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中國評論﹕「互惠」不再 中日關係質變

  (聯合早報網訊)香港明報報道,中日釣魚島撞船糾紛餘波盪漾,雖然兩國似乎都有意冷卻事件,但不管事件最終如何落幕,中日關係都無法回到風波之前的狀態,兩國關係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檢視今次風波兩國的得失,西方主流輿論都說中方得小失大,理由是日方進一步確立其對釣島海域的法理控制權,令美國公開在釣魚島問題上表態挺日;而中方的強硬態度令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更加傾向美國。

  釣島風波 日本未得實惠

  不過,事態的發展顯示,日方強化法理主權的如意算盤並未打響。而那霸檢方基於中日關係理由釋放船長,正是被日本國內輿論質疑破壞了日本法治形象。而此事在國際上引發的關注,更打破了日方在東海「不存在領土糾紛」的神話,更不要說中國漁政船巡邏釣島海域「常態化」,曾經到達距釣島10.8海裏海域,更首次完成了對釣魚島列嶼最東端的赤尾嶼海域的歷史性巡航,是對日本多年來對該海域事實控制的最大挑戰。

  至於說日本,從來就未離開過美國懷抱。菅直人上台後,汲取前車之監,對美國更加亦步亦趨。而在撞船風波之後,即使是與中國同樣有島嶼糾紛的韓、越、菲等國,迄今也未聽聞有反華挺日之聲。日本國內的反華聲浪,不過與小泉時代和毒餃子事件時相若,而右翼的示威活動,由於打出了帝國的舊軍旗和納粹標誌,連日本主流媒體都羞於報道。

  此消彼長 經濟競爭日多

  美國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島海域,並不意味著在主權爭議中傾向日方,這一點美方已多次澄清,至於日本為換得美方這一句「口惠」,付出將伊朗最大油田的股權被中國奪去的代價,連日本輿論都認為不值。與戰略夥伴關係不同,中日的所謂戰略「互惠」關係含有公平交易的味道,在兩國經濟實力此消彼長之際,雙方在市場、能源、產業鏈方面競爭日多,可互惠的愈來愈少,兩國關係出現質變難以避免。

  孫嘉業


推薦閱讀:

印網民評論:尼泊爾參謀長稱中國承擔不起侵入印度代價– 鐵血網
中國香港生肖郵票欣賞(3)1994
中國哪裡人最愛打老婆?
中國武功絕技練法---梁健生
怎樣看中國式民主

TAG:中國 | 中日關係 | 評論 | 中日 | 關係 |