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祭祀的沿革和現實意義

黃帝陵祭祀的沿革和現實意義發布時間: 2016-03-28 14:22:40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趙超http://news.china.com.cn/2016-03/28/content_38126083.htm

我們是炎黃子孫,按照傳統習慣,每年祭祀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一、黃帝其人

關於黃帝,根據古文獻記載和現代地下發掘的考古材料,可以肯定地說兩句話:

(一)黃帝應實有其人,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根據《國語晉語四》記載,炎帝、黃帝是兄弟,都是有蟜氏之子;黃帝娶妻嫘祖、嫫母等,有25個兒子,並有十幾個姓氏。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以《黃帝紀》為首。將儒家傳說中的堯、舜、禹三位聖王,都描述為黃帝的後裔,夏、商、周三代的部族,即夏人、商人、周人,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人,都描述為黃帝的後代。

後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也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後裔,如建立諸燕國的鮮卑慕容氏,被認為是「有熊氏(黃帝)之苗裔」,前秦氐族苻氏,後秦羌族姚氏,被認為是「有扈之苗裔」,而有扈乃夏王室同族,夏朝時分封於甘,即今西安戶縣。北魏鮮卑拓拔氏,被認為是黃帝子昌意少子的後代,受封北土而為鮮卑族。[①]

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都是黃帝的後裔,這種意識,實際上是一種古代樸素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意識;這種意識,是一種客觀歷史存在,無須否認,也不容否認。

(二)黃帝是中華文明誕生時期的祖先之一,可以稱為「人文初祖」。後來隨著黃帝崇拜的發展,黃帝不僅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而且演變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性符號。

根據文獻記載的傳說,黃帝時代,中華文明取得了奠基性的偉大成就。在物質文明方面,開始馴養和使用牛馬,發明了車、船,學會了打井、養蠶繅絲,戰爭中開始使用銅製兵器。在制度文明上,生活上製作了冠冕、衣裳;政治上,舉風后、力牧等六人為相,開始設官治民;並設置左右兩「大監」「監於萬國」,是設置行政區劃的先聲;《國語魯語上》說「黃帝能名命百物,以明民共財」,給事物、社會各等級命名,讓他們分等級共享財產。在精神文明方面,發明了文字,制定出曆法和甲子,美術、音樂、舞蹈都有大的發展。所以,黃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天子,是偉大政治家,而且黃帝時代,又是中華文明蓬勃發展的偉大時代,為中華文明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有考古材料可以證實文獻記載的正確性。在今陝西、甘肅、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都發現了大量黃帝時期(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期(前6500年-4000年,比西安半坡遺址母系氏族社會遺址晚)的遺址,屬於父系氏族社會。

仰韶文化中期文明特點是:產生了農業、制陶、紡織、冶銅等經濟生產方式,出現了文字、曆法、音樂、舞蹈、宗教等文化,社會組織從氏族、胞族、部落,發展到了部落聯盟,出現了較大的中心聚落——早期城市,最大的淮南平糧台城堡,城內面積34,000平方米,城牆基部寬13米,頂部寬8-10米。城內有土坯牆分間住房,有陶窯、冶銅場,還有殺牲祭獻的遺迹和小孩墓葬。西安市半坡遺址,在7000年前到6000年前之間,高陵區姬家鄉楊官寨村也發現了6000年前到5500年前期間的文化遺址,兩者地理相近,前後相續,可以說明黃帝文化在關中地區的發展情況。

這些地下實物材料說明,黃帝時期確實是中華民族從蒙昧、野蠻到文明時期的轉折期,出現了大規模的文明創造,有足夠的生產力基礎和社會組織基礎進行較大規模戰爭,建立國家。

二、官方祭祀

(一)黃陵祭祀是黃帝祭祀的一部分。本來,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在哪裡祭祀都是可以的;全中國人,全部炎黃子孫都祭祀黃帝,也是應該的。但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記載,「黃帝死,葬橋山」,就是今天陝西黃陵縣橋山黃陵[②]。

關於黃帝祭祀,可以肯定地說,由朝廷在黃陵公祭黃帝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而祭祀黃帝的歷史則長得多。歷史上有幾個第一,需要說一說。

第一,第一次祭祀黃帝,就是朝廷公祭,發生在黃帝死後,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由黃帝的大臣左徹「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竹書紀年》)。

第二,祭祀黃帝成為朝廷制度,在舜的時候,距今4000年前。《國語魯語上》載:「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褅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有虞氏就是舜及其後裔;祭祀黃帝是其祖先崇拜和制度。

第三,第一次參加或主持祭祀黃帝儀式的天子,是西周的周穆王,距今近3000年。《穆天子傳》卷二記載:周穆王「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③],而豐隆之葬,以詔後世。癸亥,天子具蠲齊牲以禋[闕]崑崙之丘。……因獻食馬三百、牛羊三千,天子[闕]崑崙以守黃帝之宮,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寶。」

第四,最早建廟專門祭祀黃帝始於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距今2400多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zhi,四聲,古代祭祀帝王和天地的初所),祭黃帝」(《史記》卷二八《封禪書》)

第五,第一次由皇帝主持進行黃陵公祭的,是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距今在2000年之上。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和《封禪書》均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這是皇家進行黃帝陵祭祀的最早記錄。這就為後來在黃陵進行黃帝祭祀,即黃陵公祭,開了先例。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都有祭祀黃帝的記載。

第六、黃帝陵、廟的設置,目前能見到的材料,最早在唐代宗大曆七年(772),距今1200多年[④]。朝廷設官管理黃帝陵、廟,遣官按時祭祀黃帝,成為制度。

由此可見,祭祀黃帝,以及由地方諸侯甚至由中央朝廷在黃陵公祭黃帝,都有悠久的歷史、久遠的傳統。

漢武帝公祭黃陵,標誌著黃帝崇拜的成熟,也標誌著黃帝祭祀禮儀走向定型。黃帝崇拜的大發展和定型,主要在西漢時期。這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

戰國時,分久必合,人心思統一,主張融合各家的黃老之學興起,黃帝受到部分知識分子的尊崇。漢朝以孝治天下,祖先崇拜得到大發展,符合其基本國策;黃老之學在漢初占統治地位半個世紀,黃帝地位得到提升,是很自然的;按照「五德終始」說,漢朝應該是土德主事,色尚黃,則黃帝受到重視,符合「天命」規定,漢初五帝崇拜,其中之一就是黃帝崇拜;出現了假託黃帝的著名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在國策上,為了維護多民族大一統帝國,漢武帝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工作:一是獨尊儒術,提倡經學;二是促進三綱五常禮教(其中忠君、孝親是核心)的建設;三是實施敬「道」禮儀。自己親自主持、參加黃陵公祭,也應該看成是他進行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活動之一。

三、民間祭祀

民間祭祀、紀念黃帝也有久遠的傳統。可以找到一些這方面的材料。

如《萬姓統譜》:「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氏。」這裡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無聞的黃帝冢的守護人。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東漢時有「黃郊」禮儀,規定在每年立秋前十八天郊祀黃帝。是日夜漏未盡五刻(凌晨,雞叫時),京都百官皆衣黃。至立秋,迎氣於黃郊,有黃鐘之宮的音樂伴奏,大家唱著《帝臨歌》,跳著舞。

魏晉南北朝時,留下了名人祭祀黃帝的記載。如三國時曹植有《黃帝贊》:「少典之子,神明聖咨。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列。」

唐代在黃帝陵建黃帝廟,朝廷設官管理,遣官祭祀。其下有常駐民五姓或二姓,看守祭祀黃帝。

北宋范仲淹有《祭黃陵》詩二首:

其一,紅日竿頭進,青雲足下藏。軒轅龍馭古,百代景象裳(音常,衣裳,借指文明)。

其二,高徒橋山上,關河萬里長。沮流聲潺潺,柏干色蒼蒼。

四、現實意義

黃帝祭祀是黃帝崇拜的禮儀之一,而黃帝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是祖先崇拜的集中表現。

祖先崇拜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宗教文化形式,有不同於歐洲、美洲、中東地區等地的特點。

第一,感恩先賢的意義。

黃帝崇拜作為祖先崇拜,蘊含的實質內容主要是人文的、理性的內涵,崇拜活動只是對創造了文明成就的傑出歷史人物的緬懷、紀念和感恩,而不是鬼神崇拜。

周人制訂了特殊的祖先祭祀原則。根據這個原則,不是所有祖先都受到同等程度的祭祀,只有對文明史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如「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菑(災)」「能捍大患」「能殖百穀」「能平九州」等等,才受到後人祭祀感恩;因為他們「皆有功烈於民」,都為人民群眾立下了不朽的功勛。[⑤]

體現在祖先祭祀原則中的基本內容就是,凡是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人或物,凡是有利於人類文明的保持和發展的人或物,都可列入祭祀對象。這樣的祭祀對象,所祭祀的這種神靈,其人文因素非常突出。同時,這也充分說明,周人的祖先祭祀原則,強調祖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貢獻,已經突破和超出了宗法血緣的限制,突出了一般的人類文明創造的意義。

同時,黃帝祭祀的實質,不是祭祀神靈,而是緬懷先賢,感恩祖先的人文的、理性的活動。古人已經總結出三重意義:一是不忘本,也叫不忘恩;二是推本,就是推恩;三是報本,即報恩。這三重意義,也可以說就是我們今天祭祀黃帝的現實意義。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感恩情感。飲水思源,感念前賢的恩德,緬懷他們的光輝業績,認識和牢記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這是「不忘本」;見賢思齊,推己及人,就像施恩於他人、造福後世的前賢那樣貢獻自己的力量,向他人施與恩德,讓世界充滿愛,為後世造福,傳承和推廣、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推本」;本此以對待他人,實施禮儀活動紀念對方,學習發揚對方的優良品德,弘揚民族精神,推動中華文明新創造、新進步,實現民族振興,這是「報本」。

第二,建設文化精神家園的意義

祭祀黃帝,祭祀黃陵,不只是緬懷感恩前賢,而且有藉助這種緬懷感恩,傳承和發展優秀文化傳統,將這種優秀文化傳統建設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這裡的文化,就是指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以黃帝祭祀為代表,我國古代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特點就是文化精神家園。這是一種人文的、理性的信念,而不是神道信仰,和歐美等國不同。歐洲先後經歷「無神論——自然崇拜——圖騰崇拜——薩滿教(巫術)——偶像崇拜或擬人觀——至上神崇拜——無神論」[⑥]歷程,我們則是:一開始就以黃帝崇拜為代表,走上了以民族國家共祖崇拜為主的人文的、理性的宗教文化道路。祖先崇拜越來越發達、普及、豐富,甚至成為國家性宗教活動。

這種文化精神家園後來還將歷史上諸子百家、儒釋道等的理性思維內容都包含在內,呈現出中道思維的特徵,反對極端思想。這是很好的傳統,今天應該繼承並發揚光大。

第三,愛國意義。

現在看,我們祭祀黃陵,有加強炎黃子孫同胞情誼、表達炎黃子孫愛國熱情的積極意義。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標識。在黃陵祭祀中蘊藏著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的親情。祭祀黃帝陵,可以強化這一精神紐帶,加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同胞情誼,讓大家團結起來,建設祖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

黃帝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標識。辛亥革命就曾經高舉黃帝旗幟,團結炎黃子孫。孫中山先生曾賦詩讚曰:「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今天我們也可以繼承這些優秀傳統,建設好黃帝陵,搞好黃陵祭祀,將它作為海內外中華兒女表達愛國、愛鄉、愛家感情的一個平台、一個機會。海外遊子眾多,人在他鄉久,就能體會到月是故鄉明。(張茂澤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①] 周偉洲:《黃帝與中華民族》,《黃帝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頁。

[②] 《皇覽》、《地理志》、《括地誌》均載黃帝冢在上郡橋山。

[③] 漢初陸賈《新語》:「黃帝巡遊四海,登昆崙山,起宮室於其上。」

[④] 宋李昉《黃帝廟碑序》載,大曆中因陵置廟於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移建於今址。

[⑤] 《禮記·祭法》:「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鄣鴻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這段文字原出於《國語·魯語上》展禽批評魯大夫臧文仲「無故」祭祀海鳥的不當行為。《禮記》對此有凝練修改。

[⑥] 馬克思:《約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狀態>(1870年倫敦版)一書摘要》,1881年3-6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第665-666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


推薦閱讀:

《黃帝宅經》凡修宅次第法篇原文及其注釋-陳益峰
黃帝內經 - 經典研習62-71
【黃帝素問直解78】在線收聽
《周易》與《黃帝內經>>
黃帝戰蚩尤

TAG:現實 | 意義 | 祭祀 | 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