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新聞 - 高通脹時租房不如買房嗎?四原則讓你做決定
閱讀原文投資除了需要資金,更需要理性,才能趨吉避凶、化險為夷、持盈保泰;但投資市場卻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或神話,讓投資者無所適從,有些人更因一時財迷心竅,或被巧言迷惑,一失足成千古恨。例如,股市指數快速飆升時,便有人鼓吹:「不趁此時買股,更待何時。」但等到股市指數屢破新低時,就另有人站出來疾呼......
來自:騰訊網 1天前 投資除了需要資金,更需要理性,才能趨吉避凶、化險為夷、持盈保泰;但投資市場卻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或神話,讓投資者無所適從,有些人更因一時財迷心竅,或被巧言迷惑,一失足成千古恨。 例如,股市指數快速飆升時,便有人鼓吹:「不趁此時買股,更待何時。」但等到股市指數屢破新低時,就另有人站出來疾呼:「股價這麼便宜,千載難逢,不買太可惜。」而最常見的情況是,散戶追漲殺跌、哀鴻遍野,住進不知何時可解套的「套房」里。 購房者也常遺忘,買房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自住消費,投資只是次要目的,他們常常本末倒置。一旦認為投資重於消費,購房者很容易被「房地產神話」誤導,甚至淪為「房奴」,成天幫銀行「賺錢」,為沉重的房貸奔波辛勞。 「房地產神話」的根本精神,同樣也是「買房有百利而無一害」。景氣好時得買房,否則無法享受房價升高所帶來的財富增值,即使有再多現金,也將因通貨膨脹而越來越少;景氣差更得買房,因為如果沒有趁低價、低利率時購房,未來將後悔莫及。 不少人相信,「在高通脹或低利率時,租不如買」是鐵一般的事實,完全不容挑戰,甚至以為,此時不買,真對不起自己。然而,真的如此嗎? 不管經濟好壞,神話無時不在 從2008年年初到2009年,中國台灣地區從高通脹轉換到低利率,轉折之迅速,史所罕見。 從2008年年初到夏天,在短短几個月內,原油價格從每桶40多美元,彷彿坐直升機般,飆升到140美元,甚至有專家認為原油價格將上升至200美元,連帶其他原料與糧食也漲聲連連,汽油、柴油與各種民生用品的價格,也被迫調高,讓民眾怨聲載道,直呼受不了! 根據學術界的看法,在這一波通貨膨脹中,物價的平均漲幅在5%~10%之間,還不能稱為「高通脹」,嚴重程度也不如1973~1974年與1979~1980年所發生的兩次世界石油危機。 但即使如此,民眾的感受卻無比真實,絕非經濟學的定義所能局限。人們處處都感受到高通脹的威力,也認為「錢越來越不值錢了!」 那時,房地產價格雖屢創新高,但看房的人卻絡繹不絕,多數人相信,買房子不僅可保值,保護資產不至於大幅縮水,更可因房價繼續升值,讓個人財富再上一層樓。 然而,幾乎沒有人料想得到,到了2008年下半年,國際經濟局勢便急轉直下,金融海嘯鋪天蓋地而來,雖然通貨膨脹遭到抑制,但人們的購買力也大幅縮減,銀行直逼「零利率」的水平,房貸利率開始緩步下降,連房價也呈現下降的趨勢。 這時,過去不少因高利率、高房價而不敢買房的人,都以為遇到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好時機,而租房子的月租金已與買房子所繳的月房貸相距不遠,已到了租不如買的地步,如果再不買房,人生可能再無機會! 不要為房貸、利率買房 由於「高通脹時,租不如買」的神話作祟,當通貨膨脹率一飆升時,不少人紛紛搶進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地產價格的漲價幅度遠遠超過其他消費品,形成所謂的「房地產泡沫」。把購房當成投資的人,除非剛好買在低點,賣在高點,否則等到泡沫破碎、房價回歸基本面,損失也將相當慘重。 以台北市的房價為例,根據學術界估算,在1987~1989年的房價狂飆時代,房價中有高達50%以上是泡沫;而在2008年上半年,房價泡沫也超過30%。這兩段時間都是通貨膨脹較高的時候。 所以,在通貨膨脹率較高時,需要投注大筆資金的房地產,對於沒有太多閑錢的普通百姓而言,並非理想的投資工具。同樣,不要一聽到「低利率」三個字,就一股腦地相信「租不如買」,以為買房的號角已響起,而應該先敲一敲計算器,仔細衡量利弊得失後再作決定。 我一直強調,購房的最基本原則,應該以消費、自住為主要目的,要買自己需要、喜歡的房子,「勿為價格便宜買房、勿為優惠房貸買房、勿為低利率買房」,也就是說,不要因為優惠房貸、房價或利率下跌而買房。 道理一說就明白,即使利率下降,購房者每年不過省下數千元房貸,但低利率通常發生在經濟衰退時,房價將向下調整好幾年。例如,一套售價100萬元的房子,房價只要下滑5%,價值就縮水了5萬元,站在投資的角度,購房者可說是「賺了利息、賠了價差」、「賺了房貸,賠了房價」,賺小賠大,得不償失。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與利率的變動,相對房價的漲跌小很多,如果只考慮通脹與利率的因素而忽略了房價可能的變動,很可能「得不償失」。 這並非意味著,購房者可以完全忽略通貨膨脹、利率的因素,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可以用最少的代價,買到最理想的房子,在不確定的時代里安身立命。不過我還是要呼籲購房者回歸消費本質,行動時戒急用忍,以理性審視購房這件事。 買房子不能只看單一因素 房價上升時,通常伴隨著高利率,房價下滑時,通常伴隨著低利率,但並非全然如此。 站在投資的角度,最佳的購房時機,當然是房價持續向上,但利率偏低之際,只是這種機會並不多。不過在2003年SARS風暴接近尾聲時,正逢此一情況,所以那時我才會說:「大家可以買房子了!」 反之,購房最差的狀況,就是房價持續走跌,但利率依然維持在高水平之際。幸好,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並不高。 進入低利率時代,不少購房者斤斤計較採用何種計息方式,每個月可以省下多少房貸,於是產生了「固定利率不如浮動利率」、「利率季調不如月調」的迷思。 在銀行利率往下走時,「固定利率不如浮動利率」、「利率季調不如月調」的說法,的確言之有理。但利率也有高低循環,不會一直永遠趴在谷底,等到利率往上走時,媒體與輿論就會反過來大力鼓吹:「浮動利率不如固定利率」、「利率月調不如季調」。 就我個人而言,購房時希望房貸採用固定利率,當然這利率不能太高,不過因為固定利率已不復存在,所以我會採用季調方式。如此,我可以知道未來一季每個月要繳多少房貸,心裡比較踏實,否則每個月都得煩惱利率高低,光是省下的這些時間,價值就超過不同利率的房貸差額。 最後要提醒讀者,買房子不能只看單一因素,所有通貨膨脹、房價、利率,都是購房前要考慮的因素,而非只看高通脹或低利率即可購房。 買房還是租房的四個因素 在進行購房、租房抉擇時,我認為所有人都需要慎重考慮以下四個關鍵因素。 一、 收入是否足夠。購房者每月所負擔的房貸,占月收入的1/3以下,最為理想,最多也不要超過月收入的1/2;否則,將造成嚴重的負擔,形成「過度消費」,讓購房者淪為幫銀行打工的「房奴」,還不如租房。 反過來,購房者也可以此為標準,從每月可負擔的房貸,乘以一年12個月,再乘以貸款的年數,與現行銀行的房貸利率,精算出自己所能負擔的總房貸。 二、 工作、婚姻是否穩定。工作、婚姻越穩定的人,越適合買房子。購房者應有把握,在未來5~7年內,工作、婚姻都相當穩定。如果沒有把握,還是以租房為宜。否則貿然買房,一旦工作、婚姻狀態有所變動,房子反而變成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 三、 是否符合家庭成員的生涯規劃。購房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事,所以必須符合全家人的生涯規劃。舉例來說,如果子女都已成年,就不需高價購買學校旁的房子。 如果在未來幾年,有搬遷至外地或移民國外的計劃,根本無須購房。如果全體家庭成員都認為,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就沒有安全感、安定感、歸屬感,購房就有其必要性;反之,如果存款里沒有足夠的現金,家庭成員就備感惶恐,就應選擇租房。 四、 購房的時機點是否恰當。對「純粹的消費者」、「偏向消費的購房者」而言,在房地產景氣循環的相對低點購房,就不至於太過吃虧;而「純粹的投資者」、「偏向投資的購房者」購房的最佳時機,當是房地產景氣循環的起漲點,這樣才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收益。 至於,如何判斷購房時機的好壞,下一堂課將有進一步的解釋。總而言之,如果遇到好時機,想買房子的人可以考慮買房,不然,就應當選擇租房,耐心等待好時機的來臨,無須勉強購房。 必須特彆強調,這四個關鍵因素仍然是「可替換的選擇」,是當成參考的充分條件、相對條件,而非「資格審查」的必要條件、絕對條件。或許,稱之為購房與否的「風險評估表」,更為恰當。 進行租、買選擇的人,如果收入豐厚、工作與婚姻穩定,購房符合家庭成員的生涯規劃,又遇上好的購房時機,購房自然風險較低,但也不是說就一定非購房不可。而且,並非每個人都得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夠買房。 我的建議是,就好像選擇學校、科系的例子一樣,在這四個關鍵因素中,最起碼要有兩者或兩者以上的答案為「是」,才適合買房子,如果只有一者的答案為「是」,甚至四者的答案皆為「否」,那麼還是租房為好。 如果讀者還是覺得太過複雜,其實可將第四個關鍵因素存而不論,只考慮前三個關鍵因素。同樣,有兩者或兩者以上的答案為「是」時,才適合買房子,否則較適合租房。因為我也提過,即使時機不好,消費型的購房者找到了好房子,也可考慮購買,畢竟好產品「可遇不可求」,有時甚至「可一不可再」。 (摘自《房地產商最怕你知道的買房經》第一、三課,張金鶚著,文章有刪減)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高通被罰 60.88 億人民幣?
※高通的晶元只比聯發科貴一兩塊,但為什麼做出來的整機產品價格差別那麼大?
※連紅米note4x高通版可以直接升級miui9,為什麼聯發科版不行?
※5G會成為晶元之後第二個中美角力場嗎?
※高通脹時代 你收藏什麼來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