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今天,為什麼要重讀沈家本

在今天的中國,除了法學法律界,知道沈家本是誰、知道沈家本對中國法治的貢獻的人,可能確實不太多。這位中國近代法學的奠基人,這位依法治國理念的首倡者,這位倡導司法獨立、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議廢除酷刑,主張慎重用刑尤其是不濫用刑訊的修律大臣,應該被我們銘記……

為什麼要重讀沈家本

楊鴻烈教授對沈家本的評價:「沈氏是深入了解中國法系且明白歐美、日本法律的一個近代大法家,中國法系全在他手裡承先啟後,並且又是媒介東方西方几大法系成為眷屬的一個冰人。」汪漢卿教授甚至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法學家只有兩人,一個是唐代的長孫無忌,另一個就是清末的沈家本。

近百年來,沈家本如同蒙塵的珍寶,時常被世人所遺忘。而李貴連的作品《現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夢》便是對沈家本的中外法治論說、修律實踐和法治改革理想進行了系統論述,可以一窺沈家本在當時的先見,當然還有局限——屬於時代的和個人的。這本書非常值得拜讀。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與貢獻

他考訂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瀚的法學文獻大開研究西法之風

積極探索西方資產階級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

在擔任修訂法律大臣主持修律期間

刪改了清律中落後與野蠻的部分

制訂出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典法規

為聯結古今中外法系起到了橋樑作用

他重視法理學研究

提倡只有「會而通之」,才能「折衷而歸一」

提倡實行法治要以仁道為宗旨

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張教養為主,懲治為輔

重視執法的問題,持平執法

重視法律人才的培養

確立中西結合的修律思想,結合古今,甄采中西

他反對重型酷刑

主張罪刑相宜,罪刑法定

作為中國近代法治的奠基人

沈家本(1840~1913)| 清代著名法學家和立法專家

字子惇,又作子敦,號寄簃,浙江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進入清朝刑部做官,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考奉天各司主稿,兼秋審處坐辦,律例館提調。以對傳統法學(律學)的精熟,被官場和士大夫所推許,「以律鳴於時」,是當時刑部最出色的司員之一。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出任天津知府,因「以寬大為治」「用律能與時變通」而受到時人稱譽。後來調任直隸首府保定府知府。從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起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歷任清朝刑部侍郎(副部長)、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最高法院院長)、法部侍郎(副部長)、管理京師法律學堂事務大臣(校長)、資政院副總裁、袁世凱內閣司法大臣(部長)等職。1910年,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法學學術團體北京法學會成立,沈家本被推為首任會長。在中國傳統法律轉軌、中西法律和法學融合以及中國近代法學興起的過程中,沈家本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1900年,慈禧太后接過維新志士的變法旗號,下令變法。規定除三綱五常萬世不易外,「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取外國之長,補中國之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率先響應,根據這一諭令,先後提出改革舊的審判制度和監獄制度,以及仿照西方法律,制定中國自己的礦山法、鐵路法、商法和交涉刑法等一系列奏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廷正式下達法律改革之詔,責成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數員來京,聽候簡派,開館纂修,請旨審定頒行」。根據清廷的諭旨,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連銜保舉沈家本、伍廷芳主持法律改革工作。同年4月6日,以「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收回「國家利權」為目的,清廷正式任命沈家本、伍廷芳「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進行改革,拉開了法律改革的序幕。

發生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這場法律改革,是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思想家法律改革要求的繼續,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改革。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這次改革開啟了中國法律現代化之門。中國法律向現代演進。迎合1906年預備立憲的需要,中國水土第一次移植了西方法治。

——節選自 李貴連《現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夢》引言

李貴連 | 國內法史學界和沈家本思想研究的大家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近代法研究所所長、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李貴連教授潛心研究沈家本近四十年,堪稱國內法史學界和沈家本思想研究的大家。李貴連教授「沈家本研究系列」著作有:《沈家本與中國法律現代化》《沈家本傳》《近代中國法制與法學》《沈家本年譜長編》《沈家本評傳》。如果說沈家本是媒介東西法律的一個「冰人」,那李貴連無疑是將沈家本除塵擦亮、為現代人所知的「冰人」。

對於沈家本在中國歷史中的命運,李貴連曾經這樣描述:「晚清法律改革」「沈家本」等名詞,似乎在1930年代,便已「失語」,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前,則幾乎成了不為法學界所知的古董。改革開放,把老古董從故紙堆中翻檢出來。今天,「沈家本」「晚清法律改革」,雖然不是法學界十分流行的熱門話語,但是學界中人,對此至少不再陌生。更多珍貴研究,詳見李貴連:《現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夢》一書。

《現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夢》

本書即為其對沈家本中外法治的論說、修律實踐以及法治改革理想的系統論述。本書之出版在沈家本研究領域將會具有重要意義。

百年變遷的沈家本故居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沈家本入京,至民國二年(1913年)逝世一直居住於今北京市西城區金井衚衕1號。"枕碧樓"是故居中的藏書樓,藏書五萬餘卷。1990年,沈家本故居被列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在北京西城區上斜街的衚衕里拐上幾次,便能尋見位於金井衚衕的沈家本故居,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南北長56米,東西長29米。共有三進院落。主要建築建在西部南北中線上。門前設垂花踏步,對面設影壁,門兩側連接有門房兩間和倒座房六間。第一進院正房為穿堂三間,西耳房三間,東耳房擴展成五間2層小樓,為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是沈家本於光緒三十一年所建的藏書樓,自題名為「枕碧樓」,樓中藏書5萬餘冊。樓下有會客廳。第二進院正房面闊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接廂房、耳房各兩間。後院正面後罩房面闊八間。東側為兩進小院,有南房三間。故居基本格局未變。

後來這裡變為民宅,成了一個頗為破敗的大雜院,幾十戶人家居住在裡面。只有外牆上掛著的「沈家本故居」昭示著這裡與衚衕里其他院子的不同。

沈家本於1900年入京至1913年逝世期間一直住在這裡,這裡不僅見證了他人生的最後時光,也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日子,沈家本的許多著作便是在這裡完成的。

在沈家本的院子里有一座名為「枕碧樓」兩層木質小樓,沈家本的作品《枕碧樓偶存稿》《枕碧樓叢書》均是由此得名。

在這裡,沈家本會見過清末民初的許多名人。清末帝師陳寶琛,後來當了大總統的袁世凱,做過民國政府總理的段祺瑞、徐世昌、汪大燮以及國民黨元老陳英士、胡惟德、王寵惠等,都到過這棟小樓。那些修律時的學者,如日本學者岡田朝太郎、松岡正義、志田鉀太郎、小河滋次郎,中國學者伍廷芳、俞廉三、許世英、董康、江庸、楊度等也都曾在這裡長談短晤。

經過兩年的修繕,將以新的面貌重生,成為中國法治名人博物館。而早在2016年下半年,沈家本及清末修律相關史料的徵集工作也已經開始,經過百年變遷,這座大雜院也終於可以回歸其本來的面目。經過近兩年的精心維護與修繕,1月9日沈家本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修繕後的沈家本故居。 郭學文 攝

沈家本故居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原由46戶居民承租使用,佔地面積1703.38平方米,文物建築面積1014.85平方米,文物建築損壞嚴重,安全隱患問題突出,亟待保護。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決定對其進行修繕、保護和利用。

- 修繕前的沈家本故居及修繕施工現場 -

◎最高人民法院行裝局提供

沈家本故居騰退工作於2015年正式啟動,2016年8月正式完成。隨後開始了細緻的維護和修繕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沈家本故居修繕工作順利完成,中華司法研究會利用故居布置了豐富的展陳內容。

— 大量珍貴資料展示沈家本的一生 —

沈家本擔任修訂法律大臣期間,參酌古今,博稽中外,萃取中華傳統法制文明與世界優秀法律文化成果,主持修訂、起草了清末系列法律,客觀上為中國近現代的法制變革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沈家本故居通過豐富翔實的史料展示沈家本的生平及成就,充分反映中國法制發展歷程,展示中華法治文明。

展廳內景 程國維 攝

故居展陳內容分四大部分,分別介紹了沈家本的生平;清末修律的基本內容;沈家本及其思想對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影響和重要意義以及後世對他的紀念與研究。除此之外,部分展廳還原了沈家本生前在此生活的場景,用大量珍貴的圖片與實物展示了沈家本風雲際會的一生。

展廳展出沈家本故居文物與珍貴史料。程國維 攝

故居里的正房為穿堂三間,西耳房三間,東耳房為五間二層小樓。小樓為沈家本於光緒三十一年所建的藏書樓,自題名為「枕碧樓」,樓中曾藏書5萬餘冊。晚年的沈家本在枕碧樓以書為伴,著書立說,完成了《刑統賦解》《粗解刑統賦》《刑統賦疏》的整理,也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漢律摭遺》。

附 錄:

生活在法律世家是種怎樣的體驗?丨沈門血脈的傳奇色彩>>>


推薦閱讀:

??今天9月28日就愛發,??千載難逢的雙倍的發財日,??最最吉祥的祝福送給群里的每位朋友!??打開...
今天聊一聊神話人物中的姜太公和諸神迴避
同學們,今天不妨再講講「禮」(深聚焦·關注文明校園建設②)
如果包拯活到今天

TAG: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