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道學略論_龍虎山道教協會官方網站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官方網站

重視生命可以說是道家、道教一貫的主題思想。道家的首創者老子就強調「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第五十九章)[①]。早期的道教繼承了老子的這一思想,並加以改造發揮。如《老子想爾注》便把《道德經》中本來的「公乃王,王乃大」改為「公乃生,生乃大」,且把「生」與道、天、地並列,作為「域中四大」之一。自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認為「生」是「道」的表現形式,主張「學生」,即學習長生之法。《太平經》中也有「天道惡殺好生」的說法。《度人經》的主題思想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這種對於生命之延續和長存的重視,使得道教形成了修道成仙、長生不死的根本宗旨。

道家道教這種關注人及天地萬物的生命的以「道」為中心的學說,我們且稱之為「生命道學」,具體講就是以老子「道」論的生命意識為基礎,通過體道悟道保養生命,以回歸於道,達到生命不朽的理論學說。生命道學,以其對「道」的詮釋和體悟為核心,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它以生命為本位,不但致力於解決人的安身立命問題,而且強調宇宙萬物的和諧共存,追求人與天地合一、與道感通的最高境界。

一、重道貴生的生命意識

「道」字古已有之,原來指的是「道路」,後引申為人的行動方向或行為準則。老子第一個從哲學的高度賦予「道」以萬物本源的意義,在《道德經》中,「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事物的本性,是事物的發展規律。在老子的學說中,「道」無聲無形、無名無狀卻有情有信、無所不在,它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卻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它化生萬物、至貴無上卻善於處下、功成不居。老子描述的「道」的這些特質一直為後來的道家、道教學者所繼承,所以說重道的思想是道學家們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當形而上的「道」落實到宇宙天地萬物的現實層面,重「道」的思想也就衍生出「貴生」的理論。老子說的「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就是養生之道。《莊子·養生主》也是明確談到養生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裡,「緣督以為經」指的是順乎自然的養生之法。與此相對,道教的「貴生」是直接指向身體的,「貴生」是貴「生存」、貴「養生」,追求「長生久視」「得道成仙」,而倫理的、社會的、精神的生命則都以「長生」或者說「活著」為其前提的。在道教的觀念中,「人人各一生,不再生也」[②],因而,「活著」乃是一切存在之前提,「苟我身之不全,雖高官重,金玉成山,妍艷萬計,非我所有也」[③]。這樣,「生命」或「活著」就在道中具有了最高的價值意義,所謂「人命最貴」[④]「生為第一」[⑤]「人之所貴者生」[⑥]「有生最靈者人,人生至重者命」[⑦],所以,人生在世,萬般皆假,惟有自己的性命是真實不虛的存在。而長生之道,就是「道」的極至所在。

道學傳統的重道貴生的思想還有幾個特點需要注意。一是生道合一的思想。「生」或「生命」既然具有最高的價值意義,從而,就具有和「道」同等的地位。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謂「善人」,既是善於為道的人,也是善於「攝生」的人。《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開篇就明確指出:道教所奉行的「道」絕非「經術政教之道」而是「自然長生之道」。《老子想爾注》直接將「域中有四大」之「王」改為「生」,並注釋說:「四大之中,所以令生處一者;生,道之別體也。」其次,「身國一體」的原則。《道德經》云:「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在老子看來,身心修養與治理國家是一致的、同構的,二者在基本原則上是相通的。自此之後,身國同構、理身理國的思想不僅一直沿襲著,而且不斷獲得發展,成為道學中的一個重要特色。其三,慈心愛物的主張。被奉為最高價值的「生命」在道教中具有泛化的取向,「生命」不僅僅指人的生命,所謂「生命」在道教中就是涵蓋一切存在的,一切都是「道」或「化」這一生命本體之顯現。因此,葛洪《抱朴子內篇》云:「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⑧]

二、悟道修道的生命體驗

相對於無限的宇宙,個體的生命畢竟是短暫的。現世的生活再美麗高貴,生命總免不了歸於凋零。但道家道教中人卻發出「長生久視」的渴望,正如陶弘景說的:「人所貴者,蓋貴為生。」[⑨]而且認為只要潛心修道,則神仙可期。《老子河上公章句·為道六十二》說:「修道則可以解死,免於眾邪。」葛洪認為,得道成仙之後,吃、住、行、權、位乃至子孫都可獲得非凡的享受。因此,修道不輟成為無數道家道教中人的生命體驗。

對於體道修道的方法歷代真人高士各有見解,其中比較普遍的原則有:一、順應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來,宇宙的創生是道法自然化生而來的,而作為宇宙一份子的人要想生生不息地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效法自然,以獲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法自然」的原則落實到人的實際行動中,就是要「無為」、致虛極、守靜篤、守柔處下等。二、節慾守心。現實生活中的人總免不了種種慾望的誘惑,若是因為實現不了而擔心害怕,對於保養身體是非常不利的。節制人的內外慾望,需要人心境平和,進入一種虛靜無為的精神狀態,則可以同於大通,與道為一。三、性命雙修。在道教看來,由於人的存在是性與命的統一體,所以養生修道惟有性命雙修方能建功。命是形與氣的統一,所以修命即保養身形。道教早期的服食、行氣、導引、調攝等養生修鍊之法,均屬於修命的方法。性即心神,所以修性即修鍊心神。莊子的「心齋」、「坐忘」之法,《太平經》提出的「守一」之法,上清派的「存神」之法等,都屬於修性的方法。由於性與命是密切聯繫不可分離的,所以修命中有修性,修性中有修命,各種方法只有側重點的不同,沒有絕對的只修命或只修性的方法。

道家道教的修道悟道並不只是為了追求個人的長生久視,同樣非常重視宇宙的天長地久。從老子的自然無為論到莊子的齊物論,先秦道家不妄為不妄作的自然觀為道教所繼承與發展。道教勸導人們慈心愛物,反樸歸真,過順應自然、恬靜淡泊的簡樸生活,因為「一切含識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⑩]。《陰符經》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11]天、地、人三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的,人只有遵循天道的好生之德慈憫萬物,才能得道而仙。正如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微旨》所說的,修道之人如能慈心於物,仁逮昆蟲,手不傷生,「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12]。

三、復歸於道的生命旨趣

不管是重道貴生的思想還是修道悟道的體驗,最終都指向長生成仙、與天地合一、復歸於道的目標。老子的「道」既代表著生命的本質,也代表著一種生命的理想。《道德經》云:「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但最終還必須回歸於本體的道,也只有回歸於道,才能達到永恆的生命境界。因此,道是現實與超越的統一,生命回歸於道,也就獲得了它的超越性的生命形態。在莊子看來,實現向道的回歸的人就是「真人」、「神人」。「真人」虛靜恬淡、寂泊無為、無所滯著,能為生命之本真的實在而「盡其所受乎天」;他「群於人」,卻「侔於天」;他脫離了一切人情之掛礙系縛;他是人間世的「天之徒」。

《莊子》中的「真人」、「神人」形象為道教中人所心馳神往,並改造成具有宗教內涵的神仙形象。在道教看來,神仙是有道之人,是「道」的化身,如《太平經》云:「故人無道之時但人耳,得道則變易成神仙。而神上天,隨天變化,即是其無不為也。」[13]道教的神仙超越了生死的局限,悠遊於「道」的境界,變化萬千、神通妙用、無所不能。而且道教的神仙系統是龐大的、開放的,它包括了道教尊神、普通神仙和祖師真人神等多個層次的眾多神靈。其中的很多「仙眾」都源於民間,經歷了由人而神的過程。《關尹子》中所說的「聖人」就是神仙在人間的化身,具有神仙的種種特質與本領。對於俗世中的人來說,樂生而畏死,欲久生而不死,是人們最本質的生存企慕;而面對人生困厄及社會苦難的時候,神仙的神通廣大又是人們最基本的心靈嚮往。這些都是神仙得以成為信仰的心理基礎,又成為人們積極修道的動力所在,引領著人們去體道悟道以求復歸於道。

毋庸置疑,生命道學並不是一個突發奇想的全新概念或範疇,它只是張顯了道家道教對生命的關懷與探索,它也是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理論特色與現實貢獻。如果說先秦老莊的自然無為之道促使個人得以全生避害,稷下的黃老道家為統治者休養生息提供了理論依據則為社會大眾的生命得到了保養。而在道教看來,人之至道莫過於熱愛生命、保養生命,不但自身要達到健康長壽,更要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道教中不但有高道名醫的醫學知識,更有養生奇士的養生思想,還有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這些都是生命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統醫學、保健學、養生學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重要的貢獻。

在科技飛躍發展的當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類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的平均壽命也大大延長,但是環境的嚴重破壞和生存競爭的激烈,使人類又面臨著許多新的醫學難題和各種精神性疾病。如能挖掘生命道學的合理內涵,一定能為現代人生命質量的提高提供值得借鑒的地方。

(張麗娟(廈門大學))

--------------------------------------------------------------------------------

[①] 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以下所引《道德經》皆出自此本,只標註章數。

[②]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40頁。

[③]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54頁。

[④]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4頁。

[⑤]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613頁。

[⑥] 司馬承禎:《坐忘論序》,《道藏》第22冊,第457頁。

[⑦] 劉孝友:《重陽教化集序》,《道藏》第25冊,第770頁。

[⑧]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6頁。

[⑨] 陶弘景:《延性養命錄》,《道藏》第18冊,第474頁。

[⑩] 孟安排:《道教義樞》,《道藏》第24冊,第832頁。

[11] 《黃帝陰符經》,《道藏》第1冊,第821頁。

[12]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6頁。

[13]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82頁。


推薦閱讀:

土地公公的神職是負責什麼?
身心靈,靈修,寶瓶氣,印度瑜伽是否是同一淵源的,互相有什麼關係?
善惡有報是一定的,但你得知道怎麼報
通道教程
道教宗派源流(二)--五斗米道

TAG:生命 | 網站 | 道教 | 協會 | 官方 | 道學 | 龍虎山 | 官方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