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瀕海戰鬥艦運用轉型一周年
美國海軍水面艦隊指揮官湯姆斯·羅頓少將(Vice Adm. Thomas Rowden)在2016年9月宣布美國海軍正式對瀕海戰鬥艦的運用方式進行重大變革,最重要的是放棄LCS的核心要素──通過快速變更模塊(包含裝備與人員)而在前線就可以轉變任務的能力,這項變革具體是指:
原本瀕海戰鬥艦人員區分為核心組員與任務組員,任務組員根據任務模塊的變更實時跟進,改革後的瀕海戰鬥艦轉為固定的70名人員常態編組,如要執行航空操作任務時,增加直升機組員後總人數約為93名;
原本瀕海戰鬥艦採用三組人員輪流操作兩艘、其中一艘處於部署狀態(簡稱3:2:1),另一艘沒有被部署的則在基地或訓練狀態。改革成(7:4:3 )方案,稱為「藍/金+」(Blue/Gold Plus),以七組人員輪流操作四艘瀕海戰鬥艦,其中三艘瀕海戰鬥艦處于海外部署狀態,每艘部署中的瀕海戰鬥艦各以藍/金兩組人員輪換,第四艘處於訓練狀態,固定部署一組船員;這種方案使得瀕海戰鬥艦隊比先前的(3:2:1)輪調方式能有更多可部署值勤的數量,不過需要更多人員;
原本瀕海戰鬥艦的構想是獨立級和自由級兩種船型可以混合部署在同一個單位,改革後所有自由級都編製在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的梅波特軍港(Naval Station Mayport),而獨立級則都編製在西岸的聖地亞哥軍港(Naval Station San Diego)。這是因為梅港的泊位空間比較窄,比較適合部署單體的自由級,而寬得多的三體船獨立級則適合部署在聖港寬敞的泊位。
美國海軍重組瀕海戰鬥艦項目的架構一周年之際,瀕海戰鬥艦隊一直在遵循新的規划進行重組和過渡,目的只有一個——提高瀕海戰鬥艦的戰備率,而新規劃和原本的設想早已經大相徑庭。
所有瀕海戰鬥艦劃入的兩個中隊,一個是位於西海岸聖地亞哥的第1瀕海戰鬥艦戰隊(LCSRON 1),另一個則是位於東海岸梅波特的第2瀕海戰鬥艦戰隊(LCSRON 2),其中第1戰隊將由4個分隊組成,包括一個測試分隊、一個反潛戰分隊、一個水面戰分隊和一個反水雷戰分隊,第2戰隊則由3個分隊組成,缺少類似第1戰隊的測試分隊。
每個分隊將由4艘瀕海戰鬥艦組成,除了測試中隊外,每個作戰分隊中都將分配1艘瀕海戰鬥艦專職作為訓練艦使用,另外3艘則用於作戰部署,這是根據目前下單的28艘瀕海戰鬥艦所做的編製計劃,然而瀕海戰鬥艦數量突破28艘已是定局,未來編製上會對額外的瀕海戰鬥艦做何變動仍有待觀察;兩個瀕海戰鬥艦戰隊中,第1戰隊的第11分隊即將成立,該分隊將專註水面戰,分隊所屬的4艘獨立級LCS中,LCS-6傑克遜將作為訓練艦,其餘3艘,即LCS-8蒙哥馬利、LCS-10布里埃爾·吉福德和LCS-12奧馬哈則將投入作戰部署。
擔任測試艦和訓練艦的瀕海戰鬥艦採用單組艦員編製,執行海外部署任務的瀕海戰鬥艦則分別各配屬金隊和藍隊兩組艦員,通過「換人不換船」的方法增加瀕海戰鬥艦的海外部署時間;瀕海戰鬥艦戰隊的指揮官職能和許可權相當有限,不像驅逐艦戰隊的指揮官可以在戰時獲得一定戰場指揮權,其任務就只是抓日常訓練,抓維護保養,以求最大化瀕海戰鬥艦的戰備率。
新規劃將每艘瀕海戰鬥艦所執行的任務都固定在了某一方面,但其在96小時內切換任務模塊的能力紋絲未動,單一任務的分隊編製也只是用於和平時期的編組方式,而美國海軍正在為瀕海戰鬥艦設計一套戰時機制,讓各分隊的艦員進行交叉訓練,例如訓練專註反水雷戰的瀕海戰鬥艦艦員,讓其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參與水面戰;如果情況十萬火急,訓練艦和測試艦也能放下手中的本職工作,披掛上陣執行作戰任務。
瀕海戰鬥艦項目的架構重組受到了艦隊的好評,艦員的訓練水平得以大大提高,不同隊的艦員間的關係更為密切,有利於經驗的傳承;另外,前兩年美國海軍還只有4艘瀕海戰鬥艦在役,既要負責任務模塊的測試工作又要進行海外部署,任務繁重,使得艦員的訓練時間和質量大大降低,這些情況隨著瀕海戰鬥艦的大規模入役以及架構重組,將一去不復返,而瀕海戰鬥艦也終於可以將重心放在作戰部署上。
但瀕海戰鬥艦的轉變路上依舊存在一些障礙,其中一個就是人員,新規劃讓每個分隊的4艘瀕海戰鬥艦都需要7組艦員,多於以往的6組艦員,而且提升了對岸上人員分擔維護和保養工作的依賴度;此外,還有經費這個老大難問題,瀕海戰鬥艦的架構重組已經開始,但要到2019財年財才能全面鋪開,不過好在其得到軍方高層,如水面戰司令的支持,為瀕海戰鬥艦四處奔波遊走,希望可以提前得到相應經費,更快完成過渡和重組。
推薦閱讀:
※日本海軍興衰史(十九):八八艦隊,遙遠的夢想
※白江口海戰:唐朝打了中日歷史上第一仗
※中日豐島海戰
※游弋在對手家門口的多面手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
※美國海軍第17艘瀕海戰鬥艦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