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寂寞?為什麼無法忍受獨處?
按時發生法
「獨處的能力是在孩童時期培養建立起來的。」法國精神科醫生丹尼爾·巴利強調說,「母親不在身邊所帶來的分離焦慮,會影響孩童的心理健康發育。」在8~11個月的時候,孩子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會產生害怕和焦慮,尤其會和媽媽產生一種特殊的「鏈接」,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出現不適應行為。通常,孩子到18個月的時候才會漸漸發現,和媽媽分離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即使看不到媽媽,媽媽還是會繼續存在,她還會回來的。只要和母親之間建立了有安全感的穩固「鏈接」,孩子在等母親回來期間,會通過思念來達到自我安慰。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那些無法忍受孤獨的人,往往都在孩童時過早經歷了情感創傷:或是媽媽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出差,感覺自己被遺棄,或是因為身邊的媽媽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狀態,對自己關愛不夠,等等。於是,一個人在獨處時刻,就會重新喚起年幼時母親不在身邊的焦慮和痛苦,情緒低落時想到的總是愁苦,而不是親人朋友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輕鬆。這些成年人需要別人的陪伴才能確信自己被愛。他們內心裡沒有真正認識到:即使遠隔千里,人們仍可以互相信任和依賴。
無法忍受獨處也可能源於某種恐懼症。精神科醫生帕特里斯·約雷認為,害怕一個人獨處,可能是對另一事物恐懼的外在顯現:害怕黑暗、寂靜,尤其是害怕自己,害怕面對內心的自我,所以需要攀附別人來排遣憂慮和不安。有他人的陪伴,就可以避免去想那些令自己害怕或擔心的事情,其中包括那些煩擾自己的慾望和幻覺。
另外,曾經被傷害或被侵犯的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比如在停車場被陌生人跟蹤,電話里被騷擾恐嚇,在地鐵里被人糾纏等等,都可能會因為害怕這一切重演,而不敢一個人單獨行事。
總之,每個人面對孤獨時的反應是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藉助他人的陪伴或者湊熱鬧來逃避面對自己、忘卻煩惱的經歷。關鍵在於,要學會能夠使獨處和依賴相互交替,這才是心智情感成熟的標誌。
怎麼辦?如何克服孤獨症
行為心理學治療師弗雷德里克·范吉建議:
審視自己的不適
養成自我「觀察」的習慣:分析發生的事情,估量自己的情緒,把糾纏在腦海里的消極想法都寫下來。逃避問題是沒有用的,最好是回憶自己過去的經歷,找出以前一個人的時候感到不安和憂愁的情形,看看現在獨處時的心境是否在重複過去的某種情緒,找出令你真正害怕和焦慮的是什麼。
逐漸習慣獨處
要求自己一個人在房間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聽喜歡的音樂,唱歌,畫畫....。.這樣做,能把獨處和積極的情緒連在一起。開始的時候,幾分鐘就夠了,慢慢地,你就會適應。如果操之過急、時間太長,可能會加劇你的恐懼心理。成功地讓自己獨處幾個小時而不感到焦慮和憂愁,將能夠幫助自己重新建立信心,使自己變得樂觀。然後,再去嘗試一些更微妙的處境:比如一個人去看電影或者獨自旅行,等等。
推薦閱讀:
※群處守住口, 獨處守住心
※一個人在北非摩洛哥,我都經歷了什麼
※獨處看出一個人的情商!
※獨處是一種真實的美麗
※低質量的合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