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十二感官」內容詳解與應用

2014-10-28立品圖書

華德福所講的十二種感覺包含精神的層面,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包括觸觸覺、生命覺、運動覺、平衡覺;二是中級的感覺,是對外界環境和世界的感覺,與感受相聯繫,感受周圍的人、自然、環境,包括嗅覺、味覺、視覺、溫暖感;三是高級感覺,社會、社交型感覺,和思考有關,用來感知人類社會,感受他者,包括聽覺、語言感覺、思想感覺、自我感覺。

華德福背後的理念是通過這十二種感覺感受世界,0-7歲以第一層次(四大基礎感覺)的感覺為主,它們是最基本的感覺。人生的頭七年非常重要,所有的教育和體驗伴隨一生,童年要把這四種感覺發展起來,其它的感覺才能逐漸發展。第三層次的高級感覺在高中、大學階段逐漸成熟,但到了一定年齡並不意味著自我就隨之得到構建,也可能受到破壞,即使成人也可能無良好的自我感覺。

1、觸覺

我們用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皮膚來感覺。閉上眼睛,通過皮膚撫摸自己,會有一種「關心」(生命感)、平滑(律動感)、溫暖(溫度感)、界限、分立(自我感覺)的感覺,所有的感覺都是各種感覺的綜合反映,「我」在這裡,連接的同時又有分離,有和外在產生連接的渴望,又有對外在進入時的抗拒。

還未學會走路的孩子與人交流的方式是伸出雙手請求大人摟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是摸自己的身體或吃自己的手指。如果孩子在早期缺乏跟父母直接接觸(擁抱,撫摸,按摩),不但會影響到孩子的觸感發展,更會影響到跟父母的溝通,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學齡前的孩子是通過觸感來認識了解大自然和這個世界的。碰到他們熟悉和喜歡的東西就會抓住不放,對不熟悉的一些東西感興趣,一定是這些東西給他們的感覺很好,而不是因為他知道這些東西的用途很好或很好吃。很多父母不經意地忽視了孩子這些微妙的需求,用「不許動」來打發孩子的好奇心,甚至用更粗暴地方式對待孩子這種天性。三歲之後的孩子,觸感的需求發展表現出強烈參與生活的願望,那就是大人做什麼事,小孩都要模仿去做,比如一般的家庭日常生活活動,洗碗、做飯、掃地、接電話等等,這時就要更要注意去引導他。

觸覺不是一種單一孤立的感覺,而是一種感覺的有機體,是最早發展出的「我」和世界分離的界限。是「我」的最早的發展。它和生命感,溫暖感聯繫緊密。觸摸,有積極的、溫柔的,它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關懷,幫助孩子感受自我,找到自我,被愛和被關懷的孩子才能找到自我;觸摸,有消極的、強烈的、讓人害怕的、疼痛的,包括肢體虐待、體罰。孩子與周圍世界發生的一切是敞開,周遭發生的一切都會被吸收,影響他們的身體構造,對於小孩第一要務是保護他們,使他們處於安全的環境。

觸覺在界限被尊重的前提下給心靈帶來信任。

觸覺的發展,要做到的是多觸摸,但注意將包含愛的觸摸與有害的觸摸相區別,有害的觸摸包括:

⑴無愛的觸摸,不能像觸摸凳子一樣觸摸孩子,有些保姆雖然很盡職地做撫觸,但可能未包含愛,這也是有害的,所以要小心地把孩子交給你信賴的人;

⑵心不在焉的觸摸,抱著孩子做其它的事情,雖然肢體在接觸,但心卻是疏離的,也是有害的;

⑶體罰;

⑷身體虐待或性虐待;

⑸成人之間的暴力行為,不一定是針對孩子的,只要是在孩子周圍發生的。

缺乏觸摸感可能導致的表現:

有的孩子對觸摸高度敏感、對抗,不喜歡別人碰觸自己;有的孩子總是腳不停手不住,進入教室總是無意識地摸這摸那,或敲打一下同伴,告訴他不能這樣做時,他總是說我什麼也沒做啊;有的孩子總是爭搶東西;有的孩子沒有界限感,拿別人的東西,或到不該去的地方,明知犯規還要做;有的孩子非常貪戀別人的觸摸;有的孩子皮膚容易過敏,當身上有傷口,或被蚊蟲叮咬後對傷口和紅腫的膿胞不停地抓撓,直至傷口破裂或膿胞出血也無法停止;有的孩子愛咬人,有的孩子愛吃手指,這可能與缺乏母乳餵養的觸摸有關。男孩表現為多動症或注意力渙散,女孩常常表現為內向害羞和膽小,這都是焦慮的表現。

危害觸摸感的一些因素:給孩子他需要的物質卻不給溫暖;保護過多或者孤單太多;接觸不是為了愛護小孩,而是為了大人情感的滿足。

如何幫助:

經過產道的自然生產,在出生過程中感受到產道的擠壓;給予更多的擁抱、觸摸,讓孩子在一個人單獨待著和與成人在一起並被保護著之間轉換;讓孩子在單獨一個人與身體溫暖的接觸之間轉換;讓孩子在擁抱和放開之間轉換。缺乏觸摸感的一個原因就是疏忽,孩子小的時候和媽媽在一起是最好的,非常小的孩子在2歲之前需要1對1的照看。當孩子應該做某事或不該做某事時,都要拉著他的手去做或不做。更多的按摩,與孩子更多的身體接觸,用舒適的布包裹孩子,當孩子身體不舒服時或者狀態不是太好時泡營養澡。泡完澡後,將孩子裹在浴袍里,溫暖地放在床上睡覺。做手指遊戲,玩天然玩具,如木頭、絲綢、布、沙、石頭等,水、沙也都有利於對孩子的滋養。

2、生命覺

與觸覺相聯繫,生命覺是一種對自我感覺良好的感覺,一個人通過他在整個身體里的生命感就能感受自己身體的生命狀態、平衡和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合作。生命感告訴你什麼時候餓了,累了,疲倦了,感受到自己的狀態是好還是不好;生命感告訴你:哪些是關心的?哪些是不友好的?哪些是沮喪的?生命感讓你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了解身體的疲倦或不舒服。生命感的存在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除非身體哪裡不對勁了,這時候生命感就很靈敏,一旦生命受到威脅,人就會發出求救信號;人在臨死前能感到自己生命將要結束,這是生命感的本能反應。如果人的生命感發展得不好,在身體某部位有問題的時候就可能不會做出正確反應,往往導致病情被延誤。

生命感也是生命體內部自我平衡的載體,任何形式的失衡都能感覺到並做出協調。如跌傷的疼痛、受到打擊的痛苦、心情的波動等都能反映到思考從而影響到思想感覺。

生命覺帶給心靈和諧。

生命覺本質是身體是自己的家,在家裡很快樂。在每天的固定時間作某事,是內在感覺良好和快樂的狀態。

生命覺缺失的原因包括缺失韻律,給孩子過多的選擇會攝取走太多的生命感,太多的色彩轟炸孩子、電視、家庭暴力、離異的家庭、與父母分離過久等,孩子需要父母的生命力的滋養。過度強勢支配慾望強烈的父母帶給孩子太多的威脅、恐懼,常常對孩子說:「如果…我就離開」等諸如此類威脅的話語。經常的搬家,過多的外出或在路上奔波;時間過於緊迫和被驚嚇;過多的課外活動,輾轉於各種才藝班;成人的暴力行為,對孩子都不好,要讓孩子感覺到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家,感到很舒服。

生命覺缺失的表現:

做事沒有精力、疲憊,無聊不知幹什麼,變得非常粘媽媽,總是在不停的抱怨、擔憂,緊張和不安,或者當有什麼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煩躁、焦慮,強烈的佔有慾,把所有玩具聚在自己周圍,或者總是和成人對作干,或者不能被拒絕和否定,這是孩子在逃避痛苦,逃避傷害,他的內在是不快樂的有多動症的孩子都是生命覺的缺失。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遭受著生命覺缺失的痛苦。

如何幫助:

⑴建立韻律和節奏:韻律帶來生命感,韻律創造生命內在器官的和諧,有規律的作息節奏、相互信任的生活氛圍,跟時間、地點有關的安排都有規律,將韻律貫穿生活的各個時段,不管在家裡或教室都創造一種乾淨整潔平和的有序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吃飯尤其重要,規律的用餐,食物散發出來的氣味,也滋潤著孩子的嗅覺和生命感。

⑵作為成人我們不要限制孩子,不要過多保護,要提供藝術性的和諧活動和遊戲,讓孩子感受晨圈的快慢節奏的變幻,給予營養浴、童話故事、英雄故事的滋養,讓孩子體會到痛苦與不幸的存在,以及戰勝它們的喜悅與希望。

⑶對於多動症的孩子,生活就是混亂、痛苦,家長、老師會因為他們而疲憊。但我們要了解他們內心是持續的不快樂,他們只是不想去察覺這內在的痛苦,通過不停的運動、尖叫、吼罵,不斷地說話來逃避感受痛苦,他們的內在實際上渴望被愛、被關懷,渴望成為一個好孩子,但行為無法控制,彷彿對別人的批評、懲罰滿不在乎,缺乏自我尊嚴,實際上他內心是非常恐懼的,因為他總是被排擠,所以他們的表現常常是惡性循環。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應:①理解他們,認識到所有的行為都是因為缺乏生命感;②不要予以太多的期望,無條件地去愛他、接納他,給予他特別的愛,他們最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和接納,如果成人能處理好,給予更多的感激和欣賞,這些孩子可能發生戲劇性的轉變,向我們展現他真正可愛善良的本質。

在現實中,缺乏觸摸感的孩子常常害怕單獨在一邊,一般喜歡圍繞著成人,需要被呵護和關照;而多動的孩子常常跑得遠遠的,需要成人的理解和寬容。

3、運動覺

運動覺和平衡覺緊密聯繫,給心靈自由,所以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用運動的方式來發泄。為孩子提供爬樹、爬牆的機會可以發展運動覺和平衡覺。

運動覺是對運動包括對自我運動的感觸和對外在運動的感覺。兒童身體的律動感是移動身體和四肢、爬行、蹣跚學步、跑和跳,這種感覺是獲得自由意識的關鍵。

引導運動覺發展的因素有:⑴讓孩子自己進行活動;給孩子一個能允許他觸摸所有東西、能自由玩耍的環境、合理的動作過程。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通過「動」來認識空間,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自由爬行,自由學走路,自由參與遊戲活動,不僅是發展孩子的身體,更能幫助孩子大腦的發展。孩子在小時候的行動受到限制,長大之後思維不可能活躍,更談不上自由發展獨立的思想。⑵讓孩子順應、感受自然的律動,孩子只有在自然環境中才能感受到自我與時間、空間的關係,因為律動不僅是空間變化的結果,也是時間變化的結果。逐漸培養孩子對時間和空間變化的認識,會強化孩子內在律動意識,如一年中季節的變化,動物和植物的變化;一天中太陽、天氣的變化,人的活動的變化,自然的律動會反映到孩子的內心。

危害運動覺發展的因素有:

經常不允許孩子做一些事情;因為缺少榜樣而不引導孩子去活動;因為有媒體在場就不許孩子動;只讓小孩成為旁觀者的全自動玩具;缺少走路和運動的機會,如使用學步車;生活中總是匆匆忙忙的,不停受到催促,沒有完整的姿態從容的生活;太多的時間是乘汽車、坐火車,乘坐電梯,少於用腿,電視、電腦讓孩子一動不動,唯一動的是手指頭;過度保護,缺乏運動的場地和環境,或者過早進行體育運動,比如讓 6歲的孩子踢足球。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走觀察到孩子出現的問題。

運動覺缺少的孩子的表現:

(1)基本技能發育遲緩:不能系鞋帶,不能用鏟子弄花,不能用勺子吃飯;

⑵多動症,做很多無目的性的動作,機械性的動作;

⑶壓抑、模仿能力差,也可以稱為情緒化的、抑鬱型的孩子,有點對抗性社交傾向。

如何幫助:

這些孩子不能感受運動帶來的快樂,不能用兒童的節奏玩耍,缺乏模仿能力,他們內在是停滯的,外界的信息吸收了就留在內心裡,無法展現,不知下一步該作什麼,一般很孤獨,最糟糕的創傷是被丟在一邊,不能成為集體一員,他們感到被集體排斥,內心很痛苦,常常因為沒有朋友而感到很傷心。

他們需要音樂,音樂是朋友。音語舞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成人對這種孩子要把他們留在身邊,讓他看著成人在做什麼,向孩子解釋這一步做什麼,為什麼做,下一步要做什麼,溫柔地與他們交流。家長可引導這些孩子一起參與工作和玩耍,一步步地做,重複做好幾次,第二天再做下一步,不能期望太高。或者讓孩子成為玩耍中的主導,讓另外兩個孩子參與,持續一個星期後,再多加幾個孩子參與,有時候,孩子常常很難做到自始至終堅持,這時候需要家長帶著他堅持做完,並及時給予表揚。

這些孩子需要騎自行車、游泳、園藝、有表演性質的歌曲和遊戲、做手工、做飯,讓孩子感受到食物「由生到熟」的演化過程,還有做家務事、清潔等等。

4、平衡覺

平衡覺與重力相聯繫,平衡覺與地球中心相鏈接,與聽覺是同一個器官。給心靈平衡。

是指保

持人的身體站立、坐、蹲、運動等一個平衡穩定,而不致使身體失去平衡而倒下;同時也包括了保持內心活動平靜、鬆弛和穩定。一個先天性殘疾或小兒麻痹症的人,表現出頭、手、腳等四肢不平衡,醫學界一般認為這是大腦神經受到損傷而指揮不了四肢,但瑞士人智學研究者—科尼克醫生認為是平衡感失調,造成了內心不能平靜,從而表現出身體的平衡失調。

在兒童的發展中要注重肢體和內心兩者的平衡發展。從嬰兒的第一次仰頭開始,學會坐、爬、站立、學步、走路,到爬樹、盪鞦韆、過獨木橋、走路時喜歡走街沿或走滾動的物體等等,都是兒童在自然地發展自己的平衡感。如果不給孩子這個發展機會,將會造成他們以後學習中產生困難和心理障礙。

缺少平衡覺的孩子,要避免肉和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東西需要能量去消化,他們易吐,易暈車,易摔倒,自我感覺特彆強烈,關注自我更多。缺乏直立感覺,經常彎腰駝背,缺少社交,因為與他人交往時不知道該做什麼,但內心非常期待被朋友接納。

如何幫助:

運動、丟球、接球、玩平衡玩具、在樑柱上行走(平衡木、梅花樁等)、跳躍;帶孩子的態度穩定、不急躁;家長心靈平衡,保持內心的寧靜。

如何幫助這四種感覺缺失的孩子:

(1)理解,成人溫柔耐心的態度最重要;

(2)懷有崇敬的心,尊重他們,接納她們;

(3)有意識把他們帶進我們的睡眠之中,在睡之前想想孩子的樣子和問題,帶著問號進入睡夢,當我們第二天面對這些孩子時,會有靈感,知道怎麼對待他們。

5、嗅覺

直接與情緒相關,喚起對往事回憶,人工化的氣味會污染孩子的嗅覺。關注的是外在的世界,空氣。

通過空氣和外界聯繫。嗅覺的體驗跟感覺有著直接的聯繫,人一旦聞到熟悉的氣味,就會對氣味進行分析和判斷,是什麼東西產生的氣味和這種氣味形成的原因與過程怎樣。聞到不熟悉的氣味,有助於對所接觸的物體的記憶。現在有很多化工產品發出各種強烈氣味污染了人的嗅覺,使人逐漸失去通過嗅覺來認識自然的能力,很多孩子連泥土的味道都無法辨別更不用說花草的味道了。

嗅覺不僅是人的普通感覺,靈敏的嗅覺也是人的智慧之一,缺乏嗅覺的敏感就缺乏對自然的聯繫。如果在家庭和學校的日常生活中,用的和吃的以自然物質為主,不但對人的健康有利,對發展人的感覺也非常重要。人的感覺是構成美的基本因素,從幼兒開始就應當注意培養孩子的各種感覺。

危害嗅覺發展的因素有:

不新鮮的空氣,不自然的氣味;化學製品的氣味和工業污染造成的氣味;讓孩子感到難受的印象和做法;使用人工香氣和空氣清新劑;讓氣味過分濃烈。

如何幫助:

體驗各種各樣植物的氣息和天然食物的氣味,清潔的家庭環境、新鮮的空氣、乾淨整潔天然的味道,不使用化學的清潔劑,不能用人工的香料,迭迭香等即使是天然的味道也不能太強烈。

6、味覺

健康的味覺意味著知道要吃些什麼才能有健康的身體。所以我們應該給幼兒吃簡單的食物,品嘗食物的本味。給心靈能量、文化品位和氣質。

味覺要通過水來實現,感受味覺的舌頭上的味蕾只能識別溶於水的味道,味覺和嗅覺也是緊密聯繫的。味覺表面上是人對食物的體會,但人們忽略了味覺的另一方面的內在聯繫是生活品味和藝術品味等。英文中的Taste就包括了這兩層意思。很多民族都把藝術融入了飲食文化,講求色香味俱全的中華飲食文化把人的感覺發展到了極至。

危害味覺發展的因素有:

所有菜都做成一種味道,工業食品和垃圾食品,罐頭、袋裝零食和速食食品;過重的、過複雜的味道;使用味精;沒有品味的判斷;不得體的做法;不美的環境。

如何幫助:

原始、簡單、天然的食物,經過適當方式讓不同菜中自然的味道呈現出來,自然綠色食品和在大自然中體會自然的氣息是發展兒童高尚味覺(品味)的好手段;優美的環境,對美有品位的判斷;和孩子們一起做一頓飯,讓她幫忙揀菜、洗水果,讓孩子一起參與做飯的過程,擺桌子、碗筷,和孩子一起烘烤麵包,規律地吃飯,餐前語讓孩子感激食物。

7、視覺

嬰兒出生不久就能睜開眼看東西了。但他只是看,並不能進一步意識到這個世界的存在,也不能透過眼睛參與這個世界。一般長到六個月大之後,才真正的參與世界活動。要幫助孩子發展視覺能力,就得豐富孩子目前的以及成年之後的生活。大自然就是藝術家,大自然的優美視覺感官印象能給人帶來和諧與藝術的感受。如果能把兒童引進這種藝術傑作中,深入內心去體會,對兒童的視覺成長將會有極大幫助。現代工業社會的電視和電腦屏幕的快速閃爍的畫面對孩子的視覺非常不利,它會讓孩子視力迅速發展成熟,容易導致弱視和近視。

視覺帶給心靈洞察力和領悟力。

它和美密切相關,孩子隨時隨地都需要美,需要優質的感官視覺印象。

危害視覺發展的因素有:

吸引注意力的沒有文化內涵的畫面;強烈又不自然的色彩;看電視和電腦屏幕;不美的氣氛;沒有興趣;無色彩的悲觀的環境。

如何幫助:

通過老師和家長自己的興趣引起孩子對大自然中色彩的注意,讓孩子陶醉在美的大自然中,經常觀察自然中美的事物,並深入內心體會;在室內圖畫、布藝、餐桌上的鮮花、蠟燭,成人在特定的時刻點上蠟燭,增加美和崇敬的氛圍,成人穿著言行也是美的,服裝和環境的顏色搭配自然和諧。

8、溫暖覺

與生命覺相聯繫,溫暖感缺失會導致內在世界的冷漠。

給心靈愛的力量。

包括溫度和氣氛。溫暖感和生命感聯繫很深,對嬰兒而言,保暖對身體器官的發育非常重要,如果人能夠自我地發展和完善器官,這一輩子都會活得很健康。所以必須保持嬰兒身體的溫暖。體驗到母親的溫暖對嬰兒以後身體各種器官的發育和自我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身體缺乏溫暖,人就會想辦法取暖,並會對能得到溫暖的地方產生感情。人於人之間的交往也是一樣,給孩子足夠的溫暖也是內在的交流,是愛的表現,如通過對別人的問候表達我們的愛心。

危害溫暖感發展的因素有:

衣服穿得不夠;室內溫度過低;身體過度勞累;冷淡、沒有感情的人際關係和氣氛;虛假的熱情,空調開得過大等。

如何幫助:

⑴視覺和觸覺也能感受溫暖感。用布做裝飾,桌子上擺放蠟燭和鮮花,在特定情況下點燃蠟燭,柔和的,暖色調的色彩和觸感柔軟的織物、動物皮毛等都會帶來溫暖感;

⑵穿適合溫度需要的衣物,溫暖的衣物、襪子、帽子,在冬天戶外活動是應穿得暖暖的,玩沙玩水後,打濕的衣物要及時換下來;

⑶外面冷時,要讓房間暖和起來,用暖色調裝飾房間,使用天然材料,棉、麻、木頭、石頭等,沒有溫暖感覺的化纖和塑料之類質材應摒棄;

⑷和孩子一起烤麵包,擺桌子、擺筷子,做全體參與做事情,讓孩子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到家庭和集體的溫暖,溫暖孩子的心靈。

9、聽覺

聽到聲音並且理解。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覺,能聽到聲音,通過聲音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解。

作為成人要有清晰的發音,如果聲音不清晰,就不能給她清晰的感受,要使用有想像力的語言,是「人」的聲音而不是從CD、錄音機、電視里發出的聲音。

對小孩不要不斷的催促做某事,不要大聲責罵,不斷催促會使孩子失去平衡點,孩子是活在當下,不要讓孩子為了結果而做事。內心平靜在功利社會的現實很艱難,需要成人做出選擇。

給心靈帶來感知和覺知他人對自己的刺激。

人通過聽覺,世界可以在人的內在留下印象。聽覺有低級和高級之分。低級是只接受聲音,沒有感受。高級是能在聽到聲音後對聲音產生感受和理解。人耳朵能「調到」恰好的程度來感知世界的繽紛多樣。因此聽覺是人具有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感覺器官。聽覺沒有發展好,就會處在聽覺的低級階段,不能認真聆聽人們的談話,注意力不集中。

像大人一樣,兒童要體驗這個世界,就需要有真正能夠去聽的耳朵。但現在許多兒童有耳朵卻不想真正去「聽」各種聲音,更不願意仔細聆聽。對周圍的聲音不關注。現在很多人都很難注意到他周圍發生的事:不管是人的語言,還是腳步聲、風聲、雨聲、鳥叫聲、還是靜夜的無聲,他們的耳朵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危害聽覺發展的因素有:

過分刺激聽覺的聲音,如太大的聲響,太快的語速,沒有感情色彩的媒體聲效(磁帶和電子音樂);含糊不清的語言;說話沒有感情;虛假的語言;噪音;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

如何幫助:

⑴讓孩子去領略大自然的生機,流淌的河水、波浪的韻律、交加的雷電等,通過增加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機會,讓感官敏銳起來,生動起來;

⑵專心專註地聆聽孩子的談話,注意力就是愛,充滿興趣地了解孩子想做的事,不管孩子說什麼都要認真聆聽,當孩子有話時可能成人正在做別的事情,請孩子稍等一下,處理完後再專心聆聽;

⑶欣賞來自於人類特有的靈感而成的優美音樂也是發展聽覺最佳的途徑,成人對孩子唱的歌,用不同樂器一起創造音樂;

⑷對孩子說話要清晰,沒有清晰的語言就不能給孩子清晰的感受,在念或者講的時候讓速度適應孩子的接受能力;⑸華德福幼兒園中講故事、晨圈遊戲、老師唱的歌、適應孩子年齡階段的樂器、老師的理解和聆聽都是在滋養著孩子的聽覺。

10、語言覺

它跟我們講話時的表達方式、表達思想的清晰度有關。我們通常說的語感,是語言的真正本質,通過人的語言可以判斷人的個性特徵和內在本質。語言的表達顯得非常的重要。如果父母能夠用適當的語言和適當的方式跟孩子進行語言上的交流,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感,而且還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和表達自我。這裡談到的語言還包括肢體語言。由於語言是來自感受和思考,感受和思考又來自運動,所以運動做得好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也強一些。

危害語言覺發展的因素有:

封閉的表達;含糊不清的語言;沒有感情色彩的語言;過於平淡的、不讓孩子弄清大人心情的表情;撒謊,表裡不一;對孩子用哄嬰兒的語調(這不是我們世界真實的語言,孩子是在成長中,應該是向前發展而不是向後退縮)。

如何幫助:

用正常人的語速講述事情,描繪圖景,對孩子展現優美清晰的成人語言,語言自然、真實、充滿想像力和色彩,使用熱情的說話語氣,在語言表達時加上身體動作和表情;心理想法和口頭表達統一、真實;感受有個人特點的個性化表達方式;順應季節,描述季節,朗誦、背誦與之相關的詩歌、散文,一首關於秋天的詩,引導孩子去留心觀察秋天的美麗,會滋養孩子的語言感覺。

11、思考覺

人是惟一能通過思想來溝通的生物。在溝通中必須感知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才能與他人形成真實的接觸,史代納稱之為「對他人自我的感知」;缺乏這種感知可能會帶來疏離感,而無法與人溝通和獲得友誼。在當代社會,由於人與人之間太多利益衝突,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可信任,疏離感困擾著家庭和社會的人際關係。

要在早期發展這種感知能力,就必須給兒童創造人際接觸的機會。兒童的玩伴、祖母生日宴會之類家庭假日團聚或慶祝會,或家庭生活中的來來往往的社交活動等,都可以讓兒童與朋友、家人分享、體驗。這些共享的體驗能讓兒童發展出對他人需求的真實感知,而且能愉快地跟其他同伴產生聯繫。

危害思想覺發展的因素有:

沒有道德、沒有意義的行為;雜亂、沒有規律的思考;與他人不愉快的接觸過程;顛倒事物本來的意義;沒有道理和原因的聯繫等。

如何幫助:

孩子還沒有思想感覺,我們成年人要通過清楚地表達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來展現給孩子一個有意義的思想。孩子在不停地吸收成人的思想和言行舉止,如果成人愛閑言碎語、搬弄事非,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愛告狀,說閑話的人,成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成為孩子的榜樣。成人談一些貼近孩子務實的事情,孩子吃飯時,餐桌談話要與孩子相關,談論與孩子有關的並且能理解的事,不能談「人智學」等諸如此類抽象的精神方面超越孩子理解範圍的事情;創造與他人愉快接觸的機會;講述真理和正確的道理;不同事情之間的比較;感受環境中不同事物間存在的關係。

12、自我覺

包含著沉睡的意志、理性的思考和感覺。意志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著人的行為。感覺在思考和意志之間,在人半清醒的狀態下左右著人的行為,也影響著人的思考。當意志和感覺缺乏協調時,人的行為會表現出非理性。如:在意志的支配下做出動物式的本能反應。但意志也可以是完全為他人著想的神聖行為。人在感覺支配下做出的本能反應可以是情緒化的結果,也可以是最人性的行為。自我感覺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是感知他人的存在,以及他人的自我存在。

自我感覺的發展並不是自私行為,而是一個無私行為。對待他人一切理性和非理性的行為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自我。人性化教育就能發展自我的感覺,在自我作用下,讓人的理性發揮意志本能和感覺的最高反應。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了解他人的思想就是對自我感覺的提高。

危害自我感發展的因素有:

人與人之間沒有興趣、沒有愛、互不理會;接受媒體和其他沒有真正存在心理本質的東西;周圍環境沒有秩序感(混亂會讓孩子找不到自我的感覺);成人對待孩子和周圍的人展現的是不美的自我。

如何幫助:

⑴自我感覺在孩子小時候,通過觸摸感來發展,或者通過父母(老師)的示範,感受「我」是這樣的,希望成為這樣的「我」。家庭中父母就是「我」,學校中老師就是「我」,對待孩子和周圍的人要熱情和有愛心,平等待人,人與人之間多溝通交流,要向孩子展現作為一個有道德品性、善的人的形象,為孩子將來的「我」打下良好基礎;

⑵讓孩子周圍的環境有秩序和有條理,如果孩子進入教室,東西擺放混亂,孩子就找不到「我」的感覺,擁有秩序的生活,物品物歸其位,讓孩子通過秩序和條理感受到「我」的存在;

⑶大人之間和對孩子的愛,多朋友,多訪問和在一起;

⑷真正的對別人的知覺和意識。

十二感官中四大基本感官作用於物質身體,中級感官作用於情感,高級感官作用于思考,實際上對應了人智學中三元理論手、心、頭的發展。

(本文來自華德福教育療愈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感官 | 內容 | 德福 | 華德福教育 | 華德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