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第一周 · 語言學不是學語言(上)

初めまして、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初次見面,請多關照。」今兒天氣不錯,大家好,我是 Chris Xia ,按照我在一年前立下的計劃,在整個項目已經完成將近兩年後的今天,我將開始「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的系統重製。雖然到今天為止這個項目依然慣性地沿用了我剛開始策劃時用的名字,但是實際內容依然只有十章,我只會在這十章的基礎上進行增補、刪改和修正,即使這些修正的範圍很大,我也不會再增加新的章節。在兩年前我就說過,這個項目是面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至少掌握漢語、不必要熟練掌握其他語言的非語言學專業人士開設的,主要是常識普及、新手入門向,我所講的內容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除了一些惡趣味的內容以外,並不需要預先知識和其他語言。如果大家曾經看過我的一些知乎回答的話,就會發現,很多內容其實也已經在我之前的知乎回答里反覆出現過,因為語言學的常識性內容一共就那麼多,這些原理足以解答知乎上百分之八十的問題。當然,在知乎這個平台上還有一些業內人士,如果我記中語誤說錯了什麼,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很抱歉在正式開始之前還是得絮叨一些有關背景的廢話。這個項目一開始是為我的高中學校設計的一門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高一和高二學生的,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自己手殘,並沒有成功地和高中那邊談下來合作,但是又不想就此放棄,於是折中一下,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本科主修學位是英語,輔修是翻譯,多少算是個手藝人,本科第二年的時候因為課程的原因開始接觸英語語言學,跟的是韓禮德的功能語法派,也做一些應用語言學的內容,覺得蠻有意思的,當然因為各種原因我個人很討厭功能語法,這個另說,如果在知乎上有人想問有關功能語法的內容,我也會盡量回答,雖然現在已經明顯手生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本來就比較喜歡理論類的東西,不是很願意直接就業,於是就決定去讀碩士,申請的時候索性又轉了半個專業,換成了普遍語言學,所謂的普遍語言學,就是不局限於一種語言的研究,去做普適性比較高、適用於大多數甚至所有語言的理論。在兩年前進行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剛剛完成碩士的課程,畢業論文屬於語用學的範疇,課題是 catchphrase ,如果有人平時喜歡看萌娘百科或者 K 島維基的話,大概對應的是裡面的「成句」類別,說得再普遍一點就是流行語吧,聽到這個課題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不過做起來實際上超級有趣的。現在自打轉行以後,轉向了應用語言學裡的第二語言習得,所以在這一次重製里我也會相應地增添這個新的領域裡的內容。

畢竟在國內語言學算是個半冷門學科,除非是專業教學,否則常識的普及性並不是很高,我也是因為這三四年來自己的經歷,以及平時和我的老同學們、家裡人以及各路熟人交流時遇到的問題,才決定有時間的時候應該仔細說說語言學的事情,特別是對一些非本專業的朋友們講一講我們到底做什麼,從我們具體研究什麼,到我們研究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學語言學以後能做什麼工作,語言學家每天都在做什麼,投入的科研經費轉化成了什麼樣的東西,是不是能了解人類,是不是能改變世界……啊打住,這說得稍微有點遠了。總之打算的就是一個很輕鬆很簡單的東西,盡量貼近於我們平時的生活、避開那些過於複雜的理論內容,能讓大家對一門學科的歷史、現狀、各類分支及未來發展有大概的了解,就算是我給自己訂的一個小目標吧。

這是整個系列的第一章,可能大家也不是很清楚這個項目接下來會繼續講什麼,當時的我也是第一次大規模進行科普,難免緊張,所以就按照之間看到過的慣例,先引入一點輕鬆愉快的話題,從最開頭說一說語言學。這一周的內容也是起了一個文字遊戲般的標題,叫「語言學不是學語言」。這個標題來自於我的親身感受,那是在 2013 年春天復活節的時候,我去歐洲大陸旅遊,回來的飛機降落在倫敦的盧頓機場。過邊檢的時候,工作人員照例要查驗我的護照和簽證,因為我持有的是學生簽證,所以在入境時要被問很多問題,比如說就讀的學校、學位以及畢業時間。當時在邊檢的是一個大概比我大點的年輕小哥,一邊掃我的簽證一邊問:「你是在 UCL 讀碩士對吧,那麼你讀的是什麼專業呢?」我當然也老老實實回答:「啊,我讀的是語言學, linguistics 。」這位小哥多少還是對這個詞有點了解的,起碼不像我去年剛去英國時碰到的那位,把語言學( linguistics )聽成了航運物流( logistics ),搞得我幾乎哭笑不得;於是他就問我,「那麼你會說多少種語言呢?」當時我聽到這句話,整個人就都不好了;算下來我大概能熟練掌握的也就兩種語言,半熟練掌握的,如果廣東話算一種「語言」的話那算是四種,剩下的基本就渾水摸魚了。但是我肯定不能把這些事情就這麼告訴他,我就想起我們系裡一位很有名的音系及句法學家 Andrew Nevins 教授的一句話,「一個語言學家是否成功,不在於他會說多少語言,而在於他有多少語言學不會。」所以我就腦子一熱,直接告訴邊檢小哥:「理論上說( technically ),我什麼語言都會。」誰都聽得出來,我這句話是在扯淡,說真的我自己都不相信我自己,小哥一聽也笑了,說:「那你真的連古希臘語都會了?」我還真的聽過一些古希臘語的課,但也不過是認識幾個詞,連字母表都認不全,不過既然話放出來了,就還是要硬撐到底,就說:「你只要給我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材料,別說古希臘語了,什麼都可以的!」然後小哥就放我過去了,當然,這兩件事情根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只是我們在邊檢廢話太多了,我是時候得走了,要不排隊後面的人要找我麻煩了。

這樣的問題,在我接觸語言學的這幾年裡沒少聽到。每年我回到高中看老師,他們總要追著問我,「你既然在學語言學,那麼你現在一定會不少語言吧?」「學語言學的話,那你以後要教英語吧?」「你是不是雅思啊托福啊什麼的考一考隨便過的啊?」我得挨著個地解釋一遍,搞得我一般都是「整個人都不好了」,似乎對於一般圍觀群眾來說,懂得很多種語言是作為一個合格的語言學家的必要條件。那麼今天,我也要像中二派輕小說里的男主角那樣大喊一聲:「你們都錯了,這個幻想由我來打破!」語言學和學語言,完完全全是兩個不同的事情。這樣的話,我也從大家最愛問的問題開始:到底,什麼是語言學?

語言學語言學,顧名思義,是研究語言的學科,它的本身肯定離不開語言,但是語言在語言學中只是對象,而不是目的。如果說普通的「學語言」的過程是讓我們可以掌握一門語言、用它和母語者進行交流的話,那麼語言學是完全達不到這個目的的。語言學是把語言當成研究的材料,得出的是語言的結構、歷史演變、應用範圍這一類的比較抽象的規律性的結論。比如說我學習過德語,我會知道德語里「我昨天吃了個蘋果」是「 Gestern habe ich einen Apfel gegessen 」,當我的德國同學問起「你吃了什麼呀」的時候,我可以這麼回答她;但是如果我研究語言學,我會知道,德語所謂的「動詞二位」結構是因為德語本身是主賓謂順序的,在形成主句的時候變形的動詞會提升到補語位置,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我把那句話直接按詞語順序譯成中文時會變成「昨天有我一個蘋果吃了」。這些大家聽起來暈頭轉向的話,就是語言學的目的之一,從一堆普通的話里找出一個普通的規律。對於一個學語言的人來說,如果他真的去學一門語言,他最後的目的一定是會掌握使用這門語言;但是對於一個語言學家來說,他的研究未必要求他會這門語言,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研究我們非常熟悉的語言,比如我的畢業論文做的就是英語和漢語的現象。拿我身邊比較親近的人舉個例子,我經常提到的我們敬愛的系主任 Ad Neeleman 教授,他以前做過有關日語的研究,目前的一個項目也是針對漢語中「哭累了」這樣的一個結構,可是這兩種語言他一點都不會,真的是一點都不會,他可是親口對我承認過看不懂漢語,而且在課上舉日語例子的時候說完最基礎的「わたしは」之後就完全接不下去了,最後不得不由我們班從牛津日語系畢業的高材生姑娘給他解圍。研究一門自己根本不懂的語言,在學界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人會因此覺得羞恥,頂多是有時候感覺不便,不過這也沒關係,身為導師招幾個博士生、多讀幾篇文獻找足夠的例子、或者是諮詢一下熟悉的母語者就可以解決了,這是一般的解決辦法。

那麼,語言學到底都研究些什麼呢?毫不誇張地說,語言的各個方面,都是語言學的涉及內容。我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和之前所受到的一些訓練,把所有的語言學涉及到的內容劃分成三個大的部分。最基礎的,當然是在一個固定時間點裡的語言的結構,畢竟作為一門研究語言的學科,我們要從語言本身開始:世界上目前有好幾千種語言,已經消亡的語言更是數不勝數,彼此之間都不一樣,它們之間有共性嗎?它們又為什麼不一樣?在發音、構詞和組句層面上,各種各樣的語言有什麼規律?在表意層面上,不同的語言之間真的有差別嗎?我們能不能把語言的表意提取出抽象的公式,就像數學物理做的那樣?了解語言的結構,是語言學所要做的最為基礎最為核心的工作;考慮到近些年來語言學離單一的結構解析逐漸走遠,而越來越靠近認知科學,對語言結構的描述和探索也被賦予了「了解人腦工作機制」的含義。那麼,在對單一的語言本身進行解構之後,另外一部分就是去探索語言和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語言是人類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據說是「僅限人類擁有的工具」——這一點我過一會兒會講一些有趣的事情補充一下——它不可避免地要和人體的各個機能產生聯繫。同時,語言不僅僅是一個單獨人類個體使用的工具,而是一群人湊在一起交換信息的方式,所以語言和人類歷史、族群、社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重大的話題。

語言學的第三大部分,也就是應用性的內容,屬於爭議比較大的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實在是太偏實用性了,和現有的理論基礎偏離比較大,甚至在一些理念上和理論語言學產生了一些衝突,而且被一些人認為「科學性不足」,以至於前幾年曾經在北美有過「應用語言學到底還應不應該存在」這樣的爭論。如果說第二部分,也就是語言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偏重於理論學說的部分,那麼這一部分就是一個具有高實用產出的部分了,它頻繁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小到每天的課程、出國留學需要的考試、平時用到的 Siri 和谷歌翻譯,大到一個國家的「標準語」規劃、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的選擇,都是應用性內容的關注點。這三個大部分涵蓋了從古到今的絕大多數語言學專業分支,不管是我們熟悉的外語教學、還是平時看書時可能遭遇到的所謂「經典小學」,也就是訓詁啊文字學啊這些東西,甚至是「不明白是什麼,但是聽起來似乎很厲害」的神經語言學,基本上都已經包括在內了。這麼看來,語言學並不是一個範圍狹窄獨立的小學科,而是一個以研究語言本身為中心,繼而向外擴展與其他學科有所重疊的複合型學科;而語言學家們也未必只專註於語言的結構,他們有可能會涉及其他方面的內容,但不管怎麼樣,語言學和語言學習之間的關係並不密切,進行語言學的研究並不一定會讓一個人學會一門語言,比如我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而目前我們常用的語言學習手段也未必能讓一個學習者對語言學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以後如果大家身邊再出現我的同行們,也請別再追問他們到底會幾門語言了,我的各位師姐們都已經向我們證明了一點:只會漢語和英語照樣能讓一個中國學生成為一個好的語言學家。

既然剛才我們已經提到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也就是人類的語言,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著重說一下人類語言的幾個特別的地方,因為平時我們太過熟悉我們使用的這種工具,有時候就會直接忽略它和其他事物不一樣的地方。首先我們要明白,語言到底是什麼東西?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大概在語言學誕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有討論了。我們平時籠統而言的「語言」這個模糊的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好幾層不同的內容:首先,在最抽象的層面上來說,它是一個獨立的符號系統,用來傳遞一些信息,通常這個系統里不同的符號代表著不同的東西,同時,這個系統在排列符號時是有內部結構的,結構上的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符號串所代表的內容。第二層內容是人類使用這個系統的能力,也就是喬姆斯基後來提出的「語言機能」,或者叫「內在語言」( I-language ,即為 Internal language 的縮寫,也可以指 individual 或 intensional );把這個層面放進整個語言的概念里,雖然看起來有些偏差,但是它確定了一點,那就是語言實際上是人體複雜機能的一部分,人類個體都應該具有習得、使用語言的能力,也有判斷一串符號是不是被自己語言機能接受的能力。第三層內容是這個抽象符號系統的具象化實現,就是邊檢小哥問我的「你會多少種語言」裡面所說的「語言」,是「學語言」里的那個語言,也是大家都聽說過的索緒爾體系里所說的「語言」( langue );這裡的「語言」,指的是在某個範圍內、由某個人群所共享的一套具體的傳遞信息的符號系統,特定的符號對應特定的事物,符號需要以特定的結構進行組合。在這一層里,不同的語言雖然有著不同的結構和符號,但是其抽象本質都不會脫離「語言」的第一個層面。第四層內容則更為具體,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一個字是一個字的、可以被錄音被速記下來的話,在索緒爾的體系里稱為「言語」( parole ),在喬姆斯基的體系里則是「外在語言」( E-language ,即為 External language 的縮寫)。這四個層面都算是籠統的「語言」的範圍,也都是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從第一到第四層面,越往後越具體、越容易被感知,也越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拿我的碩士畢業論文舉個例子吧,大家都知道最近有個詞叫「喜大普奔」,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寫,可以用在比如說方校長被病魔戰勝了的場合。當我們學習、應用這個詞的時候,它很顯然影響到了我們平時說的話,因為它在我們的話里出現了,這就影響了語言的第四層內容;如果它足夠持久,足夠有影響力,最後成為了一個普遍出現的大家都會用的漢語固定辭彙,那麼它就影響了語言的第三層內容;但是不管有沒有「喜大普奔」這個詞,它並不會影響一個人類個體習得、掌握、使用語言的能力,也不會影響最抽象的語言系統。

那麼,就剛才我們所說的「語言」的幾個含義,我們可以往前進一步探討:人類語言是怎麼出現的?當然,宗教信徒們會說,語言是神創造的,聖經舊約創世紀里說的是「耶和華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還有「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就讓人們從說同一種語言變成了說各種各樣的語言。古埃及時有法老嘗試把新出生的嬰兒與人隔絕,和羊養在一起整整兩年,然後通過嬰兒所發出的聲音得出,「不與人交流的嬰兒說的就是神創造的語言」,當然後來學者們指出來嬰兒發出的聲音可能完全就是在模仿羊叫。且不論這樣的實驗人道不人道,後來的一系列發現證明,如果小孩子從小脫離一個使用語言的環境,那麼他們並不會使用任何語言,在長大之後也不會再有完全學習語言的能力。

也有人說,在語言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人類的發聲是通過模仿自然聲音出現的。比起神創論來說,這個理論更有一些實際上的支持,因為現代語言里還有很多擬聲詞,像貓叫聲是「喵」啦,鳥叫聲是「啾啾」啦,但是問題在於,擬聲能表達的內容是非常有限的,那麼對於無聲的物品,還有動作、形容用狀態、時間,人類是如何表達的呢?還有一些類似的學說,比如人類的語言起源於情感表達,像受驚嚇時大喊一聲「啊」,開心時大笑「哈哈哈」,又比如人類的語言起源於勞動號子一樣的東西,一起搬重物時大喊「嗨喲嗨喲」,這個理論把人類語言的起源進行了社會化,很符合「人類是種社會動物」的特質,但是這些理論都沒有解釋一個問題:其他動物都有叫聲,類人猿也有社會化的號子,但為什麼只有人類發展出了一套獨立完整的符號系統,甚至在一部分人類群體里同時發展出了兩種不同的符號表達方式——語音和文字?後期針對人類語言起源的研究逐漸開始脫離外部因素,轉而研究人類自身的結構:大腦的發育,發音器官的改變,甚至是人類的基因構成。可能一個小小的變異就導致人類具有建構完整符號系統的能力,這樣的變異在之後遺傳下來,導致一代代的人類個體都具有了語言機能,而其他類人猿由於缺乏這一基因,從而無法建立語言系統。這也是目前語言學的一個尖端分支生物語言學的研究內容,科學家們甚至已經定位了幾個可能和語言機能有關的基因,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搜索一下「FOXP-2」這個代碼。

從人類語言的起源開始,我們就能意識到一個問題:在進入語言教學之前,人為規定在人類語言的發展和應用里其實並沒有起太大作用。不管是從語言演化的歷史角度來看,還是從人類理解、學習語言的本質的角度來看,人類對語言的使用都是「自然」的。在一些學派看來,我們本身就擁有構建、使用複雜符號系統的能力,所謂的「習得我們的母語」這個過程,是把複雜的系統具體化,使它有具體的對應符號和組合規則,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一個人實際上是在構建一套自己可以接受的系統。凡是一個人使用的語言,都是符合使用者的語法的——否則他根本不會用這個句子。而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符合一個人的語法,是要看這個句子是否符合他的心理語法,也就是看他大腦里的語言系統能不能接受這個句子。這樣一來,面對同一個句子時,同樣母語為漢語的兩個人很可能有不同的反應。今年暑假寫論文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問我能不能接受「這個夢哭醒了小明」這句話,我當時的反應是「你他喵的在逗我?這也叫中國話?」但是當我問我周圍的朋友時,有個朋友說「我覺得我平時就會說這樣的話嘛」。同一母語的兩個人持有不同的個人語言,因而在母語判斷上出現差異,這是完全可能的。

在傳統的語法學界里有一個典型的對立分歧:我們應該下功夫研究的語法,到底是描述語法,還是規定語法?描述語法( descriptive grammar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描述所有可以調查到的語法,不管這套語法的擁有者是誰、什麼年齡、什麼性別、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社會地位。描述語法得出來的結論並不是「一種語言該怎麼說」,而是「一種語言有什麼樣的說法」,什麼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什麼是一個特定群體可以接受的。而規定語法( prescriptive grammar )則是專註於「一種語言該怎麼說」的問題,意圖限定一種標準的、完全正確的語言,和這套規定語法不符合的都是錯的。在規定語法的範圍里,必然會有受到打壓的語言變體,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非裔美式英語( AAVE ,是 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 的縮寫),說得政治不正確一點叫「黑人英語」。這個美式英語的變體以所謂的標準美式英語不允許的雙重否定而出名,比如「 I ain』t saying nothing 」,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非裔美式英語的使用者被看作是「語言方面有缺陷的人」。仔細想想,這個群體的確建立了一種和標準美式英語一樣複雜的符號系統,他們也同樣可以通過這種語言實現標準美式英語所能做到的事情,從本質上來說這兩個英語的亞種並沒有任何區別,那麼「缺陷」又從何而來呢?強行規定一種語言應該有一套語法,從歷時方面和共時方面來看,都是不甚合理的,語言一直在發展,在某個時間段產生變體和分支,推行規定語法是在無視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人類個體之間的差異。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在豆瓣和知乎上表明我不反對雙語混合、甚至自己使用雙語混合的原因——作為聲稱「對語言學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關注的是人們正在用的語言,而不是一個強行架構出來的東西。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應用和語言教學階段,我們有時候的確需要一種「標準語」、一個類似於「規定語法」的、符合大多數母語者的描述語法的東西作為參照物,否則學習者會變得極為頭痛:都是日語,我們到底該學關東話呢還是該學關西話?一般來說,如果我們把漢語看成一種語言的話,那麼它會有七個大方言群,官話、粵語、吳語、閩語、客語、湘語、贛語,還有好多待定的方言群,要是沒有一種標準語,那豈不是連談戀愛都很麻煩?前幾天在 bilibili 看了一個多人遊戲實況,裡面的六個人用各自的家鄉話說話,結果上海和溫州來的開口大家都聽不懂,視頻里亂成一團。但是,我個人一直認為,這是理想態面對實際的一個妥協:如果有更高的目標需要達成,我們可能必須得做一點讓步,捨棄小部分可以接受的語法來迎合大部分;但是在不需犧牲的時候,這樣的妥協應該越少越好才是。

那麼,說完了語言的概念和起源,就真正地介紹一下世界上目前存在的語言給大家吧。根據專業進行語言類型研究的「 Ethnologue / 民族語」網站的統計,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存在的活語言,也就是擁有母語者的語言,有 7105 種。這七千多種語言里分布在世界上各個角落,只要有人就會有語言,母語者最多可以到數十億人,比如漢語(廣義上的漢語,包括各個方言)或者英語,少則也許只有一兩個人,甚至有些語言的最後一個母語者可能馬上就要咽氣了。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語言是隨之分化發展的,有很多語言也是經過幾次進化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在歷史上的研究里,語言學家們逐漸發現,有些語言之間會有一些相似的特點,比如說荷蘭語和德語都具有同樣的「動詞二位」的結構,或者是有幾種語言里出現了一系列類似形態的看起來是同源的辭彙,那麼這些語言之間會不會有什麼親緣關係呢,看起來就像人類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一樣?基於這樣的假設,語言學家們開始模擬可能存在的上古語言,以這些語言為雛形推導可能存在的發音和結構上的演化,同時構建現代各種語言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借用生物學的分類系統來給不同的語言進行歸類。目前在這一項研究上做得最為完整的是印歐語系——我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這個名字;印歐語系裡有一些已經得到驗證的歷史上的語音和構詞的變化規律,也已經部分構建出了原始印歐語,那是假設中的印歐一帶各種語言的祖先。其他語言目前也有類似的工作進行,目前的研究大概把世界上已知的語言劃分為 136 個主要語系,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小的無法被劃分的語言。

說起語言學,就不得不提到印歐語系,因為無論是語言學的哪一方面,針對印歐語系的研究都是走在很前面的。印歐語系總計有 436 種語言,占已知全部語言的百分之六左右,卻在世界上擁有最多數目的母語者,佔全球人口的 47% 。它包括了除匈牙利語、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外我們所知的絕大多數的歐洲大型語言,同時還包括了印度和伊朗一帶的各種語言,例如印地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和波斯語。印歐語系內部還有更細化的分異,在這些小的語族裡,語言享有更多的共性;我們可能聽說過的有日耳曼語族——是的,英語、德語、荷蘭語和瑞典語都屬於這個語族;義大利語族(拉丁語隸屬於的語族)和由其衍生出的羅曼語族,包括現在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波羅的-斯拉夫語族,一聽就知道跟波羅的海有關,東歐的波蘭語、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拉脫維亞語及立陶宛語都被劃入這一族;還有印度-伊朗語族,又稱雅利安語族。對於廣大國人來說,最熟悉的可能也是印歐語系,因為大學裡開設的歐洲區域的外語基本都屬於印歐語系,比如德語、法語、俄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

說完印歐語系,再說一個我們應該比較熟悉的語系吧,那就是漢藏語系,收錄進我們的母語漢語的語系。比起印歐語系,漢藏語系的研究相對來說就比較薄弱了,既沒有構建出一個比較系統的原始語言並且從中推導出各種語言可能出現的發展規律,也沒有確定的語言成員,甚至漢語和藏語、緬語之間是否具有親緣關係都具有爭議。由於漢語廣泛使用語素文字而非表音文字,模擬上古語音從而與其他語言進行參照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目前常見的分類是在漢藏語系下建立兩個語族,一個是漢語族,包括漢語及各種分支,另一個是藏緬語族,包括藏語、緬甸語,雲南一帶例如彝語、傈僳語等語言。我這裡要格外提一句,之前和很多朋友聊天的時候發現大家有一種觀點,那就是日語和漢語之間應該有譜繫上的親緣,有這樣的想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以前也曾經想過,畢竟日語在書寫系統中使用漢字,而且漢字的音讀有時和一些漢語方言很類似。但是從結構上、同源小詞上來說,兩者具有明顯的差異,一般理論認為,日語處於一個幾乎獨立的、名為「日本-琉球」的語系內,和其他的語系(比如南島語系、阿爾泰語系等)的關係都不明確,而並非直接屬於漢藏語系,這兩種語言雖然看起來有點像,但是實際上相差甚遠。

這一次的重製里,我也會盡量縮短每一個「可閱讀部分」的篇幅,盡量符合大家在手機和電腦上的閱讀習慣,所以之前在豆瓣的每一章長篇,都會按照當時實際播送的形式拆成兩個或者更多的短篇。那麼第一周的上篇就到此結束了,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篇分解。

Chris

14/09/2013 初稿於北京

06/07/2015 修訂於劍橋

來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Chris Xia

【知乎日報】千萬用戶的選擇,做朋友圈裡的新鮮事分享大牛。 點擊下載

原網頁已經由ZAKER轉碼以便在移動設備上查看查看原文


推薦閱讀:

練就嫻熟的語言技巧:實用口才全書
【衝刺專欄】60個常用語言得體用詞,到手的分別丟了!
第10節:罵人前的自測:容易惹火別人的語言(8)
回族的語言文字習俗
C語言C++探索之旅: 什麼是編程

TAG:語言 | 語言學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