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元及以上的世界】
五次元世界 5 愛的感情
此外,五次元世界還有一個特徵,即靈魂能夠萌發出「愛」的感情。雖然在世間也有男女之間的愛、親子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和師徒之間的愛等等,但五次元善人界的愛已經變得非常純粹。
在地上界,愛很難表現,但在靈界,愛是非常鮮明的實體。如果愛著他人,這個愛的波動便能直接傳達給對方。對方強烈地感受到被愛之後,便會感覺到靈魂的喜悅。
在地上界,愛的感情不十分明確。不知對方是否真愛自己,而產生戀愛煩惱。異性問題大多是這種「走鋼絲」似的感情。
看不清對方是否在愛自己。即使對方在愛著自己,也會胡思亂想,推測對方沒有給自己一份特殊的愛,最後反倒得出了悲觀的結論。
然而,五次元善人界對愛有一個衡量的指標,很容易判斷自己是否被他人所愛,自己的感情也可以直接傳達給對方。
譬如說,在一個十平米的房子中點上日光燈或電燈泡,這差別是一目了然的。又譬如,電燈泡也有六十瓦、一百瓦、二百瓦的差別,一開燈便知其差異。相同地,五次元中的愛的感情,一下子就能明了。
五次元善人界是「以心傳心」的世界,是心念能夠立刻如實傳達的世界。這也正是地獄靈無法進入五次元善人界的理由所在。
地獄靈的心裡充滿了憎恨、嫉妒、牢騷、憤怒和貪慾,若這樣的意念毫無掩飾地傳達給對方,這裡就絕不是天國了。
五次元善人界的所有居民都懷有愛的感情,雖說在量上有多與少、高與低的差別,但每個靈都放射著愛之能量。
掌握了愛的實感,就能夠接受六次元以上靈人的指導,進一步理解愛的本質。
五次元世界的教育課程主要內容是:「當你們被愛時,愛就像電流一樣直擊你的胸懷。而且心懷會感覺到溫暖。然後會感覺到高興。那愛實際上就是佛之心」。
雖然五次元之靈還沒有明確地認知「何謂佛」,但卻能夠感受到佛的真實存在。關於何謂佛,高級靈會如此教育五次元的人:
「你能夠感覺到愛,最大的愛就是天空中的靈太陽。靈太陽無償地供給著熱與能量,供給著生命之能。這無償的愛、慈悲的存在就是佛的體現。當你們相互施愛之時,愛的波動會充滿胸膛,內心無比喜悅吧?那就證明你們乃是佛之子、在本質上乃是佛生命的一部分」。
高級靈如此諄諄教導。
但這還只是愛的初級教育,還沒有達到菩薩界向他人施愛的程度。五次元世界只是建立起了「何謂愛」、「何謂被愛」、「何謂施愛」等基礎感情。
然後學習「比起不被愛來,被愛是幸福的。愛是非常美好的」。慢慢地便能逐步明白:「愛不是建立在自我保存和利己主義之上」。
六次元世界10 走向愛的境界
以上是六次元世界的概觀。
縱觀六次元世界,分為上、中、下三個階段。橫觀則有表側光明界,在中間有龍宮界,另一面的里側世界,則是以肉體修行為中心的人所居住的天狗界和仙人界。天狗界主要是好炫耀力量的人所前往的世界,而仙人界則是專門研究靈能力的人所居住的世界。這就是六次元中的諸種實相。
此外,上文還介紹了在六次元世界中居住著被稱為神的人。這些被稱為神的人,主要是在六次元光明界上層階段。
六次元世界上階段中有諸天善神。其中,有人們常說的多聞天、毘沙門天、大黑天等神靈,也有許多福神。
部分諸天善神並非只有六次元覺悟。有些人雖然已獲得了菩薩或如來之悟,但卻在六次元上層階段擔負著具體的使命。
換言之,有一些菩薩和如來是為了統括六次元世界以及指導世間人們,作為指揮官來到六次元世界。從靈格上來說,這樣的人多是被人們稱作神的高級靈。
此外,也有一些人居於六次元上層階段做修行。這些人被稱為阿羅漢。
阿羅漢是指向著菩薩境界努力修行的人。他們自己能夠凈心、反省和糾正自身的錯誤,進而能夠達到靈體放射出後光的狀態。阿羅漢的境界是進入菩薩界的龍門第一關。若從佛教的觀點來講,這些六次元上層階級的人稱為阿羅漢,但若從基督教的角度而言,則大約是教會牧師這樣的人。
阿羅漢意味著自學自修的修行過程已結束,需要進一步將上面的七次元菩薩作為修行目標。他們在為獲得真理知識而努力的同時,還會鑽研如何向眾人說法。
對他人的利他行是進入利他的世界之前提。當自我磨練的階段大致結束後,進入了助人、友愛和慈悲的利他境界時,阿羅漢即成菩薩。從基督教的觀點來說,這相當於天使。
這是靈魂修行之本道。可以說,六次元光明界的修行,是為到達菩薩的前階段即阿羅漢境地的方法之一。
總結來說,阿羅漢是一種職業或一個領域,是一群充分地充實自己後,又繼續將「助人」作為修行目標的人。這就是佛教所稱的阿羅漢。從這個特點來看,沒有經過六次元修行,就不可能進入七次元世界。
世間人們的修行也是一樣。在吸收了真理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親身實踐,才能進入為愛而生的世界。因此,人們務必要知曉「不吸收真理知識,就不能到達菩薩的境地」。
首先,必須吸收知識,確立自己的知性實力。其次,是把普遍的愛作為人生目標,熱心助人,用「悟」的力量拯救他人。從靈界實相的觀點來看,持有這種人生方針才是正確的。
七次元世界1 愛的洋溢
本章將對七次元的靈域進行說明。
七次元世界別名為「菩薩界」。菩薩界是佛教式的命名,未必能在全世界通用,但對居住在亞洲的人來說,菩薩界這個詞比較容易理解,所以使用這個詞。
簡單來說,七次元世界是「愛」的世界。愛,每天都有人討論,各種文獻中也有許多論述和記載。愛,是人最想得到、最根源性的欲求。
人人都希望被愛。但希望被愛的心情和實際上被愛的感覺,這兩者間的差距似乎區分了人的幸與不幸。
在小說、詩歌和哲學等書籍中,有數之不盡關於愛的敘述。此外,在音樂和繪畫作品中,愛也是永遠的主題,可是在歷史上,卻沒有任何人能對真實的愛下一個不變的定義。
對此,我打算通過本章全文,從各種角度對愛的問題做個探討。
六次元世界重視「知」,但六次元的知並非指世間性知識的歸納,而是指佛法真理的知識。因此,「知的世界的上一階段,是愛的世界」,便是我現在要談的問題。
古人言「愛優於知」,但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說「只要有了愛就不需要知」,而是指「知固然重要,但尚須認識到,愛是超越了知的存在」。這從人的經驗來說,也是說得通的。
有些人待人親切、和藹、體貼,但自己最終還是不能幸福。原因在哪裡呢?因為此人只是在充當一個「慈悲魔」,缺乏知的部分。
自己總認為只要為他人好就行,做盡各種殷勤助人之事,但反而引起對方的反感,最後自己只能感到枉然空虛。雖然為他人盡心儘力,可是對方既不喜悅,也不感謝自己,最後連自己也被籠罩在空虛的氣氛中。世上有很多這種人。自身充當了慈悲魔即是原因所在。
實踐愛,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卻非常難。因為,在愛中有「勉勵他人」的要素。要勉勵他人,畢竟還需要深入認識社會和人的本質,需要知曉佛心,否則就很難做到勉勵這件事。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以知為根基的愛,才能勉勵世間的一切,才能成為培育和發展的力量。如果是在無知的狀態下實踐愛,愛是脆弱、模糊和容易崩潰的」。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人的本質,會發現愛就像不斷湧出、無法扼抑的泉水。所以在施愛時,應該要認識到「愛如從內心深處噴涌而出的泉水」。
七次元世界 2 愛的作用力
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愛的作用力這個問題。愛究竟能夠產生出何種作用力呢?愛又具備何種功用呢?
人失去了愛會怎樣?愛是人的根本需求嗎?還是說,人用自己的頭腦考慮出「愛是必需的」,所以才提倡「必須要互愛」。
這些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人從出生到年邁、死亡,有六、七十年左右的生涯。貫穿此生的能源和生存的動力,究竟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從這裡來深入探討。
讀者們可以回顧自己從蹣跚學步的嬰兒,到上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情形。
嬰兒的工作是什麼呢?去感受母親的愛似乎就是他的工作。對嬰兒來說,他最初的認知,就是感覺到愛的存在。這是愛的根本作用力之體現。
嬰兒覺得沒得到愛時,就會哭泣,感覺到愛時,就開心得不得了。喝到母乳或得到玩具會心滿意足,而母親不在身邊、不如自己之意時又會哭鬧了。
此時我們可以發現到,在嬰兒純潔無瑕的心中,表現出了對愛的本能性的需求。嬰兒的心雖然幼稚,但對是否獲得了關愛這件事可是非常敏感。
小孩子長到三到六歲左右,兄弟姊妹之間就會開始向父母爭寵。
即使是四、五歲的孩子,如果覺得父母把愛傾注在弟弟、妹妹身上,也許就會故意調皮一下,這可以說是最早出現的嫉妒。嫉妒心在人幼小時便已產生了,真是令人意外。
進一步觀察嫉妒心從何而來,就可以發現它最終是來自對愛的強烈欲求。孩童在這個欲求得不到滿足時,便會做一些調皮的事去引人注意。
總結來說,童年時對愛的欲求,就好比是對食物的需求一般。
上了小學、中學和高中,就不僅只有父母能給予愛了。從同學、老師身上也能得到愛。
成績好時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們的羨慕,從中可以獲得相當的滿足感。即使成績不好,但如果在某個體育項目上出眾,也會引人注目,得到同學們的愛戴。此外,如果能在功課上或體育上表現優異的話,或許還能得到異性的愛慕。
我們可以說,對於成長中的人而言,獲得別人的愛,就像是在攝取生活上的營養素一樣。
長大成人之後,情形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女子到了二十五、六歲,男子到了二十七至三十歲,會開始認真地考慮自己的婚事。因此,為了能得到異性的愛戀,努力在名校讀書,在著名的大公司工作。女子為了使自己更漂亮、更富魅力,會在穿著和化妝方面下功夫。這也是求愛之心在起作用的關係。
從這個發展變化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狀態如果持續下去,人很容易只是想滿足本能欲求,只考慮如何從他人那裡得到愛。人自出生下來開始,一直在追求他人給予自己的愛。然而,只是這樣妥當嗎?這很值得我們思考。
七次元世界3 愛的力學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愛的力學。愛的力學,是愛與愛之間的關係學,作用與反作用的法則。
任何人在童年時都會想得到愛,這時愛的供給者是父母,父母向孩子傾注自己的愛。兒女長大成人後,結婚、生兒育女,隨後同樣會對自己的子女傾注親子之愛。
孩子一面接受著父母的愛,另一方面,爺爺、奶奶把孫兒視為寶貝,只要見到了孫兒的臉、撫摸到了孫兒的手,就會喜出望外,孫兒的存在本身,反而成為對爺爺、奶奶的一種愛,成為了歡喜的來源。
如此,愛還不僅僅是被施予的,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給予、分享的。
我們由此可以發現,愛是源源不絕地循環。
這個循環也許是以二、三十年為周期。父母給予孩子養育之愛,孩子成人後做了父母,也會向自己的孩子給予父母之愛。做爺爺、奶奶的也會疼愛孫輩。如此,愛以二、三十年為周期循環著。
這是家庭裡面的愛的循環。此外,人們還會面臨下一個更大的愛的課題。那就是男女之間的愛。
人自從懂事之後,或者說從十幾歲左右起,便逐漸會意識到異性的存在。在近二十歲時,便難以擺脫對異性的思念了。男女之間的戀情有如磁鐵相互吸引,甚至整日被這種思念糾纏,這是種非常不可思議的感情。
這種感情雖然不是因為教育才產生的,但在男女之間卻產生了近乎契約的關係。
戀愛了的女性,在內心會本能地產生「他愛著我,所以我不應該太親近其它男子」的想法。男性也同樣會自然地產生出「她對我付出了愛情,所以我應該跟其它女性保持距離,以免傷害了她的感情」的心情。
非常不可思議,男女之間會產生這種類似契約的關係。男女天生就知道愛可以連接彼此。
體驗過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愛,以男女之間契約性的愛的力量為基礎,夫婦之愛就此產生了。
夫婦之愛受到法律保護,並且具有排他性,不容許他人介入。如此一來,在愛的本質當中可見到排他性的一面。譬如,如果做丈夫的人每天在外尋花問柳,妻子就會非常傷心。相反地,妻子若整天遊盪在外,她的丈夫也會感到孤獨。
可以說,這樣的愛之中有一種獨佔欲,容不下第三者的排他性。
七次元世界 4 永遠的愛
男女之愛或者夫婦之愛伴隨著排他性與獨佔欲。那麼,這種獨佔欲是否屬於自我保存欲呢?這種愛是否不能容許呢?
或許會有人持這種看法:「平等地愛所有人,是人的本質。所以必須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
但是,假如妻子八面玲瓏,不但對自己的丈夫好,對其他男性也平等地去愛的話,這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或者丈夫也平等地對待妻子和其他女性的話,又會怎樣呢?這必然意味著夫婦生活的崩潰。
男女共同生活是一個必須遵守的規則,因為共同生活是計劃生兒育女和建立家庭的基礎。
如果不需要家庭,把男女的存在理由僅視為生理上傳宗接代的需要,或者是認同柏拉圖(Plato)所說的養育子女應是國家的責任,那麼男女除了傳宗接代以外,也就沒有其它意義了。
但這不是佛心的體現。佛期望「一男一女,相互協力,生兒育女,通過幾十年來所建立家庭,必定能發現有許多收穫」。
換言之,在男女之愛中的排他、獨佔意識,看似是一種自我保存的自私慾望,但實際上,為了達到更高的目標,為了成就偉大的家庭之愛、為了捍衛家庭的幸福,有必要做出這最低限度的惡。
看似心胸狹小,但這是為了達到更高目標,所必須採取的手段。
因此,男女間的獨佔欲未必是惡。但如果這種慾望超過合理限度,變成不尊重對方、控制住對方,也就是說變成了異常的嫉妒時,就會產生不幸。
男女間的嫉妒心,只要是在為了維護共同生活的範圍內,不過度借題發揮,這種適當的嫉妒是可以容許的。但若嫉妒心異常地敏感,甚至變成了責難和折磨對方的心情時,無疑會釀成悲劇。
佛為了教導人們佛心體現於愛中,讓男女戀愛、結婚、實現夫婦之愛、進而體驗父母對子女的愛。這是佛所給予人們的愛的教育課程。
但在男女愛中產生的夫婦愛,以及隨之而來的親子愛,這種愛是否永遠不變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因為,這種愛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屬於本能性的。或許用「偶然」來形容不十分恰當,但人們會在人世間的偶遇中,彼此產生感情、愛上對方,也是事實。
雖然可以說是佛讓男女結婚、生兒育女和建立家庭,但可以說這樣就很完美了嗎?並非如此。男女之間的愛,仍然只是佛為了讓人們覺醒到真正愛的機緣的手段。
不管是多麼自私的人,都會對異性產生愛戀之心,至少對自己的孩子會有疼愛之心。
對異性和父母的愛,是為了讓人認識永恆的愛的啟示。「以這種最低限度的愛為機緣,覺悟更高層次的愛」,這即是佛的真心,人們應該正視這個事實。
七次元世界5 為誰而愛
以上從各種角度探討了愛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思考「為誰而愛」的問題。
人自孩童起,就對「別人給自己愛是好事,得不到他人的愛是壞事」有著本能性的嗅覺。但如果每個人都在要求別人給他愛,那麼就沒有人能來供給愛了。
如果只有愛的需求,但無供給的話,世間上的愛就會枯竭。
就連世間的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所以如果所有人都站在要求得到愛的立場,沒有人要站在給出愛的這一邊,那麼愛的供給方就會消失。這會使世間充滿如饑似渴的求愛者。
愛,不僅僅存在於男女之間和家庭里,當人步入社會,與他人之間也會出現愛的關係。冠以愛的名稱或許不夠恰當,但至少人會有「希望他人看好自己」的想法。
一個人若能能夠獲得別人的好感,我們可以說他得到了愛。相反,對別人懷著好感,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對人關心、體貼,我們則可以說此人付出了愛。
如果用靈眼觀察世間,便可以看到人們彷佛沙漠中喉嚨乾渴的旅人,在莽莽烈日下艱難地行走。
如果人們對彼此懷有愛心,便能緩解乾渴的欲求。但如果彼此不是相互供給,而是只考慮如何從他人那裡取得愛的話,這隻會加重乾渴的程度。
如果我們深思這個問題,便應該能夠得出「為誰而愛」的答案了。有所謂「親切同情不是為了他人」這種說法,這句話意味著「對他人親切,其結果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愛是不斷地的循環,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
讀者也可以從愛的經濟學角度來思考。
譬如,農家種植了蔬菜和稻米,收成後拿到市場上去賣,換回了貨幣。隨後農家用這些貨幣可以購買汽車等生活用品。接著,製造汽車的人從農家手裡獲得貨幣,他們也可以使用這些貨幣到市場上去購買蔬菜、米等食物。
一切都在循環。經濟上以貨幣為媒介,讓人們通過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做不間斷的循環。
愛也是一樣,向他人施予的愛,在幾經輾轉後,這愛必定能回到自己身上。施愛者得愛——這是一個法則。
一如生產了多少米就能獲得多少收入,付出多少勞動就能獲得多少報酬一樣,向人施愛者,也會有同等的愛的回收。雖然在三次元世間,用肉眼看不到這個愛的法則,但若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就能明白這是真實的了。愛,確實能夠回歸到施愛者身上。
於是,施愛越多,所得到的愛就越多。
因此,高次元的靈、光明指導靈向廣大眾人施愛,同時他們得到的愛也是巨大的。
那麼,他們被賜予的愛從何而來呢?這個愛是否是來自被他們愛的人的稱讚呢?其中的確包含著這個部分,但不是全部。其實,他們施愛的代價,是能得到來自佛的恩賜、佛會賜予他們偉大的恩惠。
七次元世界 6 拯救的本質
下面,我想稍微轉變話題,談一談有關拯救的本質。
前面說明了七次元世界是愛的世界,並談到愛當中包括家庭之愛、親子之愛、男女之愛等等。
那麼七次元世界的愛,性質又是如何呢?七次元的愛,已不是親子、男女之間的本能性的愛了。
七次元的菩薩在持肉體降生世間時,他們施愛的對象,未必都是和自己有直接關係的人。菩薩以佛心為己心,引導世人走向覺悟、拯救眾生。這是菩薩的世間人生,同時也是返回靈界後的工作。
在他力門中,非常重視「拯救」。
那麼,拯救的本質是什麼呢?
我在先前曾描述過,若用靈眼觀察世間時,似乎能看到在炎熱的沙漠中,疲憊的人們在四處求水,尋找綠洲,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如果生活在三次元世間的人是這樣的話,那麼對於人們來說,拯救是指什麼呢?說到底,拯救的本質並不是滋潤人們乾渴的喉嚨,拯救的本質不在於此。
那麼真正的潤喉之水是什麼呢?
兩千多年前,耶穌基督在口渴時,到牧羊女那裡討水喝。隨後耶穌留下了這樣一段話:「你能用水潤喉,但喉嚨還會幹渴。用我給予的『生命的語言』解渴者,絕不會再感到乾渴」。
就如這段話所說的,拯救的本質就在其中。
這裡耶穌所說的「生命的語言」,是指引導人覺醒,明白靈魂永恒生命的真實教義,是指佛法真理。為佛法真理而生的人,具有永恆的生命,不會迷失方向,因此不會疲勞,不會幹渴。
藉由佛法真理的正確提示,有無數的旅人重新找到正確的方向。何謂真正的愛?何謂真正的拯救?它的本質,就是使人覺醒的真理之詞,使人醒悟的一喝。
總結來說,諸菩薩活動的本質,在於傳播佛法真理,滋潤人們的心田,拯救萬眾。
七次元世界8 佛心的體現者
從回顧偉人的生涯,可以知道他們無視於世間性的愛,自覺到自己應該為更高的愛而活。他們為了達到更高的目的,而犧牲了其它次要的東西。換言之,他們對佛的愛勝於對人的愛。
人心是常常搖擺不定的。若以這樣搖擺不定的心為基礎,來生活和認識愛,必定跟以永恆不變的佛心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佛心體現者的愛,是永恆之愛、不變之愛。在以佛心為己心的生活中,即有這真實的愛。
我們不能否定男女之愛、親子之愛、手足之愛,應該要非常珍惜。但此外,我們還必須認識,這些愛只是為了達到更高的愛的預備課程,只是佛賜予人類的本能。
在此,我們必須深思「佛愛」和「愛佛」的問題了。
佛,用廣大無邊的愛包容著人類。這廣大無邊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不是想著給與然後獲得回報的愛,而是無盡地施予不求回報的愛。
太陽無所求地施予地球上的人和動植物光和熱,同樣的,佛也施予不求回報的愛,以「存在之愛」的最高境界燦爛閃耀著。
人們必須認知到佛愛的存在,必須要明白「佛賜予了一切」。
獲得了佛愛的恩賜,倘若還無感謝之心的話,就不能說是佛之子。在無限溫暖的愛的擁抱中,在無盡的恩賜下,若沒有絲毫感覺的話,身為人難道不是一種羞恥嗎!
多數世人對無限、無償的「佛愛」似少有敬意,或者說未能覺察。
可是,做為人難道不應該積極地去感悟佛愛嗎!自身獲得了佛愛,難道不應該在什麼地方報恩嗎!
人們當上了父母,便能體會到父母愛護子女的心情。佛就是人類的父母,作為人類父母的佛在愛著人類,人類難道不應該向佛報恩嗎!
這實際上是說,既然每個人作為佛子降生到世間,就需要抱有偉大的自覺心。我們不該為了獲得別人的好評和稱讚等才發揮愛心,接受著無限佛愛的人,本來就應該給出愛。
以靈的角度來看,人類就像接收電波的天線一樣,接受著佛的恩愛。既然接受了如此之多的佛愛,就應該把這個愛繼續傳送出去。
接受著佛愛,就應該將這個愛付出給世人,奉獻給社會。自上接受了佛愛,就有向下傳送的義務。
七次元世界10 超越了愛的存在
以上,探討了貫穿了七次元世界的「愛」。就某個角度來說,愛是在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愛在人與人、人與動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中產生。在單純的個體中產生不了愛。
寶石自身可持光輝明麗之身,但愛不是這樣的。只有相互溝通和相互給予,才會有愛。愛的本質,似乎就在這裡。
話雖如此,但只是相對性的愛還不能說是真正的愛。還是有像燦爛閃耀的鑽石那樣,像在朝陽照射下的水晶那樣,本身就能放射出燦爛光芒的愛。這是超越了人與人、人與動植物、礦物等之間的愛。
何謂超越了愛的存在?這個超越了愛的存在,就是「慈悲」。
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才發出光輝,僅是默默地閃耀,在這光輝當中,存在著偉大的愛。無限地施予無償的愛,這個毅然存在的愛,就是慈悲。
譬如說,山澗幽谷間盛開的花朵,為何如此美麗?它們是為誰盛開呢?
花朵盛開這件事本身,隱藏了一個無形的存在。它好像在向人訴說著這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何等重大。
空谷百合悄然綻放,鑽石默默閃耀,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超越了愛的存在。
這個超越性的存在,已不是在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愛,這就是慈悲。慈悲就是無論對手是否存在,都能夠體現出的價值。超越愛的存在就是慈悲。
歸根結底,慈悲是「存在之愛」,存在本身即是愛,這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愛。
這個存在之愛接近了佛的境地。佛在,萬物有愛。佛的存在本身就是賜予萬物的愛。
作為「存在之愛」的慈悲,超越了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愛,因此,人們應該向慈悲的世界邁進。
作者:大川隆法介紹:(通過有道翻譯工具直譯,未整理)
幸福科學的創始人,活佛和世界的老師
大川的創始人,幸福科學,是一個活佛21世紀的和世界導師真正的幸福。在傳統的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孔子和摩西,主人大川教真理和原則,使人們真正的幸福和開放的道路更好的新時代。他的教導真理吸收所有發現的開明的人類變得光亮的燈塔光明普照人類歷史和創建新的指導原則當代社會所必需的生活在和平、和諧和繁榮。
大川出生在1956年7月7日在Tokushima縣、日本。畢業於東京大學著名,他加入了一個位於東京的國際貿易公司。而在該公司工作的紐約總部,他研究了金融學研究生中心紐約城市大學。
在3月23日,1981,主人大川開始進行交流精神世界並獲得很大的啟示。他覺悟到,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出生的再保險和核心有意識的程度El Cantare——地球的至高神。
在1986年,碩士Ryuho大川放棄了前途光明的職業商人和一生致力於傳播事實真相。他建立了「幸福的科學」(在日本「Kofuku-no-Kagaku」),是1991年註冊為宗教組織。自那以後,主人大川一直引導無數人以幸福,出版了800本書,給1600年公開演講,創造為數眾多的研討會和生產功能齊全的電影基於他的教導。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他把理想政治和教育基金會的建立幸福實現黨和幸福科學學院對於有形的方式展現幸福。
推薦閱讀:
※周星馳55歲:我讓全世界笑過,可歲月沒有饒過我……
※世界棋的種類
※探秘世界第一蛇村「子思橋」800村民與百萬條蛇共舞
※世界上最蛋疼的歌名
※當你同時養了三隻以上的寵物,你可能生活在另外一種世界了...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