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與華語電影

姜 文永遠是一個話題人物,他每一部新作的問世,不管票房多寡,不管能否公映,永遠是國內電影界熱議的焦點。如果像安德魯·薩里斯那樣,在華人導演的「萬神殿」中給姜文排個座位,出來的結果總是難以有持平之論,但如果以影響力而論,結果就明顯得多。

姜文不是世界性影響力特別高的導演。事實上百年中國電影史上,真正有世界性影響力的華人導演屈指可數。所謂影響力,是指或在電影界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或是對其他電影人的創作產生了實質的啟發。這麼來說的話,王家衛大概可以排在華人導演國際影響力排行榜的第一位。新世紀以來,西方電影人的各大經典電影榜單中,《花樣年華》永遠是不可或缺的,《視與聽》2012年評出的影史經典電影榜單,《花樣年華》是僅有的兩部入圍前五十位的二十一世紀電影之一,並且也是排名最靠前的華語電影。王家衛對西方電影人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索菲亞·科波拉憑藉《迷失東京》獲得2003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在頒獎晚會上,她點名感謝了王家衛,與王家衛並列的其他導演是安東尼奧尼與戈達爾。2006年戛納電影節總監雅各布回應西方媒體為何邀請王家衛當電影節評委主席的時候,如是說道:「因為費里尼死了,伯格曼不願意來。」

王家衛之後才是李安,李安因為長期在美國拍片,他的整個思維模式完全是西式的(雖然他偶爾會觸及中國題材),所以他的成功實際上和華語電影圈關係不大。再接下來就是成龍與吳宇森了。這得益於香港動作片的世界性影響力(插句題外話,香港動作片可能是電影思維與古典中國精神結合最好的一個案例,換句話說,我認為中國人只有在動作片領域才將電影性思維發揮到淋漓盡致)。

侯孝賢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賈木許在2005年戛納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曾非常深情地感謝侯孝賢:「感謝奇怪的評委給我機會,感謝侯孝賢,我是你的學生。把這個獎獻給所有用心拍電影的人,我是你們的其中一個。」日本當下最頂級的藝術電影導演之一是枝裕和也對侯孝賢表達過無以復加的敬仰:「我相當崇拜侯導的風格,在電影的路上,他有如我另一個父親般的存在。」是枝曾明確表示,是侯孝賢的《童年往事》讓他的創作開了竅。接下去的名單或許還可以有蔡明亮、杜琪峰、胡金銓等,區別只是具體影響力的高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有世界影響力的華人導演,並非因為他們所拍攝的對象與題材讓外界矚目,幾乎都是因為他們的拍攝風格與方法,甚至「三觀」。賈木許與是枝裕和所感興趣的並非台灣,而是侯孝賢獨特的長鏡頭風格與敘事節奏,乃至人生境界。香港動作片就更不用說了,好萊塢全面而深刻地吸收了它的精華。

但反過來,中國大陸電影人在西方引起矚目,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所拍攝的對象,是因為他們在銀幕上所投射的當代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版圖中的浮沉變幻。從張藝謀、陳凱歌到賈樟柯、婁燁,都沒有突破這個局限。姜文也不例外。姜文前三部電影取材於文革和抗戰,都是二十世紀對中國人產生極大影響的歷史和政治事件。正如他自己1997年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時接受某華人女記者採訪時坦陳的:「他們關注的是中國,而不是中國電影。」

再來說姜文的創作風格與方法。由演員轉行做導演,並且獲得同樣高度的成功,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電影界,我認為姜文之外並無第二人(1949年之前則有石揮)。但如果評估其導演作品的整體水準,在我看來那是呈下降趨勢的,可能這與姜文的戲劇演員出身以及他愈來愈偏執的認識傾向有關。

凡戲劇行當出身的電影導演,對戲劇性問題總是非常敏感,其電影在角色與故事層面往往要勝過其他非戲劇行當出身的導演。奧遜·威爾斯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此類導演往往會忽視電影性的問題。晚年的奧遜·威爾斯就是對莎士比亞過於陷溺而導致其作品的電影性大大下降。當然凡事總是有反例,說相聲出身的北野武,從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開始,就完全與其劇場表演風格拉開了距離。

姜文最早的兩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對那個年代的中國大陸電影界來說確實耳目一新,雖然「青春片」在西方是一個非常強的類型,但在當時的中國大陸幾乎是尚待開墾的荒漠。而對西方觀眾來說,用向銀幕噴洒荷爾蒙的方式來表現文革,確實是非常新鮮的一種方法。接下來對白極多的《鬼子來了》,形式風格亦異常突出,幾乎是純黑白膠片的拍攝,配樂成為了敘事的一部分,有幾場戲還用帘布造成舞台化空間,顯得非常新穎別緻。但是到了《讓子彈飛》,風格已經變得呆板了。無數的對話戲,就是簡單的鏡頭搖著拍,其實跟電視劇一個效果。記得姜文有次接受採訪的時候,還說了一句我特別無法認同的話:「《教父》即便拍成黑白片也是經典。」(大意)

我對電影創作有三個要素的理解:世界觀、文學性、視聽性。世界觀決定了作品的深度,但對導演來說並非不可或缺的決定性要素,沒有世界觀照樣可以拍出動人的電影。好萊塢有托尼·斯科特,香港有劉偉強,他們都是很好的技匠人才。文學性是解決敘事和人物的問題,如前文所說,戲劇行當出身的導演往往在這個層面做得很好。視聽性也可以說是電影性,香港動作片完全就以電影性取勝,世界觀和文學性幾乎都差到掉渣。這三方面如果有誰都非常擅長,那他必然是大師,比如庫布里克和帕索里尼。

《鬼子來了》之前的姜文這三要素指標都很高,《讓子彈飛》時恐怕就只剩下世界觀了,《一步之遙》呢?請讀者自行評判吧。

本期虹膜刊登了國內對「閻瑞生案」最權威的研究者湯惟傑的文章,讀者在觀看《一步之遙》時可以先作為背景知識了解。李如一為喬多洛夫斯基的《沙丘》樹碑立傳,將這部爛尾影片放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反文化背景下分析它的貢獻和意義。開寅和talich專欄如常,大旗虎皮的「黑幫藝文志」回歸。

推薦閱讀:

誰說國產的全是爛片,看完金馬獎再說話!
《暴裂無聲》|本能還是人性
紅綃夜渡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華語電影傳媒盛典紅毯
盤點經典華語電影

TAG:電影 | 姜文 | 華語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