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仡佬族三幺台習俗

v:* {behavior:url(#default#VML);}o:* {behavior:url(#default#VML);}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st1:*{behavior:url(#ieooui)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仡佬族的「三幺台」習俗, 「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飯席。「幺台」,正安、道真、務川一帶地域土語,「結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經過茶席、酒席、飯席才結束,故稱「三幺台」。

「三么台」習俗,流佈於黔北的正安縣、道真、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

古時,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壽、重大民俗活動和節慶時操辦宴席,都盛行「三幺台」待客,隆重而熱鬧。每一幺台間,伴以「吹打」(鑼鼓嗩吶),即每上和每撤一台席,都要吹奏一番,熱鬧氛圍。後來,逐漸成為春節期間待客方式。現今,只要有貴客來到,仡佬人家都要以「三幺台」招待,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客人到訪,要打開堂屋大門迎接。男主人招呼大家坐下,女主人準備茶水和食品,孩子就去喊左鄰右舍的男主人來陪客,如果客人中有長輩就喊長輩相陪,平輩喊平輩相陪。賓主到齊後,八人一桌(也有十人一桌的),背靠香龕(俗稱「香火」),面對大門為上席,左為客人席,右為主人席,下為晚輩席,座次與輩分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大家依次入座。輩分相同,以年長者坐上位。一般女人、小孩不上桌。待大家坐定,第一台席茶席就開始了。

茶席,是以喝茶為主,伴以果品糕點。喝茶以大土碗盛,以解渴除乏為主。所謂「大碗喝茶,大碗喝酒」,民風如此。茶席所配果品糕點為九盤,一是瓜子,二是花生,三是板栗,四是核桃,五是「紅帽子粑」,六是「美人痣泡粑」,七是「百花脆皮」,八是「酥食」,九是「麻餅」。茶多為土茶,土茶中以大樹茶為上品(務川縣大多喝素茶(土茶),道真、正安縣都喝油茶)。茶畢,撤去一幺台,轉入二幺台。

第二台為酒席,擺放好杯盤碗盞後,首先焚香化紙,拜祭祖先,一是表示不忘祖先造福後人的功德,二是恭請祖先神靈共享佳肴。然後重邀客人入座。第二台酒菜大都為滷菜和冷盤,如香腸、鹵豬雜、滷雞、鹵鴨、瘦臘肉、皮蛋、鹽蛋、泡蘿蔔、泡地牯牛、花生米等,菜的內容不定,但必須是九盤。酒多是自釀的苞谷小鍋酒。當地飲酒習慣,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飲酒者以茶代酒。第一杯為敬客酒,由主人發話,向每一位客人敬酒,說一些歡迎和謙詞,先干為敬。第二杯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說一些答謝及祝福的話語,然後共同乾杯。第三杯為孝敬酒,晚輩向長輩敬酒,晚輩必須等長輩喝完酒後再喝。待酒將酣,二台席結束,緊接著上第三台席。

第三台為飯席,這是」三幺台」的正席,菜的碗數仍然是九碗,俗稱「九大碗」。 「九大碗」是「登子肉」、酥肉、肉圓子、油果豆腐、灰豆腐、扣肉、黃花菜、筍子、湯菜等。其中「登子肉」又叫「大菜」,任何時候都不能少。吃菜時,晚輩不能隨意用菜,每碗菜都必須等長輩先吃後才能動筷(尤其是吃「登子肉」。「登」是古代祭祀時盛肉食的禮器,《爾雅·釋器》說「瓦豆謂之登。」可見,「登子肉」的稱呼是從「登」這種盛肉的祭祀禮器得來的),長輩夾菜時,要邀請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飯後,平端或合舉筷子,示意「各位慢用」。晚輩等到長輩吃完飯,才能退席。每道菜造型非圓即方,寓團團圓圓、四季發財。

在「三幺台」席中有麻餅、酥食、百花脆皮、「紅帽子粑」、「美人痣泡粑」、「登子肉」、肉圓子、油果豆腐、酥肉等菜肴,每道菜都獨具特色。

麻餅,通常用糯米做成,也有小米麻餅、芝麻麻餅。做法是:先將本地熬制的麻糖溶化,然後加入炒熟的米,攪拌均勻,倒入特製的麻餅廂內,壓實壓緊,冷卻後取出,切成片狀。有加紅或加綠做成紅色或綠色麻餅的。麻餅有香、甜、脆的特點。

酥食,也是用糯米面做成。製作酥食必須用特製的酥食印板,印板一般長40厘米,兩面雕模子,造型有魚、鳥、猴子、蝴蝶、羅漢等;圓形的則有福、祿、壽、喜字樣。酥食軟甜可口、清香怡人、造型美觀、寓意美好。

百花脆皮,用各色干糍粑切成各種花瓣,放在熱砂中炒泡,再拼盤成各種花朵形狀。

「紅帽子粑」,糯米做成。椎體,形似金字塔,內包豆腐顆、肉、糖、洗沙等心子,尖端放一小撮紅米(守孝期間則放白米),象清代官員戴的「紅頂子」,故稱「紅帽子粑」。

「泡粑」,糯米和粘米混合做成,圓形,用竹製的粑圈兒蒸制而成。筷子一端劃破成「十」字,然後乘熱在泡粑的圓心點上一朵桃花,看起來如美人腮邊的香痣。

「登子肉」,先把豬肉煮到半熟,然後切成3厘米見方的肉塊,再用糖、醬油製成汁,加入生薑、桂枝、八角茴等,投入切好的肉塊,慢火煨燉即可。「登子肉」色澤金黃、油而不膩、糯軟適口、風味獨特。

肉圓子,精選豬肉剁成肉末,加佐料拌勻,外用紅米包裹(守孝期間則用白米),蒸制而成。

酥肉,用麥面或紅薯芡粉調成糊狀,裹肉,油炸而成。

油果豆腐,豆腐切成三角形,油炸而成。

小鍋酒,是一種自製的農家土酒。清務川人申紹伯在其《南園紀事》一書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用甑幕其糟粕,使氣上升因而滴下者,曰火酒,亦曰燒酒。」釀造工藝至今仍為仡佬人家掌握。

「三幺台」,是仡佬族沿襲千年的飲食習俗,滲入了民族文明的飲食禮儀,蘊含了仡家人熱情、純樸的待客之風。民族特色鮮明,文化特徵獨特,具有對仡佬族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研究的重大價值。


推薦閱讀:

春節「倒貼福」這一習俗,原來跟朱元璋有關
【走進非遺】貴州天柱侗族婚戀習俗
F端午節特輯│節日傳統習俗知多少?
伏特加奇特的飲用習俗

TAG: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