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與科學(下)

中醫與科學(下)2015-04-14 10:44:27來源:紅歌會網作者:熊傳軍點擊:1096評論:2(查看)分享到: 2

中醫與科學(下)

中醫傳統醫學在數千年流傳中,有兩種比較成熟的流派,即皆肇始於五運六氣學說的五運辯證體系、六氣辯證體系;前一派總被命名為臟腑辯證,但始終未將臟腑與五行分開(當下「科學、現代化」中醫理論另當別論),其代表前有張仲景、黃元御,近有彭子益;後一派代表前有張仲景,俞根初,現代胡希恕、山西劉紹武三部六病、近吉林劉志傑。其實兩派即是一派,路徑有別,黃元御與彭子益皆希望糅和二者,彭提「六瓣之一菊」說即是。因為對「A是A」這樣一種思維,當「A是A」「B是B」,A與B還有實質區別嗎?無論五運、六氣,都是陰陽如環無端之思想展示。

試論六氣辯證體系。

以何種方式開始對天-地-人這個系統的認識呢?《內經》引入了陰-陽,陰即陽,陽即陰,即一種A是A的循環,因其封閉性,它就能與任何系統相聯繫,此種聯繫實是非聯繫。而如果要明確陰-陽的確定意義,就須將既具無限豐富內涵又毫無所指的陰陽系統置於一特定過程,即是普特南的「理論內部」。不能泛泛的論主寒熱、主內外,而是從寒到熱又熱到寒具體演變過程論陰陽的性質,否則都將淪為「A是B」這種不完善思維,論陰即有張景岳熟地補陰與鄭欽安附子補陰之不同,前單純補陰性,後補陰性的位,那麼前就更僵化後就更靈活;而過程,其第一要求即是始-終,不是其他的始終,而是同一事物的始-終,即A是A思維;沒有始終這一總體觀念的過程是不存在的,是事物的永恆不變,是形而上學;既有事物始-終的演變性,過程就必分出階段,只有多個不同的遞進的階段,才能體現事物過程的變動,階段也是過程本身,是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一個不分階段的過程存不存在呢?只有莊子「方生方死」這種絕對動靜觀才會產生這種分離;過程並非純粹的概念,而是變動為一個個階段相續;一個過程所包含多個階段,升的階段、降的階段、快的階段、慢的階段諸種不等;但如果一個階段順序而變為另一個階段,則過程總處於一個單純階段之中,過程階段不分家,過程A(階段)就總表達為B(階段)、C(階段)、D(階段),不可終了,即只有階段沒有過程,只有階段的分離而不能聯合為過程;故,過程所包含之各階段就不但是一個個順延關係而同時就包含著共時的並存關係,只有並存之中,才能體現各階段的獨特,只有並存才有順延的結束,才能說明順延的有限性而非無限進展下去,階段順延的結束就是過程的封閉的完成,就是過程循環回復性,就是階段經過不同階段的回歸。

天-地在其過程中,在過程之任何時刻(階段)都包含著所有階段,而任一階段都是過程本身、過程之全體;則任一階段就包含著兩種關係,即以各階段或任一階段為自身的關係(因其並存),以特定順序達到自身或以整體階段為自身的關係(因各階段都按序順延),前者固定關係(因各階段並無差別),後者為變動關係(面對各階段對象時都處不同進程中)。只有二者的支撐才會使各階段具有一貫性、完整性。這兩種順序但從形式上講,不能排除同構性;而階段相對過程而言,既然是其自身,則各階段之區別就僅是形式、僅是量。過程劃分階段不同就包含不同形式。如果對人而言,描述人的不同內容,則人這個過程就會包含不同的階段包括數量,人必須是八大系統的組合嗎?不能是十二或者五或者六嗎?

將天分為對稱的太、厥、少三對階段,名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此六面或六氣循環往複,陰通過陽再返回陰的過程是封閉的,排除無限進展與相對主義,可按照各種所需標準,從而非先驗的非形而上學的標準劃分過程的階段性,只要各階段是一貫聯結的及各階段具完整意義的即可成立。無論怎麼解釋,《內經》與《傷寒論》在此一點是一致的。

其一貫性即其一之氣、二之氣以至六之氣,其完整性即六氣的開闔樞,使各氣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一致性雖分為六但缺一不可;六氣之完整還表現在「風、寒、暑、濕、燥、火」的對應上,並表明只要在過程內取得由過程規定的獨立意義,階段一貫的完整的意義可以是多樣的。

故《內經》首倡「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這一中國思想的本質性觀念。將生物進化論用於社會進化描述,將機械論用於人的描述,將有限成功的科學方法運用於社會各個方面,及甚囂塵上實用於古今中外的普世價值——中醫學第一文獻即反對此類A是B思維,用「法」「和」表示天地與人的獨立與連續性關係,陰不一定代表寒、陽不一定代表熱,海德格爾表述是「應和」。

《內經》首論之臟腑,成為近代解剖學翻譯的根源,但近現代的五臟六腑並非《內經》所表述。形與神俱——人作為對象性存在就是一種主體,中醫學之成功與成熟即尊重人這一根本屬性,人之結構首要是具有對象的主體的結構,而非非對象性的解剖。

人-對象,仍處A是B思維階段,必須以對象為基礎回到人自身。中西醫重要分野之一即在「人自身」的理解,中醫的人自身即意識,以及包含著意識的形,意識與形都是自身,而人對自身的形的意識即是神,形與神都是主體、都是自身;西醫之自身則不然,那是切開皮膚的解剖。形與神俱,終其天年;精神內收病安從來?

形與神俱,即有形與神分,分俱之間即是過程,取法分為六階段,亦名之太陽、陽明、少陽、少陰、太陰、厥陰,亦名之六氣。而歷代對《傷寒論》的詮釋所分出五運派(臟腑說)、六元派(以天氣釋六氣)、方證派之不等,都是對六氣的組織與結構的解釋嘗試,其失有二,要麼忽視自身之內在連貫性,要麼過於穿鑿附會。胡希恕一派提供了另一個理解的契機,即六氣具有表徵人身部位(始於柯琴)的意義,他能與黃元御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傷寒論》詮釋體系。

六氣既為過程-階段,就必包含著順延與並存兩種關係;並存,六氣就須同時、充分的按序構成人身,即部位,或謂之形;順延,即六種部位連貫而迴環的順序而動,一部位轉換為他部位,或謂之氣;形-神、形-氣是重合的;稱此矛盾的二項為形與氣,六氣就脫離了又包含著原來天-地的意義,六氣之形與氣才是人應當的生理-病理學,標誌著脫離天之六氣(元)到人之六氣的真正轉變。

形化為氣,氣化為形;形分為表、中、里,表形化氣入里,里形化氣出表,共成一個循環;太陽主表而化氣主入,陽明主中而化氣主降,少陽主里而化氣主藏,少陰主里而化氣主宣,太陰主中而化氣主升,厥陰主表而化氣主出;反之,少陰之氣宣而化太陰之形,太陰之氣升而化厥陰之形,厥陰之氣出而化太陽之形。

胡希恕少陰主表,劉紹武厥陰主表,何以如此?主要原因在《傷寒論》少陽篇、太陰篇條文的畸少,根本原因在六氣的形式性。因一切階段之劃分、一切類別之劃分都是形式的,所以中醫史上出現了衛氣營血、三焦、臟腑等不同的辯證派別,甚至因對人形-氣理解的獨特性,而出現對同一種藥物作用機制不同的詮釋,如鄭欽安之用附子、金希聰之用星夏、張熟地、余石膏,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流派及其理法。沒有正統的界限,只有準確與有效。

形氣六部(氣)是連貫的,而六氣又都是獨立的,即各氣皆包含陰陽一對循環。太陽在表主入,所有太陽之為病皆表現為不能入,所有不能入的原因有二,即陰陽或虛實或強弱,太陽之氣實則麻黃湯之屬主之,虛則桂枝湯之屬主之;陽明之為病皆氣形不降,其因亦有二,因與太陰重合,變而為陽明主強主陽,太陰主弱主陰,實質就成為一種原因的兩種形式,或謂之陽明之氣熱則白虎湯之屬主之,形熱則承氣湯之屬主之;太陰之為病,氣寒則理中湯之屬主之,形寒則真武湯之屬主之;少陽少陰為氣的極致,即是神(神既是六氣的全體亦是局部,與階段特性一致),少陽之為病即氣不能藏而神煩神狂,其因二,陽則小柴胡湯之屬主之,陰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之屬主之;少陰亦有二,陽則黃連阿膠湯之屬主之,陰則白通湯之屬主之;厥陰亦有二,強則四逆散之屬主之,弱則當歸四逆湯之屬主之。

中醫脈診體現「A是A」思維。

脈,即是取法、診法。並非有中西醫通吃通用的天生的客觀的脈。只有中醫理論,才有適合中醫理論的人體結構。因之脈理就與中醫理論同構,卻自成體系,即形式上仍是陰陽的往還、形成階段與過程。

脈不是靜態的象,而是動態的取,自身及其與身體之間都包含著獨立與連續性,即便從中醫歷史言,某脈主某病,亦是不解脈法根本的初步描述,彭子益即說「處方定葯要在指頭未離開脈時決斷」,主病論只見脈的獨立性不見其連續性,只見其始未見其末即定其性;又歷代不乏「舍證從脈」「舍脈從證」之說,亦即脈證相分,即只見脈之獨立性,彭子益也論其非,如《傷寒論》即以「脈證並治」分章;與如「金氏脈學」等以西醫病名為旨歸的所謂「脈學」截然不同,其診雖准(西醫診斷)而其中醫治效卻不如人意,李可老中醫已有記述,原因即在兩套系統雜合,誤解脈診。

六氣病是一整體已完足自具,又何須脈診?事實是人自身包含主體性(對象性),而形本質上不是現代的肉體,他包含著生活的各方面,但一面之緣中的人並非形之全部,誰能保證人之所有症俱被捕捉而納入六氣體系?望-聞-問-切歷史的具有全體-局部之別,故望(整體性強)為神、切(局部更易丟失信息)為巧。在對症的補充與保障上,脈-形從內外關係上最具合理性;此與當下所謂全息的面、耳、足診不可同日而語,全息只是西醫理論的變相表達。根本原因在,六氣與脈的六部總體上「A是A」模式即二者是同一的,而於任何具體時刻都是不完善的「A是B」模式,兩者必須也能夠共同組成「A是A」的循環。

脈作為階段與過程,就有一個貫穿於各色脈象的基礎,即形與氣(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與中醫理論同構;他必須包含著脈的位置(浮沉)、屬性(陰陽)、狀態(虛實),稱之位、性、態;位、性、態是形式,形-氣是實質,都是一種成對關聯特徵(簡稱聯征),取法陰陽同於陰陽,在過程中,通過過程,浮沉、陰陽、虛實、形氣八種聯征各自實現自身、回到自身,形成過程。過程-階段總是可以聯征看待,即A是A。陽形化為陰氣,陰氣沉而化為陰形,陰形化為陽氣,陽氣升而化為陽形。如此而已。

如果脈有獨立性,脈在沉部與浮部的陰陽都可以是不平衡的;如果脈有連續性,脈在沉部與浮部的陰陽又必然是平衡的。《矛盾論》第一次明確提出矛盾的主次,平衡與不平衡對一具體事物始終存在,對脈而言即是陰陽的虛實與否;對虛實的判斷是脈診的結論,故脈的陰陽平衡與虛實的轉換就是脈診根本思路。如沉部陰形化為陽氣,如陰盛陽衰(不平衡),就必然導致沉的脈形(佔用多餘的陰氣或形以致平衡)。

那麼何以定氣(形)的虛實呢?由於取法,脈天然的就是直接的具體的虛實,這就是彭子益說脈診最簡單、可靠的原因;由於取法,脈象就天然的直接的按感覺的和尋按的兩類,分為脈動與脈形,但二者實分無可分而強分之;脈本質上是脈形與脈氣,二者亦分無可分而強分之;故對脈而言,形與氣、形與動沒有分別,動即可是氣。脈動主要有遲數、有力無力,脈形主要有大細、長短,包括浮沉(而浮沉既可是脈動亦可是脈形,是脈診方法的出發點與根本)此十種脈以聯征的形式,由於取法,直接性的分為虛實、判斷虛實。但十脈意義的直接性,必須通過脈(取脈)的過程才能實現為脈所提示的病的意義。

傳統脈象有二十八脈、三十六脈之巨,是經驗性、孤立性看待看待脈而非視之為過程,名相隨之繁多,三十六絕非上限;柯琴稱「浮沉遲數」為綱,陳修園、陳鼎三謂「浮沉遲數大小(細)長短」為綱,鄭欽安直接以「有力無力」為妙,均可資鑒。脈不從過程性理解,不設置合理的過程,二十八脈就成入門障礙;只有從一個組織系統之內才能理解脈象的意義。

又以何判斷脈的大或小呢?即判斷標準,而任何標準都是物本身;大細長短等十脈與人的高矮、胖瘦、呼吸、強弱等相關,也與取法相關,但歸根到底都是與脈的過程相關,浮沉(指取法)四段、寸口左右六部各具固有特徵,超此即是病脈,諸色脈象,以十脈分辨之;對此,樂感的培養實可作為佐證。

那麼細脈就一定代表虛嗎?大一定主實證嗎?大細等脈最終必須從系統上定其意義;沒有絕對的大、細,和大、細的絕對唯一意義。

中醫正處消亡過程中。自1844年雒魏林開辦醫院以傳教以來,消滅中醫不但具有策略性也是策略性的,進而言之,消滅中醫作為消滅文化傳承的策略,消滅文化傳承不但具有策略性也是策略性的。毛澤東言:先有中國人民始有中國共產黨。泛言之,任何一國傳統與其當下都是一貫的,此即中醫消亡論的最終目的。對於此種陰謀,蘭金初的「教士管道士」一語破的。

中醫的困境,根本在社會文化的困境。並非科學是「科學」「真理」,而是被科學馴化的人之文化取向背離傳統;當下仍然表現為單一的歐洲中心論文化觀,表現為單一的庸俗的文化進化論,表現為民族自卑精神。因文化的廣泛性與深在性,變革就具有根本性與長期性。

中醫的困境,其直接原因就是由文化自卑感而來的中醫現代化。首要是盲人體制,以盲人瞎馬的本質進行中醫的改革,帶領中醫進入垂死胡同;同時迫使中醫以一種非常姿態面世,如「神醫」胡萬林,同仁堂的汞超標,倪海清的農民治癌秘方等。執業資格與有效性,有毒與有效性,傲慢與有效性,裝神與有效性,投機牟利與有效性,鄙視與有效性,無不展示科學與非科學皆非真理的對峙。其次教育,毫無中醫、中國文化的風格與規律,中醫藥大學所育皆成西醫的變種與附庸,官府的扶助實際只是加快南轅北轍。其三是藥物的工業商業化,導致中藥大面積變質變性並竟然出現轉基因中藥,就像給黃種人植入黃頭髮的基因以為高明,變態以至於此,荒唐以至於此,真正是可忍孰不可忍!除了無知,從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現階段最重要支撐而言,這種變化實質就是延續的殖民主義。

中醫的困境,其直接形式即在改革思路非本土化;對西方全方位模仿(引進),不單中醫、醫療進行轉基因,而是全面性全國性,一切改革的真相最終都是政治改革,非獨中醫,正日益淪為文化醫學、政治醫學。所以食洋不化再一次掀起消滅中醫浪潮,而消滅中醫正因其食洋不化。

中醫的困境,最後才是被現代絕對科學化思潮利用並放大的歷史因素,包括溫病學派的興起、溫病與傷寒的分類;溫病學派所具有的歷史經驗,被表述為對《傷寒論》的不完善的二分之一的補充,把《傷寒論》所確立的辯病論治體系引導為辨因論治,把中醫學實踐生硬的塞進西醫的「A是B」思維框架,棄內因求外因,棄人身求病毒,改革以來假中醫們更以「殺菌消毒」了事。此種歷史不過150年。

最終,隨著當前醫療狀態所造成的經濟負擔必然的日益加重、醫患關係必然的日益惡化,也必然促成人民的覺醒,不但是醫生或患者的覺醒,必然促使人在痛苦中反思目前的醫療狀態,那時必然伴隨一門系統完備的醫學的推重,中醫無疑是上選。

最終也因改革的真相的暴露,也必將迎來政治的覺醒,來反思改革,從而間接的使中醫獲得文化政治上的獨立自由。

現謹記住具有合理性的一些中醫文化及其核心觀念:

1、五運六氣觀。這是「法陰陽,和術數」的中醫學乃至中國文化的起始觀念(但非原始觀念);其提示有二,自然宇宙是有常無常,真理是否以系統性為基礎反對絕對與抽象。

2、主體性觀。沒有主體性的病-健觀、人體觀,不能回歸自我的觀念,只能是不完善的;主體性是人的起點與歸宿,而生理-病理學,只是中間的形式與手段。此與絕對科學化的現代醫學的對象性、客體性有別。

3、臟腑形式觀。此與主體性直接相關;臟腑脫離絕對科學的現代醫學解剖概念,成為客觀與主觀相統一、具體與抽象相統一、個體與系統相統一、理念與操作相統一的事物。中醫外科的華佗傳說,所具有的解剖性質,既具有歷史全息性因素(即兩種思維模式共存),也有被現代機械化思潮定向解讀的因素。近代孟河馬日初截肢手術,從理論、用藥、手法上都不違背中醫核心觀念,由此可見現代解剖所具有的「A是B」思維與中醫傳承手法的核心觀念是不同的。

4、形與神俱觀。人體內外協同,沒有絕對健康與疾病的界限;病即健的極端,健即病之中庸;而現代健康觀念之謬,一觀運動員的致病性致殘性訓練理念即可知;只重肉體——現代絕對科學思想與全球化生活對人的壓迫即是形與神分的重要因素,從而也是現代化疾病的重要基礎。

5、非病非因觀。健康與疾病並非人之本來描述系統;本不存在絕對的疾病,即便癌症、精神分裂症,都是人之常態的極端化表現,病因對中醫只是一種描述法門。近代祝味菊、彭子益即有此方面論述。而現代絕對科學思想反是,從人中分離出病毒,以殺毒的借口致人於死,致民於死。

其他如「整體性」等派生觀念,「科學化現代化」中醫現行教材有述不贅。

2015.3-4


歡迎掃描二維碼,訂閱紅歌會網微信,每天精彩,不容錯過。(紅歌會微信號:szhgh001)

9 相關文章

  • 百家合符5月(第45期)家庭中醫保健普及班開班
  • 愛中醫 學脈診:百家合符第7期北京家庭中醫脈診班
  • 潘德孚:中醫藥立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則
  • 中醫養生有十忌
  • 李肇星:有個外國總統本不能動 看中醫後能打乒乓球(全文)
  • 李肇星:中醫把不能動的外國總統治得能打乒乓球了
  • 適合大眾的中醫學習:百家合符4月廣州第2期中醫普及班
  • 中醫應當忘掉「3.17國醫節」
  • 一個人民:中國的病該看中醫了
  • 百家合符:蘋果酵素美食養生的中醫學原理
  • 7 頂一下 1 踩一下 網友評論 共有2條評論(查看)

    請先登錄還沒有註冊?一鍵登錄
  • 熊傳軍 2015-04-17 14:39:21 網友 李蔭邦 的原文:

    中醫專家都說中醫是經驗醫學。

    不但中醫是經驗的,西醫包括所有科學,都是經驗的;一條,他們都會不但的修正,為什麼?科學-偽科學的提法不是科學,根本不能處理人類思想實踐的差別性,他只是一種武器,只是一種思想狹隘的科學學閥對付魚龍世界的粗暴手段。 回復 回復 支持[1] 反對[0]

  • 反對[0]

  • 李蔭邦 2015-04-14 19:44:52 中醫專家都說中醫是經驗醫學。回復 回復 支持[1] 反對[2]

    點擊查看全部評論
  • 推薦閱讀:

    中醫23
    養生堂 >> 中醫養生
    正本求源,師承中醫五運六氣培訓高級班!
    中醫慢么?很可能是脾胃不通暢!
    秋季打響皮膚水分保衛戰,盤點中醫護膚心得

    TAG:科學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