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禮是孫中山引進的嗎?
握手作為西方禮節,其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最早發生在人類「刀耕火種」的年代,那時在狩獵和戰爭時,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藏武器。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節。
另有考證說握手起源於中世紀戰爭期間。騎士們身穿盔甲,除兩隻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鐵甲里,隨時準備沖向敵人。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時就脫去右手的甲胄,伸出手握手言好。後來,這種友好的致意方式流傳到民間,就成了握手禮。今天人們初識、再見時行握手禮,也要先脫去手套,以示對對方尊重。
「握手」禮儀來華之初,中國人曾很不習慣,也難免鬧出一些不痛快。晚清李伯元《文明小史》中,描述一位義大利地質專家(書中稱「礦師」)與中國縣官初次相見,縣官錯把左手伸出來,礦師便拒絕與之握手,反映了不懂西洋禮節的中國人當時的尷尬。因為中國古人不是沒有見面禮,延續上千年的抱拳之禮,其講究不亞於握手。
一般倆人相見躬身致意為「鞠躬」,叉手或抱拳拱手施禮為「作揖」(俗稱打恭、打躬),屈膝跪下手觸地為「下拜」(俗稱下跪、跪拜),跪地後頭觸地為「稽首」(俗稱磕頭、叩頭)。從鞠躬、作揖,到下拜、稽首,體現著禮節的輕重。
中國人的抱拳之禮至今未廢。武術散打選手開打之前,選手必定是抱拳示意的,相聲演員出場也多是向觀眾抱拳問候。古裝電視劇中,男女演員抱拳的鏡頭比比皆是,只是常常讓人啼笑皆非。因為古人抱拳作揖很有講究,為男子的見面禮儀,且中國傳統尚左,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是謂「吉拜」,鬆緊自然適度、拱手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用右手抱左手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多用於弔喪。
中國古代對握手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距今已兩千多年。唐代元結《別王佐卿序》中「在少年時,握手笑別,雖遠不恨」,宋陸遊《齋中雜興》詩中「道逢若耶叟,握手開蒼顏」,清納蘭性德《於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中「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等句,說明中國古人曾用握手相互表達悲歡離合。
讓今人頗感意外的是,中國古代禮俗中「握手」曾經和喪葬有著直接聯繫。先秦《儀禮·士喪禮》中記載:「握手用玄纁裹,長尺二寸,廣五寸。」指的是古人要讓死者手中拿著玉或其他物品,以示不是兩手空空前往另一個世界,此物就被稱作「握手」。這種風俗被後世沿襲,如《新唐書·禮樂志》、《大明會典·喪禮》等都有「握手」的使用規定。
但所謂「握手」,並不在中國古人的見面禮儀中,也未見於民間日常必行風俗。將握手作為見面禮節引入中國的,應首推「民國之父」孫中山。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時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並親自教導會員如何行握手禮。孫中山認為,在我國流行了數千年的跪拜禮,是封建等級禮教制度的象徵,推翻滿清封建統治,一定要摧毀它的禮制。用新式的體現平等理念的握手禮取代跪拜禮,是辛亥革命任務的一部分。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馬保奉,曾專門撰文談握手禮。他也認為,握手禮是辛亥革命後才漸漸從歐洲傳入中國。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握手」普通人在日常交往中,以握手作為正式的見面禮儀。而在政治人物和新聞人物之間,握手往往傳遞著諸多耐人尋味的信息,往往能回答公眾心中頗多懸念。這或許也是習近平與安倍晉三的握手如此吸引眼球的原因。近百年的歷史上,有些握手鏡頭就是攝影記者們拼了命也要搶到的。
二戰即將結束之際,有一張圖片曾振奮了整個反法西斯陣營——三名美軍士兵與三名蘇聯士兵在德國托爾高附近易北河上的一座橋頭,正相互將手伸向對方,他們腳下的橋是斷的,但顯然他們正在用伸向對方的手架起另外一座無形的橋樑。正是因為極富畫面衝擊力和強烈的象徵意義,這張握手照成為二戰經典照片。
1945年7月17日, 在柏林近郊波茨坦會議上,蘇美英「三巨頭」丘吉爾、杜魯門和斯大林握手,對日本法西斯發出最後通牒。30年後的同一天——1975年7月17日,蘇聯「聯盟」號指揮長阿列克謝·利昂與美國阿波羅號指揮長托馬斯·斯塔福德在太空中握手,令冷戰局勢大為緩解。
被歷史銘記的握手照片,少不了這一張——1972年2月21日, 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機艙門打開,美國總統尼克松獨自出現在舷梯上,隨行人員均被擋在飛機內。當尼克松沿舷梯下行至離地面還有三四梯時,就向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伸出了右手。幾秒鐘後,尼克松和周恩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新中國剛成立時,在日內瓦發生過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一事。因此這短短一瞬,中美之交翻開了新的一頁。尼克松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2013年12月10日,在出席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官方追悼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同古巴總統勞爾·卡斯特羅握手。這張照片迅速傳遍全球。因為兩國首腦的上一次握手,要上溯到1959年華盛頓的一次記者招待會,古巴總統菲德爾·卡斯特羅同時任美國副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握手。
看來,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看似簡單的握手,從不是件簡單的事兒。
參考資料(部分):
1、陳益民:《「握手」漫議》, 《尋根》.2012年第1期.
2、馬保奉:《禮儀漫談》,《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0月20日.
3、廖楚強:《拱手禮·握手禮·鞠躬禮》,《北京晚報》.2011年2月3日.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中山裝的來歷
※血戰天下----吞併中山(1)
※追尋孫中山日本妻子與子孫的足跡(連載三)
※三嘆評註:《康梁師徒對孫中山逝世的反應》
※孫中山與李鴻章可曾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