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書法雜誌 | 蔣維崧臨金文
山東五老蔣維崧先生是當代著名漢語言文字學家,同時又精於書法、篆刻。書法擅長諸提,尤以行草和金文享譽海內外。他的金文用筆豐富生動,結體正中寓奇。晚年更趨蒼勁、古樸,又吸收了戰國竹書的筆法和形體糅入金文書法,不僅在當今書壇獨樹一幟,而且為金文書法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路。廣義而言的金文涵蓋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以青銅器為主的器物銘文,可大略分為四種,即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東周金文和秦漢金文。因金文以鍾、鼎等禮樂之器為大宗,所以習慣上也稱鐘鼎文,承甲骨文而為古文字主流之一,是中國古文字重要組成部分。商代及西周早期金文象形意味較濃,多數筆畫勁直而首尾出鋒,帶有與甲骨文書法較為接近的特點;間有筆畫突出為肥腴的拖筆,富有裝飾特色;章法上則以密集錯綜為常見(圖1)。
圖1 商代金文《作冊般甗》西周中晚期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初期,金文結字與章法都呈現整飭肅穆的傾向(圖2、圖3),這也是青銅器銘文的頂峰期,《牆盤》《散氏盤》《頌壺》《虢季子白盤》《毛公鼎》《逨盤》等重器名器都出於這一時期。
圖2 西周《牆盤》(局部)
圖3 西周《毛公鼎》(局部)春秋晚期至戰國,大小諸侯國多在文字上「玩個性」,漸趨文字發展之旁支,而秦系文字與周王室互為映照,遂成文字主流。其後,秦漢金文則表現出大一統之下特有的謹嚴端莊特徵(圖4、圖5)。
圖4 秦 詔版
圖5 漢 刻劃金文清乾嘉時期金石研究勃興以來,隨著青銅器及其他金屬器物出土的增多,金文書法逐漸成為書壇愛者日廣的品類。但金文的存在形態是「雕塑式」的(鑄刻),是經過書寫、刻制、范鑄等過程才呈現青銅器上的面貌,而今人所見,更是青銅器經曆數千年泥土侵蝕、風化泐損,以及出土後的清理剜剔等修復過程所顯現的狀態。這就造成了對古時書寫狀態領會的千差萬別,更何況大多數情況下的臨寫範本是拓片及其影印,去古更遠。所以,後世的書寫多有一種「揣測」的狀態,若無深入的古文字學理解並深厚的書法功底,對金文的學習顯然難解三昧。晚清以來金文書寫上的代表性人物吳大澂、吳昌碩、羅振玉、黃牧甫、丁佛言、容庚、商承祚、蔣維崧等,乃至獨闢蹊徑的黃賓虹,都是古文字學家或學兼詩書畫印的一代大師。學養高深的書家是師其「意」而不泥於其「跡」的,竊以為,金文在高度成熟的西周中晚期已呈現較為明顯的書寫意味,渾厚的起筆所呈現的藏鋒特徵籠罩了其後兩千多年的篆隸書寫體系,以上所列舉的諸位名宿,概莫能外。金文的書寫大體可分兩類:一是工穩典雅型的,以線條平勻、結體工整為基本特徵,這一類作品較常見;二是追求「金石氣息」的,以枯潤對比明顯、誇張頓挫或摻入行草筆意為特徵。第一類之書寫,易出現的弊病是夾雜小篆筆法或字形,氣息晚近;第二類的書寫則不免以毛筆模擬斑駁殘損的所謂「金石氣」,於書寫性有失。金文書法欲典雅高古而不失筆墨情趣,乾嘉至近現代書家多有建樹,代有其人,蔣維崧先生則是現當代的傑出代表之一。藝術履歷
蔣維崧(1915—2006),字峻齋,江蘇常州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書法篆刻家。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曾任山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漢語大詞典》副主編、山東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名譽院長、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顧問等職。
蔣維崧先生系統進行藝術研究,應從在中央大學學習期間選修喬大壯書法、篆刻課程開始,時在1936年。因為先生有早年書法、篆刻的基礎,所以,一經喬大壯指點,技藝就突飛猛進,不久便成了喬氏最得意的弟子。先生的篆刻成績引起全校師生的注目,當時任藝術系主任的徐悲鴻也讚賞不已,並請先生刻印。1939年,經潘伯鷹介紹為章士釗刻印,章氏曾以「作者篆刻擅巴蜀」的詩句給予讚揚。後來印藝益進,文化名流求治印者不期而至,聲名由此遠播。喬大壯師承黃牧甫。黃牧甫重視取法吉金文字,「功在三代以上」,但直接以金文字法入印的作品並不多,而是融合古今、摻以書意,創造出獨特而顯赫於世的「黟山派」。黃氏門人弟子如易孺、李尹桑、馮康侯等,都在取法古璽、金文入印這一路上有不少作品,但喬大壯入印文字攝取更加廣泛,印面構思更見精巧,把「黟山派」的光潔與圓融之風又往前推了一步(圖6)。
沈尹默
沈尹默印圖6 喬大壯篆刻蔣維崧先生治印明顯承襲了喬大壯先生的藝術主張,減弱了黃牧甫刀法的凌厲,但在保持「喬派」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又有發展。在喬大壯印中,漢印式的和貼近黃牧甫較均衡布白的作品占相當大的成分;而蔣維崧印中,金文式的疏密對比較大的作品已成為主流(圖7)。
張頎
劉持生圖7 蔣維崧篆刻由於新出土的古文字材料越來越豐富,加上蔣維崧先生長期從事文字學研究,又特別喜歡和擅長金文書法,因此他在引金文入印方面做得更加自覺和徹底。之所以用這麼多文字探討蔣維崧先生的篆刻藝術,是因為其金文書法後期居多,而早年,精力多放在治印上。試觀其金文書法(圖8),同篆刻字法是高度一致的,並且有明顯的喬大壯篆刻字法影響。
圖8 蔣維崧金文作品是以,竊以為,蔣維崧先生的金文書法,早期是「書從印出」,即他的金文研究與創作,是從其以金文入印開始的;而後是「書印互證」,這從其筆墨味十足而清爽勁健的用筆中可以得到印證。後來,蔣維崧先生到山東大學教書。從清代中葉以來,因為王懿榮、陳介祺等金石學名家的影響,山東學界多有研究金石文字的風氣,丁佛言、王獻唐等人俱是古文字學家且精於金文書法(圖9)。
圖9 丁佛言臨金文氛圍所在,蔣維崧先生不可能不受到這些學者前輩的影響,隨著其古文字研究的深入和考古金文資料的大量面世,蔣維崧先生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金文書法的研究中,最終形成自己雍容靜穆而神清骨秀的金文書風。雍容靜穆,來之於蔣維崧先生集數十年古文字研究的書卷氣;神清骨秀,則是其篆刻功夫滲透出的金石氣。由是,蔣維崧先生在金文書法上創立了自己的高標。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蔣維崧先生的「金石氣」是典雅而內斂的,遠師黃牧甫(圖10)、近承喬大壯,仍屬於「黟山派」對「金石氣」的解讀與映現。
圖10 黃牧甫臨金文學習金文,必然要在識讀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臨習。從萌芽期的商代金文到最後輝煌的漢鑿刻金文,蔣維崧先生均有深入臨習與解析。其臨寫金文,從用筆上看,重視藏鋒用筆的溫雅感,對於早期金文線條收尾的鋒芒進行弱化,而保留肥筆的書意;對於中晚期過於嚴整等寬的線條,增加粗細變化,加強表現毛筆書寫的輕重起伏節奏。從結體上看,則是弱化方折,增加圓轉變化;弱化結體的欹側多變,使之端莊典雅。蔣維崧先生化「鑄刻」為「筆墨」,豐富了線條變化和筆墨情趣,表現了書卷氣與金石氣的和諧統一,其所書「穆若清風」四字(圖11),似恰可形容其書風。
圖11 蔣維崧金文作品蔣維崧先生臨寫的金文,針對某一器一拓時,是形神畢肖的;當我們把多個臨本放在一起看時,又會發現其筆墨間的共性。究其原因,是蔣維崧先生對商周乃至秦漢金文深入、廣泛研究的結果,所謂博觀約取,使個人風格與每一件臨寫的金文能自然融合。當然,這有著蔣先生數十年書法篆刻與古文字研究的修養為前提。作為初學或剛入門的朋友,我們學習金文還是要從蔣維崧先生對某一名帖名器的解讀入手,逐漸深入,勿貪多,勿浮泛。
左:六祀邲其卣(局部)右:蔣維崧臨本
左:長甶盉(局部)右:蔣維崧臨本
蔣維崧先生2006年去世,吾生也晚,又不處山東,沒有機會感受先生的書藝氛圍,僅因好篆刻,且尤喜黃牧甫一派,對蔣維崧先生金文也極崇敬。然寫作此文,不免盲人摸象,憑一己之好而啰嗦如許,算得一晚輩聊表敬意。若能使一些同愛金文的書友略有所思,那就很開心了。本文對徐超先生的《崧高維岳》與劉紹剛先生的《蔣維崧臨商周金文·前言》有所借鑒,在此致謝。就此打住,祈識者教我。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青少年受「亞毒品」之害是花季之殤
※青少年狂妄心理的康復方法
※臨沂在線青藤青少年作家訓練營招生啦!
※該怎麼教育偷東西卻沒覺得自己錯了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