨凡材不待求,高名填鴨出幽州。何知明日身膏鼎,爭泛春塘萬玉浮。(《後即目》之十二)諸詩作於狠批知識人士之年代,托物以寓悲憤,弦外音傳,讀者可悟。2、詩人之學與詩中之理孔子言《詩》有「興觀群怨」之功用,讀《詩》「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可增長學問;《楚辭》中屈子諸篇,可見學養之博。至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李義山使事典奧,詩人多重視讀書,為詩之用。清代集歷代學術之大成,自清初錢牧齋、顧亭林、吳梅村至清末諸多流派之詩人,皆學養豐厚,詩亦遠越元明,陳衍稱「合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二而一之」。民國詩壇作手多為學者,承清人之緒,以群經子史為根柢,融合佛學乃至歐西學說,兼通書畫金石,凡大家無不詩風博雅。葉燮論詩曰「才、識、膽、力」,而以識為先,識即從學出(參見《原詩》)。朱庭珍言詩人以培植根柢為第一義,根柢之學,首重積理養氣。積理「謂讀書涉世,每遇事物,無不求洞析所以然之理,以增長識力耳。勿論九經、廿一史、諸子百家之集,與夫稗官雜記,莫不有理存乎其中。……而又隨時隨地,無不留心,身所閱歷之世故人情,物理事變,莫不洞鑒所當然之故,與所讀之書義,冰釋乳合,交契會悟,約萬殊豁然貫通,則耳目所及,一游一玩,皆理境也。積蓄融化,洋溢胸中,作詩之際觸類引申,滔滔涌赴,本湛深之名理,結奇異之精思,發為高論,鑄成偉詞,自然迥不猶人矣」(《筱園詩話》)。民國間詩人、學者徐英(澄宇)亦云:「仲偉《詩品》,極言用事之病。然自子美之後,欲令人毀靚妝,張空弮,以當市肆萬人之觀,必不可也。然則古詩用白描,自六朝以降,多用典實,至唐而用事之風益盛。居今日而言詩,專主清空一派,太羹玄酒,鮮不厭其寡味矣。且詩格簡古,世間一切細事長語,無以出之,其勢不得不變。然隸事非博學莫能。夫讀書非為詩,而學詩不可不讀書。不讀書則詩識不高,不讀書則詩力不厚,不讀書則詩學不富,不讀書則詩思不雅」(《詩法通微》)。以上所引,分論詩人讀書積學與思理識見之密切關係;亦可知從上古到近代詩人之所以越來越重視學問,是文明和智慧積累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所謂詩人大多平庸鄙俗,正因其漠視傳統,廢書不讀,無學養即無識見也。潘先生少年從師,飽讀經史;晚年養病,則游心老、庄與佛學,結合閱世之體驗,深悟人生與社會以及宇宙自然之理,詩中頗多卓見,遠越時流。如《擬古三首》其一:鮫人積辛苦,瀉淚凝明珠。承之水晶盤,奉持為君娛。玉手親櫝藏,何緣棄泥塗?飢不可當食,寒不能為襦。光彩徒浮薄,致用良區區。善謝嬋娟子,用舍各自殊。笄珈簇象服,此物在所須。願留耀君首,勿待他時無。聰明才智之士以畢生心血創造精美之文學藝術或形而上之思辨哲學,若以實用主義觀點看待,則飢不可當食,寒不可為衣。但人若無文化無思想,則粗野鄙俗,不能上臻真善美之境;國若無傑出之文學家、藝術家與思想家,不足以立世界大國之林。故人文實為冠冕,詩更為文學殿堂之明珠,諸如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皆不可或缺;哲學則為人類抽象理念之結晶,為指導一切人文與自然科學之原則。詩雖首重言志抒情,但往往含有人生宇宙之哲理。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云:「天下有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當世之用者,哲學與美術是已。天下之人囂然謂之曰無用,無損於哲學、美術之價值也。……夫哲學與美術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萬世之真理,而非一時之真理也。其有發明此真理(哲學家),或以記號表之(美術)者,天下萬世之功績,而非一時之功績也。唯其為天下萬世之真理,故不能盡與一時一國之利益合,且有時不能相容,此即其神聖之所存也」。論斷頗為精闢。潘先生此詩仿漢樂府,以優美生動之譬喻說理,情詞委婉,實為對當時蔑視毀棄精英文化者之諷喻。飛蚊能害人,人乃謂之毒。試且作蚊觀,人毒彌以酷。彼蚊亦苦飢,人血滿其欲。萬彙更相殺,生死如轉轂。因思草木折,流液痛如哭。吾悲六合外,一氣千刺促。豈難窮物理,泯此倚與伏。近來出宇宙,奔星去亦速。積微至廣大,一線倘可卜。雖然豈不遙,願力吾久篤。(《蚊》)人類社會鬥爭之毒,酷于飛蚊,幾千年來互相仇殺,強弱消長,造成朝代更替、國家興滅,報復循環,永無清平之日。人類更向大自然巧取豪奪,貪得無厭,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必將毀滅人類自身。詩人因此寄希望於人世消除殺伐,和平利用科技,到地球外的宇宙星空尋找安居之所,其情極悲而識理透徹。漢武黜百家,猥曰崇儒術。儒術何嘗崇,劉社忽然屋。生民有智慧,卮言固日出。孰謂川可防,一掌何碌碌?人心豈有窮,得隴又望蜀。箝民期自延,適以為自促。徹也苟長存,秦亡胡爾速?(《讀書》六首之三)古今一何遠,政制屢變更。中有不變者,玄化所以成。以不變為變,變者乃其形。殺伐取天下,禮樂飾太平。禮樂為殺伐,雖殺無惡聲。誰能執此枋,庶得王者情。誰能達此誼,庶稱通儒名。(《讀書》六首之五)上一首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為專制手段,利用儒學以鞏固其統治,何嘗真行孔孟之仁。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箝民期自延,適以為自促」,秦皇漢武之統治雖有時間長短之不同,終被推翻。下一首言古今政制屢變,而統治者謀求權力以遂其私之本質不變,「玄化所以成」,是天地生成人類的私慾,故不能根除。統治者只要能以禮樂文飾政治以安天下,不是獸性的野蠻殺伐,就勉強稱得上王者之道;誰能識得此中奧義,就可算通儒。《讀書》第二首雲「嗚呼青簡言,萬竅紛調刁。茫茫百代下,利用隨所操」;第四首雲「篝火與狐鳴,萬古一圖籙。深機托戲言,安知獨非仆」,都是詩人飽讀經史、觀察時世後深刻的洞見,是對人性惡的透徹了解,由此也可見儒家以禮樂文化改造人性的艱難和情感的悲憫。鄰家籠好鳥,晴日啼綿蠻。溫風吹送之,悅耳如管弦。芸芸一世人,誰其解鳥言?奪我山林樂,困之君屋間。吐我郁怒音,顧謂博君歡。指我非子規,良無血斑斑。會須山竹裂,變化雲旗翻。君其喻消長,微禽識機先。(《好鳥》)「好鳥」喻知識人士困於政治樊籠,思想不得自由,人格不能獨立。有所諫議,反映民情,則被視為不忠,引發更猛烈的批判。是為當年「反右」運動之真切寫照。天地不仁行其仁,世主以仁行不仁。大哉洪爐火,萬物赴陶甄。仁與不仁間,安所逃其身?庄生喻木雁,老氏言穀神。何以應其機,變化如屈伸。宇宙浩茫茫,巨細相氤氳。生死孰主張,徒勞強為分。吾觀三皇五帝巧凌奪,俱朽不若空中塵。(《不仁》)《老子》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詩人則認為天地尚有好生之德,萬物在弱肉強食之間生生不息,自然進化,即天地之仁道。而「世主」標榜仁義,推行政令卻違背客觀規律,結果多為害民,實為不仁。詩人苟全性命於亂世,只能遵照庄、老之言韜光養晦,隨時勢之變化或伸或屈。從宇宙這一宏大的視野來觀察,人類社會之互相傾軋如洪爐之火陶甄萬物,氤氳一氣,歷代帝王凌奪而來的功業終將渺若塵煙,無礙天道無窮無盡之運行。這是《易經》中綜合儒、道、陰陽家的智慧而成的哲理,詩人讀書並結合現實提煉為詩,言簡意賅,發人深省。真正偉大的詩人不僅僅是善於抒情言志的文學藝術家,而且是悟徹宇宙與人生之理的思想家。其作品求善求美復能求真,非但有真情真性,還能闡發真理。詩有理境,既需要詩人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更需要用詩的語言和藝術手法來表達,不同於哲學家的議論。潘先生詩中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多用委婉的比興、象徵,議論與敘事簡煉精警,遠非宋明理學家之詩可及,近現代許多著名詩家亦未能臻此境界。詩中許多有關歷史、政治的思考,具有預見性、超前性,已為當今國家決策、文化復興的政局所證明,可見潘先生非凡的智慧和識力,也足見詩人積學的重要性。3、創作體驗:以詩論詩《玄隱廬詩》有多首詩談寫詩和讀詩的心得,節錄於下,以便讀者集中觀照:長歌以當哭,有人呼欲出。吾將呼此人,憔悴芰荷服。英姿挺龍鸞,雅抱蘊珠玉。胡為不自惜,顑頷長局促。見君鬢點霜,見君心轉轂。永夜膏自煎,銷蝕乃爾速。君悲動我神,君樂動我目。吾將攬子祛,共子慰幽獨。鑒影噤無言,此子故為仆。泬寥天地間,自泣餘自讀。(《夜檢諸詩二首》之二)治少亂常多,萬禩生民苦。鬱勃終難言,盡納東坡肚。……神州值板蕩,風雨正予侮。英豪競戮力,豈暇更仆數。袖手文苑游,聊堪應桴鼓。……天地坐殘缺,乃重女媧補。登高揮古弦,四顧萬山俯。斯文等補天,寧惜老空堵。富貴何有哉,無令蠅污麈。……(《行嚴丈重蒞渝州,賜詩三十二韻,舉黃遠庸、潘力山兩君論文往事,以喻伯鷹之談詩,所以誨勉之意至重,敬次一首》)……自憐幼不學,刻意與爭古。漢魏孰頡頏,唐宋孰狎侮?悵望千載間,試為屈指數:夫子《猗蘭操》,泠然一再鼓。神遊三百篇,冥合水融乳。卻憶建安末,陳思稱綉虎。當時論諸公,豈不明規矩。獨其忠愛心,百折茹復吐。陶阮得宗風,遂以開老杜。幽夐通魂靈,慷慨激心腑。陰霾發電光,神奇出朽腐。若其無根源,關口不得語。解人難強索,貌似終齟齬。豈有跖與夷,竟可相爾汝?四海多英豪,吾願各得所。文藻壯江山,政賴眾擎舉。辨澠復辨淄,誰迎抑誰拒?要在廣詩疆,仍期固詩圉。經國有大業,何得謂無補?……(《行嚴丈拓賜詩為四十韻,復以見示,勉再奉呈》)……吾生愛論詩,慷慨無所詘。根於性情真,斯有文字別。取神或遺貌,尚志要重骨。勇猛緣慈悲,纏綿孕剛烈。填胸久萬端,適可快一發。試聽微笑聲,意較怒尤決。縱令辭未安,至精終不滅。……(《奉題陳真如將軍詩卷》)知言味文字,易若辨寒燠。光氣動豪芒,劍鋒不可觸。鸞翮自騰騫,驥足無刺促。噫嗟千聖心,薪火繼芳躅。雄文拄山川,橫流賴以幅。剩語必剝膚,精義必入木。人工所窮極,天機接渾穆。雲錦成七襄,故仗天孫擢。……(《次韻芝岡呈行嚴丈論詩之作》)詩非求拙非求妍,惟其所可無後先。譬挽強弓較猿臂,一絲未到方知難。……(《與葉監察論詩有作》)……放翁昔有雲,工夫在詩外。行止語默間,良亦詩之內。修辭立其誠,直養是三昧。安排神一字,奮迅越十輩。屏息隱虹霓,跨天出肝肺。霏微沆瀣潔,沉著珊瑚碎。當其感至精,千聖通謦咳。優遊將自得,毋為惑眾喙。……(《龐道鵬贈詩,歸舟答之》)好詩如幽朋,乘興輒來訪。俗客或相遭,潛逝不可強。峰高雪新霽,海澄月初上。與詩此商略,字字叩銖兩。乙乙動沉吟,汩汩愈酣放。橫胸萬頃泉,間幻瓶笙響。嗟詩能窮人,人亦窮詩象。言志通形神,論世綜今曩。仲尼貴修辭,虛明慎勿罔。(《詩訪》)綜合以上諸篇,可以總結潘先生詩歌創作的觀念:①詩植根於真摯的性情,這種性情即忠愛仁慈之心,從《詩三百》到曹植、阮籍、陶潛以至杜甫,詩中都融貫著純真善良的情感,歷代薪火傳承。②詩情蘊涵於字裡行間,不論風格之剛柔豪婉,都應樹立志氣與風骨,有大仁方能有大勇,「勇猛緣慈悲,纏綿孕剛烈」。③詩人當如孔子所言「修辭立其誠」和孟子所言「善養吾浩然之氣」,在詩外下工夫,道德行之於生活實踐;有獨立的人格、高潔的操守,「憔悴芰荷服,英姿挺龍鸞」,優遊自得,不為世俗所惑。④作詩要精思、要鍛煉,思力要深刻,窮詩之象;但不刻意追求外在風貌的古拙或妍麗,而是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思想情感。工力深湛之時,靈感妙悟(天機)觸緒紛來,詩情如泉之酣放,詩中有光氣、有鋒芒,詩人的神思駕馭筆墨,自由飛騁;天機與要寫的事物渾融一體,詩篇即如七襄雲錦之美。⑤亂世中的詩人應關心國家危難與生民疾苦,以詩歌振奮民族精神;並希望眾多的詩人創作詩篇,明辨善惡,弘揚正義。如同曹丕《典論·論文》所言「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詩自有其寶貴的價值。潘先生畢生愛詩如命,《夜檢諸詩》和《詩訪》用擬人手法,將抽象的詩情與嗜詩的心理描繪得活靈活現,「吾將攬子祛,其子慰幽獨」、「嗟詩能窮人,人亦窮詩象」,以生命為詩,詩也成了詩人精神的支柱。上述種種觀念,無一不體現於《玄隱廬詩》的創作實踐,詩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形式完美交融,人品與詩品高度統一,這正是潘先生之詩為夫人和友人所珍重,並深深感動讀者的原因。創作之外,潘先生還極擅吟誦,令人歔欷陶醉,這在潘受先生《序》中有真切的感受與描繪,《玄隱廬詩》中亦有自述並評論詩友曾履川的吟詠之美,本文不一一論列了。[四]結 語本文開篇認為潘伯鷹先生堪稱現當代傳統詩壇大家。評判大家的標準如何?古今中外詩論家都有論述。朱庭珍《筱園詩話》對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以及一般詩人作具體的比較:「大家如海,波浪接天,汪洋萬狀,魚龍百變,風雨紛飛;又如崑崙之山,黃金布地,玉樓插空,洞天仙都,彈指即現。其中無美不備,無妙不臻,任拈一花一草,都非下界所有。蓋才學識俱造至極,故能變化莫測,無所不有,孟子所謂『大而化,聖而神』之境詣也。大名家如五嶽五湖,雖不及大家之千門萬戶,變化從心,而天分學力,兩到極高之詣,氣象力量,能俯視一代,涵蓋諸家,是已造大家之界,特稍遜其神化耳。名家如長江、大河、匡廬、雁宕,各有獨至之詣,其規格壁壘,迥不猶人,成堅不可拔之基,故自擅一家之美,特不能包羅萬象,兼有眾妙,故又次之。小家則如一丘之壑之勝地,其山水風景,未始不佳,亦足怡情悅目,特氣象規模,不過十里五里之局,非能有千百里之大觀,及重嶺疊嶂,千崖萬壑,令人游不盡而探不窮也。然其結撰之奇,林泉之勝,盡可擅一方名勝,故亦能自立,成其家數也。若專學古人一家,肖其面目,而自己並無本色,以及雜仿前賢各家,孰學孰似,不能稍加變化者,雖有才筆,皆不得謂之成就,只可概謂詩人而已,則又小家之不若矣」。朱氏以為,「古今合計,惟陳思王、阮步兵、陶淵明、謝康樂、李太白、杜工部、韓昌黎、蘇東坡可為今古大家,不止冠一代一時。若左太沖、郭景純、鮑明遠、謝宣城、王右丞、韋蘇州、李義山、岑嘉州、黃山谷、歐陽文忠、王半山、陸放翁、元遺山,則次於大家,可稱名大家。如王仲宣、張景陽、陸士衡、顏延之、沈隱侯、江文通、庾子山、陳伯玉、張曲江、孟襄陽、高達夫、李東川、常盱眙、儲太祝、王龍標、柳柳州、劉中山、白香山、杜牧之、劉文房、李長吉、溫飛卿、陳後山、張宛丘、晁沖之、陳簡齋等,雖成就家數各異,然皆名家也。」其它如劉禎、張華、潘岳、初唐四子及沈、宋二家,並中晚唐之郎士元、錢起、賈長江、元微之、李庶子、鄭都官、羅江東、馬戴,及宋之秦淮海、梅聖俞、蘇子美、范石湖等,皆小家也。而小家亦有上中下之分,其餘旁支別流,不一而足,不可以家數論,只可統名曰詩人而已。某家在某一朝代可稱大家,如明代高啟,但合古今統論,則為名家。「蓋上下千古,不比一時一地、一朝一代之較易雄長也,成家豈易言哉!」朱氏判斷何人為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或可商榷,尤其是大名家與名家之界限不易劃分,若干詩家的位置尚未必被後人公認,但依據詩家的藝術成就分類,大體確切。台灣詩人余光中在《大詩人的條件》一文中,引述英國詩人奧登的論斷:「一位詩人要成為大詩人,則下列五個條件之中,必須具備三個半才行:①他必須多產;②他的詩在題材和處理手法上,必須範圍廣闊;③他在洞察人生和提煉風格上,必須顯示獨一無二的創造性;④在詩體的技巧上,他必須是一個行家;⑤就一切詩人而言,我們分得出他們的早期作品和成熟之作,可就大詩人而言,成熟的過程一直持續到老死。」余光中認為「這五個條件也就是多產、廣度、深度、技巧、蛻變」,並舉中外詩人之例以分析論證。奧登論詩,是從創作藝術上全面提出要求,而當代老輩學者周振甫則著眼於詩的思想性,以此分辨詩品的高下:「由詩之源以求乎上,詩人之作思深意遠,苦心焦慮,情系家國,恫瘝在抱而不能已於言者,其言則關乎世運,繫於民生,如屈原之《離騷》,恫宗國之危亡,哀民生之憔悴。如杜甫之『三吏』、『三別』,傷唐代之衰亂,悲人民之血淚。以第一等懷抱,抒愛國憂民之情,而其藝事之精能,或則驚采絕艷,難與並能;或則聲情並茂,搖蕩性靈,斯為最上之作。凡此最上之作,於國族危亡世運隆替之際,常能遇之,不局於漢魏六朝與三唐也。文山之作,亭林之篇,下及人境廬之詩,於中往往遇之,皆足以振蕩人心。此仆所謂取法乎上,由詩之源以求之也」(《棕槐室詩序》)。周先生的看法,實已代表兩三千年來中國文學界、學術界的主流觀念:論定某家的創作成就,要綜合考察,首重其人的思想品格,觀其言還要察其行。參照上述諸家提出的標準來衡量潘伯鷹先生的詩作,可得出以下結論:1、潘先生處於祖國危亡、黎民多難的時代,以第一等懷抱,抒發憂國憂民之情。在極左時期對現實的真切反映和深沉思考,顯示其獨立人格和遠見卓識,迥越時流。2、潘先生學養廣博,有多種文學藝術才能,在繼承歷代詩歌精華的基礎上變化創新,自成風格。《玄隱廬詩》各體兼工,才力雄健,氣象宏闊而意境深邃。3、潘先生創作生涯長達四十餘年,青年時代作品已趨成熟,中晚年作品愈加精進,至老不衰。存詩數量豐富,其中大多數皆為精品,小部分作品亦很少粗率之筆,總體質量很高。4、從清末、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當代,與潘先生年輩上下的詩人中不乏名家巨子。筆者披閱近百年名家詩總集、別集數百種,讀詩數十萬首,縱橫比較,像潘先生這樣人品與詩品統一、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德藝雙馨、始終一貫的大詩人,可謂鳳毛麟角。若與朱庭珍所論千古大家、大名家相較,潘先生的成就或許還要經過更長的歷史檢驗才能論定,但在二十世紀傳統詩壇,稱為第一流大家,當之無愧。現當代名家創作的傳統詩詞,是中國近百年來文學中最有歷史存在價值、也最有永恆意義的珍寶。原因在於現當代詩詞承續了中華民族高貴的人文精神,兼有高雅精美的藝術;既能表現詩人詞家超越流俗、堅貞不移的操守、品格,復能真切反映風雲變幻的時代,開拓與前古不同的境界。但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後極左時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兼以盲目追求「全盤西化」,詩詞屢遭厄運,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莽莽荒原中埋藏珠玉,有待大力開發。所幸國家經過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國力增強,「國學熱」隨之興起,屬於國學英華之一的詩詞必將得到應有的重視,闡其潛德幽光。安徽省炳燭詩書畫聯誼會同仁有前瞻意識,成立安徽近百年名家詩詞叢書編委會,選擇有傳世價值的詩詞文獻整理出版,具有促進我省文化建設乃至有助於中華文化復興的重大意義。潘伯鷹先生遺著入選叢書,我忝列編委之一,負文字校勘之責,通讀《玄隱廬詩》,寫了這篇《前言》。學識所限,文中論述頗為粗淺,遠不足以闡發潘先生詩之博奧高深,謬誤之處,敬祈讀者指正。劉夢芙歲次己丑,公元二○○九年八月,於淝濱寓居
推薦閱讀:

《汪石青全集》前言
少林古拳譜彙編前言--清風俠
《解脫之道》前言(3)
論文前言的寫法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TAG: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