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故事|高楓:為何中國電影至今做不出世界頂級視效?
1全程參與:不會到後期才發現要補拍國外視效團隊介入整部影片的時間點,是從劇本階段開始的。在開拍前,視效團隊就對複雜的場次做技術預演、對現場環境掃描、精準採集和記錄數據。道具設計、服裝、特效化妝到位、素材拍攝完成等等。這些準備為後期的效果做出了深厚的鋪墊和整體設計。劇本完成後,視效總監就會參與到拍攝方案的決策和制定中去:他在拍攝開始前,會尋求適合後期製作的拍攝方案,讓後期效果可被預見。視效總監的話語權很大,可以直接影響到導演的決策。再然後,才是後期視效。在過去,國內一般都是在前期拍攝結束之後,才讓視效團隊進入。這會造成很多麻煩:比如前期的拍攝素材,後期用不了,要補拍。或是本來前期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到後期要耗費數倍的成本去做。視效製作只能在電影前期所限制的狹窄框架中進行,創作空間很小。近年來,國內的視效電影也開始在流程上與國際接軌,逐漸從後期進入變成前期進入。視效團隊的能動性大大增強。
2
核心力量:核心技術和團隊決定發展高度
2.1 主創團隊依託現代電腦科技的視效電影創作,在我們國家的起步時間相對比較晚,真正懂視效技術的導演非常少。比如國內一部分導演往往能感覺到這組視效鏡頭的效果不太對,但到底是哪裡不對,卻不能具體說明,只能說:「我覺得不對,你再調一下。」人們對於一個畫面的想像實際上是天差地別的。如果導演不能準確地告知工作人員一個清晰、確定的畫面標準,這就會讓視效工作者摸不著頭腦。但是國外能夠拍出優秀視效片的導演,幾乎個個都是視效技術的專家。幾大響噹噹的影視視效公司,就是由知名商業導演創立的。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比如某影片中建築物不夠細緻,導演可以直接告訴我,這些建築的材質部分「高光」、「反光層」或者「漫反射」不夠。一隻鳥從天上飛過,導演能告訴我,在這隻鳥頭上加一些天光,最好是冷色的天光。我加上去一看,果然很美。想拍出好的視效片,導演至少需要知道如何拍攝一部視效電影,熟悉拍攝和製作流程,如何挑選素材,如何制定預算等等,否則溝通成本實在太大了。可喜的是,隨著國內電影行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出現了許誠毅、烏爾善、鄭保瑞、陸川等熟悉視效製作的導演,也拍出了一些大有進步的視效片。我相信,隨著電影行業的進步與發展,會有更多懂技術的導演及主創團隊出現。
2.2 R&D 團隊(技術研發)《魔獸》中的怪獸毛髮為什麼那麼逼真?《海底總動員》里的海水為什麼這麼真實?你以為只需要軟體就可以做出來嗎?
其實,單純使用視效軟體的默認設置是無法做出這些寫實效果的。做出這些效果的部門是R&D,全稱 Research & Development,即「技術研究和發展」部門。這個部門專門負責攻克視效技術的難題,比如說視效中的水、火、面料、集群動畫等。R&D部門的工作人員為視效製作人員所用的軟體編寫插件,靠著這些插件,製作人員才能完成一些頂級視效。同時,R&D成員會根據製作人員的要求來更新流程插件,避免上下游交接時候的複雜操作,讓製作人員的工作更加簡便高效。可以說,R&D團隊是一個視效公司的核心力量,他們攻克的技術問題,決定了影片特效所能達到的技術高度。世界頂級的視效公司,比如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簡稱ILM)、維塔(Weta Digital & Weta Workshop)等,都是靠強大的R&D團隊支撐起來的。在我所任職的Double Negative,有30人的R&D團隊和20多人的Support Team(技術支持小組)來服務整個製作團隊。每個製作小組裡還會配備一位Technician Director(技術指導)。但是,這麼關鍵的人才團隊卻一直是國內視效行業的一大短板。國內視效公司普遍缺乏R&D團隊,並不是我們不願意搭建這樣的團隊,而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到。究其原因,首先,國內的製作周期被壓縮得很短,趕工都來不及,根本沒有時間再給研發團隊慢慢研究技術。第二,R&D團隊產出的不確定性和巨大的投入,也讓國內本來運營資金就比較緊張的視效公司望而卻步。第三,諸如圖形圖像學,計算機原理等,是成為一名視效工作者最基本的原理性課程,但在國內能開設這樣專業的影視學校寥寥無幾,導致視效的高級人才極度匱乏。2.3 普通特效製作人員教育體系的缺失,也同樣體現在普通Artist工作水平的差距上。英國的視效畢業生,在畢業作品裡就已經可以嫻熟地使用一些高難度的視效技術。而國內的畢業生上崗前可能還需要重新培訓。並且,中國視效工作者也普遍缺少圖形圖像學等基礎知識,這讓他們的技術在後續很難突破和成長。
在工作效率上,同樣的時間,國外視效團隊能夠保質保量完成300至400個鏡頭,而我們國內團隊,在相同質量的要求下,大約只能完成100至200個鏡頭。在製作周期還不到國外的五分之一的情況下,影片最終的質量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3周期充足:5倍於中國的製作周期我們做視效的都知道一個「潛規則」:「鏡頭的通過不是因為已經非常完美了,而是上映的時間快到了。」雖說製作周期被壓縮的問題在國內、國外都很常見,但是在國內往往更加嚴重,甚至已經嚴重到了制約視效最終呈現效果的地步。近年來,因為急功近利的商業環境,比如對檔期的過分迷戀,過於看重投資回報率等,造成了因為趕時間而不能保證視效製作的質量。國產片中視效鏡頭量在與日俱增,但是製作周期卻不能相應延長,有的甚至還想著壓縮,如此一來,如何保證影片最終的視覺呈現效果呢?國內給視效製作的平均時間只有3到4個月,長一點也只有半年。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完成300至600個鏡頭,有時候是800至1000個鏡頭,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麼短的時間裡趕工做出來的鏡頭效果,難免粗製濫造。對外宣傳是加大了資金投入,但實際卻未必用在了視效製作的環節,「五毛特效「這個黑鍋,國內的視效同行背得好辛苦。國外的視效大片少則800至1000個鏡頭,多則1200至1500個鏡頭。但即使壓縮了製作時間,也會確保製作周期在2到3年,平均也會有兩年半。相對充足的製作周期是視效質量和創作效果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保障。
4人才定級:靈活、節約、人盡其才在英國,成為一名Supervisor(總監)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這一職位對個人的綜合技能要求非常高,涉及管理、藝術、預算等方方面面,工作量也是普通 Artist(國外將視效製作人員稱為Artist)的3到4倍。在公司人力資源的分配上,並不是按照項目的職業頭銜來分割。而是按照技術的精熟度分為高、中、低的3類人才。在項目開始時,會由Artist Manager(藝術家經理)根據鏡頭的難易程度和預算高低,來匹配所需要的不同等級的製作人員的數量。我是高級合成師,在職位上有時候比較靈活。在一些影片項目中,我會成為合成總監,領導一批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等級的 Artist一起工作。而在另一些項目中,我是合成助理,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等級 Artist一起協作。這種人才管理的做法既靈活,又精細。一方面,能夠人盡其才,讓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的位置,不會大材小用,造成人才成本的浪費。另一方面,又非常靈活。英國視效公司大多數都是項目制,按照項目所需要的人才能力,將人員分配到不同的位置上,做到適應項目的需要,同時很好的控制與節約人力成本。
國內很多大企業也採用了「職位職務+人才級別」這樣的人才管理方式,比如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
5
質量把控:即使趕工也不會嚴重影響效果
很多客戶為了保證上映的檔期,會要求壓縮製作周期。這是國內國外都很常見的情況。但是,為什麼國外製作周期被壓縮的影片,卻基本沒有因趕工而造成畫面效果上的硬傷?
除了英國視效團隊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鏡頭質量方面,視效團隊對製作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質量效果都把控得非常嚴格。效果不好的鏡頭在早期測試時就能被發現,從而改進位作?案,不會把問題留到最後,無法彌補。
即使遇到需要壓縮製作周期的影片,這種環環相扣的質檢制度,也保證了即使趕工,都不會造成對最終觀影效果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結局。
6資本陷阱: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資本,而在電影人本身最近幾年,電影行業火熱,國產視效片漸漸有了大製作。很多影視基金開口閉口「不差錢」。視效是燒錢的事兒,沒有投資固然不行。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優秀的視效片就要很高的成本嗎?我看未必。
比如,我們參與制作的《機械姬》(Ex Machina),特效預算只有1500萬美金,整個團隊只有30至40個人,但一樣提名了2016年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視覺效果獎,並最終贏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機械姬》的「以小搏大」,靠的是 Alex Garland(亞力克斯·嘉蘭)精妙的故事,視效總監 Andrew Whitehurst(安德烈·懷特赫斯特)充滿現代感的概念設計以及整個視效團隊的審美與設計。
影片的視效,不僅為敘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且潤物無聲,讓你感受不到視效效果的存在,達到了視效製作的最高境界。這才是《機械姬》打敗其他大製作,拿到奧卡視效獎的重要原因。視效是一種手段,最終是為故事服務的。創作團隊的審美能力、創作理念、創新能力,以及行業各項體系、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這一切的綜合,才是制約著行業發展的最根本因素。而這一切,並非全靠「不差錢」就能解決。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電影工業經歷了百年發展,各項制度和體系也都建設完備,進入了高度工業化的時代。與他們相比,我們像剛剛進入賽道,剛要起跑的人,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國外的工作經歷,雖然讓我感受到了國內外的巨大差距,但隨著我們國家視效行業的飛速發展和進步,相信我們的技術會越來越接近國際的標準。我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同行在頂級視效大片中做出了優異的貢獻,讓外國人看到了中國電影人的實力。現在,國內的電影工業正在加速追趕著有著百年積累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像Double Negative的今天一樣,很快,國內視效行業就一定可以吸引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優秀電影人,為中國的視效電影服務。
資本是雙刃劍,曾經助推過很多行業,也重創過很多行業。關鍵在於資本退潮的時候,從業者的硬功夫是否煉成了。
本期影人
高楓:視效合成師。現就職於英國視效公司Double Negative,曾參與過的項目有《星際迷航》《碟中諜5》《愛麗絲夢遊奇境記》《007幽靈黨》《哈利波特》以及奧斯卡最佳視效片《雨果》等。
【版權聲明】電影人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電影人私助(微信號:filmmaker001)
推薦閱讀:
※中國式人情世故:開國皇帝喜歡殺功臣的玄機(圖)
※中國經濟周刊:本輪物價上漲不可輕視
※韓國反朝人士稱在華遭「嚴刑逼供」 欲訴中國政府
※26號8點室內裝飾,若沒有中國元素,就沒有貴氣
※優秀精華詩詞作品「邊走邊拾」(五):中國詩聯格律詩詞版原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