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朝十二名臣(組圖)

清朝十二名臣(組圖)
  鰲拜  鰲拜,生年不詳,卒於康熙八年(1669),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鰲拜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鰲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於幽所。鰲拜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耿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在目前熱播的影視劇中,鰲拜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耿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  縱觀鰲拜的一生,早年戰功赫赫,雖偶有波折,但還算是榮寵一時;又歷事三朝,輔佐幼主,忠心耿耿。但最後他卻因擅權而被革職抄家、身死禁所,可嘆可惜。  [attach]301[/attach]  于成龍  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不算少,但其中著名的當推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  于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他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做過官。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龍性格端莊,不苟言笑,又才智過人,勤儉耐勞。  于成龍是清康熙年間的重要大臣。他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曾經參加過鄉試並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柳州羅城縣知縣。此後,他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納蘭明珠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時,權傾朝野,人以「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13年,「掌儀天下之政」,在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同時作為封建權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政,貪財納賄,賣官鬻爵,結黨營私,打擊異己,在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中,經歷榮辱興衰,有起有落。但是,由於他在從政晚期,被康熙帝罷相,導致關於他的許多資料都湮沒不詳。  明珠之貪瀆和跋扈,從某種程度言之,是康熙帝放任的結果,康熙帝允許明珠黨發展,也是出於牽制索額圖黨的需要。一旦聖主認為其勢力不加約束就弊大於利時,便會著手整頓。康熙二十七年康熙下令革去明珠和勒德洪大學士職務。此後,明珠的權勢就一去不復返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十五日,明珠病逝於北京。明珠死後,康熙帝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明珠的一生,也算善始善終。  乾隆三十七年(1772),這時明珠已死了60多年了,乾隆帝在國史館修纂《明珠傳》時指出,確核明珠的罪案,只是在於徇利太深,結交太廣,不能恪守為官的戒律,並不至於像明代的嚴嵩、溫體仁等人那樣竊弄威福,竟敢陰排異己,潛害忠良,搞得滿朝畏懼而又不敢多言。雖然明珠也有很大的過失,但並不能掩蓋他的功勞。這應該算是比較客觀的評價。  隆科多  在清一代,被皇帝公開以「舅舅」相稱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就是這個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之間撲朔迷離、明爭暗鬥的皇位大戰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隆科多能夠躋身政壇,風雲一時,與他的身世、他的眼光有絕大關係。在他起家發達乃至身敗名裂的過程中,步軍統領一職起著重要作用。  隆科多並非一無是處。雍正五年,隆科多被派往邊境主持同俄國的劃界談判。當時,儘管他的地位搖搖欲墜,但他恪盡職守,仔細進行實地調查,態度堅決地要求俄國歸還侵佔的大片蒙古土地。也許他有討好皇帝的心思,但他維護國家利益的行為應該值得肯定。可惜,那時雍正已經完全不信任他,反倒因為其他問題把他逮捕回京受審。人們只記得一代權臣隆科多如何擅權結黨,卻對此間一段事迹略過不談,不知隆科多逝去的魂靈該如何苦笑?  年羹堯  [attach]316[/attach]  凡看過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一定會對年羹堯留下深刻印象。這位顯赫一時的年大將軍曾經屢立戰功、威鎮西陲,滿朝文武無不服其神勇,同時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寵遇,可謂春風得意。但是不久,風雲驟變,彈劾奏章連篇累牘,各種打擊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賜自盡。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軍最終落此下場,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從年羹堯自身而言,他的死確實有點咎由自取。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絲毫不知謙遜自保,不守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為輿論所不容;而且他植黨營私,貪贓受賄,為國法所不容,也為雍正所嫉恨。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勢必難得善終。  [attach]315[/attach]  劉墉  劉墉生長在世代書香、以科舉仕進為榮的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後來他成為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也證明了其學識的淵深。但不知什麼原因,滿腹經綸的劉墉卻遲遲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歲的劉墉才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並獲進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開始,劉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後20餘年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學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撫大員。  劉墉與和珅的關係,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習慣於把二人的關係描述為忠奸對立、水火難容。的確,劉墉並不阿附和珅,而基本採取的是獨善其身的做法。當劉墉入京任職之後,他首先是調整了自己的為官處事策略,變剛直方正為滑稽模稜,所以不可能和權勢遮天的和珅做針鋒相對地對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乾隆帝「龍馭上賓」之後,已是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卻積极參加了對和珅的處理,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墉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86歲。不管怎樣,劉墉可算得上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功德圓滿。  [attach]313[/attach]  [attach]314[/attach]  紀曉嵐  紀曉嵐(1724~1805),名昀,曉嵐是他的字,直隸河間獻縣(今河北滄縣)人。據史書記載,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據史書上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長得丑,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相貌醜陋的紀曉嵐卻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華橫溢,也難得到真正的重視,難以參與重大的政治決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紀曉嵐只能做乾隆的詞臣,而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任會試考官,三次任禮部尚書,均是這種際遇的體現。這種官職並無重權、實權,只是大清朝廷的擺設而已。  [attach]304[/attach]  和珅  和珅發跡很早,20多歲的時候受到乾隆賞識,此後便平步青雲,迅速成為大清帝國政治舞台上一手遮天的人物,聞名全國。  但是人們對他的早年生活卻所知不多。馮佐哲曾在《和珅評傳》中作過詳細考證,和珅應該是滿洲正紅旗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黃旗,獲罪後其家屬又被劃歸正紅旗。有人說和珅出身「貧賤」、「卑微」,估計是和珅當政時升遷太快,又飛揚跋扈,故被人所痛恨,遭到過他打擊、排擠的人,故意造謠,以表示他不配當宰相。當然,和珅出生時,家境並不富裕,卻是事實。從許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時曾在家裡與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啟蒙教育。又由於他的父親曾任福建副都統,所以和珅10來歲時,得以和弟弟一起進入咸安宮官學。咸安宮官學實際上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生質量很高的全國重點學校。  事實上,有史料記載說,和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玉樹臨風,臉龐白皙,行動敏捷,舉止端莊,言語詼諧。  他記憶力強,過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學習,所以經常得到老師們的誇獎。除了能將四書五經背誦得滾瓜爛熟外,和珅的滿文、漢文、蒙古文和藏文也都相當不錯。日後和珅在乾隆身邊時,運用各種語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層人士,同時能用多種文字起草上諭,甚至連西域秘咒也略知一二,能猜測乾隆心理,使得自己官運亨通,飛黃騰達,與少時打下的基礎不無關係。和珅還練得一手好字,對詩詞歌賦與繪畫都能來上一手,可惜當他受誅之後,人們不齒他的為人,故作品流傳不廣。  [attach]302[/attach]  [attach]303[/attach]  曾國藩  清嘉慶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一個叫白楊坪的偏僻村莊,誕生了一位對晚清歷史影響頗大的人物———曾國藩。  可以說,曾國藩真正走上歷史前台,施加他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獨特影響,是以他在原籍襄辦團練、協助地方官籌辦「防剿」開始的。這不僅關係到曾國藩的一生榮辱,而且關係到大清王朝的氣脈運數。從這時起,曾國藩的才能和個性逐漸得到展示;也是從這時起,人們給了他各式各樣的罵名和美譽。  當我們擺脫各種政治因素後,從歷史實際出發,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晚清歷史上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身上匯聚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他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補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續」,又「開近代風氣之先」,他實現了從理學家到洋務派的轉變;他是近代軍閥的開山鼻祖,是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化身。  [attach]308[/attach]  [attach]309[/attach]  李鴻章  李鴻章,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在家排行老二,道光三年(1823)正月初五出生於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磨店鄉(現屬肥東縣)。父親李文安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因此,李鴻章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  李鴻章一生的軌跡用他自己的話,可以概括為「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李鴻章是晚清權傾一時的人物,他的一生幾乎與晚清相始終,晚清中國的命運與李鴻章密切相關。李鴻章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太平軍和捻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頂子;他出洋訪問、創辦中國近代企業,是洋務運動的先驅,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留下了難以抹除的影響;《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都是由他談判而最後締結,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關涉到晚清政府的命運。誠如梁啟超《李鴻章傳》中所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  李鴻章又是一個頗為複雜的人,他熱衷權勢,長期掌控著清政府的內政外交軍事大權,聚集一批軍政人才為其所用;有同僚稱其可殺,康有為拒絕他加入強學會,孫中山向他上書變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鴻章的一生極富傳奇性。  [attach]310[/attach]  [attach]311[/attach]  [attach]312[/attach]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號大潛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於安徽合肥西鄉大潛山下之蟠龍墩,祖上世代以農為業。他的父母是老實巴交的庄稼人,父親劉惠人稱「劉老好」。據說他二目如電,說話嗓門很大,同年齡的夥伴都怕他。後來上了私塾,他也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好好讀書,而是喜歡自己身為一方「主帥」,帶領一群小夥伴玩開仗的遊戲。他不屑以農耕為業,更不想通過科舉榮身,對「四書」、「五經」沒有興趣,而喜歡研讀兵書、戰陣、五行雜書,傳說他曾經登大潛山仰天嘆曰:「大丈夫當生有爵,死有謚,安能齷齪科舉間?」  同治元年(1862),劉銘傳率所部加入李鴻章的淮軍。在參與鎮壓太平軍的戰爭中,劉銘傳受到李鴻章重用,遷升很快,由千總、都司,很快提升為總兵,29歲就擢升為直隸提督,成為淮軍名將。  正如姚永森先生在《劉銘傳傳》里寫的那樣,劉銘傳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第二是保衛台灣、抗擊法國侵略者;第三是擔任首任台灣巡撫六年時間內開發和建設台灣。這位出身農家的將領,曾經販過私鹽,嘯聚山林,其人生頗具傳奇色彩。  [attach]305[/attach]  [attach]306[/attach]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別號容庵,因其為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生於咸豐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頸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間傳說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癩蛤蟆」投胎轉世。袁世凱年輕時科場失意,22歲棄文從軍。曾隨軍東渡朝鮮平叛。甲午戰爭後,被李鴻章舉薦到小站編練新軍,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裝力量。從此,逐漸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凱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個縱橫捭闔的重要人物,從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與其有密切聯繫。  [attach]317[/attach]  [attach]318[/attach]  [attach]319[/attach]  [attach]320[/attach][ 本帖最後由 快樂中國 於 2006-4-16 14:21 編輯 ]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對清朝的認同感比對元朝的認同感高?
做駙馬是恩賜?清朝駙馬之所以大多絕後,不單單是因為公主長得丑
沈星移化身康先生刺殺慈禧,歷史上是否真的確有其人?
大清太宗皇帝皇太極訃告
清軍入關後為何要漢人剃髮易服?

TAG:清朝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