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場的統帥和將領
(中國人民志願軍)
彭德懷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 1955年元帥
在非常倉促和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彭德懷被任命為志願軍司令員。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功成名就時,臨危受命,出國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戰,顯示出這位元帥的英雄本色。這位志願軍統帥隨第一批部隊進入朝鮮,甚至深入到和北進「聯合國軍」隊交織在一起的前沿。在與最高統帥對戰爭判斷不完全一致時,他敢於頂住壓力,回國陳述前線難以想像的困難,促使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入了解戰局,逐漸調整了戰略意圖,扭轉了五次戰役後期的不利局面。
鄧華
志願軍副司令 13兵團司令員 1955年上將
鄧華本是第15兵團司令員。在中央軍委決定派遣軍委戰略預備隊13兵團首批入朝參戰的同時,將15兵團和13兵團司令部對調,以鄧華為13兵團司令員,下轄38、39、40、42師及3個炮兵師。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隨第一批部隊入朝時尚未建立志願軍司令部,遂以13兵團司令部為基礎,組建志願軍司令部,鄧華此後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協助彭德懷指揮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2年起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宋時輪
第9兵團司令員 1955年上將
擔任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的宋時輪是解放戰爭時期第三野戰軍重要將領。朝鮮戰爭爆發前,第9兵團曾作為準備渡海解放台灣的第一批主戰部隊。宋時輪在出戰前意識到後勤的困難,但由於出兵緊迫,加上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力有限,最終二次戰役結束前9兵團一直未能解決後勤補給問題。該兵團在蓋馬高原極度寒冷的山地擊退了美軍陸戰1師,但也蒙受了驚人的非戰鬥傷亡,長津湖戰役後休整達5個月之久。在第五次戰役中,9兵團重新參戰,成為突擊到戰線最南端的部隊。
抗美援朝戰場的統帥和將領
麥克阿瑟
遠東美軍總司令、「聯合國軍」司令,五星上將
朝鮮半島就是麥克阿瑟人生的分水嶺。如果說釜山戰役是起點,仁川登陸到達高潮,接近鴨綠江時的那個「聖誕節回家過節」的承諾是巔峰,到戰爭還沒結束,這位「不死的老兵」的個人演出便提前落幕。所有美軍高級將領都認同仁川登陸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巨大冒險,只有1∶5000的勝利可能,但麥克阿瑟不但成功說服了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也果真一舉改變了朝鮮半島戰局。但這位偉大的軍人卻把意識形態上的偏執傾瀉在政治上,狂熱地試圖把朝鮮戰爭引發為「一場與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決戰」。他的桀驁不馴最終只能導致杜魯門突然將其撤職。
李奇微
遠東美軍總司令、「聯合國軍」司令 四星上將
李奇微或許沒有麥克阿瑟那樣輝煌的軍事生涯,但他和麥克阿瑟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戰術天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的意外身亡讓志願軍有了他這個更難對付的對手。通過對三次戰役的分析,他發現了志願軍進攻持續力薄弱的特點。砥平里戰役後他意識到,志願軍因火力貧弱導致攻堅能力不強。針對志願軍的弱點,他制定了所謂「磁性戰術」,策劃多次大規模反攻,在第四、第五次戰役中給志願軍帶來了重大傷亡。軍事史學家大多認為,是李奇微把第8集團軍從失敗、瀕臨崩潰的困境中解救出來,並最終阻止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勢。
沃克
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 陸軍中將
沃克在釜山防禦戰中的頑強因為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而被人遺忘殆盡。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他在志願軍發起戰役後,命令第8集團軍迅速撤軍。西方戰史說,由於沃克下令撤退的速度過快,以至於第8集團軍被認為已經潰敗。李奇微認為,沃克之所以沒有獲得更大的聲名,是因為麥克阿瑟愛慕虛名,「他不斷地追求或接受本不該屬於他的功名榮譽」。在麥克阿瑟眼裡,沃克是個膽小和過度謹慎的人,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史料顯示,這位前巴頓將軍的手下是一位勇敢盡責、戰場感覺敏銳的軍人。正是他下令迅速撤軍,才挽救了美軍的有生力量。
范弗里特
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 四星上將
在抗美援朝戰爭後期的陣地戰中,范弗里特以進攻前極為誇張驚人的火力準備,被媒體發明了一個詞:「范弗里特的彈藥量。」但這被美國人都認為過度浪費的火力並未能給他帶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看來《時代》記者波茨對他的評價頗為中肯:李奇微(此時任遠東美軍總司令)和范弗里特(此時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迥然不同,「李奇微是一位溫文爾雅而又精幹的陸軍將領,命中注定要高升。范弗里特性情溫和,不裝腔作勢卻很強悍,但不是一個能扭轉乾坤的人」。
推薦閱讀:
※普京為何要開闢「第二戰場」
※職場如戰場,教你如何揪出職場上的「壞人」
※<心思的戰場> 1心思就是戰場 (上)
※職場不是戰場
※早安心語: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