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他們為何要到海底種珊瑚?

工作人員正在把珊瑚苗的底座固定到珊瑚架上

被固定好的珊瑚苗

扁平鍋狀的人工珊瑚架

珊瑚苗特寫

回訪時,看到海底的珊瑚苗長勢喜人

  珊瑚對於海洋,就好像是陸地上的森林。沒有了珊瑚,海底就成了陸地上的沙漠,了無生機

  □章衣萍

  1

  珊瑚都去哪兒了?

  先來說說珊瑚的重要性。

  海底下的珊瑚,是由許多珊瑚蟲聯合在一起的活體組織,而我們在陸地上見到的珊瑚並沒有生命,那只是珊瑚的骨骼,這些骨骼就是由珊瑚蟲不斷堆積碳酸鈣而形成。

  健康的珊瑚蟲內皮層細胞中有一種珊瑚藻(蟲黃藻),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珊瑚蟲代謝所產生的廢物轉變成有用的物質,再傳回給珊瑚蟲利用。珊瑚蟲和珊瑚藻共生,一個提供庇護所,一個提供營養源,通過珊瑚礁這個骨架,構築海洋生物完美的家園。

  珊瑚對於海洋,就好像是陸地上的森林,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面積雖然不到海洋總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卻養育著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有4萬種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幾乎所有門類的海洋動物都以珊瑚礁為家。中國的珊瑚礁種類約佔全世界的13%。

  沒有了珊瑚,海底就成了陸地上的沙漠,沒有生物,了無生機。海洋漁業、養殖業都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珊瑚礁對於人類的貢獻不僅於此,它還能保護脆弱的海岸線免受海浪侵蝕。因為健康的珊瑚礁就像自然的防波堤,70%-90%的海浪衝擊力量在遭遇珊瑚礁時會被吸收或減弱。此外,珊瑚蟲在造礁過程中,通過體內珊瑚藻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從而減輕了地球的溫室效應。

  對於潛水來說,一片海域要成為潛水聖地,有大片珊瑚礁極為重要,因為這樣才會有豐富的海洋生物,或者是小型的,如幾毫米的豆丁海馬,也可以是大型的,如十幾米長的鯨鯊。潛水者通過與海洋生物的接觸,才得感受到潛水的樂趣。還有,珊瑚對過濾海水讓其變得清澈有積極作用。

  根據近年來美國自然保護協會的資料,珊瑚礁每年為世界旅遊業創造的價值達96億美元,這其中也包含了潛水、浮潛、海釣等多項水上運動所帶來的收益。

  2011年,由全球25個權威機構聯合出具的《珊瑚礁危機再探》資料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珊瑚礁已在海洋公園和保護區中,比其他任何海洋棲息地都要多。「妥善管理的海洋保護區是保護珊瑚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資深海洋科學家馬克·斯伯丁說。

  據現任職於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珊瑚保育員」廖寶林的介紹,珊瑚的非法採挖,是我國南沙、西沙等海域珊瑚礁日益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廖寶林畢業於廣東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研究方向是珊瑚與海洋生態環境。

  廖寶林告訴我,近十年來,西沙、南沙的珊瑚礁消失的速度非常驚人。「對比以前那些繁榮的照片,看著現在的慘淡,有著說不出的滋味。」每次看到這些水下照片,廖寶林的心情都會有些低落。

  珊瑚生長的速度極慢,幾鏟子下去,就如砍掉了一棵參天大樹,毀掉的可能是幾十年甚至是數百年的時光。然後,這些珊瑚被製成工藝品,放到櫃檯里,等著變成某戶人家客廳里的擺設。

  那些非法採挖的人,除了採挖珊瑚外,還盯上了色彩斑斕華美的法螺。法螺雖然是行動慢吞吞的腹足綱海洋生物,但卻是長棘海星的剋星,而長棘海星以珊瑚為食,是珊瑚的天敵。法螺的幾近絕跡,也間接地加速了珊瑚礁消亡的速度。生物鏈環環相扣,少了一環,大自然就亂了陣腳。

  長棘海星絕對是海洋生物圈的「小強」。這傢伙直徑類似於西瓜大小,渾身長滿了厚粗的硬刺,是個難對付的狠角色。更可怕的是,如果你把它大卸八塊,它就變成了八個,是不是很變態?

  我每次在水下見到這傢伙,就用流勾的繩索把它「五花大綁」,然後如拎菜籃子般小心提在手上,帶回水面後放在太陽下暴晒,這樣才能確保真正把它給殺死。

  對於珠三角海域近岸的珊瑚礁來說,被破壞的原因更多。漁船靠岸、海產品養殖,都會對珊瑚礁造成影響。在深圳、惠州一帶,因為工業發達,工業廢水、廢料的排放不當所造成的海水污染,也破壞了附近海域淺水區域珊瑚的生存環境。

  三亞海域的珊瑚礁,主要是來自於潛水旅遊業開發的破壞,而去三亞玩潛水多半為新手,難免會對珊瑚礁造成破壞。再加上生活垃圾的污染,三亞的珊瑚礁面積也一直在減少。

  美好的事物大多挺脆弱,珊瑚礁也是如此。

  2

  該為珊瑚做點什麼?

  因為上述的種種原因,中國周邊海域內的珊瑚礁生態群,已被破壞得慘不忍睹。而人工種植珊瑚,可能是補救的一種好辦法。但是,現在來種珊瑚苗,有點像在荒漠里種植物,多少有點悲壯的感覺。而且,種顆植物吧,還能隔三差五去看看,種珊瑚就麻煩了,隔著茫茫大海,想要下潛光有時間體力還不夠,還要天氣暖和,水況良好。

  2013年11月,深圳一群潛水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了一個海洋珊瑚保育公益活動——潛愛大鵬。活動召集到了數十位潛水員,自發從全國各地趕來,把珊瑚苗一顆一顆地放到海底。

  過了大半年時間,小珊瑚苗到底過得好不好,大家心裡期盼又忐忑。去年8月,10餘位潛愛大鵬的工作人員再次下潛。

  那次水下的能見度很差,只有兩米,和重度霧霾天差不多吧。工作人員分成6組,在水下摸索了40分鐘,仍然沒有找到當初投下去的珊瑚苗。

  「我的一瓶氣已經用完了,只好回到水面等待,看到其他潛水員都空手而歸的時候,覺得好失望,難道去年的工作都白費了嗎?就快要放棄的時候,看到水面升起了紅色的標誌,終於有一隊潛水員找到了當初我們投放的珊瑚苗。」發起人貓丫回憶起這一段,語氣難掩激動。「我們大家都好高興,從四面八方往那個點彙集過去。」

  經過近一年的時間,三個珊瑚架,有兩個仍然完好,一個被海浪掀翻了。所幸的是,活下來的珊瑚苗都長大了2-3厘米,珊瑚架上有了銹斑和附著了珊瑚蟲,軟珊瑚的長勢更加理想。更讓人們高興的是,很多生物已經住進了它們的新家。藍殼蟹、管子魚、馬面豚等各種小魚在珊瑚礁間穿梭,有點生機勃勃的感覺了。

  「這是蠻大的一個自我肯定,讓我覺得這個事情未來還可以繼續做下去。第一批珊瑚苗下水時,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參考的都是國外的一些經驗和媒體報道上少量的資料。」貓丫告訴我。

  扁平鍋狀的人工珊瑚架

  珊瑚苗特寫

  3

  用特製的無毒粘粘劑

  將珊瑚苗固定在海底

  比起國外來,我們的珊瑚保育工作落後了幾十年。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外就已著手珊瑚保育工作,主要開展的工作就是珊瑚礁的生態修復。

  修復工作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要數珊瑚蟲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這其中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

  雌性及雄性珊瑚蟲會在固定的幾天內一起把大量的卵子及精子排放到海水中受精,每逢此時,整個海面就會充滿珊瑚蟲卵。有性繁殖主要是指在這個時間段到野外採集已受精的珊瑚蟲卵,然後帶回到室內培養,之後再由工作人員放回到海區進行增殖。

  廖寶林告訴我,有性繁殖對採集珊瑚蟲卵技術要求非常高,如果這一技術研究成功的話,對珊瑚的增殖效果比無性繁殖明顯得多,也是他們今後重點要研究的方向。

  無性繁殖主要是珊瑚分枝的再培育,水族箱養殖珊瑚多採用此種方式。珊瑚在合適的人工環境下,會像一棵小樹的枝丫般「發芽」,待時機成熟將新長出的珊瑚芽體剪下,一般將此稱為珊瑚苗,然後將珊瑚苗固定在底座,再進一步固定到人工珊瑚架上放回大海,這也是目前潛愛大鵬採用的主要方法。

  此外,還有珊瑚人工生態礁修復與珊瑚移植,這兩種方式更適合於已有部分珊瑚礁成活的海域。記得當年東南亞海嘯過後,泰國普吉島原有的珊瑚礁被破壞嚴重。我在潛水時,在水底看到了不少半圓形帶著圓孔的金屬物,這就是人工生態礁。它們被投放於淺海區域,吸引珊瑚幼蟲附著,增殖珊瑚資源。

  潛愛大鵬是幸運的。2014年的珊瑚苗投放工作,得到廣東海洋大學珊瑚保育專業人士肖寶華、廖寶林的協助,讓潛愛大鵬的珊瑚苗投放技術跨過了盲目摸索的階段。他們慷慨地分享出研究了六七年的專利技術,為潛愛大鵬做技術指導。他們設計了一款全新的人工珊瑚架,外形有點像一口大鍋,也有點像一隻外星飛船。

  肖寶華介紹說:「這是仿自然生態理念的一種設計。扁平鍋狀有利珊瑚移植和附著,流體動力保持礁體(人工珊瑚架)在海底的穩定,多維空間能促進珊瑚礁獨立複雜生態的自我形成。」

  專業人士講話就是不同。

  這次主要採用是無性繁殖,珊瑚苗像是被嵌在了一個類似於蛋筒的底座上,用特製的無毒快速水下粘粘劑固定,這是他們的一項專利技術。

  不久前,400顆珊瑚苗已經跟著「大鍋」放進了海底。根據最近一次的下海調查來看,這次珊瑚苗的成活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從2013年那次不到30%的成活率,上升至90%,簡直是飛躍式的進步。

  儘管按肖寶華的說法,要實現一片海底花園的景觀,現在所做的努力不是太小,而是太過小。不過,潛愛大鵬種的不僅僅是珊瑚苗,種的還有一種理念,一種夢想。或許明年這時候,潛愛大鵬會得到更多的支持,讓4000顆珊瑚苗下水了呢?


推薦閱讀:

珊瑚蟲
千年珊瑚萬年紅(很美個收藏物品) [圖片]
幾天前潛水膝蓋磕到了珊瑚,為什麼現在紅了一片還又疼又癢?怎麼解?(波斯灣)?
「海洋熱帶雨林」,就要在本世紀消失了?
史上最好的科莫多島小眾旅行攻略,沒有之一。

TAG:珊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