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學佛少走彎路一定要記住這四個原則
我們學佛的人,有四句話特別要注意,這是佛說的。「依經不依論」,依止佛說的經典最重要。論,是佛的弟子們,這些菩薩與尊者們,根據佛法的修持完成的著作,有些論非常了不起,但是到底是菩薩和尊者們的著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講的原著。所以學佛注意,第一要依經不依論。
第二、「依法不依人」,以佛說的、佛經所講的佛法為標淮,所以真正學佛,我們講皈依佛、皈依法。佛說的留下來的記錄叫做經典,經典是我們後人的尊稱,實際上每一本佛經,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對話的討論集,菩薩或者弟子提出問題,譬如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為主體所提的問題,與佛對話記錄下來,後世叫做經典,這種經典就叫做佛法。
佛法的「法」的意思,包括一切事實、一切道理,一切事一切理綜合起來就叫做法。什麼叫一切事呢?譬如我們學禪、打坐、做工夫,這是個事實,那不是講理論能夠實現的;譬如兩個腿能不能盤的起來,那是一個事實。事跟理配合起來叫做「法」,佛法的法不是普通法律那個法,所以講依佛法不依人。老和尚故意捧我,說我是善知識,老和尚的話也靠不住,你們不要聽,我更不是善知識,他是客氣話,不要因為人的關係,要真正以真理為依歸,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裡頭還有差別,有些佛經是不了義的經典,什麼叫不了義?不徹底的,不究竟的。有些佛經是究竟的,所以要依了義,依徹底究竟的,不依不了義。有些小乘的經典,甚至於後世還有偽造的經典,靠不住了;但是諸位聽了以後,不要認為靠不住看都不看,都要看,你看了才知道那個是不對的。譬如有些人講:「這是外道。」我說:「你學過沒有?」「沒有,外道我怎麼學它?」「那你怎麼曉得他是外不外呢?」你研究了才知道是不是外道。
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九歲皇帝不當跑去出家了,他前面八、九年學的都是外道,因為他經過外道的修持,曉得一切皆非,都不對,不是正法,因此才在菩提樹下自己悟道的,這是正法。現在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順便帶到告訴大家這個觀念。
第四、「依智不依識」,真正學佛、學道要靠高度的智慧,不是靠腦筋或讀的書、常識與思想來的。譬如大家學佛都曉得四大皆空,我常常說,你肚子餓了不要吃飯,看你空得了不?你就空不了!天冷了不要穿衣服,不怕冷你做得到嗎?你就做不到!所以都知道四大皆空,這些佛學一聽都會了。我常常說一個笑話,諸位不要見怪,我常常告訴朋友,我最怕的是學佛的人,為什麼?一來了以後,看到你就合個掌,一臉的佛相,一身都是佛氣,滿口的佛話,究竟什麼意思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就是把佛的那些道理拿來做普通的常識用了,變成名詞了,嘴裡滿口佛的名詞,真正的意義不懂。所以真正學佛要高度的智慧,佛法是智慧的學問,不是一般的常識,也不是一般的思想。我們首先交待這個。
《南禪七日》
----------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這是有名的「四不依」,學佛的人都要知道。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下來,走了七步路,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正好走七步,不是六步,不是八步?你們參參看,這才是真大話頭。
學佛是要完成自我,用現代哲學語言說,是要找到真正自我。真找到了,是頂天立地的,也沒有什麼上帝佛菩薩,三界之間只有我,其它一切皆空。你懂了這個道理,就明白為什麼學佛有四不依。
「依義不依語」,是說縱使你能把佛經倒過來背,如果沒有搞清楚經文的道理,也是沒有用的。你要把經文的義理,像吸收營養似的吸收,不死守經文的文字語言作標準。
「依智不依識」,是說不能依我們的心意識,不能用習慣的思想推理來解釋佛經,而是要用般若智慧。你們將來出去講經弘法,要像岩頭禪師說的「語語從胸襟中流出,蓋天蓋地」,不然你一字不漏地講,於眾生無益。智慧不是聰明,更不是學位,生活中處處是佛法,不用言語文字表達,要靠智能去理悟。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三藏十二部當中很多是不了義經,就是義理不透徹的,很多小乘的經典是如此。學習佛法就要依了義經,義理徹底,透頂透底。譬如《楞嚴經》的經題是《大佛頂了義首楞嚴經》,已經告訴了你是了義經。不過老實講,依我看《楞嚴經》還不是盡然了義的,還掛著點尾巴。真正徹底了義就只是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諸位的了義經在哪裡?都在你家裡,你沒有出門來這裡聽經之前,你已經念完《維摩詰經》了,你來這裡聽我講的是不了義。你懂了這個意思可以學佛了。
什麼是佛?禪宗祖師答:「佛是無事的閑人。」這很難,閑也不容易的,我看你們當中有幾位很閑的,但是閑得很煩惱。古人詩曰:「人非有品不能閑」,這個品不是人品,是說沒有超越「了脫」境界的話,是閑不下來的,閑下來會痛苦的。孔子說:「小人閑居為不善」,一個人閑居久了不是好事。所以有時我會勸一些年紀大的朋友,不要退休,能夠賴就賴,多拖一下。我看有的人做了幾十年事,一退休下來就垮了,開始生病,精神不好,很快就真退休了。為什麼?就是「人非有品不能閑」。
還有禪宗祖師說:「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也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一執著了,對不起,雖然不是邪見,但是成了邊見,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見。宗教的偏見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個宗教都一樣,因為基本上都是教人為善的,這總沒有錯吧!不必說你是那個教,我是這個教。你睡午覺,我睡晚覺。宗教的最高處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來看人家,要從平等線來看。所以有的朋友對我說,想找個宗教歸宿,又不知道選那個教,我就叫他去街上逛,看見那個教堂廟子,覺得看著舒服就進去坐坐聽聽。我不是哪個教的推銷員,這是要看個人因緣如何,不是我不肯推薦。
第四個不依是「依法不依人」,我每次進教室你們就站起來,我只好合個掌,我實在很煩,很怕敬禮。我常罵你們,只會「老師早,老師好,老師不得了」,都是假話!其實老師樣樣都不了。老師好不好不要管,要依法不依人,以老師所講的法好不好為主,不是看老師這個人好不好。如果因為是某某講的我不能不信,那你是大迷信!有時我問同學為什麼要如此如此,他說因為是老師你昨天這麼講的。這就是沒有智慧,昨天某一個環境所以這麼說,今天的環境不同,你怎麼不曉得變呢?昨天下雨我叫你帶傘,今天不下雨你為什為還要帶傘呢?
學佛一定要把四不依搞清楚。像現在好多人跟著去學密宗,我就問他們到底學了什麼東西,講給我聽聽。一聽之下,都是沒有搞清楚就胡跟著學,不管你跟著再有名的喇嘛,都沒用的,弄個手印就叫傳法,曼達還不如饅頭好。曼達是代表一切供養,曼達拉就是道場,曼達拉的手印就是說要盡自己一切所有供養。你又不懂這意思,也做不到這樣的供養,只會結印,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
你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對得起佛菩薩,才是法供養。不是你搞什麼曼達拉才是供養。學佛在心在念,心念搞不清楚都是在自欺欺人。
*****
我們後世學佛的人要記得幾點一定的道理:「依經不依論」,一切道理以佛經為標準,乃至《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智度論》等都是次要,至於後人,尤其現代人的著作根本連看都不看了,因為他有沒有修證到,都有問題。
其次,「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研究大乘了義經典,譬如《楞嚴經》,是徹底的經典,有些佛說的經典是不了義,是對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說法,是不了義教。「依法不依人」,你們同學常常說我這個老師很難辦,脾氣又大,拍馬屁拍不上,的確是的。講到佛法,不管你對我感情如何,我始終保持一個態度,「寧將此心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這就是所謂四不依的法門,也可以說是四依法門,不然怕走錯了路。
所以我們求師訪道學佛不要情感化,絕對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門來檢查。什麼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經教,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金剛經》等,絕對是正法,不會有錯。
古人說通一經一論才真正夠資格學佛。唐宋時代是不能隨便出家的,要通過佛學的考試,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經或是一本論,他就考你這本經論,通過了,國家就發你一個證明文憑,就是度牒,不是像現在這麼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規,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來。到了唐明皇以後,有一度國家的財政出了問題,同外國打仗經費不夠,也曾經出賣過度牒。
所以經論不通,就不會了解正法。大體來講,《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都屬於般若系統,在中國的佛學系統里是屬於性宗,直接講形而上道、明心見性。另有由科學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識系統,中國叫相宗。這兩大系統,都屬於正法。還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緣都是。再簡單點說,佛法說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從何處下手學佛法》
※學佛的幾個要求(完整版)
※我的學佛經歷及一些粗淺感悟(懺悔!)
※妙蓮老和尚:如何免費得福報--學佛網
※達真堪布:發菩提心之四無量心--學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